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公元前328年,秦國獲得整個河西的這一年,急切想要獲得爵位的秦軍將士,從上郡北上,再東渡黃河,攻克趙國黃河東岸的要塞藺。

藺城是藺相如的故鄉,位於黃河東岸,是趙國的西大門,這裡失守意味著黃河的天然防線已經沒有意義,對趙國的心理影響很大。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圖-前328年秦國攻佔趙國藺、離石後疆域

秦軍繼續東進,攻克另一座要塞離石,斬殺趙軍在這裡的統帥趙疵。

在短短兩年中,秦國以很小的代價,獲得了魏、趙大片領土,縱橫家張儀功不可沒。

張儀在秦國頗為得志,他可能沒有想到,被他擠走的公孫衍在魏國,也位居高職,很快就會在合縱連橫的外交場上與張儀一較高下。

公孫衍本來是秦國相國,因為張儀一番話,被秦惠文王送到魏國為將,取代他秦國相國之位的正是張儀。

若是張儀與公孫衍在戰場上交鋒, 多少個張儀也不是公孫衍的對手。張儀學的不是兵法,而是縱橫術,兩人並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對峙。

公孫衍雖然得魏惠王信任,在魏國擔任相國,但他對張儀奪走自己秦國相國之位耿耿於懷。在公孫衍看來,張儀奪走的不只是秦國相國之位,更是奪走了他在秦惠文王心中的地位。

公孫衍想跟張儀鬥一鬥,不比兵法,就比縱橫術。

歷史上的合縱連橫,西部的軸心始終是秦國,東方六國,重心則在魏、楚、齊、趙之間切換,在這一時期,東方合縱的重心在魏國。

由於秦魏兩國已經公開結盟,秦魏合縱連橫之爭,秦在明,魏在暗,魏國的目標,是要將齊、楚、趙、韓、燕拉到自己陣容下,再揮兵與秦國決戰。

秦國這時候的形勢非常好,與魏國達成同盟,隨時可以出兵趙國,繼續蠶食趙國的領土。趙肅侯也就在這時候去世,少年趙武靈王還掌控不了一個大國,趙國的處境非常低迷。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武信君張儀也沒閒著,他正忙著給秦惠文王舉行稱王儀式。秦國咸陽郊外,張儀令人築一高臺,方圓三里,四方四正。

加冕大典當日,秦惠文王登臺,用天子儀仗,文官武將拜舞,高聲三呼萬歲,聲聞數里。

臺上臺下旌旗飄揚,眾臣皆依次排列,宦官捧進冠冕詔璽。按照禮俗,秦惠文王三次謙讓,最後才“勉強”同意加冕王位。

高臺之上,秦惠文王南面而坐,受文武百官拜賀,即王位。

至此,秦國由西陲之地,到伯爵加身,再到加冕王位,一步步完成蛻變。下一步,無疑就是統一天下。

這個時候魏國魏國在合縱連橫的道路上,走的非常踏實。

魏惠王將太子魏嗣送到齊國做人質,將公子魏高入質於楚,魏國與齊、楚兩個大國結盟,與趙、韓兩個兄弟國也重歸於好,五國合縱的形勢逐漸形成。

魏國相國公孫衍,往來於魏、趙、韓、楚、齊、燕之間,諸侯都對其敬重備至。公孫衍出行,儀仗旌旄,前遮後擁,車騎輜重,連接二十里不絕,威儀如同王侯。一路官員,望塵下拜。

有一回公孫衍路過東周洛邑,周顯王派人清掃道路,設供帳於郊外以迎之,給足公孫衍面子。

公孫衍逐漸成為東方六國炙手可熱的大人物,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幾年前被張儀從秦國擠走,如今公孫衍比在秦國時還要風光得意,真不知是否要感謝張儀。

公元前323年,魏國作為東道主,更是發動了一場稱王運動,魏、韓、趙、燕、中山共同稱王,五國稱王得到齊國的首肯,連橫的形勢一蹴而成,公孫衍的號召力不言而喻。

魏國都城大梁附近,公孫衍指揮民力築壇布位,以待諸侯。

先後到來的諸侯有五位,除魏惠王外,還有趙武靈王、韓威侯、燕易王、中山王厝。

盟會的日子到了,各大諸侯各登盟壇,照位排立。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公孫衍在臺階下面宣讀:“諸君都是山東大國,位皆王爵,地廣兵多,足以自雄。秦乃牧馬賤夫,據咸陽之險,蠶食列國,諸君能以北面之禮事秦乎?”

諸侯聞言,皆表態,不與秦國為盟友,更不向秦國稱臣。

公孫衍捧盤,請五王依次歃血,拜告天地,及五國祖宗,互相承認王位。一國背盟,四國共擊。寫下誓書五卷,五國各收一卷,然後皆大歡喜地就宴。

那邊五王堂而皇之地結盟,秦國這邊也沒有坐以待斃,張儀秘密出使楚國,約楚國出兵魏國。

我們在來看看楚國的情況。此時楚威王已經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楚懷王的妹妹羋八子,正是秦惠文王寵愛的夫人之一,秦楚兩國關係不錯,楚懷王曾將張儀留在楚國的妻子禮送到秦國,並且責備過昭陽不該毆打張儀。

張儀到了楚國,面見楚懷王,稟明秦魏有盟約,秦國不好出面攻魏,但是會暗中支持楚國。張儀並未費太大周折,便說服楚懷王出兵攻魏。

楚懷王攻魏,這並不需要張儀來遊說,因為魏國侵佔了楚國大片領土,就連大梁都曾是楚國故土。張儀遊說楚王,不過是順勢而為,火上澆了點油。

當魏國發起的“五國相王”運動剛剛結束,楚國派昭陽打敗魏軍於襄陵,取得八個城邑。

合縱連橫,公孫衍剛取得些許優勢,張儀立刻扳回一局。

為了進一步破壞合縱國的聯盟,張儀策劃先破魏,再破齊的戰略。魏國是合縱國的軸心,齊國則是合縱國中實力最為強勁的一國,破了這兩國,這個聯盟就自然散夥。

對付魏國,張儀以其魏國宗室獨特的身份拜見了魏惠王,魏惠王按照秦惠文王的意思,封張儀為魏國相國。當然這個相國是象徵性質的,魏國真正的相國還是公孫衍。

對付齊國,秦國就要硬朗的多,出兵穿越魏國,進入齊境。只是秦國這一次出兵頗為不順,被齊威王的大將匡章擊敗,灰頭土臉地撤兵。

公孫衍借齊國的力量擊敗秦國,借刀殺人,讓齊國堅定地站在合縱國一邊,在合縱連橫中,公孫衍又勝一局。

公孫衍自然不會滿足於此,他啟程前往楚國,決心啃一啃楚國這塊骨頭。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其實公孫衍到楚國,無論如何機會都不大,因為楚魏的仇恨不會因為公孫衍一個人而改變,楚秦的友好也不會因他一人而破壞。

公孫衍在楚國給楚懷王帶足了高帽子,請楚懷王為諸侯之首的“縱約長”,等於是請楚懷王做了合縱國的最高指揮官。

公孫衍清楚,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楚國即使保持中立,合縱國也達到了目的。

公元前317年,公孫衍的合縱戰略終於修成正果,魏、趙、韓、齊、楚五國聯軍,浩浩蕩蕩在韓國集結,準備殺奔秦國。

在集結的過程中,五國互相推諉,誰也不願充當先鋒,尤其是楚國,在接到秦國發來的秘信後,楚軍竟然率先退兵。

對公孫衍來說,楚國即使退兵,只要不背後捅刀,也是合縱軍的勝利。對於張儀來說,一封竹簡就讓楚國退兵,也是一場勝利。

合縱國剩下的四國,齊國考慮到三晉的威脅比之秦國更大,此番也是抱定先作壁上觀的打算,如果三晉勝利則乘機滅秦國威風,如果三晉戰敗則退兵。

因此真正的合縱國,只剩下魏、趙、韓,三國地理上與秦國都是接壤的,地緣衝突明顯,這三國是沒有退路了。

三國聯軍以魏國為首,公孫衍任主將,趙國派公子趙渴,韓國派太子韓奐,組成二十餘萬大軍,兵臨函谷關。

秦國這邊,公子疾臨危受命,前往函谷關,擔綱禦敵的大將。

公子疾和公孫衍,曾聯手在雕陰之戰擊敗魏軍,當年的生死好兄弟,現在成了敵手,戰爭就是這麼殘酷。

兩邊的大軍在函谷關對峙,聯軍強攻數日未果,關前道路狹小,根本擺不下千軍萬馬。

相持數日之後,公子疾派出的小股奇兵沿著秦嶺不斷騷擾聯軍糧道,公孫衍則派重兵把守糧道,守住聯軍的生命線。

戰爭的轉機在這時候出現了,公孫衍在合縱連橫的外交中獲得了重大突破,他統領三國大軍,令齊、楚不在背後捅刀,已實屬不易。這個時候公孫衍派出的使臣,抵達秦國北方部落聯盟義渠,說服義渠王,共同出兵秦國。

義渠一直是秦國北方的不安定因素,不過這些年義渠處於衰退週期中,近一百年的時間內沒有大舉南侵關中,這次在公孫衍的合縱大計蠱惑下,義渠王決定豪賭一把。

若義渠發兵關中,三晉這次絕對有可能重創秦軍,公孫衍將創造不世功績。

由於義渠人加入了聯軍,公孫衍在戰略上,也做了重大的調整。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公孫衍是這麼設計的:三晉先向魏國方向撤軍,吸引秦軍主力尾隨,然後在遠離秦國本土的修魚阻擊秦軍主力,此時義渠趁機南下關中。若秦軍主力回援關中,三晉則窮追猛打。

公孫衍的計謀非常毒,對中原地形的把握也目知眼見,修魚地處黃河分叉之處,這裡由黃河和濟水圍城一個三角,秦軍若進了這個三角包圍,由於兩條河的存在,退兵是非常困難的。

身在函谷關之下,卻在千里之外的修魚設下包圍圈,公孫衍的想象力,遠遠高過常人。當年雕陰之戰,本來公子疾是主將,但是頭功被公孫衍奪走,絕對不是偶然。

公孫衍令三晉大軍有秩序撤退,他此前遊走列國,對趙、韓的各級將領都不陌生,這位擔任過秦軍統帥的將領,指揮聯軍也駕輕就熟。

當三晉之軍撤退之時,秦軍公子疾立即揮師追擊。不過公子疾很快就會發現,三晉的軍隊退而不亂,秦軍雖然緊追不捨,卻並沒有找到很好的戰機。

聯軍每隔十里就憑高築有烽火臺,臺上備有柴草煙火,牛皮大鼓。若見敵蹤,白天發煙,晚上舉火,按預定信號顯示來敵人數與距離、遠近等情報。

聯軍白天開拔,晚間休整,後隊將一輛輛戰車聯結起來,形成一道長達數里的防線,撤退的隊形非常嚴密。

聯軍還在沿途遍佈陷阱尖樁,減緩秦軍的追擊速度。

其實聯軍撤退的速度並不快,公孫衍特意放慢節奏,以免秦軍跟不上,達不到吸引秦軍進包圍圈的目的。

不過公子疾也並沒有這麼容易上當,他與公孫衍曾並肩作戰多年,知道公孫衍頗有戰略頭腦,不可能就這麼一直退兵到大梁,肯定有什麼奇謀詭計。

當三晉之軍抵達韓國境內,韓軍過新鄭而不停留,繼續往魏國方向撤退,公子疾幾乎斷定,三晉聯軍將在前方某處阻擊秦軍。

公子疾當機立斷,下令就地紮營,不再追擊聯軍。同時派出大量斥候,喬裝前往聯軍前方,打探聯軍的伏擊地點在哪。

公孫衍見秦軍不再追來,他清楚公子疾的能力,知道撤退的戲已經演不下去了,也令聯軍開始紮營,準備就在韓國境內阻擊秦軍,此處離魏國已經不遠了,公孫衍雖然沒有把秦軍吸引到修魚,但也基本達到遠離秦國關中的目的。

公孫衍不急於發起進攻,他在等待關中的消息,一旦義渠南下關中,就是三晉發起總攻的時候。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雙方在韓國對峙數天之後,一個消息同時從關中傳到兩軍中軍大帳:義渠十餘萬大軍從北方轟隆而下關中!

形勢急轉直下,對秦軍非常不利,二十萬大軍陳兵韓國,關中卻被義渠襲擊!

公子疾下令封鎖消息,以免混亂軍心,恰在此時,秦軍斥候探知,魏國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附近秘密囤積糧草,修築工事。

公子疾這時候冷靜地思考,秦軍撤退是絕對不行的,秦軍重攻輕守,軍士的盔甲只覆蓋身前,背後則完全沒有盔甲,若是背對敵人,這對秦軍來說幾乎是災難。而公孫衍也清楚這一點,才設計了這麼一個讓秦軍陷入被迫撤兵的境地,然後揮師猛擊。

有時候一個名將與敗軍之將的區別,就在於心念電轉之間,做出的一個判斷,是秒棋還是昏招。公子疾現在就做出了一個果斷的決定:不退反進,越過聯軍,攻入魏國,搶佔修魚的地利和物資!

一支五千人的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赴魏國,隨後數支騎兵,先後向魏國進發,目的是偷襲修魚。

秦人本是隴西高原下來的,騎兵的發展一直領先於其他諸侯,這回騎兵派上了大用場,連續幾波騎兵開拔修魚,三晉的軍隊根本阻止不及。

就這樣,秦軍閃擊修魚,佔領修魚城和附近幾個據點,截獲糧草物資不少。

隨後公子疾的秦軍分幾批,緊鑼密鼓陸續開拔,目的地仍然是修魚。以秦軍自帶的糧草,再加上在修魚繳獲的糧草,秦軍在修魚堅持一個月不成問題,這堅定了公子疾要與聯軍在修魚決戰一場的決心。

接下來的數日,秦軍陸續抵達戰場,三晉的軍隊也按照計劃去形成合圍之勢。魏軍依託修魚城,修築營壘,將東面圍起來;趙軍沿著黃河修築壁壘,將西北方向圍起來;韓軍沿著濟水修築壁壘,將西南方向圍起來。三晉將秦軍圍在一個三角形之內,達到了公孫衍在戰前的部署。

現在的戰局,雖然聯軍丟了修魚,看似也完全在公孫衍的掌控之中,但實際情況與公孫衍的預期又有所不同。第一個不同,秦軍鑽入包圍圈的時間錯位了,是在義渠南下關中之後才進來的,這意味著秦軍也不會再回援關中,聯軍沒有機會在背後追擊秦軍。第二個不同,秦軍取得了修魚城,以及附近的糧草補給,不會產生迅速缺糧的窘境。第三個不同,聯軍丟失了許多修築壁壘的器械和物資,包圍圈勢必不會那麼牢靠,修築起來也更加費時。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實戰當中,在聯軍的先鋒軍抵達戰場的第一天,公子疾就指揮秦軍對北岸的趙軍進行了突襲。趙軍還沒來得及修築壁壘,在人數不佔優的情況下遭遇一場敗仗。

第二日,秦軍又對南岸的韓軍進行打擊,雙方不分勝負。

修魚之戰只開始了兩天,秦軍實際上就在南北兩線捅破了兩個缺口,而且派駐軍隊鎮守缺口。

三晉聯軍若要繼續合圍大計,不得不再投入重兵,與秦軍爭奪南北兩面這些缺口。修魚之戰,大規模的人口絞殺大戰,便拉開了帷幕。

在黃河與濟水沿岸,每一個山頭,每一片密林,每一塊土丘,都成為了秦軍與趙、韓兩軍反覆爭奪之地,雙方你來我往,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圖-前318年秦與趙魏韓修魚之戰

公孫衍指揮魏軍,向秦軍大營發起衝擊,而秦軍則依託修魚城,利用繳獲的魏軍物資,修築了一座座壘城,再挖了數條壕溝,阻止魏軍的進擊。

秦軍與三晉的軍力總體上相當,秦軍二十萬,聯軍也只有二十餘萬,一場勢均力敵的遭遇戰,正在上演。

如果說秦軍有什麼優勢,那就是整個秦軍來自同一國,歸公子疾統一指揮,而三晉聯軍來自三個諸侯,趙國方面是公子趙渴統領,韓國方面則是太子韓奐統領,公孫衍既非太子也非公子,在實際指揮過程中,並不能讓這些出生在王宮的人完全聽令。

公子疾何等聰明,利用這秦軍唯一的優勢,以十二萬人的兵力登陸黃河北岸,對趙軍痛下殺手,斬首趙軍達兩萬餘人,等公子趙渴重新收拾殘局時,趙軍的氣勢已一瀉千里。

公子疾又用同樣多的兵力渡過濟水,狠狠地打擊韓軍。這一次有個奇特現象,許多秦軍士兵,身上掛著血淋淋的趙軍人頭,面露崢嶸與韓軍作戰。

韓軍雖然驍勇,也從沒見過這麼野蠻的軍士,這就是軍功爵位制的威力。這回韓軍折損的軍隊達三萬餘人,將近損失一半兵力,就連大將申差都被俘了。

在這個過程中,韓國太子韓奐多次派人請求公孫衍出兵相助,公孫衍為了整個戰場局勢,並未發兵支援,而是加大攻打秦軍壁壘的力度,但秦軍利用堅城和壁壘,防守也很堅韌,雖然損失不小,依然守住了陣地。

這場戰爭的勝負手,就在掌控修魚戰場的先手上,如果公孫衍佔據修魚城以及物資,那秦軍將變得極為不利,現在情況反過來,公子疾先一步搶佔修魚城,這才沒有讓三晉的包圍圈給困住。

三晉當中,韓軍損失最為嚴重,太子韓奐在沒有魏軍支援的情況下,率先撤離戰場,領殘兵回國。隨後趙國公子趙渴也撤兵,只剩下公孫衍孤軍一支。

公子疾考慮到秦軍自身傷亡非常大,也並沒有與老朋友公孫衍繼續鏖戰,而是火速撤兵,去對付義渠人。

合縱連橫,秦國與趙魏韓大戰,為何全是輸家?

修魚之戰,秦軍斬首韓軍三萬六千,趙軍三萬二千,魏軍一萬二千,合計斬首八萬。

當然,此戰秦軍自身亦損失超過七萬人,與三晉軍接近,是一場慘勝。

當公子疾率軍回到關中的時候,義渠人已經在關中小村李帛,擊敗前去平亂的秦軍。面對十幾萬回援的秦軍,義渠人識趣地離開關中。

若算上義渠人對秦軍造成的損失,整個三晉合縱攻秦的戰役,就沒有勝利者。但從各國的損失來看,秦國反而損失最大,其次才是韓國和趙國。

修魚之戰,三晉第一次合縱對付秦國,不分勝負。公子疾在這一戰中沒有升爵,二十萬秦軍損失八萬,生還的人進爵名額非常少,軍功爵位,可不是那麼好得到的。

這個時代,公孫衍和張儀的合縱連橫烜赫一時,他們一縱一橫,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此戰之後,張儀和公孫衍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公子疾和公孫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