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喜欢刘备吗?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喜欢啊,我觉得刘备是三国中最牛批的,为什么呢?我有以下观点

看了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桃园结义的时候就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穷的叮当响,可是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竟然可以和关羽张飞结交,让二人尊称一声大哥,最后靠着张飞的钱马上收兵买马,马上形成一股势力,最后竟然跟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可以说非常的厉害,反观曹操,人家本来就是朝廷命官而且家底厚,孙权是个富二代,刘备只是代表了一个现今自力更生的人,而且创业的时候都奔快本三十了,没有人没有钱硬生生的公司开那么大,并且让别的两家公司惧怕,你说厉害不




电影爱好者188


读三国,独爱刘备,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汉室宗亲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汉昭烈帝的地位,更不是因为他创立季汉江山的功勋,而是因为他不放弃。

我们身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有坚持过你的事业长达20年之久吗?20年不改变志向的人在这个时代是很少见的,其实有志向在这个时代都很难得。

如果你的事业20年下来还是一事无成,你会放弃吗?想必不用20年,1年就会放弃。这就是刘备与我们最大的区别。

01刘备从26岁起家,46岁的时候依旧一事无成。

26岁的刘备,除了曾经有过游学的经历,其他什么背景家业都没有。就算是这样,他依靠朋友的帮助,依旧打算建立一番功勋。

大丈夫手提三尺剑,不为国建功,难道在家坐吃等死不成?刘备凭借着这种信念,带领百来人发起了对黄巾军的打击。

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时值乱世,可能躲在家里吃吃喝喝要容易的多,最多也就是跟着大流一起逃难。

  1. 刘备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武略,逐渐走到了世人的跟前。但是刘备的出身低微,虽然是皇室宗亲,可是400年大汉江山,当时姓刘的皇室宗亲至少也有几十万人,他的这种出身,根本不足为奇。
  2. 在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混了一段时间后,因为风闻徐州即将遭受曹操的侵略,所以刘备带着3000人马就敢去救徐州。
  3. 此前陶谦已经向天下诸侯发起救援,实力强大的诸侯无人赶来,可几乎没有实力的刘备却愿意挺身而出。这种勇气,我们有吗?

徐州本不是刘备的分内之事,他却不怕被曹操给剁了,主动摊上大事,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不会去选择。

此后刘备短暂地做了一段时间徐州牧,结果被吕布和曹操先后夺取。刘备再次一文不名后,先后在曹操、袁绍处辗转,直到来到刘表的荆州。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三国志》

此刻的刘备已经46岁,20年的军旅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他依旧只有几千人马,依旧只能驻守一个小县城,依旧只能寄人篱下。但是他没有放弃,还在寻找成功的方法。

02刘备48岁事业起飞,而很多人这个年纪已经准备退休。

刘备看着自己大腿上的赘肉,感叹人生都快要结束了,自己却还是没能创建任何功勋,他心里非常难受。

在荆州混了2年时间,刘备48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因为曹操南下,刘表的儿子刘琮选择投降。

  • 不可能投降曹操的刘备,只好与东吴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赤壁之战击败曹操以后,刘备陆续拿下了荆州的大片土地,真正成为了有根据地之人。
  • 这是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他开始创建基业了。不过这个时候的额刘备已经48岁。我们现代人退休的年纪在50到55岁之间,在刘备那个年代,能够活那么大已经不容易了,更别说建立功勋了。
  • 刘备虽然垂垂老矣,甚至还要给孙权当小弟,可是他并没有选择放弃
    。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很好地抓住了机会。

有了荆州的资源以后,刘备逐渐壮大势力,顺势夺取了益州。50多岁的刘备依旧没有松懈,继续进攻,夺取了汉中、上三郡等地。

这个时候的刘备声威大振,天下已经有了他的立足之地。可是他也已经年近六旬。60出头的刘备是不是要选择过上退休的生活了呢?没有,刘备依旧在努力。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他带领大军进攻东吴,力图收复荆州,顺带着灭亡东吴,一统长江以南地区。如果获胜了,他将有资本和曹魏抗衡,夺取天下。

可惜最终失败了,那么很丢人吗?我觉得一点不丢人。即使失败了,刘备也是成功者,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奋斗不息的人生。

03刘备白手起家,却能够很好利用有限的资源。

刘备是白手起家吗?当然是的,他的手比谁都要白。刘备家里非常穷,父亲早逝,他只能靠卖草鞋度日。

有人说刘备是汉室宗亲,有这一块牌匾,就足以是他的政治资本。当时他这样的汉室宗亲至少有几十万人,为什么只有刘备一个能够创立基业呢?

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於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三国志》

当时手里掌握雄厚政治资源的汉室宗亲比比皆是,比如说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等等,这些哪个不是封疆大吏?哪个不是汉室宗亲?

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成就一番大业呢?他们只想着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就不顾汉室江山的死活,最终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刘备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政治资本,所以便将有限的资本用到极致。

比如说他的老同学公孙瓒,就成为了他手握三千兵马的最好依靠。好兄弟张飞,砸锅卖铁帮助他创业。

  1. 在徐州笼络糜家豪族,得到了糜竺、糜芳兄弟的支持,顺便还娶了糜家的小妹,与糜家结成姻亲关系,拥有了财团支持。
  2. 到了荆州以后,刘备广交好友,凭借其强大的社交能力,将荆州豪族们一个个俘获。在刘琮投降曹操后,很多人才都主动愿意为刘备效力。
  3. 进入益州帮助刘璋击退张鲁的时候,刘备依旧没有闲着,而是依旧开始结交蜀中豪族人才,所以他夺取益州,这些人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支持。

由此可见,刘备是善于利用手里的一切资源,即使你很穷苦,却也不是一点出路都没有。只要你肯挖掘,身边总会有资源。

总结:刘备其人,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典范。

创业之人,其实都应该比较喜欢刘备,尤其是白手起家创业的人。因为他们懂得,从基层慢慢爬上来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这一路走来,会遇到多少困难?会有多少白眼?多少人瞧不起你狼狈不堪的样子?多少人落井下石,不愿意看你一步步向前?

这些事情创业者遇到过,刘备同样也遇到过。所以当你想要失败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汉昭烈帝努力了20年,即使暂时没有成功,却还是不放弃,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呢?加油,每一位在创业路上努力的朋友,早晚你会看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江湖小晓生


对刘备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起码值得敬重。刘备出身卑微,从小励志,从青年到中年二十年坎坷的人生都在努力进取,矢志不渝。自从在隆中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如鱼得水,事业从衰微走向兴盛,在荆州有了立足之地,进取西川,夺得汉中,终成霸业。。。刘备手长耳大,五官端正,看似奇异。其母织席贩履,刘备并未参与,其族叔刘元敬见刘备长相奇异,在少年时就是十足的儿子王,言语就有远大志向,对刘备非常看好,认为是家族的非常人也。对刘备和自己儿子刘德善一样爱护关照,尽量资助刘备,拜当世大儒卢植为师,习文练武,颇有成绩。。。青年时的刘备偶遇关羽张飞,情投意合,在桃园结为兄弟,誓同生死。时此朝廷腐败,农民起义,天下混乱,刘备有意为朝廷出力,建功立业。刘备在家乡小有名气,得到本县商贾的资助,拉起几百人马,打造兵器,购买马匹,积缵钱粮,参加了朝廷讨逆大军。在消灭黄巾起义军后,刘备因军功封为县尉,一次上司都邮检查,向刘备索贿,不然会遭诬陷丢官,这下激怒了刘备,鞭笞了都邮,挂印走人。刘备率领人马投靠学友幽州刺史公孙瓒,得到欢迎,后随公孙瓒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使刘备在天下小有名气,公孙瓒安排刘备为平原相。曹操为父报仇,兵进徐州,徐州牧陶谦遍请天下英雄相助,其它诸侯都在观望,只有刘备率三千人马赶到徐州。曹操因吕布占领濮阳又回师相救,陶谦热情款待刘备,言谈之间知刘备是仁德之君,对刘备甚是敬重,有意相让徐州。刘备再三不受,直到陶谦病危去世,在徐州众官员士族的坚持下,刘备领了徐州牧。在徐州刘备得到富商糜竺糜芳的大力支持,并纳其妹糜夫人为妾。。。后吕布从兖州来投刘备,吕布趁刘备讨袁术之际占领徐州,刘备又联合曹操消灭吕布。曹操邀刘备到许昌觐见献帝,献帝以族谱认刘备为皇叔,封左将军,宜城亭侯。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只认为当世英雄是刘备和自己,刘备怕曹操加害,借讨袁术之名领兵重占徐州,后被曹操击败投河北袁绍。袁绍出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隆重之极。因天下局势不稳,在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前夕,刘备离开了袁绍,后碾转到荆州投靠了刘表。刘表也对同宗刘备十分热情,从此刘备在荆州扎根。。。刘备在荆州时请出卧龙诸葛亮,隆中策略三分天下,取得荆益二州,同时北伐,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是刘备的远大理想,对诸侯先生言听计从,在取得益州汉中后,刘备不免内心澎涨,也没对时局充分认识,在军事上没做充分安排。没有制止和援助关羽北伐,只少事前对荆州有充分的战略部署,致使关羽殒命,荆州丢失,功亏一匮。后又执意伐吴,夷陵大败,蜀国国力衰竭,再无力夺取天下。刘备一生仁德爱民,三让徐州,率新野十万百姓南撤,以民为本,仁慈友爱。投靠众诸侯以佳宾对待,忠厚贤良,信义注于四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运值得后世人们学习,刘备从平凡到伟大受到人们的喜受和敬重。





刘坤忠120


不喜欢,甚至有点讨厌他!

一,假仁假义,不知轻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刘备为了自己一个人脸上的“仁义”面具,陶恭祖三让徐州而不受,把好端端的一个徐州搞得军心不稳,民心浮躁,最后堕入曹操之手。刘备忘了自己聚义时立下“翦除奸贼,匡扶汉室”的初衷,忘了打天下就是要攻城略地占江山的本义,忘了自己为难时他人出手相救的情义,刘备不忠人(陶恭祖)所托,让陶恭祖有憾带恨而死,这是刘备假仁假义的最真实表现。

二,假哭假“慈悲”,不分好歹。

刘备长坂坡“泣”而掷阿斗的桥段,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为了阿斗赵云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浴血奋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几乎拼尽了自己最后的力气,才将其从曹军占地中救出,刘备倒好只是将自己的儿子——扶不起的阿斗假惺惺地往地上一掷,就试图把赵云之前所有的艰难和为此而冒的危险一笔勾销,可见他是多么地虚伪。

三,假承诺真不听,心中只有自己的“面子”、利益和皇帝梦。

在自己落魄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让人似乎看到了他的几分真情,然而,当他把诸葛亮请出山,尤其是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开始走上坡路,有了一些气色之后,他的本来面目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要是在荆州的时候,刘备听取诸葛亮袭取荆州的计谋,就不会出现后来需要向孙权借荆州的桥段,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所谋定的跨有荆、益之地而待时机一统天下的大好局面就会更早些到来,就不会有后面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一系列不利于蜀汉发展的事儿,到那时蜀汉分兵进伐,一统天下还真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说,正是刘备的假仁假义假慈悲,使得诸葛亮的智慧无法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蜀汉一次次错过了发展壮大甚至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


油茶丝语


我本人是喜欢真实的刘备,对于小说中,影视剧中的不喜欢。

喜欢真实中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德

刘备是以德服人的代表,宽容仁厚,用咱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讲究。袁绍评价刘备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刘备年轻的时候就跟公孙瓒拜卢植为师,但刘备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而是喜欢斗狗、赛马、听音乐啥的,完全是个纨绔子弟(但刘备那时家里挺困难,卖草鞋这是真的,大家可能会想不是靖王之后嘛,怎么混的这么差?命不好,爸爸死得早,在那个年的,顶梁柱没了,出身再好也没用了。)除了这些,刘备还喜欢打架斗殴,时间长了做成了当地的讲义气好打抱不平的大哥,一些亡命徒都来投奔他,当时张世平、苏双等商人带着2000金来请求得到刘备的保护。

后来更是在街头斗殴中认识了关于,张飞,三人情投意合还结拜成了兄弟!在后来徐庶、赵云、马超、诸葛亮、黄忠、庞统等名人都跟随了刘备。南征北战誓死效忠,可见刘备并不是靠哭就能让这么多厉害的人追随的。正是他的做人讲究加上远大的报复和根子比较正,带着大家一起创业,才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

2、能

光有德还不行,你没能力下属能跟你吗。很多人是看电视看得太多了,三国演义那是写的小说,小说的话肯定有夸张,说实话我不喜欢小说里面塑造的刘备形象,鲁迅说过: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小说中描写的太过了,有点虚伪和显得懦弱了,试想真的是这样的一个老大,谁有愿意追随呢?

其实真实的刘备不但不懦弱,而且也是有血性的人。《三国演义》中有一回是张飞怒鞭督邮,真实的历史中这个督邮是刘备揍的,刘备破黄巾立功,本以为会受到重用,结果就给他了个安喜县尉,连小县城的一把手都不算,这可把刘备气坏了,而这时候倒霉的督邮又以巡查为名勒索钱财,被暴打一顿,百姓叫好。在徐州斩杀曹操麾下徐州刺史车胄也是刘备干的。

武功方面虽然出现的刘备的场面不多,黄巾起义时射中有地公将军之称的张宝,三英战吕布,大战张任,虽然只有这几个镜头,但对手都不是一般人,可见刘备的武功也是可以的。

刘备的兵器是雌雄剑,明代何良臣《阵纪》云:“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在古人眼中,刘备与马超并列为五大剑术高手,这也能说明刘备的真实武艺很高。只不过左膀右臂加之手下的人太厉害,很多事根本不用刘备出手,才显得他没啥武功。这也是他过人的地方,善于用人!

谋略方面稍稍差一些,但善于用人,爱惜人才,有信仰(匡复汉室),后得孔明才建立事业。是不是跟唐僧有点像,厉害的人并不是武功谋略厉害,正真厉害的是善于用人,目标坚定,能屈能伸。

曹操三国中可谓瞧得起也就是刘备。如果是个懦弱无名之辈,也不会称他为枭雄了。

抛开艺术形象,喜欢他的义气,喜欢他的隐忍,喜欢他的心怀大志,为了目标奋斗。如果靠哭哭鼻子,假仁假义就能从草根成为三分天下中蜀国的老大,那我就更加喜欢了,更值得学习了。


千古笑


我对刘备的感情,儿时比较喜欢,出生社会后再看三国就觉得这人假仁假义、伪君子、甚至到了讨厌的地步!他的一生装得很累,活得也很累,被写进历史,写进小说,搬上荧幕,让后人看得也很累。大众的眼睛越来越雪亮,对刘备的认识也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人性。一言以蔽之,刘备早有野心,甚至比曹操的野心还大。他以匡汉为旗号,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外托仁义之名,总试图以德服人。野心勃勃的天下枭雄,却始终装成谦谦君子、仁厚长者。这与做了婊子又想立牌坊,有异曲同工之妙。

1、代表汉室正统,那是刘备自封的,“匡扶汉室”是他在乱世招揽兵马的旗号,刘备的正统,始终都是自诩,包括他的身世,他对外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也是自封的。中山靖王刘胜,一辈子生了100多个儿子,随便来个姓刘的来冒充后代,估计刘胜复活都搞不清楚,而且那时候没有DNA鉴定技术,刘备自己说是就是吧。

2、四处认兄弟,背后有图谋,嘴上的兄弟,日后的棋子,现在社会,像刘备这样的人太多了,真是见多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酒桌上喝几杯,他就跟你勾肩搭背,拉着你的手成了兄弟,然而我们并不熟,却都是兄弟了。这种人其实就是看你还有用,想着日后利用你,反正喊几声兄弟,也费不了多大的事情。刘备除了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张飞,他还认了赵云做兄弟,在荆州喊刘表兄长,在益州称刘璋兄弟。他就是看上了关、张、赵的勇武,希望他们日后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结果刘备借走了荆州,夺取了益州,往日兄弟的底盘,成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利用兄弟之情,来掩饰自己的假仗义,这是最廉价的成本。

3、刘备此人爱哭,特别是有目的的哭,而爱哭的人,没有多少人喜欢,他哭了一辈子,却没有几次是真情实意。刘备一辈子,不知道哭了多少场,他哭的时间和场合都是恰到好处,效果也是预料之中,刘备的泪水,为他的天下浇筑了坚实的根基,胜于百万雄师。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桃园结义时哭了第一场,收复了关张;拜别公孙瓒,跟赵云哭了一场,征服了赵云;依托刘表时哭了一场,获得了同情;三顾茅庐哭了一场,请出了诸葛亮出山相助;携民渡江时哭了一场,感动了百姓,广得民心;鲁肃讨要荆州哭了一场,荆州不用还了;江东成婚,对着丈母娘和媳妇儿哭了一场,免于死难,得以安全回归;白帝城托孤哭了最后一场,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仁义太过显得迂腐,长厚太过似是虚伪,刘备自始至终都是以“仁义”为立身之本,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刘备“长厚而似伪,多德而近妖”。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对盟主袁绍一再卑躬而唯唯诺诺;后来对陶谦三让徐州;对吕布夺其徐州一再容忍,欲取西川,而与刘璋虚情假意、虚与委蛇,任凭庞统说烂了嘴……尤其是长坂坡摔孩子那一幕,收买人心演得太假了。刘备留下了历史上最虚伪的遗言。如果刘禅不可辅佐,让诸葛亮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后来有人分析说,刘备托孤之时,暗藏了刀斧手,一旦诸葛亮答应自立成都之主,立刻就会被处死。如果刘备自立成都之主的话是真心的,为何白帝城托孤之时,同时召李严、赵云前往?

总之,我讨厌这个人!


业务员小罗


你喜欢刘备吗?为什么?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我不仅喜欢刘备,而且相当敬佩刘备!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刘备的鸿鹄之志。要知道在那个天下大乱的年代,连吃饱饭都是个难题,各路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刘备只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底层,却心存大志,立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可谓是义薄云天,让人心生敬畏。

第二、刘备的人格魅力。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后来的黄忠,马超,都是人中之龙,可谓是万人敌的虎将,并且心高气傲,很少会佩服谁,可刘备却是一个让他们甘愿为之出生入死,在所不辞的主公!关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天地间,我只佩服两个人,其一是这天,其二就是我大哥!”可见刘备的人格魅力之大!

第三、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众所周知的三顾茅庐,我想如果换作曹操,或者说东吴,他们绝不会二顾茅庐,更别说三顾茅庐了,但是刘备做到了!袁绍70万大军被曹操杀的所剩无几,狼狈不堪逃窜之时,在后有张辽,许褚两位猛将率领大军追杀的情况下,刘备却敢只凭自身不足5000人马去救助,抵挡曹军。同样,曹操大军压境攻打陶谦时,刘备依然敢以区区几千人马和曹操的大军正面交战,真可谓是真英雄也!

第四、重情重义,情义为天。桃园结义,刘关张生死与共,他们从兄弟三人一路发展为可以力压曹操,孙权的强大实力,在三国后期关羽被吕蒙杀害,刘备挥师北伐,70万大军只为二弟报仇!可见兄弟之情深似海!在初期,刘备实力不敌曹操十分之一,面对曹操百万雄师的追杀刘备不仅没有落荒而逃,反而立誓要与百姓共存亡!如此明主,岂能不让人敬佩!

三国时期,最让人敬佩的当属刘备,也正是其强大的人格魅力,重情重义,才使得周围人才济济,同时拥有大智者卧龙,凤雏两大旷世奇才,更有威震天下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如果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相信三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综上所述,我喜欢刘备,由衷的喜欢!





干了这杯


我比较喜欢刘备。

首先,刘备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具备一些枭雄的特质的,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并不容易,你首先的具备一些英雄的基本条件。那些踌躇不前没有主见的人,只能称作庸人,而枭雄所需要具备的特性可以是杀伐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等,这些多多少少都能在刘备身上找到些蛛丝马迹。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刘备杀张裕一事,张裕是西蜀的的一个算命先生,经常在刘备军中散布一些不利的预言,导致军中士气低落,刘备很是不满。后来出兵汉中时,张裕谏言不能出兵,否则出师不利,刘备没有理会并且胜利归师了,便借着此次机会想要除掉张裕。 诸葛亮前来劝阻,说西蜀人才本就不多,为了处理好和蜀汉本地人的关系,即便他犯了罪也饶他一命罢。刘备这次却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断然回复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意思是说,兰草是芳香的,当然很好,但是如果生长在我的家门口,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就一定要把它锄掉。由此可见,刘备很是具有某些枭雄的特质,行事果断,包括后来为了势力夺刘璋地盘的例子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刘备和他的追随者之间,能够保持一种始终不渝的良好的关系,且相互信任。和曹操不同,曹操会因为仅仅想杀鸡儆猴平息内部反对之声便杀了一直辅佐他的荀彧和崔琰,刘备在君臣之义方面做得要比曹操好得多。如果说曹操用人是以权术相驭,那么刘备用人则是靠性情相投,以感情相待。

刘备诸葛亮

首先,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王和丞相的关系,这种关系呢,和张良之于刘邦又有些微妙的不同。若张良和刘邦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能坦诚相待,张良也不会在刘邦大业已定的时候立即辞官隐居,除非他十分了解刘邦,并且知道他最终是容不下自己的。但是刘备和诸葛亮不同,刘备最后永安托孤的时候曾对诸葛亮讲,如果刘禅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你就取而代之罢,这句话有几分真情实意我不知道,但是历史上关系铁到能让皇帝对宰相说出这句话的,唯此一例。其效果也十分卓著,君臣心心相印之下,又有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必然不会抹煞这份情谊。

永安托孤

还有就是诸葛亮和赵云和关羽的关系。其实历史上并无“桃园三结义”但是这几人确实是恩若兄弟的,表面以君臣相称,实际私下里却像亲人兄弟。刘备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确定此人忠心耿耿,便也会给予对方无条件的信任。比如赤壁之战初期,刘备一众人在长坂坡遭曹操追杀向南逃去,混乱之中手下大臣禀报:”赵云往北而去,一定是投靠曹操去了“。刘备挥戟指着那个大臣说”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果然不一会儿,赵云回来了,还救回了刘备的一家老小,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和赵云是一种肝胆相照的关系。包括关羽被东吴害死之后,刘备竟失态到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也顾及不了形势的分析,举全国之力向东吴出兵,落得一个惨淡收场,刘备又何尝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决定呢,只是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唯有用鲜血来祭奠了。

最后,有一个因素决定了刘备区别于曹操等人,就是他的宽容敦厚的道德品质。这体现在他对待黄权、徐庶这些投靠了曹操的属下十分友好和体谅,他充分地相信黄权等人是走投无路才投敌,并且不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如此。著名的谋士徐庶一直到死都没有为曹营献过策,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听从旁人的建议对付他们的家人以示惩戒,反而好生安顿和善待。

从这些符合历史的小说情节中,我们可以想见,老百姓知道这样的一些事情后,内心是什么感受。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历史上的伟人,他的事业再伟大,比如曹操,跟我们老百姓其实没有关系。老百姓最在乎的事情是,所交往的身边的人一定要是靠得住的人。所以看曹操和刘备对待身边亲近的人的差别,也一定会选择和喜爱刘备,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虽然事业做的不是最大的,但至少能在乱局之中保证你的身家性命和尊严。



er笨


我是一个三国迷,读“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不下七八遍,对三国的历史多少也有些熟悉。我没看过评论三国的文章,我个人认为刘备是我最喜爱的人物。

刘备先祖是大汉王室,但因为家道没落,刘备的出场在一个小镇的布告前,一个 “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背着几双草鞋的人,这便是刘备的出场形象。而刘备的落幕也是在一个小小的白帝城中。刘备的一生好的坏的都做过,但总体来说刘备是一个为了“兴复汉室”而奔波的好帝王。

刘备的第一大优点是他关爱兄弟,他于关羽,张飞虽然是结义兄弟,但却比亲兄弟还亲。在创业早期,三人互相关爱,互相勉励,一起生活,真可谓是情同手足。而刘备对二位弟弟的关怀更是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书的中后期,刘备挥兵七十万攻打东吴,不顾诸葛亮的阻拦,也完全是为了两位弟弟的死。最后打得无尽人亡,这其实也是最后蜀国灭亡的一个原因。

他的第二个优点就是他很会用贤。他不但任用了诸葛亮,庞统等有用之文才,连武将也看得十分准。将军赵子龙,向宠,都是刘备十分看重的人才,在最后,这些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谡,这个被刘备在死前所最不看中的人,在镇守街亭时的表现,也印证了刘备的观点,马谡是一个现代版的赵括。

刘备有不少优点,但刘备的缺点也有,而且是那种最可耻的缺点。

缺点一:不关爱家庭。刘备这个人事业看的太重,家庭看的太轻。老婆、儿子不当回事。刘备曾说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刘备眼中老婆不算什么,想衣服一样,破了再换一件。所以他没事就把老婆乱扔,自己打了败仗一个人开溜,谁在自己身边,自己老婆就给谁(这一点刘备倒是挺大方)。儿子不当回事,为了笼络赵云,拿着儿子阿斗就往地上扔。刘备怎么看都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缺点二:刘备这人太虚伪。不关爱家庭也表现了他虚伪,为了自己而断送全家。而刘备在种白菜这一段更是彻彻底底的把刘备这人的虚伪表现的生动形象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别说刘备会哭,那是装的,还不是为了拿江山。

陈寿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这就是刘备,一个为了“兴复汉室”而奔波的好帝王。


趣味人生杂谈


刘备是三国里面最励志的人物,也是三国里面对下属最好的人物,这就是刘备的义和仁。

既然只谈三国演义,那我们也就只围绕三国演义。刘备的胆识和野心,一开始就很清楚的,这一点曹操孙权都比不过。而且翻遍整个三国演义,刘备自己虽然屡屡背主,可是只要跟过刘备的人都对他死心塌地,这又是何等的人格魅力?

刘备一开始就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拉着刚认识的两位兄弟,临时招募的一点士兵,就跑去打多少倍于自己的叛军啊,刘备打过仗嘛,懂兵法嘛?这样的气概还不过人?这样的仗,只怕老曹也是不敢打的,要知道老曹一出场可是带着数千汉朝正规军出来平叛的啊!立下大功,讨伐董卓期间却还是一个小官,二弟三弟没有官职,刘备有没有一句怨言,这是怎样的气度?后来陶谦让徐州,刘备又带着一群杂兵硬刚曹操,这又是怎样的勇气?常人都说刘备只会跑跑跑,可是有没有想过刘备打的仗,遇到的生命危险,只怕比三国里任何人都多。这样的刘备,无论是靠什么信念坚持,忠义也好野心也罢,都是值得尊敬的。

同时,刘备对下属是真的好。即便坐到一方割据的汉中王,刘备依然是和下属最没距离感的,三顾茅庐这是何等的胸怀?别看那时的刘备落魄,好歹也是刘表公认的官亲,手下还是人的,为了请这么一个毫无业绩只是有些名气的山野村夫,前前后后跑了三次,每次都被人打发走,老曹只怕是没有这等气度吧,任何时期都没有这样的气度!即便是正史中三国志只写了一句,凡三往,乃顾,诸葛亮在真实存在的出师表里面照样感恩戴德,为什么?真的可以说刘备是三国里面最有气度的人了,只有他可以这样。

刘备其人黑点很多,不外乎跑和哭。可是三国乱世,尔虞我诈的事情难道其他人就少?曹操名义上曾经也是袁绍的盟友,还不是说翻脸就翻脸,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就高尚?孙权还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跟曹操结盟也要限制刘备?忠义这种事在乱世之中都不过是野心的幌子,随时都可以撕破的,相比之下刘备跟了这么多不如自己的主子,却从不挖人手下,从不夺人领地,这难道还不算难得的节操吗?

所以说刘备,军事政治文学上的能力全方面不如老曹,论识人用人发展经济也不如孙权,并且是基础最差的一个,曹操有爸,孙权有哥,都是从小家大业大,刘备直到40多还没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最终还能三分天下,难道都是天助吗?靠的就是刘备超凡的勇气,过人的气度,还有坚持不懈。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曹操那样的才华和天赋,没有孙权那样一上台就有领地和部下的运气,但我们都还可以学习刘备,只有刘备是可以被普通人模仿的。别说小时候,即便是现在我也喜欢刘备,而且越大越喜欢刘备。曹操孙权都喜欢,但是都只能让人仰慕,曹操真厉害,孙权真厉害,刘备不厉害,看起来很菜,却反而才是最值得人们学习效仿的那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