03.01 疫情時期,食和藥說,遇到你太好


《週記·天官》中已經明確地將醫生分為四種:

即食醫、疾醫、瘍醫與獸醫。

疫情時期,食和藥說,遇到你太好

食醫是為古代的帝王專屬養生藥膳御醫,把中藥歸納為上品藥食同功食療,食養,其中,中藥食療品種分上中下三等。

上品120味,無毒,為君,主養命以應天,食物如惹海馬、人參、砂仁、田七、田七、藏紅花、大棗、蛤蚧等。

中品120味,為臣,主養性以應人,食物如龍眼、鹿茸、夏枯草、肉桂、橘紅、陳皮等之類。

下品I25味,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

疫情時期,食和藥說,遇到你太好

根據藥材與食物的合理配伍,最終達到藥食同源,藥借食力,食助藥威,從而實現對人體疾病的治療、預防和保健的作用,進而提高免疫力,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這種食藥功能顯著食療技術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人們更樂忠於有病治療,而不是無病防身,更有甚者是見了棺材也不流淚,不管身體處於什麼狀態,都是抱著僥倖心理,而沉醉與醫院先進儀器檢查,住院治療,享受醫保,好像醫保不用就吃了天大的虧!

疫情時期,食和藥說,遇到你太好

這次疫情之下,中國食醫研究者陳農夫呼籲,大家不能再忠於藥物,不要再沉迷於藥物,繼續吧藥物當食物,當飯吃,輕視一日三餐預防只會讓我們的疾病數據每年猛升!

如今:每年2000多萬的中風患者

每年600萬左右的癌症死亡率

5億多的慢性疾病患者

無數的其它疾病攜帶者

試問!有那個家庭裡都是完全健康的人?

把食醫,一日三餐吃好,歷時食醫17年研發畢生心願,希望全國人民把飯當藥吃,千萬不能再把“藥當飯吃”!呼籲全國人民為健康好好吃飯,不能再為嘴巴吃飯!為此,花去畢生心血研究還想盡一切辦法,把食醫普及每一個社區,小編也希望各路有識之士也一同去完成這一利國利民使命。

《內經》對食醫膳食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一卜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也被稱為最早的食醫藥膳方。由此可見,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藥與食的關係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有一種理論叫“藥食同源”醫食同功。

疫情時期,食和藥說,遇到你太好

而中國遠古時期的藥物和食物區分得也沒那麼明顯,多種藥物就是從食物中來,而已經入藥的一些材料也經常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食物中。

唐代《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所寫“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就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比如山藥、蓮子、桑葚、杏仁、荷葉、蓮藕、馬齒莧等都屬藥食,所以中醫裡又有“食療”或“藥膳”的說法。

《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依據天然食物的健康功能,人們用蔬菜、穀物、豆類、肉類等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機體營養的平衡。而食醫藥材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食物同藥物一樣,分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以及十二歸經之說。只有熟知食物的食性、五味和歸經,並對科學運用和指導意見。


疫情時期,食和藥說,遇到你太好


食醫藥膳才能對防病、治病和保證健康是有重要意義的。正如食醫說“三分治病、七分養”,這與食醫膳食專家陳農夫所提出的:“吃胃容量的三分之一,喝三分之一,留下三分之一的空,最後留下一份智慧,”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後面觀點更容易理解。

食醫為四醫之首,專門為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所服務,所以普通百姓無法享受到的。當今社會卻是有意遺忘,不被重視,忠於酒肉,垃圾食物,快餐……,這次疫情之下,是不是應該正視這個民生問題,反思當下疾病現狀,是繼續僥倖,麻痺,還是重視起食醫,還是選擇為健康而吃,不再為嘴巴而吃,為每天健康一點點兒吃,還是為每天健康少一點點兒吃!

疫情之下食醫藥膳再次被重視起來,搬上了人們的餐桌,融入到了人們的一日三餐,為時不晚!只是如何改變良藥苦口的問題上再次出現了難度,使得食醫藥膳出現了瓶頸。只要解決良藥苦口的問題,這勢必會贏得世界人們的歡呼,這樣才能最終達到返璞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讓食醫藥膳融入人們的一日三餐,真正實現人們每天健康一點點。

疫情時期,食和藥說,遇到你太好

食醫藥膳,如果把良藥苦口變良藥可口的技術給攻克了,勢必對實現《健康中國》有深遠的影響和不同尋常的改變。這是一種奢望但又是必然,孜孜以求歷時17年,當大家只是意識到的時候,他默默的成功了,並且開始全國普及了,雖然只有300多個社區普及,相信在社會覺醒的當下,特別是此次疫情時期,將會喚醒全國有識之士加入,共同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