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前日有人问我,佛教徒过母亲节吗?

我一时语塞,倒不是回答不上来,而是没想到:这竟然也是个问题。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僧人和信众们为父母祈福

仔细想想,这似乎确实是个颇为常见的误解,即很多人认为强调“出家”和“出世”的佛教是背弃孝道的。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相比儒家传统,原始佛教在对孝文化的重视上有所欠缺。

但如果认真思考,就会意识到,两者其实说的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而如果不把佛教的“出家”放在整体的价值尺度中进行衡量,那么就很容易错认佛教对于父母恩情的看法。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佛教似乎总与山林挂钩

佛教认可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吗?

当然认可,不但认可,佛教而且还将父母的恩情视为是人世间至高的恩情。

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言:“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

而这种如山海的恩情,即使有人希望报答,并在“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也无法补偿父母一日的给予。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佛本生故事中同样有类似的记载。

《佛说睒子经》中,佛陀就通过讲述前世睒子孝顺父母的故事,说法众生: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佛,首先就是因为受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因孝顺父母积累下了善业。

而睒子的孝亲之德,甚至还能感动天龙鬼神,使他死而复生。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莫高窟中的《睒子经》壁画

从芸芸众生到世尊佛陀,在无穷世中,每个人都接受着父母的恩情。

也正因为父母的恩情如此之重,“尽孝”也就必然是每一个子女的责任所在。

在佛经中,身受父母养育之恩的子女,如果不能尽孝,无异于背恩之举,是非常严重的恶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就提到:“如有男女,背恩而不孝顺父母,将来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如孝顺父母,将得到诸天护持,福乐无尽。”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地藏经》同样非常重视报答父母的恩情

而在中国佛教中,孝文化更是受到了无以复加的重视。

《佛说盂兰盆经》中所叙述的“目犍连尊者报答母恩”故事,不但在寺庙的壁画、塑像中反反复复地出现,甚至还被改编成了“目连救母”的曲艺和戏目,在梨园中没日没夜的上演。

为了进一步将佛教与孝道相联系,甚至还有人以孝恩的名义编出了《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之类的“伪经”,而尽管这些经典是假托之作,其意图传达的孝义在根本上却并不与佛教相矛盾。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民间广为流传的目连戏

可既然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重视孝道,那么佛教为什么还允许人们出家呢?

这实际上是因为,在佛教看来,出家修行代表的并不是对家庭的离弃,而是修行人为了得道成佛迈向的新阶段。

子女固然应当报答父母的恩情,但就佛教的价值体系而言,无论如何报恩,人总是身处六道轮回之间的,倘若无法得道成佛,达到涅槃寂静的状态,就始终需要面对世间的疾苦。

而出家,不过是为了早日脱离苦海,最终成就更多的人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六道轮回图

出家修行貌似的离开的是一个小家,但同时拥抱的是一个大家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因此,六道众生于无穷世间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兄弟。

在世的父母固然需要报恩,前世的父母难道就应当弃之不顾吗?

大乘佛教强调要有“普渡众生”的佛教心肠,这种模糊亲情界限一视同仁的做法,又何尝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报恩。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汉传佛教追求的是“菩萨乘”

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佛教实际上都在强调着慈悲与恩情。

在家的人,当然应当尽到子女的责任,为父母排忧解难,替父母分担劳苦,为父母赡养衣食。

出家的人,亦非抛弃了家庭,忽视了父母,舍弃了孝道,而是将他们报恩的心,投射向了更高的生命境界与更多的人。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水陆法会中的僧人

说到底,报答父母终究不是一朝一夕的行为,而是日日夜夜、生生世世的行止

佛教徒过不过母亲节?这或许是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

因为真正贯通了佛教精神的人,一定会知道,世上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节日来让人们仪式性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意,而是需要人们将这种爱意,熔铸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蓝毗尼用以纪念佛母的摩耶夫人祠

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独家特约专栏

佛教徒不能过母亲节?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