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我国油棕榈育苗获突破,未来有望缓解对进口食用油的依赖

我国是人口大国,植物油消费大。2017年我国进口食用油577万吨。另外还进口了9千多万吨大豆,一部分用来榨油。由于耕地面积有限,为确保粮食安全,只能优先种植粮食,"粮油争地",导致食用油自给率低,常年依靠大量进口油料和油脂,已经严重威胁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


在此形势下,为了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国一直在寻求发展木本油料。油棕榈是理想的油料作物。

油棕榈(油棕)是世界第一油料作物,全球每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油棕别称油椰子,原产于热带非洲,喜高温、多雨、强光照和土壤肥沃的环境,经济寿命25—30年,平均亩产棕榈油毛油250公斤,分别是花生的6倍、大豆的8倍和油菜籽的10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目前被广泛引种栽培于亚非拉广大热带地区。最大的生产国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1926年油棕进入到中国。1965年海南岛开始大面积引种,以失败告终。70年代、80年代又进行两次引种,亦宣告失败。但是国内用于绿化的油棕榈树大量存活下来,有些还繁育了后代。通过连续多年调查,发现这些油棕榈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都有分布,目前存活了10万株。这些油棕主要作为园林景观树木、街道树、公路林种植,其抚育管理十分粗放,很少水肥管理,有时(因景观需要)大量修去叶片;这些油棕在这种相当粗放的抚管条件,在当地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但即使受到多种严酷胁迫,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油棕开花结果,甚至有些植株结果累累。这表明,油棕的生态适应性很强,选用抗寒性强的油棕品种在这些地区种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产量和生产效益。深入细致的调查,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有培育潜力的母株。

在这些油棕榈基础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经过8年努力,通过组培技术,终于在2011年获得了首株移栽成活的组培苗。

我国油棕榈育苗获突破,未来有望缓解对进口食用油的依赖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需要的是日照时数少、有效积温相对较低,风寒胁迫交错的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油棕。通过油棕植株体胚发生技术研究,开发油棕组培技术,为大量繁育上述优株培育适应我国热区不同生境的油棕种植材料打基础。

首株移栽成活组培苗成功后,科研人员对组培苗在我国热区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进行试验。分别于2015年5月、2016年7月、2017年9月分三批次在海南儋州、澄迈等地建立油棕组培苗大田试种基地约70多亩。

我国油棕榈育苗获突破,未来有望缓解对进口食用油的依赖

目前,试种效果良好,组培苗性状稳定,下一步,科研人员计划在云南、广东等建立试种基地,进一步研究其适应性。

据介绍,油棕组织培养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只要发现优良母株,就可以快速复制推广,与杂交育种技术相比,可大大缩短良种选育时间,同时苗木生长一致性好。亩产(毛棕榈油)在150 kg以上就有推广价值。

我国在两广、福建、云南南部地区丘陵分布较广,发展油棕榈,不会与粮争地,未来可以有效减少对进口食用油的依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