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贾诩与司马懿相斗,谁会死?为何?

猫王已老化


我认为还是司马懿

首先,必须得承认贾诩这个谋士非常厉害!但是志向不同!加个题外话谋士是杀伐过渡,大多不能善终,而恰恰贾诩却是得善终的少数人之一!

我们先从贾诩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家印象深刻的,可能是曹操打张秀,贾在里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张秀要打,贾不让打,张秀非要打,结果大败!而贾宇让打,张秀很犹豫,害怕,但还是去打,结果大胜!最终贾随张秀归顺曹操,但是自此之后贾几乎隐退官场!我们很多人会很困惑贾宇有非常卓越的才能,为什么却选择自甘默默无闻?这可能和追求有关!而在当时,曹操手下大谋士比比皆是,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而此刻个人认为贾在等待时机,此时不是自己的时代,所以选择不露声色地沉默,以待时机,不再是谋略杀伐,而是选择明哲保身!如果从这个目标而看,贾宇是成功的!如果从这个目标来看,贾诩不会与司马懿相斗,贾诩不好斗也不想斗,就好比和平年代的将军去挑战战争年代的将军,武艺高超程度先暂且不谈,单从时限和格局上看就已输了。

我们再从司马懿角度来看,司马家族有大志!所以司马懿甘心忍辱负重几十载!就是为了一朝执天下牛耳!有如此气魄!如此胸襟!如此忍耐度!如此智谋!以致开创自家王朝!你怎能不说司马懿厉害?而且智谋的相斗是建立在对等的实力基础上,而司马懿这里大家注意,是家族!司马懿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他有庞大的世族集团为后盾!是世族推选出来的代理人!所以司马懿和贾诩在实力范围内不在一个等量级!就好比我现在带100多兄弟来揍你!而你非要找我单挑!你觉得我有那个必要吗?

所以司马懿必胜!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小鸡观影


这是个奇葩问题,反正现在“脑洞”都很大,说说呗。

贾诩号称“毒士”,是三国众谋士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存在,不出手则已,出手就风云巨变,血流成河。用演义这个被传播更广的历史普及读物来说,描写的主要事件有这么几个:

一,董卓死后,手下大将李傕、郭汜等见大势不利,想扔下部队逃回西凉,同样出身西凉的贾诩鼓动诸将领兵打回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造成长安大乱,官员百姓死伤无数,是东汉末年的至暗时刻。

二,助张绣先投曹操,再反曹操,而后又投曹操,过程中造成曹操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身死,曹操也算死里逃生,可结果却是张绣未象吕布、袁绍般被剿灭,还被受曹操重视,多有安抚,安度余年。贾诩也成了曹操重要智囊,比曹操老友陈宫,不知好到了那里。

三,马超、韩遂联合起兵,渭河之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军对峙,战事胶着。贾诩出手,一封书信,阵前让曹操与韩遂聊了聊天,就瓦解了马超、韩遂联盟,让马超大败,可谓“四两拨千斤”。

四,曹操为继承人举棋不定,曹丕、曹植二选一,贾诩一语定乾坤,让曹丕上位,保住曹家不出内乱,也保证自己一生平安,善始善终。

这四件事,可以看出贾诩两大特点,其一是顺势而动,拨动为主,自身没有太多实力,借他人之手而为己所用。其二,是保证自己不处危地,为自己平安打算为多,而且只求平安,而无太多权力欲望。

司马懿则不同,司马懿是权臣,一点点积累自己的实力,而后谋取权倾朝野,左右天下。并且把权力传给自己儿子,走的是曹操的老路,最后由孙子司马炎取魏而代。

两人是两代人,不存在相斗之事。如果非得让两人同处一时代,司马懿不会去招惹这个“毒士”,很容易被“阴”,贾诩自身安全,也不会去和司马懿斗,因为贾诩不争权。

非得让两人斗一斗,就看是谁在当皇帝了,真正能决定臣子生死的是君王,如果曹丕、曹叡在,贾诩可能几句话就能要了司马懿的命,可换再后面的魏皇,司马懿势力已经做大,贾诩为敌则贾诩危矣!





净月暖阳


做为三国时代的两个大阴谋家――贾诩和司马懿,他们都诡谲阴狡,智略深长,那么如果两人斗智,谁又能更胜一筹呢?

关于司马懿,大家都清楚,他有着超乎于常人的强大毅力,屡挫屡战,坚执不屈。如同伏在草丛中屏声静气等待猎物的狡狯豺狼,当对手稍稍放松警惕露出破绽的时候,就瞅准时机,一跃而起,扑向对方咬住咽喉,发起致命一击。

如此可怕的阴谋家,司马懿如果在智斗中对上贾诩就能占据上风吗?

当然不行。如果说司马懿是一头豺狼的话,贾诩则是一条隐身于树丛间不露声色的巨蟒。你根本无从发现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何时会发动攻击。无论你是否吊着十二万个小心,仍然会落入陷阱。一旦被缠住,就会被越收越紧,被盘绕勒尽体内的最后一丝呼吸。

司马懿虽然凶残狡诈,但他在政坛上所面对的真正敌人并不算强大。曹操是使用他,司马懿在曹操这种枭雄多疑的目光下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引起曹操的注意;曹丕是利用他,用司马懿去分剥曹氏和夏侯氏家族中的旧势力,在曹丕的咄咄逼人的威势下,司马懿也丝毫不敢造次;曹叡是倚重司马懿,但也防范甚深,以曹叡的机敏狠辣,司马懿仍然不敢稍加懈怠。

司马懿在争夺权力过程中陆续遇到过的对手有曹真、张郃、曹爽,曹真在世时,司马懿也翻不了天,曹真智谋不在其下,威望极高,气魄刚雄,司马懿总是忍让退缩;张郃是个勇将,精通军事但却拙于政治,阴谋诡计不在行,着了司马懿的道;曹爽就是个凡俗之辈,才不配位,脑袋瓜子也简单,寡谋无断,当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司马懿在军事上主要对手是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陆逊,但司马懿只能做到龟守,无法寸进,智谋方面完全落于下风。

贾诩可不同,他这辈子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太多了。贾诩在西凉军中曾经伺候过董卓这样的恶魔,董卓死后,西凉军陷入鸟兽散的境地,是贾诩一语点破天机,指引西凉众将士反攻长安,开启了汉末三分的乱世。贾诩在李傕、郭汜等那些西凉豺狼群中从容行走而毫毛不伤,可见其智勇。贾诩辗转至张绣麾下,在宛城又帮助张绣阴了曹操几把。以曹操这样的超级枭雄,居然屡屡被贾诩收拾得狼狈不堪,他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猛将典韦其实都因贾诩的诡计而殒命的。尽管到了如此地步,贾诩仍然能够保全张绣和自己的性命。投降曹操以后,曹操也未迁罪于贾诩,可见在曹操心目中贾诩的份量。

贾诩出了一道题,造成天下大乱,汉末三分诸多枭雄谋士,能臣猛将都没有能够解开,司马家又连续三代,方才重归一统。以贾诩的才能,在任何一个主公麾下都能趋利避害,受到倚重,混得游刃有余,这可不是仅靠隐忍就能办到的事情,以司马懿的能力,能做到吗?

所以说,司马懿与贾诩相比,差着一个很大的层次。司马懿那两下子想和贾诩相抗,那是开玩笑,贾诩随时都能借别人的刀毫无形迹地把他干掉八遍。


馋嘴肥猫铲史官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如果贾诩与司马懿相斗,谁会死?为何?

相对来说前期贾诩与司马懿都是谋士类,但又不同。

贾诩出生寒门,起点很低。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司马懿出生于士族,当时属于名门望族。

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分别简单看看俩人的生平

贾诩,人称“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在三国时期,曾侍奉多个不同的主公,其作为被人称为“文和乱武”。在乱世之中,贾诩不仅出计必成,而且能够审时度势懂的进退,堪称三国中真正的大智慧之一。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

董卓时期

在董卓时期,贾诩是中郎将牛辅下属的校尉,他距离董卓的中间还隔着牛辅,让他匡正朝纲,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董卓信赖的人是蔡邕、王允。

等到董卓身死,并州人王允掌权,凉州人的身份一下子成了原罪,王允的不肯大赦,加上“尽诛凉州人”的谣言,贾诩帮助目光短期的李傕等人找回生存下去的方向。这一点,如果非要用上帝视角的“东汉灭亡”来看,认为贾诩是乱世,这是偏见,是预设“王允是大汉忠臣,匡正朝纲的能臣”的立场去强行诬陷的结果。

史书上的事实是:王允掌控朝政,吕布掌兵,王允的亲属,亲信占据三辅要职,大儿子入朝为侍中,这算什么?再看他无视士孙瑞,杀害蔡邕,才掌权几天,就急不可耐打击异己,扶植亲信,这算哪门子忠臣?

王允是忠臣,这是演义设定,可以的;但在史书上,种种迹象表明:王允无非是个出身光鲜的董卓罢了。

李傕时期

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众臣,相互交战,李傕开始劫持皇帝时,还拉拢贾诩入伙,贾诩拒绝了,坚持站到皇帝身边,试图保卫皇帝的尊严。张绣要走时,还拉贾诩走,贾诩拒绝了,他要选择做个忠臣。

等待张济赶来长安劝和时,贾诩从中安抚李傕、郭汜各路人马,促成东归,他也是有功的。

贾诩很灵活的切换阵营,投入到追击献帝的李傕队伍当中,在王师大败之时,贾诩以一人之力,保住了不少大臣的性命,这是他尽自己所能做的事。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随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西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灭其三族。

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黄白城被梁兴等人破斩,传首许都。

张绣时期

张绣在建安初,是曹操的主攻目标,贾诩已经敏锐的看出,归顺许都朝廷(曹操)才是最终目标,所以劝张绣投降,可是,曹操居然让张绣婶婶,张济老婆邹夫人侍寝。张绣顿时觉得欺人太甚,于是贾诩帮张绣出计策,贾诩派人跟曹操说,我们凉州军准备让出宛城来,要从你们军营中通过,另外武器太多,卸下来不方便,请允许我们随身佩戴。

就这样的请求,曹操居然没发现异样来!

曹操逃出来了,他的命是儿子曹昂让马换来的。如果贾诩成功杀了曹操,后世也就没有《武帝纪》,更没有《三国志》了。

此后,面对曹操的多次进攻,贾诩的智谋可以说是与曹操平分秋色,例如曹操第三次征讨时,应该带了荀攸去的,依然没有占到便宜,只能退兵。

后来,曹操的自我反省,改变,又让贾诩认为曹操将会胜过袁绍,在官渡之时,贾诩再一次劝张绣归顺曹操,这一次决断,可谓神来之笔。化干戈为玉帛的曹操,不但不计前嫌,还拉着贾诩的手,称赞他的功劳。

后来,段煨在汉廷养老,张绣成了曹操早期的首席功臣,李傕郭汜被朝廷清算,贾诩继续保持低调。他早就看出,袁绍之后,曹操不可避免的将走向权臣的顶端,在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上,他又看准时机,在最关键的时刻帮曹丕投出最关键的一票,以至于曹丕称帝后,第一个想要报答的人就是贾诩。

黄初元年,曹丕称帝,封其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着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这事细思恐极,果然不亏是老狐狸。能谋事谋人。

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当官前。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为什么不去呢?

建安六年时任河内郡太守的就是这位魏种,他是兖州人。

这个魏种后来也没有更多事迹流传,我一直很好奇陈寿特意记这么一笔是什么用意。

当时曹操的阵营里,文官系统由汝南与颍川的士人把持,部队系统由沛国与谯郡的武人把持。

兖州人的代表就是程昱,他是曹操的五位谋主之一,但是兖州人在曹营的地位,远不如颍川人。因为不待见举荐人而拒绝征辟。

什么人的举荐能够入他法眼呢?当然是颍川人。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时隔七年,这次因为举荐人非常厉害。颍川人老大,曹操阵营内第一文官。搭上了颍川人关系的司马懿就痛痛快快的赴任去了。

后来司马家和荀家的亲密关系,也证实了荀彧对司马懿的提携。后来司马懿靠着抱荀彧大腿,终于拉拢到了颍川人。在他诛杀曹爽夺权的过程中,颍川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所以对于司马懿之前的所谓不欲屈节事魏,不过是待价而沽罢了。

他需要一个更有背景的关系,给自己的政治生命准备更高的起点。

不欲屈节纯粹是假的,他可热衷功名利禄呢。

司马懿的上位之路

曹操和曹丕对司马懿真挺不错的。

司马懿光和二年出生,他五岁的时候曹操正忙着和人打架。

到荀彧征辟他,可以攀上梦寐以求的颍川的大佬们了,都已经建安十三年了。

那年老曹正忙着南征,刚入职的司马懿的主要工作是陪曹丕读书,这一年曹丕刚二十一。

曹操得多傻,才会让一个刚历经仕途的人这时候进来参与军谋大事。

后来司马懿就在曹丕的亲密战友这条道路上愉快的成长着。

从他接受征辟,到曹操病死,只有八年时间。

手下人才济济的曹操就是有心重视他也没那机会。

司马懿根本就不是曹操时代的人。

因为一直是曹丕的亲信,后来曹丕曹植夺嫡的时候,他除了曹丕也没别的选择。

在这时候出力最多的其实是曹丕"四友之一"的吴质,

曹丕是个很重朋友情谊的人,登位后非常对得起这些当初很如何的人。

黄初元年司马懿先为尚书,随后又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已经是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录尚书事是可以参与朝廷重大决策的!

这时候司马懿才真正的的踏入到曹魏的核心圈

五年时间,就踏入核心圈,恩宠无比啊。

曹丕病逝后,遗命的三个辅政大臣,就是宗室曹真、颍川代表陈群、河内人司马懿。

恰好这时候司马懿又碰到了一个好机会,孙权趁曹丕刚死,派诸葛瑾来打秋风。

孙权和诸葛瑾一人带一路,同时进军。诸葛瑾这路就被司马懿抽了回去,斩首千余。

这应该是司马懿第一次单独领兵上阵,他的运气简直太好了,不光对手是东吴这群进攻白痴,更是诸葛瑾这个军事上没什么出彩亮点的软柿子。

军事天才司马懿体内司马家将种的血脉苏醒,

两年后就创下了十六天破城斩孟达这种佳绩,当时的司马懿肯定有种找到灵魂归属的感觉。

然后还没开始嘚瑟。就被诸葛亮教育了两次。司马无智,只好一直龟缩于城中!

曹丕在位时对司马懿的恩宠,正是他幸福人生的开始。

假如曹丕命长一点,那么司马懿最多止步于三公。

后来司马懿的篡权,最开始应该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伴随迅速的膨胀。

曹丕有着很强的文人气质,以及文人式的轻狂。由于继位之事,让权于世家大族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这确保了世家大族子弟在权力阶层的世袭。

但曹丕同时还干了一件好事,督促察举制在全国各郡的推行。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是相悖的,九品中正保证高门步入仕途,察举则给了寒门士人机会。

曹丕四友之一吴质正是出身寒门,由于寒门出身,吴质一直与世族不睦。

他的仕途也很早止步不前,按照曹丕的性格,如果吴质出身再好一些,地位绝对比司马懿强很多。

曹丕时期与颍川士族集团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了。

后者企图控制文官阶级,形成皇权之外的政治力量。

前者想要稀释门阀对政治的影响力,寻找制衡的手段。

其实这种努力从曹操杀孔融开始就一直在进行。

这种矛盾在曹爽时期达到极致。

皇权与门阀的既得利益产生冲突,作为攀颍川大佬起家的司马懿被雪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司马懿后期的灿烂人生

这中间还不得不提一下魏明帝曹睿时期

曹睿在位13年

如果曹睿晚死几年,那么司马懿绝对是没有机会的。

曹睿是明识决断有独裁风格之人。他当政早期同司马懿的关系并不是听从他父亲曹丕之言的。还是有被蜀国垮垮其谈的马谡设计中伤,司马懿被曹睿为怀疑叛乱对象,被免除了军权,防止谋反发生的多年历史。但张郃追击蜀军后退到石门人后被诸葛亮被射杀死后。面对蜀国强大北伐攻势,被迫在曹真建议下,司马懿又恢复工作,主持抗蜀大局。由于马谡之死,魏国再没有发三郡共叛的局面。司马懿也从怀疑,到信任,成骨干。为魏国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司马懿在明帝手里,智勇智慧都不够用,更不要想反抗明帝,中了马谡离间计,是魏国明皇帝能明辨是非。换一个人,他脑壳早搬家了。中国人普遍尊崇的,士为知己的死的大理.。司马懿到了曹芳手里,阴险狡诈都使出来了。一个8岁孩子还不是手中得橡皮泥,要如何就如何。在明帝手里,他是忠诚的猎狗当然听话。

在高平陵之前的司马懿内心是惶恐的,对世界对自己是黑暗的。而曹爽和门阀的矛盾,毫无疑问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机会。

门阀的初衷只是为了维持住既得利益,架空曹爽。

以司马懿对蒋济、高柔等老臣的口头保证来看,最初门阀阶层是将事变视为内部矛盾处理的。

只要搬掉曹爽这个改革派,保住门阀的地位和权益就好。

那时候他们绝对没有改朝换代的念头,毕竟就算换代了,地位也不会更高,又何必冒险。

于是司马懿在世族的支持下,干掉了曹爽。

尽管后来史书记载着将司马懿与曹爽的矛盾渲染的如何厉害,但其实他不是和曹爽冲突是没有什么关联的。

因为已经给了个太傅的闲差在家养老,这已经是在文官当中做到顶级了,还顺带退休了。有权有工资,这不是大伙一直都想的事情吗!

更何况曹爽居然还给了司马懿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这妥妥的接二代,

曹爽就算再笨,但凡有一点政治智商的人也不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如果他真的把司马家视作眼中钉的仇人,这就是自杀。

虽然当其时,司马师的中护军职位已经被架空。

但高平陵事发之日,司马师能够攻取司马门,靠的恰恰就是在禁军中偷偷培养出的根底。

否则的话,由禁军守卫的司马门,不能如此顺利的拿下。

热衷功名,擅长寻找机会的司马懿,不知道这时候和曹爽达成了什么协议才会换来这种结果。

反正为他掩饰的《晋书》肯定不会明说。

结局就是,深受曹丕曹睿恩宠的老臣司马懿,在门阀支持下发动政变。

曹爽得到了门阀对他人身安全以及个人资产的保证。

由于自曹操时期开始,曹氏与门阀的友好合作关系,双边达成了共识。

曹爽下台,门阀上位。这本是极好的。只是有一个人变卦了。

司马懿的变卦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事成后的顿悟,无法考证。

但他的权力野心真正膨胀,显然是在此时此刻。

一个被雪藏两年,以自保为主的人,当其时所考虑的必然是生存。

而热心功名的权力动物被唤醒后,张开血淋淋的大口就属于本能了。

好了。司马懿的介绍就到这,来聊聊和贾诩的事情。

贾诩一直都是作为谋士的存在,历经几位大佬的变化,一直是跟随哪方就在自身安危的前提下出谋划策。而且重要的是,人成熟以后一直跟随着大佬曹操,基本上所有的想法都是只能放心里,当然贾诩本人有什么想法我们不得而知。完全一副随波逐流的样子。

反观司马懿,前期在曹丕曹睿的领导下也是一直兢兢业业恪守本分的工作。只是后来曹爽的跋扈,才有了转机。成就了司马王朝的奠基。

如果真要比较的话,我觉得贾诩会略胜一筹。

为什么这样说呢?

贾诩经历过董卓时代李傕时代张绣时代曹操时代一直都是作为赢家的存在,最后官至太尉、魏寿乡侯。其中的艰辛,个人的计谋。肯定是无比困难,反而司马懿一上台就是被已为丞相的曹操征辟为文学掾(七品)后助世子曹丕,而官运亨通。其中挫折是有,但已经没有当初诸侯混战那么困难了。

好了,本文就写到这。

我是千河。大家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我觉得三国谋士的作用被严重夸大,真正战场上难得的是统率之才,比如威震华夏的关羽也被曹魏的群臣评价为“名将围羽”,当然贾诩是个很厉害的谋士,司马懿早年是曹操的谋士,曹丕、曹睿、曹芳时代则是统率一方的大都督,还被封过大将军,大司马,位高权重,那么贾诩和司马懿相斗,谁更厉害一些呢?

贾诩其人

贾诩,字文和,凉州系的代表人物,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贾诩最让人诟病的是曾经为天下大乱出谋划策,,董卓被吕布诛杀,王允和吕布执掌朝局,王允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人已经准备逃亡西凉去了,这个节骨眼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等西凉诸将听从了贾诩的建议,集结部队杀向长安,结果王允败死,吕布也败走,这个时期让后来的史学家对他评价很低。

董卓,国之贼,天下所共仇,而诩为之报怨。东京之亡祸,根于此。及辞李傕尚书之命,则以朝廷为解,是欲以虚辞盖实,恶将谁欺邪?

贾诩加入曹操阵营后,出谋划策,表现也不错,他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为曹操平定西凉立下大功。

晚年曹操在继承人选择上犹豫不决,贾诩用袁绍、刘表的下场举例子,但是并不明说,暗示曹操要立长。曹丕称帝,感觉他的暗自帮助,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

司马懿其人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曹操时期召司马懿为文学掾,但是只让其为谋士,并不重用,后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司马懿和曹丕关系很好,曹丕即位后司马懿终于崭露头角。

司马懿谋略、军事、内政都不错是个全才。

《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兴修水利

司马懿在雍州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后来由于干旱导致关东缺粮饥荒,司马懿调运积攒的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可见司马懿内政能力之强。

推行民屯

公元241年,司马懿在主持对吴作战时,开始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远征辽东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彻底和曹魏翻脸。第二年,魏明帝令他司马懿远征辽东,司马懿带四万人马前去讨伐。兵到辽东后,司马懿三战三捷,大破公孙渊,公孙渊被迫退守襄平,司马懿令军士强攻一举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他又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

此外司马懿和诸葛亮长期作战,也就互有胜败。

贾诩和司马懿没有可比性

还是那句话,真正的重臣是统率和谋略兼有的,贾诩只是个谋士,无统率之才,按史料记载内政能力也一般,出身也一般。

而司马懿出身望族,谋略并不亚于贾诩,大智慧更是超过贾诩,还是统率之才,司马懿长期带兵按照招揽了不少曹魏大将为他的心腹,这也是高平陵之变成功的一个原因,司马懿内政也抓的好,破孟达,破辽东,鏖战诸葛亮,这些贾诩拿啥比。

贾诩只是个厉害的谋士,和司马懿天地之别,比不过司马宣王的。


我家的猫叫皮蛋


贾诩与司马懿毫无可比性。贾诩终其一生只是个附属的谋土,有谋无勇,更不具备领导才能。而司马一出场就暴露野心,官少得不到信任,不能陪养自个势力不干。其依附曹氏不过是为了陪植党羽。一旦势力有成就致命一击,这才是雄才大略。所以本性决定人的成败。韩信尚斗不过刘帮,况贾羽与司马乎。


浊流汹涌


贾诩和司马懿相斗,贾诩会死。

第一,贾诩只是个出色的谋士,并没有独立的组织指挥能力。而司马懿则不同,出朝可领兵作战,进朝可治国理政。如果贾诩和司马懿斗,是一个人和一个团体斗,无论如何,个人的力量敌不过团体的力量。

据《晋书 文宣本纪》载:司马懿从建安六年跟随曹操创业,起先是不愿意与操为伍,但曹操相中了司马懿,反复请他出山相助,这才为操出谋划策。曹操死后,为魏文帝曹丕所倚重,曹丕临终,以司马懿等为顾命大臣;魏明帝曹睿立,更以司马懿为股肱、长城,魏明帝去世,与曹爽并为托孤之臣,可见,一直以来,司马懿都是朝中重臣。又据《三国志 贾诩传》载:贾诩以谋略在后汉西土任职,后随董卓进京,又遇董卓败亡,其部将李傕、郭汜、张济等欲做鸟兽散。贾诩建言,不能散,散必亡,组织起来以兵力重新夺权,为董卓报仇。如果报仇失败,再跑不迟。这才有了,李傕、郭汜的大乱京城。李、郭失败,贾诩为了生存,只有去宛城投奔张济的侄子张绣,张绣失败,又随同张绣一起投降曹操,始为曹操谋士阵营之一员。以上简单对比可知,司马懿是胸有韬略才学,曹操反复邀请,出山后逐渐成长,以至成为魏国干城。而贾诩以机巧谋出身,后跟随西北军阀谋生,军阀兵败,投诚曹魏。两个人不是一个层次。

第二,司马懿智谋、诈谋均胜贾诩一筹。司马懿不但会为主公出谋,而且自己会表演诈谋。从智谋上说,贾诩的出色表现在投曹之前据多,投曹之后,除在立储方面表现出机智外,别的方面则表现不是很突出。而司马懿则是智谋、诈谋等身,一生自始至终都在用谋。

其一,曹操请司马懿出山相助,司马懿看不上曹操,以有风痹症(部分身体失去知觉)推托。曹操不信,当夜派人用刀去剌,以试其是否做假。结果刺客刀扎司马懿,他竟然忍痛不吱声。刺客以实回报,瞒过了曹操。

其二,当刘备新取益州时,司马懿就献计说:刘备以欺诈的方式取得了同宗刘璋的地盘,蜀人心里不服,但他们不量力又远争荆州的江陵,兵力布署不足,这是个进攻汉中并进一步取得益州的好机会,乘此机会大举进兵,很容易取得成功。但此时曹操暮年志衰,不采纳司马懿的计策。如果此时曹操乘势出兵或直接派遣司马懿带兵出征,可能三国后来的局面将不复出现。当关羽取了樊城,天下震动,曹操准备迁都以避云长锋芒时,司马懿独持反对说:刘备得意,关羽势力膨胀,这是东吴孙权不愿意看到的。我们派兵再去援救襄阳,坚持与关羽对抗一段时间,肯定东吴会在关羽背后出击。那时前后夹攻,关羽势必失败。后来形势的发展,果如司马懿所料。魏明帝太和元年,身处宛城的司马懿得到上庸孟达想投降西蜀的消息,立即给孟达去信,稳住孟达,然后不待上命,奔袭上庸孟达,便宜行事,一举成功,斩杀孟达,传首京师。

其三,高平陵事变前,司马懿以老迈之身又故技再演,以装老糊涂,行将就木瞒过了曹爽,潜伏待机,然后一举击溃曹爽集团,独掌朝纲,为儿孙代魏立晋打下基础

以上几个例子,足以敌过贾诩为西北军阀们出的奇谋,而司马懿既能当导演,又能做演员的能力,则贾诩是远不及的。

第三,争斗主要靠势力与阴谋,论势力,司马懿比贾诩大;论阴谋贾诩也不及。那么,结果只有一个,贾诩和司马懿争斗,只有贾诩自己失败。


二曲人


贾诩和司马懿争斗谁会死?说实话这还真是个难题,因为两个都属于曹操集团的顶级参谋,都是曹室集团的顶级谋士,一个在曹操前期,贡献较大,一个在后期成为中流砥柱。假如,贾诩和司马懿想斗,谁会死?那么咱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郭嘉,贾诩,等被曹曹奉为一流谋士,贾诩更是被誉为“三国最聪明的人”。善于军谋,也善于身谋,从李榷郭汜到董卓,再到曹操。贾诩似乎都是平安过渡,更是屡建奇功。所以贾诩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之强的,特别是在官渡之战,也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

而司马懿,确实最能佯装的人,为了骗过曹操不去任职,自己宁愿装成瘸子三年之久,为了智斗曹室集团,更是装病数年之久,甘愿退隐归山,隐忍蛰伏多年,最终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家族。司马懿,可能挣不过贾诩,但一定可以明哲保身到最后!


陋室空堂


伪命题。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贾诩为三国第一谋士,识天机,明厉害,无窃国之欲。

贾诩77岁(147—224年),司马懿73岁(179—251年),俩人没机会争锋,亦无与司马争风之必要。


张铁军158


贾诩比司马懿大了30岁左右,资历,经验,人际关系等等一切都是司马懿无法比拟的,换句话说,此二人都不属于同一时期的人物,贾诩死的时候司马懿都还没到政治巅峰,无法比较,楼主这帖子纯粹关公战秦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