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保定满城汉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保定乡愁


听说,历代盗墓者多少都懂一点寻龙探穴,该秘术多是由祖辈所传,坊间人民知之甚少,而往往盗墓者还要比考古工作者还要厉害,他们能依仗这些寻墓秘术精准的陵墓位置。当年,的保定汉墓被发现,就令全国人民为之震惊,那么这些汉墓是如何被人发现的呢?

保定汉墓之所以令世人惊讶在于它的文物价值,其几乎出土的文物都价值连城弥足珍贵。1968年五月,某一支解放军在河北满城县西南向1.5公里距离的山丘上施工,众士兵忙到正午,太阳异常炎热,为了快点完成工作于是就有士兵在离山丘顶部朝东下方30米的位置,炸开一个坑,只见里面出现了一个古墓坑,当时众多十分惊讶,而班长却离奇失踪了。

剩下的士兵四周寻找,分析出班长极有可能跳入古墓坑了,于是就急忙朝着黑压压的墓穴口大喊班长,然而里面死寂无声,接着团长闻讯赶来就马上下令派人下去探个究竟,最终探查的士兵汇报在下面发现了一座古代陵墓,团长就按程序通知了河北省文物局,让他们派专业的考古队伍赶来满城,实施抢救文物工作。

经过考古学者证实,解放军这次刚好炸开了该陵墓的北面耳室,另外专家们还初步检查到陵墓洞口下方有一些整齐排列的瓦片,下面还散着很多朽烂木头因此推测还有更多的墓穴纯正,而从发现的鈡乳判断出这是一个石灰岩结构的墓洞,存在时间至少1000年以上,因此定名为“满城汉墓1号陵墓”,从1号陵墓的全部格局来看,南北设耳室,中间后部隔有中室跟后室,其中由墓道跟甬道接连,形成一个古字形状。其还属于一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墓,于是河北省要员很快就将此事上报。

1968年6月,周总理得知满城汉墓事情后立马告诉了郭沫若,并令他负责这次工作。后来经过郭沫若的组织调查,得出这是一座汉朝陵墓。不久后,考古队伍从挖掘出的金银铜器里,发现刻着“中山内府”的文字,因此令人怀疑是西汉的中山朝廷或是春秋战国的鲜虞中山政权。后来,郑绍宗一伙人根据春秋战国时中山政权都是使用金文,而非汉字为理据,得出了结论,认为这一座古墓属于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关于发现该古墓的源头,据说是解放军在之前听到邻近的守陵村庄传里消息,知道守陵村的世代祖先都居住在这里看守王子坟,特别是每当冬天来临,大雪纷飞,各个山头都被厚雪掩盖,唯独陵山的两个地方雪融化得很快,但始终没人肯说出原因。因此不久后,士兵在施工的时候,可能就无意间炸开了这处地方,从而发现了陵山下的汉代古墓。在此古墓中,考古队发现了不少珍贵文物,其包括有金缕玉衣,错金博山鼎炉、长信宫灯等,当中的金缕玉衣在汉墓后室墓主人的石材棺椁里发现,出土时依旧完整、玉质光泽,而此件文物的现世,刚好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另外,出土的错金博山鼎炉金色光泽,足径约9.7厘米,高26厘米,周身采用金片、金丝交织错乱形成云气纹,上部分还铸造出连绵起伏的山峰,看起来异常灵动迷人,而长信宫灯外形是一个侍女双膝跪坐掌着灯架,印灯上刻有长信2字。除此之外,还有大批金石玉器、铜器、陶瓷等共约4000件。

关于满城汉墓是如何被发现的,个人观点认为主要情报是出自守陵人之口,所以才能让如此珍贵的文物得以面世。


猫眼观史


一、汉墓的发现

1968年5月初,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原名凤凰山),解放军某部正在这里进行一项施工工程。这天中午,一群士兵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了一个炮眼。当所有的士兵都撤到安全距离后,一位班长按下了引爆纽。

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多少石头,只有很少的石头飞到空中。


看到这个景象,班长和一个战士一前一后走向爆破点,炮眼处有一些乱糟糟的碎石,浓烟弥漫,看不太清楚里面的样子。班长走在前面,他示意战土卧倒,自己慢慢走进爆破点。战士看着班长一步步前行,突然间,班长的双腿一软,半截身子沉入地面,瞬间班长的身体就随着碎石渣消失不见。

战士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只见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战士大喊班长,下面没有回音。在外围等候消息的官兵看到出现异常情况,全都飞奔到洞口。施工部队的团长也急忙从附近的工地跑过来,他下达了命令:“救人要紧,立刻派人下去看看。”救人的绳索很快固定好,两个士兵顺着绳子先后滑到洞底,他们找到了已经昏迷的班长,将他用绳子拴好,送回地面。

  

不久,一个土兵在洞底向团长大声报告,说是在里面发现一座古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听说后,立刻赶赴现场。果然看到因解放军爆破而被发现的古墓的北耳室。

考古工作者把这座墓起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号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犹如一个古”字。

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文字是属于金文的,而古墓中出土的铜盆上的文字接近汉隶;另外,从墓里出土的铜器也和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属于西汉风格,所以郑绍宗等人确定这座墓室西汉时期的中山

,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山。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工作者终于发现了能证明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字样的青铜酒器出现在专家们的面前。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算。“卅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数。在中山国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42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关于它的发现让人震惊。

二、墓地的发掘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在“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国防施工,陵山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战士们之前和附近守陵村里的人聊天,得知他们的祖先是看“王子坟”的。他们还说,他们种王爷家的地,看王爷家的坟,世代在这里守陵山,每年当大雪覆盖整座陵山时,总有两块地方,雪化得特别快,但是也没有人说出真正的原因。

1968年6月18日晚,周恩来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趁着宴会短暂歇息的空间,周恩来总理把满城汉墓的事委托给郭沫若,多次嘱咐他:


“这件事十分重大,由你们负责办理。”

陵山发现古墓的消息被传开,有些盗墓贼也蠢蠢欲动,还有一些疯狂人物要上山进墓“破四旧”。据工程兵战士们回忆,晚上几百人举着火把,大嚎大叫要上陵山,连里急忙增设了4道岗哨,还派指战员对这些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说服劝导,才使古墓躲过了一劫。

非常时期,考古队有军队护送,并在物质上大力支持。总理批示财政部拨款作为发掘古墓的经费。从驻地到陵山考古队每天乘军车上下班。24小时有军队站岗放哨。国防建设工程全部停止,发现古墓的部队执行两个任务:参与考古和严密防护。

  (陵山考古队)

当时正值夏天,外面热浪滚滚,墓穴内寒气刺骨。工作人员们出去穿短袖,进墓穿厚棉衣。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等闻名世界的稀世文物一件件成功出土。

  

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

其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各种动物活灵活现: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灵巧的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还有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使用时将香料放在炉,内点燃,缕缕香烟通过盖上的镂孔飘散四方,馨香扑鼻仙雾缭绕。

7月12日,清理工作进展到墓穴的后室。后室一般是墓主人棺椁的所在地,发掘出金镂玉衣。

“玉衣”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又称为“玉匣”或者“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使用的殓服。满城汉墓刘胜墓出土的这套玉衣,解开了汉代以后困惑了人们多年的玉衣之谜。这是第一次,人们看到的如此真实、完整的一套金缕玉衣。

三、王后墓

考古队虽已确认古墓为靖王的陵寝,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疑问:王后的陵寝在哪里?按照汉代王室殡葬的普遍规律,国王王后虽不同葬,但是两座陵墓应该紧紧挨着,最起码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历史上的“同坟异葬”。

根据陵山上发现的多处陪葬墓,专家卢兆荫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王后墓一定也在陵山上。

“那条路并没有在刘胜墓的入口终结,而是一直向北延展,在这条古道的尽头,我们发现此处山体石灰层有曾经被人工扰动的痕迹。”发掘负责人卢兆荫说。

8月19日,他们果真在那处被扰乱的石灰层附近,找到了王后墓墓门的封门砖。专家们震惊之余层层发掘,又有了巨大惊喜——一件完整的女士金缕玉衣。

接着长信宫灯出土:

出土于2号墓的长信宫灯,印灯上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通体鎏金,宫女跪坐执灯状,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但是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它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能随意调节光亮的大小和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连声惊叹:

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有环保意识,中国了不起

随后又有大量精美文物出土仅次于一号墓。满城汉墓中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满城汉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5月3日,这座千年汉墓正式对外开放。

关注我@诗词百晓生,了解更多真实历史,历史路上你我共同进步!


读史论天下


1968年5月初,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解放军某部正在这里进行一项施工工程。这天中午,一群士兵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了一个炮眼。当所有的士兵都撤到安全距离后,一位班长按下了引爆纽。

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多少石头,只有很少的石头飞到空中。

看到这个景象,班长和一个战士一前一后走向爆破点,炮眼处有一些乱糟糟的碎石,浓烟弥漫,看不太清楚里面的样子。班长走在前面,他示意战土卧倒,自己慢慢走进爆破点。战士看着班长一步步前行,突然间,班长的双腿一软,半截身子沉入地面,瞬间班长的身体就随着碎石渣消失不见。

战士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只见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战士大喊班长,下面没有回音。在外围等候消息的官兵看到出现异常情况,全都飞奔到洞口。施工部队的团长也急忙从附近的工地跑过来,他下达了命令:“救人要紧,立刻派人下去看看。”救人的绳索很快固定好,两个士兵顺着绳子先后滑到洞底,他们找到了已经昏迷的班长,将他用绳子拴好,送回地面。

不久,一个土兵在洞底向团长大声报告,说是在里面发现一座古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听说后,立刻赶赴现场。果然看到因解放军爆破而被发现的古墓的北耳室。

考古工作者把这座墓起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号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犹如一个古”字。

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文字是属于金文的,而古墓中出土的铜盆上的文字接近汉隶;另外,从墓里出土的铜器也和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属于西汉风格,所以郑绍宗等人确定这座墓室西汉时期的中山,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山。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工作者终于发现了能证明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字样的青铜酒器出现在专家们的面前。

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算。“卅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数。在中山国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42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说起满城汉墓,中山王刘胜是绝对不能不提。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是汉武帝的哥哥。他喜好酒色,据说他有120多个儿子。他信奉王爷就应该每日赏花、赏景、赏秋香,他一生也是致力于此。

其实,他这一生的安稳也是他自己争取到的。因为汉景帝时,曾发生过七国之乱,一度让汉武帝对诸王进行百般刁难。一次刘胜与两位王爷来京朝见汉武帝,在听到音乐时,便掩面哭泣。

后刘胜借汉武帝询问之际,将地方官吏欺凌诸侯王的事,全部向汉武帝奏报。于是,汉武帝增加对诸侯王的礼遇。自此,刘胜也开始了他醉生梦死的生活,一直到他“住”进了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简单的说就是被一次爆破炸出来的。事情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那还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备战、备荒”及“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国防战备工程建设,陵山地区也不例外。

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8连的战士们,为了完成一项高度保密的国防工程,开进陵山。在一次完成爆破任务时,当班长将炸药点燃后,却没有向以往出现碎石,而只见烟而未见山体坍塌。

这时,两个班长担心爆破工作没有完成,便上山查看,却发现山顶上出现一个黑洞,从投石进洞的声音判断,这个洞是相当深。进洞后,发现并非是个普通的山洞,而是一个墓葬。

战士自墓葬中带出三件物件,返回了洞外,而后报告给当地文物部门,

经初步勘察专家们发现:很多物品中都注有“中山内府”的字样,初步判断其为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大墓。

在当时,我国的环境比较复杂,据说,当汉墓发现的第一天晚上,山下就有很多人高举火把,准备对这个大墓“破四旧”活动,幸好当时有部队看守,并增加了岗哨,这才躲过了一场“破四旧”的浩劫。

在这个时期发现这个大墓,是幸运还是灾难?让所有知情者陷入沉思。于是周总理安排,由郭沫若先生亲自完成此事,并嘱咐这件事情相当重大。

考古工作总指挥敲定,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困难重重。

首先,这个时期发现如此重要的一个汉墓,单凭考古队无法满足墓葬的挖掘,军队防护成了不可缺少的条件。于是,军事工程部队被调派到考古队。

其次,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很多有经验的老考古专家,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组织考古队又迫在眉睫。于是,留守在研究院的两位年青的研究员,很光荣的被选入。

而后,考虑到墓葬下可能存在壁画和竹简,于是又另外找来两位技术人员。最终,三个人的考古队扩大成九个人:三个考古队员、一个摄影师、一个绘图人员、另加两名技术人员。此外,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也派了两人参加考古队。

再次,也就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考古经费。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同其他中科院学部有所不同,它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经费单列。

“文革”开始后,学部情况复杂,财政部对科学院的所有业务经费几乎完全停拨,考古所隶属于学部,所以也没有更多的经费来支持考古发掘。

考古所将这一情况反映给郭沫若,希望为发掘古墓专门拨一笔经费给所里。为此,郭沫若专门请示了总理,经过总理批示后,财政部很快便拨下来一笔专款。

挖掘整理的速度很快,当专家们打开从没有触碰过的后室大门时,所有人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而这个墓葬的真正主人最终被确定了下来,便是有书君在文章前而介绍的中山王刘胜。

保定的满城汉墓中有很多惊人发现,比如王室陪葬的金缕玉衣。因为刘胜的玉衣体型肥大,腹部突出,玉衣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1100克。

而且,刘胜墓中同时出土的一件铁铠甲,它用了将近三千片纯熟铁片连缀。由此推断,当时人们在制造玉衣时,是受到了铁制战衣制作工艺的启发。

保定满城汉墓的发现与挖掘,正处于我国一个动荡的时期。在缺少专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外界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幸好得到了中央首长的正确指导,才让大家看到了自这座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这些是文物之幸,也是我们人类之幸也。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在发现以前,保存完好,没有任何人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如此大的汉墓。

或许是当时的风水术士看风水得依据和现在不一样,可能那时的风水传承还不完善。当时是开山为陵,宋、明、清以后则是寻找土壤厚实的地方为陵墓的条件之一。不然或许早就被盗了。

即便是陵山下有一个守陵村,竟然也不知道守的谁的陵。随着汉墓的发现,终于知道了。

(满城陵山)

满城汉墓的发现源于那个“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

1968年,解放军某部正在陵山上建设军事设施。随着一声巨响,爆破的石头竟然没有蹦出来,而是向下掉了下去。等烟雾散去,同志们发现此处乃是一个大洞。

有经验的战士判断这乃是一个古墓。



于是就这样一级一级的报上去了。

后来上边派郭沫若下来主持挖掘。在满城汉墓里,相继出土了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等金器、玉器一万多件。发掘了靖王墓,其妻子窦绾之墓,对于我国了解西汉历史补充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这就是满城汉墓的发现过程,现在大部分的文物都存放于石家庄博物馆,墓里看到的都是仿制品。

另外,在当地还有一个说法,说是自从满城汉墓打开了,当地的一亩泉河也就干了,具体什么原因自然没人知道,但当地传说和风水有关。

关于这种问题自然不是我们所关心和探讨的,总之,满城汉墓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中山国,了解汉朝的分封制有了巨大的帮助。


观复一鉴


历代盗墓者多少都懂一点寻龙探穴,该秘术多是由祖辈所传,坊间人民知之甚少,而往往盗墓者还要比考古工作者还要厉害,他们能依仗这些寻墓秘术精准的陵墓位置。

当年,保定的满城汉墓被发掘,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令世人为之震惊,那么这些汉墓是如何被人发现的呢?

保定汉墓之所以令世人惊讶在于它的文物价值,其几乎出土的文物都价值连城弥足珍贵。

炸药炸出来的古墓

1968年五月,某一支解放军在河北满城县西南向1.5公里距离的山丘上施工,众士兵忙到正午,太阳异常炎热,为了快点完成工作于是就有士兵在离山丘顶部朝东下方30米的位置,炸开一个坑,只见里面出现了一个古墓坑,当时众多十分惊讶,而班长却离奇失踪了。

剩下的士兵四周寻找,分析出班长极有可能跳入古墓坑了,于是就急忙朝着黑压压的墓穴口大喊班长,然而里面死寂无声,接着团长闻讯赶来就马上下令派人下去探个究竟。最终探查的士兵汇报在下面发现了一座古代陵墓,团长就按程序通知了河北省文物局,让他们派专业的考古队伍赶来满城,实施抢救文物工作。

经过考古学者证实,解放军这次刚好炸开了该陵墓的北面耳室,另外专家们还初步检查到陵墓洞口下方有一些整齐排列的瓦片,下面还散着很多朽烂木头因此推测还有更多的墓穴纯正,而从发现的鈡乳判断出这是一个石灰岩结构的墓洞,存在时间至少1000年以上,因此定名为“满城汉墓1号陵墓”

从1号陵墓的全部格局来看,南北设耳室,中间后部隔有中室跟后室,其中由墓道跟甬道接连,形成一个古字形状。其还属于一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墓,于是河北省要员很快就将此事上报。

郭沫若负责指导挖掘

1968年6月,周总理得知满城汉墓事情后立马告诉了郭沫若,并令他负责这次工作。后来经过郭沫若的组织调查,得出这是一座汉朝陵墓。不久后,考古队伍从挖掘出的金银铜器里,发现刻着“中山内府”的文字。

因此令人怀疑是西汉的中山朝廷或是春秋战国的鲜虞中山政权。后来,郑绍宗一伙人根据春秋战国时中山政权都是使用金文,而非汉字为理据,得出了结论,认为这一座古墓属于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关于发现该古墓的源头,据说是解放军在之前听到邻近的守陵村庄传里消息,知道守陵村的世代祖先都居住在这里看守王子坟,特别是每当冬天来临,大雪纷飞,各个山头都被厚雪掩盖,唯独陵山的两个地方雪融化得很快,但始终没人肯说出原因。

因此不久后,士兵在施工的时候,可能就无意间炸开了这处地方,从而发现了陵山下的汉代古墓。

古墓珍奇异宝、名贵文物数不甚数

在此古墓中,考古队发现了不少珍贵文物,其包括有金缕玉衣,错金博山鼎炉、长信宫灯等,当中的金缕玉衣在汉墓后室墓主人的石材棺椁里发现,出土时依旧完整、玉质光泽,而此件文物的现世,刚好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玉衣”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又称为“玉匣”或者“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使用的殓服。

史书记载,在东汉时期,玉衣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级。只有皇帝才能用金缕玉衣作为殓服,诸侯王等都只能用银、铜缕。

另外,出土的错金博山鼎炉金色光泽,足径约9.7厘米,高26厘米,周身采用金片、金丝交织错乱形成云气纹,上部分还铸造出连绵起伏的山峰,看起来异常灵动迷人。

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

而长信宫灯外形是一个侍女双膝跪坐掌着灯架,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印灯上刻有长信2字,故名“长信宫灯”。

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通体鎏金,宫女跪坐执灯状,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但是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

它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能随意调节光亮的大小和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除此之外,还有大批金石玉器、铜器、陶瓷等共约4000件。

综上所述:

关于满城汉墓是如何被发现的,个人观点认为主要情报是出自守陵人之口和一些挖掘资料记载,所以才能让如此珍贵的文物得以面世。

关注我,@煮酒品历史,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干货、问答,大家畅谈历史,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烈焰糖糖品历史


关于距离笔者老家不远的满城汉墓,自古就有流传诸多传说。关于墓主人、陪葬品,我想大家都了解的很多了,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满城汉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一、民间传说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是我在手机上截取的,编辑的不好,凑合看吧。


图中右下角,距离满城汉墓大约2公里,有个守陵村。

据村民口口相传,此村住户祖上都是为某位皇子守陵的,这也是村名的由来。至于从哪个朝代开始、为哪个皇子守陵、陵在何处,由于时间久远,村民也不能说清。

村子附近有数座山峰,有抱阳山、陵山,所谓的皇子陵肯定是陵山,但是陵山也分好几座峰,具体陵墓位置谁也不清楚。

二、军队施工偶然发现墓道

说起“三线”,现在的人头脑中肯定想到的是小城市,但在老年人头脑中第一反应肯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当初为了防止苏联入侵而开展的工程建设,主要是在中西部省份建设“三防工程”,其中河北也属于“三线建设”范围之内。

1968年5月,保定当地驻军来到满城陵山进行国防建设。施工爆破时,有一次爆炸声非同一般,十分沉闷,似有回音,所崩石块不知去向。


战士们大惑不解,四处寻找,却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幽深的洞穴。于是派人入内查看,发现许多陶器、骨头、灰土、朽木等,疑是古墓,立即上报。

河北文物局接到报告后,立刻派人进行了发掘。

当考古队员进入墓穴时,立刻惊呆了:这绝对不是一个省的考古力量能够挖掘的。于是上报中央。周恩来总理亲自做了三次批示,请中国科学院院长亲任队长,集中国内顶级专家对满城汉墓进行了挖掘。

自此,满城汉墓大白于天下,守陵村千年困惑也得到解决:村民守护的是西汉汉景帝庶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就是刘备整天挂在嘴边的那位。

三、出土文物

说起满城汉墓出土文物,实在不知从何说起,实在太多了,几乎件件都是国宝,不亲自看一看你都不会相信。偌大的河北博物馆整整一层都是汉墓出土的文物。各位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亲自来河北看看,太震撼。

该墓共出土文物10633件,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就出土于此,都是禁止出国展览的一级国宝。



别酒流年



哥声嘹亮好友已满



答:保定满城汉墓的发现,极富戏剧性。

话说,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备战、备荒”及“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国防战备工程建设。

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165团8连的建设地点是在保定市满城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

这个陵山海拔不到300米,形如落凤,因而原名凤凰山。

为什么改叫陵山了呢?

传说,古代有位帝王认为这是个风水宝地,选为墓地,修建了陵寝,后来就安葬于此。

所以,人们就改叫凤凰山为“陵山”。

但战士们看到陵山,就是个普通的小土包子,光秃秃的,不但没有陵,连坟墓也没一个。

大家都觉得,“帝王在此建陵”云云,也只是个传说而已。

但要说是传说,满城县境内却有三个与“陵”相关的村子:北陵山村、南陵山村与守陵村。

其中最蹊跷的是守陵村。

这个名字,明摆着陵山上有帝陵嘛。

而且,守陵村就在陵山东南两公里处。

8连的战士在陵山上搭建营帐时,曾和守陵村的老人们闲聊过。

这些老人只说他们的祖先是看“王子坟”的,却又说不出“王子”到底是谁。翻来覆去的只有一句,“我们种王爷家的地,看王爷家的坟,世代在这里守陵山”。

这句话,让战士们啼笑皆非。

还有村民神神道道地说,每年当大雪覆盖整座陵山时,总有两块地方,雪化得特别快,但是也没有人知道原因。

战士们不是考古工作者,并没有过多把这些闲聊往心里去,只是把它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满城汉墓被发现的时间是1968年5月23日。

当天,是8连3排11班上早班。

中午12时,爆破手柯友文、于振柱、张士林引爆了上午的最后一个炸药包。

在震耳欲聋的巨响声中,山体震颤。

爆炸过后,是要等落石稳定、烟尘尽散,才能开展下一步工作的。

这等待的时间,得在一个小时以上。

于是,班长李锡明按照惯例,让战士们返回驻地吃午饭,自己留在爆破场地值班。

战士们都走了,李锡明盯着爆炸口看,感到很反常。

要知道,正常的炸药爆炸,很快就会有烟从爆炸洞口飘出。

但李锡明朝那个爆破口盯了大半天,都没有一丝烟飘出。

太诡异了。

当然,李锡明只有一个人在现场,他也不敢冒冒失失地走近去察看动静。

大概又过了四十多分钟,代理排长曹培成最先吃完了午饭回来。

李锡明迫不及待地对曹培成说了这一反常的情况。

曹培成怀疑,刚才的爆破没有成功。

想着距离刚才的爆炸已经过快一个小时了,应该没什么危险,两人决定进洞去看看情况。

进爆破洞之后,两人发现,里面的碎石都没几块,也没有烟。

烟都哪儿去了?

突然,他俩惊奇地发现,爆破洞底部出现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黑洞。

原来,烟都钻这洞里进去了。

李锡明本能地向洞里扔了一块石头,从石头触地的声音判断,黑洞有一定深度。

曹培成则拿来一根皮尺,拴上石头,吊进洞里丈量,一看,洞有六米多深。

洞里到底有什么古怪?

不行,进下去看个究竟。

他俩用钻杆把洞口周围疏松的碎石捣碎,把洞口扩展到一米以上。

这时,吃完午饭的战士们陆陆续续回来了。

曹培成让战士们抬来一根六米长的圆木,竖立在黑洞的底部上。

再牵来电线,接上了灯泡,通电照明。

一切准备就序。

曹培成、李锡明、柯友文、于振柱、张士林共五个人,顺着圆木次第下洞。

这样,著名的满城汉墓就被意外发现。

最后补充一句,主持发掘工作的,是当时已76岁高龄的郭沫若。


覃仕勇说史


满城汉墓是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部队为了战备在满城陵山炸山洞时发现的。发现了之后,当时的郭沫若很快来到保定满城,发现了是汉朝刘胜的墓地,出土了闻名世界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三件国宝。这三件国宝在前些年中国邮政还出了一套邮票作为发现国宝的多少周年的纪念。

满城汉墓说起来有两个大墓,分别是刘胜墓和他夫人的窦绾墓,刘胜墓更大一些。说起满城汉墓我还有亲身经历的故事。当时是八几年,汉墓还没有开发,但是很多人都慕名去那里玩,我们当时正上初中,在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同学也组织了去满城汉墓玩儿。



当时因为没有经验,我们七八个同学只有一个同学带了手电,可是还忘记了买电池。当时的汉墓是比较荒凉的地方,想买电池要骑车走很远,我们已经骑到汉墓门口了,谁也不想去买。后来商量,既然来了,怎么也要进去看看,想着等眼睛适应了,哪怕里面再黑也多少能看见。

然后由我打头,我们几个同学手牵着手,从靖王墓的右边摸着石墙往里走,可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墙没有了,而且一下子就没了。那可是古墓啊,当时就慌了。同学们怪叫一生就都往外跑,后来再去的才知道,突然没有墙了是因为右边有一间耳室,只是因为墓里太黑,根本看不到,而且加上紧张,也没有摸到石墙的拐弯处。



等我们都跑出去,还是不死心,想进去看看。然后我们商量两个同学一组手牵着手走中间。我们八个人分成四组又继续从靖王墓的中间墓道往里走。我和另外一个比较壮的同学打头,因为当时我个子最大最高,所以我还是第一个带路。

进到墓室里面,我们四组前后间隔两米左右一直往前走,越往里走越黑,黑到一点都看不见。可是我们还坚持往里走,突然我和同学一下子就消失在我们身后同学视线里,我俩短暂的下坠之后,重重的摔进了墓道中间的两米多深的石井里。当时我俩都摔懵了,也不知道摔哪了,疼的半天都说不出话来。我俩后边的三组同学目睹我俩突然消失了,狂叫着就跑出了墓道,应该比兔子还快。

我俩确认除了疼身体没什么大事,然后忍着疼爬了起来,眼睛适应了黑暗才发现掉到了井里面,倒是没有水,可是摔的真疼啊!我一米八多身高,当时看不到井外面,只能冲着墓室外面大叫救命,让同学们进来,我用尽力气把跟我掉井里的同学抱着他腿抬出去,那帮同学还没有敢进来,掉下去的同学上去之后,因为我俩吓得心慌,他拉我我怎么也上不来那两米多深的石井。

最后他说,你等等,我出去叫他们一起来拉我,虽然我当时害怕,可的确腿软的爬出上去,只能同意。在等待他出去叫同学的时间中,可以说是我这辈子最害怕的几分钟。一个人呆在一个古墓里,除了墓门外面射进来一点光线,墓室里面漆黑一片,太可怕了。

后来同学们进来,一起把我拉了出去,浑身疼痛的我,终于放弃第一次古墓探险的想法,下山回家,当时我们也就十几岁,搁岁数大点,估计我俩得摔骨折了。但是从那以后,我的两个大脚趾甲就落下了毛病,总是长着长着就从指甲盖下面顶出新的指甲,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后面我们还有第二次探险汉墓,也出了一些事情,今天太晚了我就不说了。只是第二次去的时候,我们掉下去的地方被安装了白色的石栏杆,就是不打手电在墓室门口也能看见。唉,白挨摔了!但是据我所知,在那里挨摔的可不知我们两个,所以才会在没有开发的时候安上了石栏杆。

瓶颈苍穹善于回答各种问题,和我有共同经历的人真心希望您能留言交流,更希望您能关注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