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什麼軍銜的日本軍官才能使用指揮刀?

新蘇老者


日本鬼子的軍刀樣式經歷過一次反覆,古代的日本武士刀起源於我國的“唐刀”,在日本內戰和明末的倭寇之亂時,日本人揮舞的武士刀被稱為“倭刀”,寬刃,較長,是打群架和近身肉搏的趁手傢伙。



明治維新後日本軍隊全盤學習歐洲,1885年開始配發西式的窄刃長刀或長劍,注意看當年的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等大人物的照片裡,都佩帶著歐式軍刀。不過問題是,歐洲軍人的佩刀是裝飾品,沒有實戰意義,而日本軍隊是講究白刃衝鋒的,所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軍官配發的歐式軍刀就比較搞笑了,一對砍就彎曲或折斷,鬼子軍官大喊坑爹。

這個時代,只有尉級及以上的真正軍官可以佩刀。



由於歐式軍刀的華而不實,日本軍隊在大正年間基本棄用,到裕仁天皇上臺前後,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思潮氾濫,提倡“武士道”精神,於是經過改良的武士刀開始流行,以古代唐刀為基礎,但是整體略有縮短並且去掉歐式的護手,就是《老炮》裡馮小剛用來叉架那種,定型後也稱為“陣太刀”。

1934年日軍以“陣太刀”為藍本大面積配發軍刀,所有的士官和軍官都有資格佩帶,彼時日本軍隊總量有限,因此全部是免費配發,但是士官、尉官和將校(日本軍人稱呼佐官以上為將校)佩刀的質量和裝飾有所不同,所謂的“將官刀”、“佐官刀”就是這一時期的產品,士官不是軍官,所以早期的鬼子部隊裡“曹長”、“軍曹”等士官都佩有軍刀。



這款軍刀名為94/98式,刀柄用白色鮫魚皮包裹,刀炳兩側是三朵並列的櫻花(祖傳的有族徽),以及雙面色編織的刀穗。內側的金色、紅色和藍色用以區分將官、佐官和尉官,配有牛皮刀鞘,做工較細。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和後來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規模急速擴大,便不再給所有士官和軍官免費配發軍刀,原因就一個字:窮。但是日軍條例又規定軍官必須佩帶軍刀,於是日本軍官家裡有條件的,就自帶祖傳武士刀或夠買制式軍刀;不具備條件的,就在街上隨便買一把質量相對差點的拎走;士官沒有強求,可帶可不帶,但是出於近戰的考慮,日軍士官在侵華戰爭中大多數還是有軍刀佩帶。



由於中日戰場的火力密度遠遠低於歐戰,所以在歐洲軍隊早已棄用軍刀的時代,日本軍刀在中國反而有一定用武之地,在雙方進行白刃戰時使用軍刀的士官和軍官挺難對付,當然,也被中國軍人繳獲不少。

1945年日本投降時需要上繳軍刀,因為是武器,不過有部分日軍在終戰前將家傳武士刀郵寄回本土,或者是在繳械時以私人物品的藉口留了下來,總體來說,我國民間保存的日本軍刀中,1934年統一配發款數量較大,而日本人祖傳的武士刀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