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曾经的敖连特电影院

据电影史学专家孟烈考证,1905年,俄国人科勃采夫在道里中央大街与石头道街交叉处建起了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比《中国电影史》记载的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开办虹口大戏院要早3年。事实上,当上海虹口大戏院开办时,哈尔滨已经有5家电影院在营业了,而美国在1905年才仅有10家影院,可见当时哈尔滨国际化的开放程度。

随着岁月的流转,一些老电影院从哈尔滨的版图中永久地消失了,有一些老电影院则留存了下来,伫立着,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城市。据了解,在哈尔滨市保护建筑的名单中,第一批即被列入其中的有五家电影院:兆麟电影院(二类保护建筑)、和平艺术电影院(二类保护建筑)、儿童电影院(三类保护建筑)、亚细亚电影院(三类保护建筑)、新闻电影院(三类保护建筑)。

而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路337号的和平电影院,原名敖连特电影院,始建于1908年。它是晚清时期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5座影院之一,也是迄今中国现存时间最长、历史最久的电影院。

最初剧场内为上下两层。1912年被焚后重建。它与曾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上海虹口大戏院同龄,不同的是上海虹口大戏院仅为铁皮木屋,而“敖连特”已是相当豪华的建筑。和平艺术电影院时跨清末、中华民国、伪满和新中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无论规模还是店内装修均名列当年哈市各影院之首,功能齐全,其中影院的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最早的电影是“默片”,即无声电影,“敖连特”的一项创举是组织专业乐队为无声电影伴奏,这一做法很快被其他影院效仿。哈尔滨的电影院早期上映的都是“西洋片”,当时,这里和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样能欣赏到好莱坞的最新影片,如卓别林的作品。据说新片放映比上海还早上几个月。这里还不时放映着色片,即在黑白胶片涂上颜色后放映。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产影片陆续上映。1955年改名为和平电影院。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院允许带一米以下小孩进入,为照顾带幼儿的妇女观众,还建立了临时托儿站。1989年更新改造后,改名为和平艺术电影院。当年,改造后的和平艺术电影院成为国内可上映艺术内宣片的13家影院之一。

中国最早的啤酒厂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百年前中央大街上送啤酒的马车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现在哈尔滨啤酒节上的马车啤酒巡演

1900年的哈尔滨,教堂的钟声与火车的嘶鸣回荡在城市上空。而这里的空气中很快又增加了一种散发着麦芽浓香的柔软味道。这一年,俄籍波兰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位于今天南岗区的花园街上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

从此,拉着木桶的马车开始轻快地奔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之中。越来越多的啤酒厂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这座城市也在啤酒的泡沫中整整浸泡了一百一十多年。

中国最早的啤酒1900年诞生在冰城。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演变,啤酒文化在哈尔滨生根发芽,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城市的光荣和梦想,并已经深入人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在哈尔滨是全国最大的啤酒消费城市,啤酒已成为市民不可缺少的生活伙伴。

中国最早举行国际选美比赛的城市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选美比赛

1913年7月,英国伦敦举行了一次国际选美比赛。当时居住在哈尔滨的白俄倾心于法兰西情调,竭力地以巴黎为偶像,营造欧洲文化氛围。1922年,哈尔滨的俄侨模仿法国,举办了中国首次国际选美大赛。而模特表演,则经常性地在马迭尔宾馆大厅里频频举办。

哈尔滨——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哈尔滨的俄国布什尔维克于11月12日发布了《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在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和中国工人支援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918年10月,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厂建立了中国工人第一个工会组织“哈尔滨铁路总工会工人维持会”。

工会建立初期,与俄国职工联合会一起,领导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在反对沙俄残余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数以万计华工通过中东铁路陆续回国。旅俄华工不仅带回了大量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报刊和书籍,而且还将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俄国革命的事情传播给周围的人。1903年全线通车的中东铁路由于和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因而成为传播俄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尽管哈尔滨当局实行严格查禁,仍有大量的红色报刊和书籍流入哈尔滨。

另外哈尔滨外国人办的报纸之多,是国内其他城市少见的。其中俄文报刊最多时达30余种。俄报刊观点各异,分为红党、白党和中立三种类型。在哈尔滨俄人开设的书店里也能买到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而《华工醒时报》、《劳动之声》、《革命思想》、《新青年》和《晨光报》等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爱国思想的刊物也很受市民喜爱。这些红色的俄文报刊和书籍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媒介。还有一些俄文教员,积极向学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使哈尔滨成为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

在列宁领导下,共产国际十分关心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经常派人到中国宣传马列主义,帮助建党。中国一些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学俄国革命经验,也都来到哈尔滨,经中东铁路赴苏联学习经验。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张太雷、陈独秀、李大钊、刘仁静、周恩来、瞿秋白、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等都先后在哈尔滨活动,由于中东铁路的总枢纽在哈尔滨,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亦称红色丝绸之路)。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渠道,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1945年8月15日,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解放了哈尔滨,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哈尔滨14年的统治。8月19日以后,苏军对哈尔滨实行军管。10月1日,滨江省政府在哈尔滨成立,谢雨琴出任省长,张廷阁出任哈尔滨市代理市长。 11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抵哈,组成由他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北满分局,同时组建了中共哈尔滨市委,钟子云(王友)任书记。为维护和平,避免内战,同年底,中共中央北满分局机关和民主联军主动撤出了哈尔滨。国民党政府接收了哈尔滨。

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趁苏联红军陆续撤退回国之际,撕毁停战协定,向东北解放区大举进犯。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自卫反击。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自卫反击。1946年4月28日,东北联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成为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5月3日成立新的哈尔滨市政府,刘成栋(刘达)出任市长。6月间,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及属下各大机关全部进驻哈尔滨。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市成立。11月18日,设哈尔滨特别市,归东北行政委员会直辖。在这以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哈尔滨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成为东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哈尔滨培养出中国冰上运动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那些年的哈尔滨之最

世界冠军罗致焕

1963年2月24日,日本轻井泽高山冰场,一年一度的世界速滑锦标赛男子1500米比赛正在紧张进行。观众席上人声鼎沸,欢声震耳。此刻,一向被称为是苏联、北欧选手“世袭领地”的冰上项目,正受到亚洲人的有力挑战,而承担此次冲击的是来自中国的一位小伙子—罗致焕。

比赛在激烈进行中,双方距离难以拉开。同罗致焕一起竞争的是在前两项比赛中名列总分第一位的挪威选手伊瓦尔·默,这位世界名将已经感觉到他旁边中国人的压力了,他在倾力咬住对方。但在滑到最后200米的时候,罗致焕突然脱颖而出,如离弦之箭冲向终点,获得了冠军,并打破了男子全能世界纪录。罗志焕成为获得第一个冬季项目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

多么珍贵的冠军!这不仅是我国冰上运动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欧洲选手称霸冰坛一统天下的结束,中国跻身世界冰上强国终露端倪。日本友人盛赞说:“罗致焕为亚洲人争得了荣誉”。

罗致焕是1960年由绥化调入省速滑队的,在冰上运动的哈尔滨市一步步成长起来。多年来,他转战世界赛场,多次为国争得荣誉。

(本文参考了哈尔滨档案信息网综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