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海航“被接管”?權威知情人士說不能“想當然”

日前,關於海航集團被海南省政府接管、旗下資產劃歸三大航空公司進行重組的傳言甚囂塵上,對此,有權威知情人士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知情人士稱:“這些都是小道消息,捕風捉影,想當然。”

知情人士稱,海航集團不會被接管,海南航空也不會被拆分,而其中,“最大的‘想當然’就是海航集團被接管。”他稱。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自2017以來,海航集團就開始了一場漫長的自我拯救之路,但過程困難重重。為此,海航集團主動向海南省政府提出了實施救助管理的請求。

2月29日下午,海航集團發佈公告稱,為有效化解風險,維護各方利益,應本集團請求,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派出專業人員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團聯合工作組”。聯合工作組將全面協助、全力推進本集團風險處置工作。聯合工作組組長由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剛擔任,常務副組長由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任清華擔任,副組長分別由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副局長李雙臣、國家開發銀行信貸管理局副局長程功擔任。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充實強化後的聯合工作組最大的變化是由省政府牽頭;第二個變化是“會同相關部門”,而這些“相關部門”,都是對海航集團加大航空安全監管和救助力度的部門,包括民航管理部門、債權銀行牽頭部門、金融監管部門等。主要任務很明確,就是加強航空安全;加大流動資金救助;進行下一步債務和資產處置準備。

就在2月29日當天,海航集團隨後發佈的另一則公告稱,經2020年2月28日集團股東會、2月29日集團董事會審議通過,改選了部分董事。改選後的董事七名,分別為:陳峰、顧剛、李先華、譚向東、任清華、陳曉峰、何家福。選舉陳峰擔任董事長、顧剛擔任執行董事長、李先華擔任副董事長。同時,董事會決定分別聘任譚向東擔任公司CEO(首席執行官)、任清華擔任公司聯席CEO(首席執行官)。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5位高管仍然來自海航,2位高管來自海南省政府派選。

對於“被接管”傳聞,權威知情人士稱:“ 不實傳聞是妄加猜測,海航集團的控股權並沒有發生法律上的轉移和變化,陳峰仍然是董事長,高管人員也都保持穩定。”

不會被接管,新工作組由海南省政府牽頭

知情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詳細闡釋了工作組進駐的意義,“工作組進駐之後,首先,有利於保安全、防風險。資金會得到保障,債權人也會得到更大的保障,生產安全得以更大的保證。其次,政府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環境,這更加體現了中央支持民營經濟的決心。第三,對穩定各方信心非常有幫助,不僅能夠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樹立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信心,同時更有利於凝聚海航集團員工的力量,穩定就業,穩定大局。”

更為重要的是,海南省政府牽頭入駐海航集團,對海南自貿港建設有推動作用。“處置工作平穩順利,能夠直接帶動海南自貿港建設,包括銀行業、旅遊業、地產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知情人士稱。

早在2018年夏天,為了幫助海航集團化解流動性危機,由相關銀行債權人和海南省政府牽頭的債權人協調機制委員會組成的聯合工作組進駐海航集團,工作內容包括監管集團獲得的新增貸款流向,以及集團不得挪用航空等封閉運營企業的資金,以聚焦主業、隔離風險等。

“原來工作組的主要負責人和團隊成員是由銀行等相關債權人派駐的,現在,主要負責人和團隊成員則是由海南省政府派駐,同時還有多個部門和機構參與,這是工作組的最大變化。”上述權威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對於市場的質疑聲,上述知情人士對記者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機構入駐海航是於法有據,也是依法合規的。“工作組是應海航集團請求,並經集團所有主要股東一致授權而採取入駐措施。”他介紹稱,工作組進駐具有救助和監管的雙重職能,一方面,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包括融資、資產併購服務等;另一方面,強化政府的監管,包括對資金的監管、對上市公司的監管,進駐後可以將這些服務和監管工作推進到一線。

“瘦身”兩年,流動性危機未能緩解

海航集團的流動性危機始於2017年。在此之前,2015年開始,海航集團開始了“買買買”的併購之路,從最初的航空產業鏈佈局,擴張到物流、酒店、租賃等多個領域。很快,海航集團總資產從2016年年中的5428億元猛增至2017年底的12319億元,一年半時間,增長近1.3倍,這最終為海航集團後來的流動性危機埋下了隱患。

2018年起,海航集團突然開啟“瘦身”模式,並陸續出售旗下資產,緩解流動性壓力。當年年底,海航集團接連出售了首都航空、西部航空和烏魯木齊航空等多家地方航空公司股權。

海航集團董事局原主席王健曾在2018年4月表示,海航集團的流動性問題主要因為2017年年中海外投資等相關政策收緊,海外投資的貸款中斷,海航集團只能用國內航空公司的運營資金填補窟窿。

2018年7月之後,在陳峰的主導下,海航集團開始迴歸航空主業,剝離其他板塊業務並處置相關非主業資產。第一財經記者獲悉,2018年至今,集團已處置資產約3000億元。

但海航集團的流動性危機依舊未能緩解。根據海航集團的發債報告,截至2019年上半年,集團仍有7067.26億元債務待償,2019年全年的數據尚未披露。另外,根據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發佈的業績預告,2019年的盈利情況仍不容樂觀。

其中,海航控股(600221.SH)預計2019年實現淨利潤4.5億-6.75億元,但主要來自海航控股轉讓給集團的天津航空股權實現的22億元收益,扣除類似資產處置等非經常性損益,海航控股2019年淨利潤預計虧損16億-22億元;海航科技(600751.SH)2019年淨利潤預計在3億-4.5億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則虧損4500萬-7500萬元;供銷大集(000564.SZ)2019年預虧10-19.5億;海航基礎(600515.沙)2019年淨利潤同比下降14.5億-15.5億元;海航創新(600555.SH)2019年預虧2.4億-3.3億元;海航投資(000616.SZ)2019年淨利潤同比下降89.92%-86.90%。

而此次疫情更是令海航集團雪上加霜。進入2020年,疫情導致的航班量銳減,不只海航集團受損,由於停飛數量多,中型航空公司每天虧損在千萬級,大型航司每天虧損更是達億級。

“現在海航集團每天光是利息就有一個多億。”一位受訪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在這種情況下,海航集團一直在尋求出路,最後找到了政府。考慮到航空行業的特殊性,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最終連同其他部門和機構一同進駐海航集團。”

多位知情人士還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海南省政府此次進駐海航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務,比如,如果海航集團可能出現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政府可以出手提供相關的公共服務。“這有利於提振社會和市場對海航集團化解危機的信心,但是政府不做任何兜底的承諾。”一位知情人士說,“一切按照市場的規律來辦。”

海南省政府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做好監管者。接受採訪的知情人士認為,只有好的監管才能更好地實施救助,但監管是有容忍度的,比如,海航集團的貸款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不會被拆分,新工作組將幫助加速資產處置

談及海航集團過去兩年的自救之路,權威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海航集團的很多資產不想折價出售,最後對資產處置造成不利,導致資金回不來。這次新的聯合工作組進來,就是要幫助海航集團加速資產處置。”

而針對海南航空板塊被拆分的傳言,接受採訪的知情人士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並不存在。

對此,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海航集團自身並不願意三大航空公司(國航、南航、東航)來對其航空板塊進行拆分重組;而作為海南本土最大也是最有競爭力的企業,海南省政府也會盡力幫助推進集團度過危機;對於行業來說,海南航空如果被拆分,將會大大減少國內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

另據媒體報道,2月18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任洪斌在回應航空業重組整合時表示,這次疫情對中央企業帶來了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航空企業是不是重組的好機會,這應尊重企業的意願,按照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按照行業發展的規律,在這個問題上,國資委也會像平常的結構調整一樣去支持企業。目前,他們的主要精力還放在抗擊疫情,如何執行好包機任務上。

目前,海航集團旗下包括海航控股(600221.SH)、天津航空、首都航空、祥鵬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過去一年,除了海航控股外,幾乎所有海航系航司,都在與當地政府洽談增資或重組,包括烏魯木齊航空、首都航空、北部灣航空、西部航空都陸續與當地政府簽署了重組框架協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正式交割,這意味著,這些航司仍然屬於海航集團。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新的聯合工作組進駐海航集團後,一切工作才剛剛開始。“海航集團太龐大了,光是關聯的企業就有兩三千家,這將給工作組帶來巨大的挑戰。”一位接近工作組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工作組經常需要加班。”

不過,兩名權威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工作組進駐對海航集團實施救助管理,結果將是多方受益。“包括集團本身、債權人、投資者,以及地方政府等。”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說。(第一財經記者安卓對此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