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孩子窩裡橫,我恨不得早些年知道這些方法!親測有效

處在心理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甚至會故意和家長唱反調,並以此來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但這也意味著,你家孩子頂嘴、任性、不聽話,別人家的孩子一樣也會。

從這個角度而言,為人父母應該明白: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完全不叛逆的孩子。

而處在心理叛逆期的孩子,此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尊重、溝通和包容,也正是我們“不該管太多”的時候。

那麼,我們要如何和孩子建立好的溝通呢?

孩子窩裡橫,我恨不得早些年知道這些方法!親測有效

1、對孩子的不合理哭鬧說“不”,態度溫柔而堅定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哭鬧往往帶有強烈的目的性,唯有目的達到了,TA的哭聲才會停止。

而父母對孩子哭鬧的妥協、退讓和滿足,會讓孩子誤以為:爸爸媽媽的話,我哭鬧一下就可以不用聽的。

因此,一旦父母忘記對孩子的不合理哭聲說“不”,那麼等孩子會說話了,TA就會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並且會從內心深處認為,“父母滿足我的要求是理所應當的。”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並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麼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某種要求或願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哭大鬧時,家長千萬不要一時心疼而繳械投降,而是要溫柔而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原則,疼愛孩子但絕不溺愛孩子。

因為一旦讓孩子在自己哭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聯繫,認為哭鬧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便會把哭鬧變成一種手段。

2、用愛和孩子溝通,避免大聲說教甚至是吼叫

“當媽媽對我大吼大叫時,我的全身都散架了,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肚子落入了大海里,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孩子窩裡橫,我恨不得早些年知道這些方法!親測有效

這是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小企鵝被媽媽大吼大叫後的心聲,雖有誇張成分,但現實生活中,大聲說話對孩子的傷害絕不可低估!

美國說話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研究者將媽媽們大吼大叫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放給10名7至10歲的兒童聽。之後讓他們寫出媽媽吼叫的內容,結果只有13.3%的孩子寫對。

研究者稱,大音量的吼叫,對管教孩子毫無用處,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而且,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但是次數多後,他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遊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

正如北師大教授錢志亮所言“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爸爸去哪兒3》裡有這樣的情節,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

林永健的兒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兒夏天,被節目組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年紀小經不起誘惑的他們,違反了規定偷吃了糖果。

林永健看到兒子的表現,立馬提高音調,大聲對兒子說:“吃什麼吃?你為什麼要吃?站一邊好好想想去……”

而夏克立則把女兒拉到一邊,親切而又嚴肅地小聲告訴她:“錯在哪裡?為什麼不能這樣做?錯了就要接受懲罰。”

林永健大聲訓斥的林大俊,壓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心裡有著深深的怨氣,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故意和爸爸頂嘴,不配合爸爸的行動。而被夏克立小聲教育的夏天,卻心甘情願地接受罰站,在接下來的節目中,心情愉悅,開心玩樂。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大聲訓斥和小聲說教,效果天壤之別:一個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錯誤,主動承認了錯誤,一個讓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只記住了家長的怒吼,心情鬱悶而沮喪。

孩子窩裡橫,我恨不得早些年知道這些方法!親測有效

3、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進行有效的正面管教

孩子叛逆不聽話,很多時候家長第一反應就想著如何調教,如果說教無用,家長會直接用吼,甚至武力制服。

然而,這樣做容易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孩子就屈從了,“你們說什麼我就做什麼”,那些寶貴的個性就很可惜地喪失了;另外一種孩子會變得更加“頑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於是就真的成為一個非常叛逆的“熊孩子”了。

一般來講,有效的管教=90%親子關係的建立+10%持續堅定的規矩建立。

通常,再多的說教都比不上讓孩子自己體驗一回。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可以”,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不可以”說多了孩子也會免疫的。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自己親自嘗試過,體驗過才會死心。比如,你說了一百次燈泡是燙的不能摸,你甚至都要使用武力來限制他的行動了,但是還是沒有用。這時,不如讓他自己摸一下,小小地燙一下,他就長記性了。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不會出現很嚴重的傷害。

那麼,我們要如何給孩子建立規則呢?

首先,避免說“你不可以”、“你必須”這類的詞語,這類詞語直接就把孩子和父母形成了對立面,會激發孩子的反叛之心。

其次,儘可能利用規律作息,也就是說我並沒有要求你做什麼,只不過我們每天本來就該這樣的。“每次吃飯要坐在嬰兒餐椅上,吃完了才能下來”“我們每天晚上8點需要睡覺,睡前媽媽會讀繪本,如果你配合,我們就有時間讀兩本繪本。”“每天都是先做完作業,再看電視的。”

孩子窩裡橫,我恨不得早些年知道這些方法!親測有效

家長一定要記住一點,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處理孩子的叛逆,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儘量做到不打不罵不動氣。

規矩一般要事先提出來,堅決遵守,孩子習慣了,也就有了規則意識。

有一次,我應邀去一家幼兒園給孩子們講故事。事先,園長告訴孩子們:“明天給你們講故事的是電臺的主播甜甜姐姐。”於是,孩子們有了一份期待。

我一走進教室,滿屋的孩子就歡騰起來,有的站起來,有的伸著脖子,有的說,有的笑,好熱鬧。從他們期待的眼神中,我能看出來,他們很想聽我說些什麼。可這麼亂怎麼說呀?於是,我開始跟他們互動,讓他們的熱情得到充分釋放。

接著,我一字一句地說:“用耳朵聽,叫聽見;用心聽,叫聆聽;用眼睛看,叫看見;用心看,叫觀看。我今天要給你們講心的故事,必須用心聽,也就是聆聽。所以,孩子們把嘴先關上,把心打開,我開始說了。”

話音剛落,教室裡一下子安靜下來。我用低低的、帶有韻律的聲音開始講“心的故事”,關心、開心、孝心、愛心、責任心……

孩子們聽得十分認真,看得出,他們聽進心裡了。

如果我一上場就大聲喊:“安靜一點!別說話了!”場上會一時安靜,但一會兒就會又亂起來。任何遊戲都需要規則,在孩子們玩起來之前講好規則,什麼叫贏,什麼叫輸,才能開始玩,由於事先說定,大家都會自覺遵守,偶爾有犯規的,會被大家請出局。

教育也是一樣,先立規矩,再按照要求實施獎勵,孩子才能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