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滿清真的是帶著嫁妝入關的?你怎麼看?

歷史小明王


滿清真的是帶著嫁妝入關的嗎?你怎麼看。秦始皇統一中國,對應於清朝皇帝,關外與秦朝關係不大,然後是漢朝也統一了中國,漢朝繼承了對越南的統治,並把朝鮮併入中國領土,歷史上的漢四郡,就是漢朝對朝鮮的統治。

唐統一之後,東北就開始歸併中國,幾次對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用兵,致使突厥西遷歐洲和土耳其,雖然蒙古高原是突厥領土,但是突厥西遷,使這些土地歸併於唐朝,而吐藩只是唐朝的藩屬國,沒有進行直接統治,而東北已經臣服大唐,宋朝沒有統一中國,因此,清朝和宋朝的比較沒有意義。

元朝是不是中國的一個統一王朝?如果不是,那清朝憑什麼算中國的王朝?元朝就是中國領土的關外東北、蒙古高原、新疆(在漢、唐代已經是中國領土)、吐藩(西藏)也在元代被納入中國的統治,明朝是繼元朝之後的國家,喪失了蒙古高原和東北及外東北,不過,清朝又重新把東北地區和蒙古新疆西藏併入中國。

顯然,自元代始,元中國已經對清朝全境進行了有效統治,所以,清朝嫁妝一說沒有依據,元代中國已經統治了這些疆域,對於元代,如果她不是中國王朝那她是什麼?顯然否認元代和清代對中國的統一是不正確的。

清朝帶的所謂嫁妝,不過是中國元代早就已經納入中國的領土的地方,只是在明代這些地方喪失了200多年,而到了清朝的又重新併入中國,清朝的貢獻是又重新統一了中國的領土並收復了明代喪失的領土,又怎麼能說是嫁妝呢?

這比如和左宗棠收復新疆一樣,這些關外東北、蒙古、西域、西藏,不過是故土新歸一樣。

因此,滿清真的是帶著嫁妝入關的,是不正確的,這些所謂的嫁妝,自元代始早就併入中國故土,不過是故土新歸之意。


順是而為1


關於這個問題,我真的願意一直說明,也必須實事求是。


我們來看看1910年,清朝皇帝退位前2年的地圖:



從這個地圖有11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了內外蒙古,東北三省,新疆,西藏等。


我們來看看明朝滅亡前一年,1643年的地圖:

1643年,明朝能實際控制的領土也就300萬平方公里左右。


我們來看看明朝鼎盛時期的地圖。即永樂十八年,1419年:

從1419年前後是明朝疆域最大的時候,由此可以看出,新疆絕大部分地方沒有納入明朝版圖,內外蒙古絕大部分地區也沒有納入明朝版圖。就是說,這些地區在明朝276年裡都是化外之地。


再來看看1279年南宋滅亡後,元朝的地圖:

1279年的元朝,除了新疆大部分地區不歸元朝,其他國土範圍和清朝差不多。


再來看看兩宋時期的最大疆域:

319年的兩宋(960-1279)從來沒有統治過東北、蒙古、新疆、西藏、雲南等地區,鼎盛時期國土面積只有300多平方公里。


再來看看唐朝(618-907年)鼎盛時期:

唐朝統治過新疆、蒙古高原,但是沒有統治過東北大部分地區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


再來看兩晉(265—420年)鼎盛時期的地圖:

兩晉鼎盛時期的疆域和西漢差不多,略少一點。


再往前就看兩漢(前202年-8年,25年-220年)鼎盛時期的疆域:

從西漢全盛圖可以看出,西漢沒有對西藏、蒙古高原、東北進行過有效統治。


再看封建社會第一個王朝,秦朝的地圖:


這個秦朝的地圖就更小了,只是比北宋大一點。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大部分沒有在版圖裡,面積就300多萬平方公里。

好了,現在從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清朝到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疆域都看完了,有什麼感覺?

我來簡要說一下:清朝統一六國,兩漢在繼承清朝的版圖上拓展了新疆地區,後來在西晉之後新疆地區喪失,直到幾百年後的唐朝才重新恢復對新疆地區的統治。唐朝第一次統治蒙古高原,但是在宋朝退縮的被秦朝版圖還小。元朝以蒙古高原遊牧民族入駐中原,元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次正式統治了西藏、東北地區,收復了新疆小部分地區,蒙古高原也自然納入在版圖之內。但是,明朝建立後,沒能延續元朝的版圖,蒙古高原、新疆一直遊離在版圖之外。

清朝入關以後,老巢東北地區自然一併帶入大一統的大清朝版圖,西藏也穩定地在版圖之內。同時,最重要的是將蒙古高原、新疆也納入了大清的版圖,尤其是新疆,自從唐朝短暫統治過之後,遊離在中原政權之外已經八九百年,清朝能將她重新納入版圖,這是多大的貢獻?總的來說,清朝的版圖,歷史上的王朝或多或少的時間裡都統治過,新疆是漢朝第一次進版圖的,西藏是元朝時第一次進版圖的,蒙古高原是唐朝第一次進版圖的,東北是元朝第一次進版圖的,但是清朝將中華民族的先祖實際統治過的地方,基本都收了回來,當然,也沒有全部收回,還有些沒有收回。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話用在清朝很合適。這就是清朝最大的貢獻。不要小看這個功勞。


坐看東南了


滿清自然是帶嫁妝入關,嫁妝是內蒙和東北 外蒙、新疆、西藏是入關後開拓的,不算入關嫁妝

《明史》對明朝疆域描述很明確:

“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云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

塞北地區,明朝只佔有河套平原,朱棣放棄開平、明宣宗放棄東勝;

西北地區,明朝佔據哈密地區,嘉靖帝放棄哈密和河套地區;

西南地區,雖然設立不同的宣慰地區,但實際邊界並沒有確定,王振支持的麓川之戰才基本明確雲南邊界;

東北地區,明朝主要佔據今天的遼寧省,吉林和黑龍江完全是化外之地。

明朝真正行政力所在就是二京十三省。

如果從繼承法理而言,元朝滅亡後,分為漢地的明朝和遊牧的蒙古兩個國家。1368年,元朝分裂為兩個國家:統治南方漢地的明朝,統治蒙古草原和西域等的蒙古。

明朝時期並非大一統時期,不過是恢復到北宋時期遼宋西夏割據時期。鼎盛時期永樂時期的明朝治理疆域圖

主要變動有三處:東北的奴兒干都司、安南、舊港宣慰司。

奴兒干都司1409年設立,1434年廢棄,持續25年。

安南,1406年佔領,1427年放棄,持續21年。

舊港宣慰司,原為三佛齊國,南北朝時期就和劉宋、南朝梁等有貿易往來。洪武30年爪哇國滅三佛齊國,改名為舊港,後被以梁道明為首的華人所割據佔領。永樂三年朱棣承認梁道明等佔領合法性,梁道明也向明朝入貢。永樂四年,舊港陳祖義、梁道明分別派兒子入貢明朝。永樂5年因為陳祖義意圖打劫出使西洋歸來的鄭和船隊,明朝因此設立舊港宣慰司,以施進卿為首任舊港宣慰使。舊港宣慰使是雙重歸屬,雖然接受明朝冊封,但名義上海是作為爪哇國藩屬。

滿清入關,其實是滿洲和蒙古聯盟入關。入關後,清朝擊敗大順、南明、葛爾丹、準噶爾汗國等,將元朝滅亡後分裂的蒙古和明朝兩地合二為一。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說滿清是帶著“嫁妝”入關這一點,個人還是不敢完全苟同。

首先,現在關於清朝對中國疆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已經是被寫進新版歷史教材中了。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清朝統治中國期間,經過康雍乾幾代皇帝不斷的開疆拓土,進而奠定了我國今日的版圖基礎。因此,在領土貢獻方面,清朝的貢獻確實值得我們肯定。

但是,我們也需要明確,清朝在領土方面的貢獻,基本上都是清朝入關後才取得的。而清朝在入關前,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所謂的領土“嫁妝”。

實際上,入關前清朝所控制的疆域,大部分本身就是明朝的。

有部分網友,在談及清朝對中國疆域的貢獻時,總喜歡說清朝只從明朝手上繼承了38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其他都是清朝帶來的”嫁妝“。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

因為,清朝的前身是後金,而後金本身就是通過反叛明朝而建立的。所以,在清朝入關前,實際上也只是完全控制了關外的東北地區而已。而這些區域,過去本來就是明朝的領土。

其實,在後金建立之前,關外的東北地區,一直就是明朝的領土,其中就包括女真部落所在的地區。明朝在這片遼闊的領土上設立了一個管理機構,這便是著名的奴兒干都司(全稱:奴兒干都指揮使司)。

極盛時期的奴兒干都司,其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今天的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雖然而後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奴兒干都司控制範圍不斷萎縮。但直到萬曆年間,奴兒干都司依舊存在,明朝政府仍舊控制著東北廣大地區。

萬曆年間,在張居正改革的推動下,開創了萬曆中興,明朝國力得以復振。於是,奴兒干都司所的衛所數又進一步增至384所(即衛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稱384衛),加強對東北各族所實行的羈縻統治。

那時候,努爾哈赤也還臣服於明朝,接受明朝的節制。直到後來,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並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朝大軍,才開始逐步取代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

不過在入關前,皇太極發兵征討漠南蒙古,大敗林丹汗,一舉將漠南蒙古全部納入滿清(後金)的版圖。這方面倒可以說是清朝入關前帶來的嫁妝。至於,其控制的東北地區嘛,不好意思,還真不是清朝自帶是,而本來就是從明朝手中搶來的!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很明確的。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的爭議,歸根結底在於大漢族主義思想作祟。這些人普遍犯有兩點錯誤,一是難以承認少數民族功績,二是不承認少數民族政權。其實這樣的思想恰恰是迎合了那些“亡國論”思想的人,故意在輿論中搗亂。

其實。用腦子想問題的人都知道。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多民族國家已經在華夏領土上出現,1912年民國承認五族共和,開啟了中國多民族民主社會時代。新中國建立之後,奉行民族平等,過去的成見早就該放棄,和平統一,共同發展才是正道。總有些人以為自己比精英階層的還聰明,比開國領袖還聰明,老師宣揚那些醜化民族形象的言論,簡直是無知又可笑。

滿清本來就是帶著嫁妝入關的,不僅僅是滿清,中國歷史上兩個建立全國政權少數民族:蒙古族與滿族,都是帶著嫁妝入主中原的。

首先,元朝之時大蒙古帝國的中華地區,也就是說,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只是大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也是最大的一部分,涵蓋了現如今中國全部版圖,以及現今俄羅斯遠東地區,北抵北冰洋,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版圖,使得中華民族開拓了未探索之地,也能使得現今的中國人能夠自豪的說我們曾經統治過那裡,這就是最大的功績。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開疆拓土卻守不住,有過統治經歷卻拿不回來,有什麼意義?筆者要在這裡說,意義大得很。首先,元朝的建立使被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重回華夏。其次,宣揚國威姑且不說,繼任朝代對疆域的開拓往往是基於前朝版圖的,也就是說,前朝的摸石過河為後朝提供了經驗於機遇。只是可惜朱元璋並無心回覆所有版圖,只是固守華夏,要不然可就不好說了。(其實也不能說朱元璋錯了,某些地方征服了也不見得能守得住,長痛不如短痛,捨棄了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現在筆者來說說大清王朝的“嫁妝”。

首先,明朝時期的遼東以北廣大區域,實際上是女真人自治,大明王朝只是名義上的中央政府。女真人一直蠢蠢欲動,騷擾邊境。明憲宗時期,發生了“成化犁庭”,給予了女真人毀滅性打擊,但是,中央政府的實際控制地域也僅限於建州女真,對於海西女真與野人女真,實屬鞭長莫及,只是名義領土。

越是到後期,這種狀況越發明顯,到明中後期,大明領土縮小到北宋大小。此時的女真已經陷入了長期的統一戰爭當中,與中原王朝的聯繫幾乎中斷。女真統一戰爭結束之後,努爾哈赤開始了對蒙古諸部的征服,又開始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到皇太極繼位之後,後金已經有了很大的面積。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其原由的後金地盤完全歸於中央政府,與華夏土地連成一片。這就是最大的嫁妝。到後來的康熙時期,平定準格爾,收復烏斯藏,雍正時期改土歸流,加強中央集權,鞏固領土完整。康熙為中國新增了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經歷康雍乾三朝的對準格爾的平定,西部大面積的領土納入中國版圖。

除此之外,民族融合、民族習俗傳播、民族優勢的交融,都是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帶來的嫁妝,難道這些肉眼所能見到的事實能夠憑空消失嘛?

結束語:筆者對待封建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問題,首先是認可的。其次,筆者不贊同“亡國論”筆者更傾向於歷史學家們所說的“輸血論”,就是少數民族通過對漢民族的輸血,從而合理繼承中華文化,加速民族融合,壯大民族融和。人們都很崇拜唐朝的昌盛,殊不知唐朝的民族開放是空前的,李世民血管裡都有胡人的鮮血,這並不影響李世民成為“千古明君”,大唐稱為封建王朝的輝煌,難道不是事實嘛?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滿清最大的功勞不是領土,個人認為滿清最大的貢獻是大一統,是民族的大一統!清朝統一了漢滿蒙回藏,清朝以包容的民族政策,保證了民族的大一統。

戰國和秦朝時期,華夏還是分為各國地區,也就是當時的人往往會稱趙國人、楚國人、韓國人。


而到了漢朝之後,所有人都稱自己為漢人!這便是一個歸屬感的統一,這是真正意義上統一。有了這種統一,才有民族的凝聚力。

等到唐朝時期,民族融合是空前,可是一些少數民族依舊是沒有被漢化,沒有主動選擇漢化。

例如突厥、吐蕃和蒙古,這些部落依舊是有自己的一套文化體系,他們只是選擇臣服於大唐,並沒有融入大唐。

不過若是大唐沒有滅亡,民族融合繼續下去,許多胡人部落也是會融入到漢人之中,可惜這個過程被安祿山所打破。

此後便是宋朝同遼國等少數民族的衝突,華夷之防越來越講究,矛盾越來越激化,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加深。

而元朝更是採取民族壓迫政策,使得漢人不得反抗元朝的暴政,奪回江山之後的明朝,華夷之防更是到了極點。


雖說這讓咱們十分佩服大明朝的血性,可是造成的影響就是民族之間矛盾始終存在,歸屬感始終欠缺。這對於明朝來說,就是連年的負擔。

清朝入關之後,其雖然是蠻夷,可是卻是主動漢化,主動接受漢人的孔孟之道。雖說剃髮易服令人心寒,可終歸是融入到了漢文化之中。

此後清朝開疆拓土,將五族都納入到了中華這個概念之中。這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一種幸運,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大的疆域。

很多人認為滿清入關是災難,可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今日的中華民族包容自信、文化多元,這自有清朝的一分功勞!


小司馬遷論史


以中國的領土和現代版圖來看,確是滿清打下來的基礎,說帶著嫁妝入關沒毛病!你看明朝的疆域有多大?新疆、西藏、蒙古、東北邊疆地區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滿清以異族入臨中國,打敗了李自成,消滅了南明政權,康熙年間出兵黑龍江擊敗沙俄,簽定《尼布楚條約》,奠定了中國北方邊疆,明朝會為了苦寒之地的西伯利亞、外東北去同俄國開戰嗎?你想朱棣派到黑龍江奴兒干都司的亦失哈是個大太監,明朝對黑龍江流域的當地部落採用的是羈縻政策。清朝又歷經三代徹底打敗準噶爾汗國,收復了新疆地區,拓地萬里。

清朝做為來自東北的內亞帝國,對邊疆地區的民俗風情更為了解和熟悉,所以清朝很好的處理了內地與邊疆地區的關係,將邊疆地區直接處於清王朝的管理之下。大清的皇帝即是滿蒙的大汗,又是西藏的大護法,對蒙古各部實行盟旗制,劃定界線,不準擅自移動,讓遊牧民族定居下來,蒙古部落穩定了,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疆域也達到了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所以毋庸置疑,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


黑土邊疆


滿清帶著嫁妝入關,這是毫無疑問的。

滿清在入關前,已經統一了東北女真各部和漠南蒙古。這兩部分純粹是滿清自己拿下的,後來入主中原後,併入中國版圖。

一、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

1、女真各部概況

居住在東北的女真族,經過長期演化,逐步分為建州、海西、東海(又稱“野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主要居住於明朝撫順關(今遼寧撫順東)以東,鴨綠江以北及長白山南麓地區;東海女真主要散居於長白山北麓、烏蘇里江濱海及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海西女真則主要居於松花江及其上游的輝發河、烏拉河以及東遼河流域。女真各部雖然地理上緊密相連,但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女真統一前形勢圖)

1583年,大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在殺了努爾哈赤的外祖父之後,又攻打了一個寨子,叫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攻破後明軍屠城,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本來是明軍的人,但屠城中被誤殺了。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被俘虜,但因為長得帥(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了。這一刻,包括李成梁在內還不知道他們放走了一個什麼樣的人。

努爾哈赤出去後收集殘部,以覺昌安、塔克世遺留下來的盔甲十三副、部眾數十人起兵。

2、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大部

隨後的努爾哈赤奮力拼搏,運氣也不錯,在1583年5月至1588年9月的五年時間,先統一了建州女真。此時,努爾哈赤已經基本建立了國家,宣佈制定國政、法令,自稱“女直國聰睿貝勒”。努爾哈赤的勢力已由起兵時微不足道的“十三副遺甲”數十人,發展為一萬五千餘部屬的強大女真勢力之一。

其他女真部族開始遏制努爾哈赤的發展,這樣,逼著努爾哈赤又努力了20多年,終於統一了女真大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

(後金建立之時的形勢圖)

經過努爾哈赤30多年的努力,東北這一片基本實現政治上的統一。

二、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

為了便於你理解,你基本可以把漠南蒙古與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劃等號(實際稍有不同),而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各個旗,大概相當於當時漠南蒙古的各個部落。

漠南蒙古也是部落眾多,並不統一。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金就利用漠南蒙古內部各部族之間的矛盾,為己所用。此時,漠南蒙古最強大的部落是察哈爾部。

察哈爾蒙古的領袖林丹汗擁有8大營、24部。其勢力範圍東起遼西,西至洮河(大約是今天從遼西開始向西的整個內蒙古),士馬強盛,威震河套以西,橫行於漠南,成為挾持和威脅各部的宗主。林丹汗處在蒙古其他部落與大明之間,佔有地利優勢,獨佔了與大明貿易所得和大明每年8萬兩白銀的歲賜。

這裡多說一點。林丹汗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嫡系後裔,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掌握著大元的傳國玉璽。林丹汗志在統一蒙古各部,恢復成吉思汗的榮光。因此他才處處想要控制其他蒙古部落。

但其他部落哪能乖乖就範,就自己聯合起來反抗林丹汗,或者向後金求援。後金利用蒙古部族間的這些矛盾,通過威脅利誘、聯姻、聯盟等政策,積極拉攏蒙古各部。到了1632年,內蒙古各部除了察哈爾部以外,全部歸附了後金。

1632年,後金在多次打擊林丹汗的力量之後,皇太極又率領後金與歸附的蒙古各部共約10萬大軍,大舉進攻林丹汗。林丹汗大敗,一路向西逃跑。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因天花去世。1635年,後金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玉璽歸降(後來清滅明之後,號稱繼承了大元和大明的雙重正統,根源就在這)。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第二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此時,中華圈內的形勢如下:

(1636年中華圈內形勢圖)

三、清征服明之後,新徵服的國土就不能算清的嫁妝了。

清朝在1644年入關,自帶東北女真和內蒙古的領土。到1660年代,擊敗了南明政權的剩餘力量,征服了整個中原。

1690年和1695年,康熙兩次打敗準噶爾汗國的葛爾丹,把外蒙古(即喀爾喀部)納入大清的疆域。1720年,清朝再一次擊敗準噶爾,把西藏(含今青海)納入大清版圖。到1750年代,經過又一次大規模戰爭,大清最終消滅了準噶爾汗國,把整個西域(即今新疆)納入版圖。至此,清朝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形成。

這段征服外蒙、西藏、新疆的歷史,是在漢滿蒙等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力量下實現的,不能算是滿清的嫁妝。

(清全盛時疆域圖)

結語:清朝建立了龐大疆域

清朝為中華民族建立了龐大疆域,這是抵禦風險的一大重要因素:有戰略縱深、有迴旋餘地、龐然大物誰一口也吞不下;這些都需要我們客觀看待。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滿遺編造、篡改歷史真正繼承了其祖宗的本性。編造“嫁妝論”這個怪談謬論,是為日後分裂中國造下的伏筆吧?以滿清時期為例,滿清建國初,滿清貴族聯合西藏蒙古,三個奴隸社會貴族合謀統治中國,西藏蒙古是帶著嫁妝(人口丶領地)加入清朝,因為他們原來不隸屬於女真人,加入清朝,由清庭供給、供養和有限的節制,聯邦的模式來駕御漢人,但……後來滿清以“減丁政策”來耍弄了兩族。所謂之嫁妝,是一個原本獨立的區域政體和另一個區域政體合二為一國。象生意人的入股丶股東形式。如俄羅斯獨聯體,由十數個國家結堅聯合組成。滿遺的“嫁妝論”是基於獨聯體之靈感吧。滿清入主中國,實施的是種族隔離政策,滿漢不通婚,旗人之間婚嫁,旗人居住在城市的城內城。偽滿獨立,是日本侵華物資大隊基地。反華侵華虐華媚日親日的事倒幹了不少。偽滿是蘇聯佔領後歸還中國政府的,不是旗人帶著土地自動歸順中國的。什麼狗屁嫁妝論。現在的中國領土是毛澤東從蔣介石國民黨手上流血流汗解放的。嫁妝論,是對解放軍的大不敬。聯合國議席上踢走的是國民黨代表,成為聯合國五常。滿清當時是什麼。個人淺解。


漁樵耕韻


首先必須承認一點,清軍入關時,除了快馬彎刀,真是什麼好東西都沒帶著。

但是,如果我們不偏不倚,站在今天中國、中華民族的立場上去分析,終滿清王朝一代,他們確實給中國留下了不少嫁妝,至少比明朝留下的要多得多。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對比一下明清兩朝極盛時期的版圖就可以。

明朝極盛時期的版圖應在永樂年間,具體時間差不多是在1420年前後,那時候明朝陸路北征蒙古,海路鄭和下西洋,國力國威均達到了極盛,比如這張圖就差不多。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先不說諸如烏斯藏都司、奴兒干都司等羈縻地區,只看今天的內外蒙古,基本上是韃靼、瓦剌的勢力範圍,還有今天的新疆,當時叫西域,是亦力把裡的勢力範圍。亦力把裡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東察合臺汗國,後又分裂出葉爾羌汗國、吐魯番汗國等一系列政權,佔據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區,綿延了400多年。尤其在明後期,西域地區的吐魯番汗國崛起,將明朝的哈密衛擠出了西域,明軍最後只好退守嘉峪關。

那再來看看清朝極盛時期的版圖。



這個圖我們就很熟悉了吧,與今天中國的版圖極為相似。對比一下明朝極盛時期的版圖,我們發現內外蒙古、天山南北皆被大清帝國收入囊中。早在順治年間,維拉特蒙古,也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就基本歸順了清廷,除了個別的部落,如準噶爾部。準噶爾部後來成為清廷的勁敵,清廷窮康雍乾三代,才將其徹底收復並納入版圖。天山南北的東察合臺汗國也是在清初時被準噶爾部的噶爾丹所滅,當然包括亦力把裡在內的西域大小部落國家後來也順利併入清朝版圖,乾隆帝在1757年賜名“新疆”。

由此可見,明朝對內外蒙古和西域地區並沒有完全納入到版圖中,控制力更是不行,內外蒙古還可以理解,畢竟自成吉思汗降生到清中期前後,還沒有誰能真正征服草原。但是,西域可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羈縻地區,漢化基礎很深厚,明朝都沒法將其真正納入版圖,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而從今天的中國版圖來看,內蒙古和新疆毫無疑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都是大清帝國為之打下的基礎。如果沒有清朝,我們還怎麼縱情狂奔於美麗的草原,還怎麼去感受新疆之大之美?

從這個角度看,滿清王朝確實給我們中國和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厚的嫁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