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浴血奮戰十四年,公園為他改名建紀念碑

李兆麟(19川-19 46),原名李超蘭,曾用名李烈生、張壽筏等。他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東北抗聯教導旅政治副旅長等職,是中共北滿省委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領導東北抗聯將士歷盡千難萬險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了十四年,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浴血奮戰十四年,公園為他改名建紀念碑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犯我國東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目睹國土被踐踏,人民被殘殺,李兆麟怒不可遏,他發誓:一定要把日寇趕出中國。他說服了家人,毅然離開了故鄉,奔向北平,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反帝大同盟”,後李兆麟來奉命回到家鄉遼陽,組織抗日義勇軍。他經常騎著一匹白馬,冒死來往於地方武裝與山林隊之間,向他們宣傳團結抗日的道理。1932年李兆麟加入中國共青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七七事變後,松花江下游抗日鬥爭蓬勃發展。這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極大恐慌,他們調集了數十萬兵力包圍東北抗日聯軍,進攻抗日根據地,抗聯將士傷亡慘重。李兆麟力撐危局,他以北滿臨時省委代表和聯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冒死奔波於松花江兩岸,擔負起協調各軍之間關係的重任。為了保存抗聯的實力,打破敵人的“圍剿”計劃,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開闢新的根據地,北滿臨時省委做出了西征的決定。

李兆麟率領抗聯第六軍教導隊和抗聯第十一軍百餘人最後啟程。艱難的西征開始了。部隊行進的路線是:從富錦出發,越過鬆花江到達蘿北,經湯原跨過湯旺河,西行翻越小興安嶺,經綏稜到達黑嫩平原的海倫。剛出發時,天氣轉冷,可戰士們還身著單衣。為了解決棉服越冬問題,李兆麟派小股部隊突襲鶴立崗,繳來大量棉花、棉布、麻線等物資,他親自指點戰士們動手做棉衣。

浴血奮戰十四年,公園為他改名建紀念碑

部隊翻越小興安嶺時,正值嚴冬。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戰士們冒著刺骨的寒風,穿行在百里不見人煙的林海雪原之中。白天,為防範日偽軍的圍追堵截,要隨時準備戰鬥;夜晚,在篝火旁露營,還要與飢餓、寒冷和疲勞作鬥爭。

李兆麟始終與戰士同甘共苦,他對戰士們說:“為了抗日,我們必須保住生命。”糧食吃光了,就吃草根、樹皮和燒焦的爛馬皮。天寒地冷,手腳被凍壞是常有的事,有的戰士走著走著就不動了,永遠長眠於茫茫的白雪之中。部隊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經過1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海倫境內,與先頭部隊勝利會師。

1945年8月,抗聯部隊配合蘇聯紅軍,與八路軍和新四軍協同作戰,打敗了日本關東軍。中國人民14年的抗日鬥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李兆麟不顧個人安危,以中共代表的身份任濱江省副省長,兼任哈爾濱市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他公開活動,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面對敵人的恐嚇,他堅定地說:“如果我的鮮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喚起人民的覺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浴血奮戰十四年,公園為他改名建紀念碑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時年36歲。為了紀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哈爾濱市將道里公園改名為“兆麟公園”,併為他修建了紀念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