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23歲沉迷手機不上班:是什麼毀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23歲沉迷手機不上班:是什麼毀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01

近日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深圳唐女士23歲的獨生子小趙,宅在家四年啃老不上班,終日關在屋裡玩手機。

在深廣電《第一現場》,50多歲的唐女士夫婦,面對鏡頭欲哭無淚。

二十年前,夫妻倆離開3歲的兒子,從四川遠赴深圳打工。

在夫妻的記憶中,一直生活在奶奶身邊的兒子雖然性格內向孤僻,朋友不多,但也算聽話懂事。

沒想到如今發展成了這副模樣。

小趙曾在比亞迪上班一年,2014年忽然離職回家,說"再也不想打工了"。從此他的生活中只有手機,完全與社會隔絕。

一家三口租住在二十多平米的房子裡,靠兩夫婦打零工維持家用。抱著手機終日不出門的小趙,與家人幾乎零交流,甚至連招呼都不打。

四年來家人多次鼓勵支持他出去工作也毫無效果,想管教又擔心他的心理問題受不了打擊。

小趙聲稱"自己把自己淘汰了",對人生迷茫,並拒絕接受心理干預,父母陷入了深深的擔憂。

青春正茂的一個人就這麼廢 了。

23歲沉迷手機不上班:是什麼毀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02

是什麼毀了你們的孩子和生活?

1、 年幼時父母的陪伴與愛,對孩子有多重要?

在孩子年幼時,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愛,多與孩子相處,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會給他們帶來一個良好的依戀關係。

如果孩子的童年缺少父母足夠的陪伴和愛,會形成一種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有心理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戀的兒童長大後容易出現人際關係障礙,他們在同伴關係中傾向於退縮、被動、交往猶豫、生活態度消極,自我調節能力差等。

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外出打工長期離開孩子,或因工作忙把孩子託付給長輩或保姆照料,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得很少,無形中讓孩子造成了孩子成長中的情感缺失,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23歲沉迷手機不上班:是什麼毀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他們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長大後也記不起來小時候發生了什麼,或者覺得等以後長大了或生活好了可以彌補他們小時候的傷害。

卻不知道早期依戀對孩子今後成長有"性向預定"的效果,不僅影響重大,而且還是孩子後期發展的"指示器"。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早期,父母儘量陪在孩子身邊,不要造成情感缺失。

像小趙這樣,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留下隱患又沒有得到及時重視,"性格內向孤僻,朋友不多"在"聽話懂事"表象的掩蓋下被忽略,發展成今天這樣的結果是誰也不想看到的。

23歲沉迷手機不上班:是什麼毀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二、獨立性和正確的金錢觀是很多中國家庭教育裡最缺失的教育

在中國家庭裡,年輕一族啃老的現象隨處可見。

究其原因,很多父母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正確的金錢教育方面嚴重欠缺。

1) 界限模糊毀了獨立意識。

沒有把孩子做為一個獨立個體,模糊了自己和孩子的界限,把孩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代替他思考,為他做決定,小到日常生活小事,大到就業結婚生子,都能為孩子包辦代替,出了什麼事也都替孩子扛著,這樣養出來的孩子註定要依賴父母,沒有責任感,也扛不起任何事,更經不起挫折,甚至失去了最起碼的生活能力。

之所以沒有"後顧之憂",只 因為有父母撐著。

久而久之,廢了孩子,更苦了父母。

23歲沉迷手機不上班:是什麼毀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2) 缺乏正確的金錢教育滋生了不勞而獲。

受長期的觀念和氛圍的影響,很多中國家庭在對子女金錢教育方面做得遠遠不夠,甚至用錯誤的金錢觀誤導孩子走向不勞而獲。

很多國外的父母十分重視通過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來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在美國,孩子從小就有對金錢的支配意識,他們零花錢的來源與中國不同,是通過自己努力和付出獲得的。

比如,孩子玩具用不著了,父母會提醒他們拿去出售來獲得收入。有的孩子幫助大人做些家務,父母也會視情況給予報酬。

另外,父母從小就教會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積蓄,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孩子要用自己的積蓄來開支。

比如買玩具、卡通書等,讓指導他們用自己的積蓄去購買。這樣孩子認識到積蓄的意義,體會自給自足的快樂,更培養了孩子管理金錢的意識和能力。

23歲沉迷手機不上班:是什麼毀了你的孩子和生活?

而在國內很多人的觀念裡,父母的錢就是孩子的錢。

父母的給予常常是孩子獲得金錢的途徑。小到買玩具,大到買房結婚,需要錢了開個口甚至不用開口,父母就會盡力滿足。

這樣的結果導致孩子認為花父母的錢天經地義,甚至覺得父母應該負責他們一輩子。

很多人不勞而獲的思維就是這樣形成的,有個好父母,什麼也不操心,有沒有工作都無所謂。沒有好父母的,還會設法把手伸向社會,甚至做起損人違法之事,葬送了美好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