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曾國藩“告訴”了我們一個最佳的生活狀態

在蔡鍔所輯的《曾胡治兵語錄》裡有這樣一段話就是“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看到這句話讓人感觸頗深,“老曾”這句話如果用於生活中,我們將會找到一個最佳的生活狀態。

曾國藩“告訴”了我們一個最佳的生活狀態

有句俗話就是一覺醒來還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陽,這是一句充滿辯證和科學的說法,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未來永遠是未知的和充滿變數的,人永遠無法把控未來。再說誇張點,我們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在生活中,不管什麼時候,提倡人們樹立遠大的理想,要有目標和追求,給我們走向未來和努力樹立一個方向,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一切只是一種設想和預期,它不一定能夠成為你未來一定會實現的結果,它由未來的方方面面的因素、環境和條件的影響與制約,這樣我們就不能天天將此事耿耿於心,刻意在意和追求結果,這樣會影響我們的心態和行為。就比方某個人小時候樹立的願望是長大當一名飛行員或宇航員,就不能說我天天就把飛行員和宇航員的夢時刻放在心上,為這個結果日思夜想,費盡心思。因為當飛行員和宇航員都是千里挑一或者說是萬里挑一的,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小概率的事件與結果,等到你長大了,也許你的身高、視力、身體條件或者是不管那個方面的任何一個瑕疵,都會讓你於你小時候的理想無緣,而現實無情的證明,往往大多數人對未來的預期和我們的最終結果差距很大,不誇張地說,就連“老曾”本人,他小時候做夢也不會知道自己最後會成為滿清政府的“中流砥柱”式的人物。既然未來是不可知和充滿變數的,可以說是根本不可控的,我們根本不知明天會迎來美好還是災難,那我們何必糾結於此,徒增煩惱。中國有句大家熟知的成語叫做“杞人憂天”,當中“杞人”的情景就是對未來糾葛不清人的真實寫照。與其這樣我們不如調整心態,像“老曾”說的那樣“未來不迎”。

曾國藩“告訴”了我們一個最佳的生活狀態

古人云:博二兔,不得一兔。這就是說明做事的專注性和專一性的重要,而“老曾”提出的“當時不雜”於這種觀點同出一理。對於時下需要我們做的事,就要專心致志,不能雜亂無章、三心二意,只有全神貫注於一件事上,就一定能夠把事情做好。萬不可紛亂複雜、朝秦暮楚,不斷地隨著時間的變化改變自己要做的事,或者是沒有計劃什麼都想做,這樣到最後什麼事也做不好,也就是因為你的雜亂多變,由於心不專、念不一,最終會導致你一事無成,正像古人所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縱觀世界所有成功人士、優秀的人物,莫不是對做一件事高度專注,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成功。縱然有在許多領域成功的人士,也不是在專注做好一個領域的事情取得成功,又涉足另一領域,他們也是“當時不雜”先得“一兔”再博“二兔”。也就是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須做到“當時不雜”,心無旁騖,才能做好每一件事,為自己取得良好的結果打好基礎。正如梁啟超所言:無專精則不能成。

曾國藩“告訴”了我們一個最佳的生活狀態

下面我們再看“過往不戀”。曾經有這樣一則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就是一老者買了瓶蜂蜜,不小心掉地上打碎了,老者看了一眼,頭都不回繼續前行,路人不解的問道,老者說,既已打碎,在意如何?這就是對於過往的、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現實不必去在意、糾纏和難以釋懷,一切都是徒勞的。而對與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無法忘卻、耿耿於懷的現象又是我們常人最易犯的錯誤,總喜歡對過去的事情難以放下。其實,過去的事不管是美好的還是糟糕的,不論是精彩的還是荒謬的,得到的還是失去的,一切一切都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都成為過往的歷史,如果心中沉迷於過去的一切不能解脫自拔,只要不放下,除了在內心折磨、懲罰自己,讓自己痛苦、勞神外,沒有任何好處,只會影響到我們今天的心智。我們要想過得輕鬆,快樂,過往的一切都別放在心上,給心徒增許多重負,而於事無補,改變不了什麼,也就是昔日的雨淋不溼你的頭髮,昨天的太陽也曬不幹今天的衣服,只有把過去的一切放下,輕鬆前行,不做無謂的回憶,把過去視作過眼雲煙。別在意、別糾結,也別沉迷,學會淡忘。用一句流行語就是“無遺忘則無幸福”。

曾國藩“告訴”了我們一個最佳的生活狀態

曾國藩的這句“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給了我們一種對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態度,也給出了我們如何處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行為理念,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種最佳的生活方式,我們如果能按照“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的認知,不要幻想和寄託未來,更不要沉溺和留戀於過去,集中精力,過好眼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生活就會過得灑脫、充實、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