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散文:春風掩映梨花開

安徽 張坤

東風漸近柳煙棉,這時大自然暖意融融。樹樹梨花含笑佇立,花團錦簇、潔白如雪,令人愜意非常。在徐徐的春風中,置身於梨樹下,淡淡的花香撲鼻而來,讓人真切體會到古人“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豪情。

梨樹是我國一種常見的果樹,在我國約有2000餘年的種植史書,品種及品種均較多,史書悠久,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歡,其素淡的芳姿更是贏得詩人的推許。徜徉在古人歌詠梨花的詩林裡,花香瀰漫,馨香撲鼻,眩目迷醉,如飲下一杯陳年老酒,醇香甜綿,餘味悠長。

梨花在我們民間又叫玉雨花,它的花瓣很有特色,近圓形或寬橢圓形,花白色,花冠五瓣,花梗較長,數朵相生葉叢中。也許,我們都看過梨花,那綻放在枝頭的花朵搖曳在春風裡,似玉一般潔白,沁人心脾。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梨花的白是小範圍的白,是畫家精心塗抹的白。她不像油菜花開得轟轟烈烈、漫天遍野,它從一朵到一簇,從一棵到數棵,她開得毫不含糊,不愧是“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梨花純白如雪,開花時有綠葉託襯,更顯現其素潔淡雅。南朝•齊詩人王融《詠池上梨花》說:“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唐代詩人李白《雜曲歌辭·宮中行樂詞》中寫道:“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五代詩人溫庭筠也有詩:“梨花雪壓枝,鶯囀柳如絲。”這些詩句都表現了梨花潔白如雪、清香怡人的美感。唐代詩人武元衡在《左掖梨花》中也寫道“巧笑解迎人,晴雪香堪惜。隨風蝶影翻,誤點朝衣赤。”詩的首句將梨花比作面帶微笑的美人,清晨迎接大臣們上朝。她潔白如雪,香氣飄逸,真值得人憐惜。她像蝴蝶因風飛舞,有的誤落在大臣們的朝衣裡。詩人將殿前的梨花寫得輕盈靈巧,美豔動人,富有情趣。

還有的詩人說梨花的潔白勝過白雪的,如唐代詩人令狐楚在《雜曲歌辭·宮中樂》中寫道“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如。春風真有意,一一麗皇居。”詩的意思是柳樹的青翠顏色和煙霧相似,梨花的潔白連白雪也比不上。春風真是有情意,讓柳色梨花裝扮著皇宮,使春天的皇宮顯得更加美麗。唐代詩人司空圖在《楊柳枝壽杯詞十八首》(其十七)寫道:大堤時節近清明,霞襯煙籠繞郡城。好是梨花相映處,更勝松雪日初晴。詩中展現了清明前後的大堤美景:天上的雲霞襯托著樹蔭環繞著郡城;梨花綻放潔白燦爛,更勝過雪天初晴的雪松。寫出了江南春天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勝似傳說中的仙境。詞人用淡雅的筆墨,傳達出人間春色的無限情韻。司空圖詩宗王維山水隱逸之風,清新自然,雅潔可愛。

如果都把梨花比作雪或勝過雪,這也許太單調了,因此有些詩人則別開生面,如唐代詩人左偃《送人》中的梨花則成了遊子頭上的白髮:一莖兩莖華髮生,千枝萬枝梨花白。春色江南獨未歸,今朝又送還鄉客。詩人將遊子頭上生的一莖兩莖白髮,同千枝萬枝雪白梨花聯繫起來,極寫遊子的怨愁之深。何為如此?原來江南春色將盡,唯獨自己未歸;而今朝又送客人還鄉,客歸己未歸,心中的愁緒更加濃重。

月色是白的,梨花也是白的,如果在月夜觀梨花,如果在月夜觀賞梨花,兩白相間,月光下的梨花,晶瑩剔透,意境極為幽美,故詩人常將梨花與月光放在一起描寫。如宋代詩人朱淑真《梨花》詩曰:“冷豔未饒梅共色,靚妝長與月為鄰。”梨花與美花共色,與月光為鄰,寫出了梨花的冷豔潔白之美。宋代詩人周密詩《春夜》中“分咐梨花管月明”,表示孤獨的女主人公全無心緒去欣賞梨花夜月的美景,卻不直說,而是含蓄地寫道:就拜託梨花來照管月光罷,別有情趣。“梅花雪,梨花月”,月下梨花,自有一番風韻。“一樹梨花一溪月”(唐 無名氏《雜詩》)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潺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樹梨花簡直像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梨花入月,月光化水,是流不盡的溫柔。北宋詩人韓琦的詩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柳絮二闋》),寫院子裡梨花盛開,月光如水;池塘邊柳絮輕漾,春風和煦,是何等的良辰美景!唐代詩人殷璠《梨花》詩曰:雲滿衣裳月滿身,輕盈歸步過流塵。五更無限留連意,常恐風花又一春。夜色朦朧,星月當空,梨花在輕風中微微起舞,好似月光在閃爍,月色與梨花融為一體。詩人將梨花比作體態輕盈的無邪少女,流連以至五更,擔心風花一過不能再。歌頌了梨花冷豔孤潔的品性。

古人喜歡寄情於景,梨花更是人們喜歡寄託的對象。宋代詩人蘇軾所作的《和孔密州五絕·東欄梨花》一詩:“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二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詩人用質樸清新的詩句,將春天“梨花綻放一樹白、楊柳著色綠漸深——白綠兩分明”的情景,一覽無遺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繼而又觸景生情,直抒胸臆地表達了自己的傷春愁緒,並且跟自己的人生境遇、前途命運結合到一起,讓人很自然地從賞花遞進至感悟人生……小詩如詩如畫,動靜結合,夾敘夾議,彷彿是輕輕盈盈、自自然然地信手拈來,由實入虛,由景入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與藝術感染力;不愧是大家之手筆!因為梨花開得較晚,梨花落去,春天也將過,不免會讓人面對梨花而感時傷懷。唐代詩人徐凝《玩花》詩云:一樹梨花春向暮,雪枝殘處怨風來。明朝漸校無多去,看到黃昏不欲回。一樹梨花已過了盛期,春天也漸行漸遠,人們面對既把梨花吹開、又把梨花吹落的春風也無可奈何,只好在花前留戀到黃昏時分,還不願離去。表現了詩人的惜花傷春之情。再看唐代詩人元稹的《使東川·江花落》:日暮嘉陵江水東,梨花萬片逐江風。江花何處最腸斷,半落江流半在空。此詩作於元和四年元稹以監察御史出使劍南東川途中。當時暮春三月,詩中寫詩人在嘉陵江邊即景所見。潔白的梨花身不由己,為江風所吹裹,終於不可避免地落入江水,隨波逐流而去。物猶如此,人何以堪。詩人通過梨花凋謝飄零情狀的描述,對美好事物的淪落消逝表示了深沉的惋惜與慨嘆。

梨花的形態輕盈嬌媚,形象婉約,詩人常用女子來比喻;或是用梨花比喻女子。如白居易的《江岸梨》:梨花有思緣和葉,一樹江頭惱殺君。最似孀閨少年婦,白妝素袖碧紗裙。將江邊的梨花比作白衣素裙,正在為夫君戴孝的孀居少婦,其悽楚哀婉的神態,自是會令人生出無限的憐愛和感慨。再如唐代詩人元稹的《白衣裳》:雨溼輕塵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半含惆悵閒看繡,一朵梨花壓象床。雨後散發著清香的梨花,像美女初穿著白衣裳。她在那裡惆悵地閒看繡花,似一朵梨花壓在用象牙裝飾的床上。一副素淨淡雅、悠閒惆悵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把梨花比作女子,最有想象力的我認為元代詩人元好問《梨花》是其中的代表,詩人將梨花比作靜女:梨花如靜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頰洗風露。素月談相映,肅然見風度。恨無塵外人,為續雪香句。孤芳忌太潔,莫遣凡卉妒。梨花好像一位嫻靜的女子,寂寞地出現在晚春之中。在春天景色裡她是值得珍惜的可愛的花,她那白色的臉頰(指花瓣)由風露來清洗。晚上有皎潔的月光淡淡地映照著她, 她那端莊的神態顯現岀文雅的風度。遺憾的是沒有超脫的高雅之人, 替她續寫讚美她潔白清香的詩句。孤單的梨花啊你應顧忌一下自己太潔淨, 不要引起那些平常花卉的妬忌哦。詩中的靜女之比,突出了梨花淡雅、嫻靜、高雅的品格,表明詩人對梨花的極度喜愛之情。

梨花只是在自然中百花之一種,花開之時,花開之處,蜂蝶紛至沓來,春風與陽光共舞!……梨花,為春天的明媚與靚麗,將自己最美的一面袒露無遺。怪不得有人說,梨花開花的姿勢甚是撩人,就像是春天親吻萬物的姿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毫無保留地對春天奉獻出自己最美麗、最熱烈以及最燦爛的一面;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原本貌不驚人的梨花,在春天的百花園裡,也擁有了自己恣意盛放的“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