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都說無湘不成軍,為什麼湖南人那麼能打仗?

季我努學社


湖南歷來猛將如雲。近代以來,作為毛主席的故鄉,湖南的開國將帥也非常多,共有202位,其中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位元帥,粟裕、陳庚、許光達等6位大將,10大將湖南就獨佔了百分之六十,比例相當高,還有蕭克、王震、楊得志等19位上將,廖漢生、張震、劉志堅等45位開國中將,另外還有129位開國少將。其中,湖南是出大將、上將、中將數量最多的省份,真的可以說是將帥入雲。

國父孫中山在評論湖南人時這麼說:革命軍用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的戰爭,是非常的戰爭,不可以常理論,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情,湖南人做的出來。蔡元培曾在論湖南的人才一文中提到:湖南人性質陳毅,守舊忽然守的很兇,但趨新也趨的很急。湖南人敢負責任。
湖南人的這種性格,是湖南人能打仗的主要原因。在我軍36位軍事家中,湖南就有15位,幾乎佔了一半,36位軍事家包括毛主席、彭老總、賀龍、羅榮桓、粟裕、黃克誠、蕭勁光、許光達、黃公略、左權等。其中湖南排第一,四川和湖北分列第二、三名,分別有7人和4人,三省囊括了所有軍事家。
最後用一句詩來解釋,湖南人為什麼能打仗。殺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湖南烈士夏明翰的這首就義詩,最能代表湖南人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性格。


陽仔講歷史


這個問題以前我也很不理解!

後來有一次坐飛機,正好是飛過湖南境內,當時晴空萬里,我從飛機的窗口一看,我就明白了!高山、低山、丘陵、崗地、盆地幾乎佔據了大半個湖南,幾百萬湖南人在那樣的地方生存真是個大問題啊!

窮---這就是主要的原因!

當兵吃餉養家餬口!這是近代湖南人的最好出路!

清朝末期,滿清重用漢臣。其中曾國藩這位中興之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創建“湖南團練”這個新型的地方制的軍隊武裝,為朝廷效力。這就有了“湘軍”的早期雛形。隨著近代國內戰事的連綿不絕,湘軍得到了空前的擴大和加強,成為了清朝的主力軍!軍隊的擴大和加強也就帶來了軍事人才的不斷湧現!“中興將相什九湖湘”這就完全說明了當時湘軍將領的顯赫地位!

湘兵吃苦耐勞,驍勇善戰,鼎盛時兵力達五十多萬人,以後軍中戰將骨幹以三湘子弟為多,因而出現了“無湘不成軍”的民諺。

能招募這麼多的士兵,主要就是軍餉能夠讓士兵們和他們的家人可以生活!清末湖南人十個百姓就有一個兵,更是有世代相傳軍人世家。

從同治中興和洋務運動,到維新運動;從興中會、同盟會革命黨的成立,到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太多的湖南志士競相登上歷史舞臺,衝鋒陷陣。尤其是辛亥革命時期湖南人的貢獻最大!

......但是民國初年時期湖南錯過了一個好時期,那時全國都相繼建立的高等的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當時當政的從清末出來的高層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使得很多的湖南子弟還要去他鄉報考軍校!不然湖南會有更多的將軍!後來的那些將軍不是從外省進修成名就是從士兵幹到將軍!

我們的20位十大將帥中有9人從湖南走向世界!

“湖南人性質沉毅,守舊固然守得很兇,趨新也趨得很急。湖南人敢負責任。”

我最愛的湘兵“不辣”!


杜陵閒人


湖南以前在歷史上影響其實很小,對天下大事無關輕重。不過近代以來,湖南人不光會打仗,更是產生了無數影響歷史的人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湖湘文化,擔負起天下的責任。近代以前中國歷史名人3005人,而湖南僅佔有23人,佔全國的0.77%。但是從1840年到1919年,活躍中國歷史的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有116人,站到總數的10.9%。近代一百多年,湖南的人才一直是各省之冠。

近代湖南人才主要有五大人才群體。第一個是鴉片戰爭前後的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主要以陶澍、賀長齡、魏源等人為代表。不過上述人才其實影響相對較低,而且基本上沒有很強的群體特點。

第二個就是太平天國時期,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等人為代表,這也是最為有名的湘軍人才群體。湖南人善戰,也是這個時期打下來的名聲。當時的曾國藩,效法戚繼光組織團練,以書生治軍,基本上多數都是以湖南人為主。湘軍將領中做到總督有11人,巡撫13人,各種高級官員共計143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名人共有142人,其中湖南人佔了40人,佔比28.2%。清代中興人物121人,其中湖南人佔87人,佔59.6%。

第三個就是維新變法時期,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為代表。在甲午戰敗以後,民族危機空前的情況下產生。這些人以救亡圖存為目標,革新清朝為己任,開學會、立學校、辦報社、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湖南維新運動。此時的湖南,成為了全國富有朝氣的一省。

第四個就是辛亥革命時期,以黃興、宋教仁、蔡鍔等為 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體。這些人基本上都有過留學經歷,接受過較好的教育,以推翻清王朝為奮鬥目標。黃興等人在廣州黃花崗起義; 蔣翊武、劉復基等在武漢秘密運動,首舉義旗; 武昌首義後焦達峰與陳作新等又在長沙率先發難; 武昌首義之後,湘軍最先援鄂。

第五個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期間誕生了人才更是數不勝數。



不過為什麼能夠產生如此多的人才,為什麼無湘不成軍,其實一方面是由於特定的地域環境,加上獨特的歷史機遇。比如湖南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繫相對較少,保持了了居民的淳樸性,使得民風比較倔強。當時太平軍從廣西進入湖南,使得湖南成為了鬥爭非常激烈的省份,這也為湘軍的崛起創造了時機。由於湘軍集團文人治軍,改變了很多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職業觀念。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湖湘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明末清初,很多士人反清失敗以後,便逃亡湖南的山中隱居,開始著書立說。比如王夫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一人私天下”。加上清代的發展,使得湖南能夠產生大量人才。要知道唐代科舉近三百年,湖南只有一個進士。


歷史是什麼


太平天國時期,賦閒在家的曾國藩,受命組建團練,與太平軍軍隊作戰。



做為從未有過領兵作戰的經驗的曾國藩學習明朝優秀將領戚繼光的治軍辦法。在曾國藩的將領裡面主要為儒生,士兵多為本鄉本土的人。同一營的士兵多為同鄉,師生,親戚,朋友,團隊凝聚力很強。





太平天國初期也是為廣西同鄉,凝聚力很強,戰鬥力很強,遇到戰爭如果一人被困住,全營為拼死相救,後期太平天國轉戰各地,加入人數眾多但是戰鬥力反而下降。幾萬的太平軍經常被幾千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的湘軍打垮。


新鮮資訊集散地


清末重臣曾國藩,數次受命領清軍綠營,想剿滅太平天國,卻一再失利。後來他回湖南家鄉組建地方團練,對抗數十萬太平軍,終於消滅太平天國,湘軍也取代綠營成清軍主力。因而出現“無湘不成軍”的民諺。又有“中興將相什九湖湘”的說法。


湖南人吃苦耐勞,驍勇善戰,視死如歸,良將眾多。解放軍中湘籍元帥三名: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大將六人:粟裕,陳賡,許光達,蕭勁光,黃克誠,譚政。彭德懷和粟裕更是數百年一遇的名將。

民國時湖南人黃興,蔡鍔都是國家英雄。宋教仁,陳天華,程潛都是革命志士。國民黨時期的廖耀湘,陳明仁更是勇冠三軍,是抗日名將,又是解放軍大敵。

清末譚嗣同是中國革命第一個烈士

同治時的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聲名顯赫,影響巨大。

孫中山曾說:“革命軍用一個人打一百個人,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只有湖南人才能做得出來。”蔡元培也說湖南人“性質沉毅,敢負責任”。

最重要的湖南人出了一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家。


鐵馬冰河戍輪臺


為什麼無湘不成軍,為什麼湖南人能打仗?

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窮。

為什麼沒有無蘇不成軍?為什麼沒有無浙不成軍?人家那地方富啊!隨便在土裡刨刨就夠一家人吃飽穿暖,而大湖南全家老少在地頭從早忙到晚,連餬口都不能保證。富裕的大蘇浙頂尖人物都去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窮哈哈的大湖南頂尖人物好多考不上科舉,只好等太平天國起事後組織老鄉去打仗。

士農工商,兵就排不上號。人家富裕的蘇浙即使不科舉,不種地,也能做個小買賣,或是靠自己的手藝活的很滋潤。

在晚清,上海縣城裡一個小姐姐僅憑自己的一雙手刺繡,賣了繡品就能養活全家老小。湖南的小姐姐就算把自己賣了也養活不了自己。

俗話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如果不是窮到山窮水盡,誰當兵去啊!

記得曾經在微博上看過這樣一個假設,那就是如果現代人穿越成咸豐,自然知道發跡於廣西的太平天國是自己的大敵,於是舉全國之力去金田剿匪,扼殺萌芽中的太平軍自然輕而易舉。然而,咸豐的敵人並不僅限於廣西,廣西鄰居湖南,造反事業也進行的如火如荼。即使掐死了太平寶寶,那也是按倒葫蘆起了瓢。

湘軍自然都是湖南人,而太平軍裡湖南人也不少啊!太平軍在廣西時規模其實並不大,是進入湖南之後才一飛沖天的。有人甚至認為,太平天國之役其實就是湖南人之間的內戰。

太平軍圍攻長沙

英國人呤唎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這樣寫道:“太平軍來自湖南的很多,中國人說湖南人是中國最好看的。我完全相信這話,因為我曾打聽我所碰見的超出一般相貌的太平軍是那裡的人,每次我都發現相貌最好的全是湖南人或者是由江西山地來的人。湖南位居中國中心,向來以產生最好的兵士馳名;尤其是湘勇,久已為人所稱讚。清軍用於內河的炮艇大多都配備了這些“勇”的。湖南人很易辨認,他們的膚色白,鼻子象歐洲人一樣又高又直;眼大稍斜,身軀魁梧。我所碰見的好看的湖南人,並不遜於世上任何其他種族,他們的黑而密的頭髮結著紅色絲帶盤在頭上,襯托出他們的富於表情的眼睛和生氣勃勃的面容。比這還要生動的神采,那是無法想象的。這些太平軍中的湖南青年,象安達露西人一樣美。他們的黑眼睛,長睫毛、淡棕黃色的面龐沒有鬍鬚的容貌,使他們非常酷似安達露西人。”

湖南人不但活躍在太平天國和湘軍,而且綠營中也頗為不少。老將向榮去廣西對付太平軍,他的手下被朝野上下稱之為勁旅。向榮是四川人,他帶的兵可都是湖南兵。

太平軍定都南京後,西征攻打江西南昌,因為太平軍裡有很多湖南人,防守的清軍裡也有很多湖南人。所以就彼此喊話,湖南太平軍用家鄉口音喊:“鄉親,你在清妖那裡很可憐,你過來吧,我這裡有好待遇啊!”湖南清軍也用家鄉口音喊:“鄉親,你要可憐我,就把人頭送給我,讓我立個功領賞吧!”喊著喊著,互相惱了,老鄉看老鄉兩眼火星飛濺,於是從戰壕裡跳出來,砰砰啪啪一頓惡鬥。

你說,這種情況在富裕的蘇浙人身上能發生嗎?

當然,太平天國平定後,湖南人都發了戰爭財,湖南的經濟開始增長,但這種增長是湖南人拿命換來的。源頭還是貧窮。

最後,小編要說的是,在無湘不成軍赫赫武功的背後,是湖南人民巨大的悲劇,“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雁小驢


看了大家的回答,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總覺得還有不得不補充的內容。

普通人認知當中湘軍的定義主要源自曾國藩帶領的湖南團練軍,而後還有新中國成立時的湘藉子弟兵。

但事實是,湘軍還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楚昭王、楚惠王作為楚國中興之主,為楚國打下了大大的一片疆域,而今天湖南就包括在內。在其後兩千多年曆史長河中,湖南匯聚、養育了無數人才。以至有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至曾國藩時期,湘人才再一次從幕後走上臺前,並在那個時代大放異彩。不是因為窮,湖南歷來就是魚米之鄉。也不是窮山惡水,相反湖南是個人傑地靈的福地。是因為敢拼,不怕死,有頭腦。之前受困於時政,遠離政治中心而得不到展示的機會,至清朝將亡之機,才有了湘人一展才能的機會。

曾國藩所代表的湘軍崛起,讓更多湘人睜開眼睛看世界,看世界的變化和繁華。這之後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再到解放戰爭。湘人不斷拋頭顱灑熱血,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湘人骨子裡的滿腔熱血,不甘於飽受欺凌。

窮不可能打造一支常勝軍,單純對錢財的貪婪也不可能形成戰鬥力(當時的八旗子弟還要多貪婪,打起戰來有多無能!)。唯有英明指揮,不貪生怕死,敢闖敢拼才是軍隊形成戰鬥力的關鍵!而這些要素正是湘軍所具備的。

以上還只是我片面的認知,還希望更多湘人來指證!


宸哲


東北野戰軍不說話,只是靜靜的看著各地地域吹嗨皮。解放戰爭是全國各地戰力的一次透徹的較量,什麼川軍,桂軍,湘軍等等,四野表示:不是看不起在座的某一位,而是在座的都是垃圾。


隔壁老王A0A


地域吹和地域黑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原理上,善於打仗,從個體上說一般是因為自然條件艱苦,生存本身近似打仗,因此在戰爭中熬得住。從群體上說,邊緣化,不得不抱團取暖的小團體,協作性更高。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極端性的少數其行動力大於泛泛的多數。這點看湖南在清末民初應該具有出好兵好將的基礎。

哥薩克,廓爾喀,瑞士僱傭兵,當初成名都是如此。而一旦有了善戰的標籤,會更加促使其強化優勢,以戰謀生。

當然,隨著外部環境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戰爭慾望和技能都會迅速下降。對比一下第三帝國的德軍和現在的德軍就知道了。

過去隨便一個乾乾瘦瘦的碼頭工,扛個300斤不成問題。山區的老頭上山下山一天都不算事。現在想招到這樣的兵難了。


味冷


湘軍是什麼時候才有這個稱號,中國五千年簡直就是戰爭史,除了清朝向往數四千多年,湘人何曾強過,春秋、戰國、三國這幾個諸侯割據時也不叫湘軍,歷代朝迭,湘地也不是最後攻破的,外族入侵,湘人也不是抵抗最激烈的,除了近現代出了幾位兵家,歷史上數的上的又有幾個,區區的近現代史放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就短短的二百年,湘人務實不自擂,我不拉仇恨,更沒偏見,略發己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