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关公入庙曾遭后人反对,民间信奉他势不可挡,尤其是这个省的商人

文|刘勃

关公入庙曾遭后人反对,民间信奉他势不可挡,尤其是这个省的商人

历史上的关羽虽不能说平平无奇,但不过是众多普通英雄中的一个,放眼历史长河,能耐比他大,道德高的武将,不知道有多少。总之,和后世受到广泛崇拜的煊赫声势相比,完全不相称。

关羽的影响是怎么大起来的,学者们早有许多研究,大致可以确认,是个民间信仰倒逼官方推崇的过程。

本来,国家祭典该怎么安排,是文化人在设计,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历史知识都不错,所以不容易太胡来。唐朝尊西周的开国功臣太公望(即姜子牙)为武成王,安史之乱后,又增加武成王庙的陪祀人员,关羽得以入选,但在总计64人中地位并不突出,排名在张辽之后,周瑜之前。这和历史上关羽的真实地位,算是大致符合。

但关羽在武成王庙打酱油,也没能持续多久,一个叫关播的官员上奏说,孔庙里拿孔门弟子配享,那都正经是孔子教过的学生;后世的这些武将,和姜太公又不认得,放在他身边算几个意思?于是这些扩编进来的武将,仅仅5年后就又被丢到一边,不再享受祭祀的待遇了。有意思的是,后世的各种记录,都称这位关播是关羽的后代,但看来他并不站在这位祖宗这一边。

但民间的态度,就大不相同。要知道,人民群众觉得哪个神灵验,是讲故事不必有事实,说道理大可无逻辑,最能体现传播规律之风诡云谲,脑洞大开之通天彻地的。

不得好死的将军成为厉鬼,会给活人降下各种灾难,也会保佑某一支军队取得胜利,是很流行的迷信。关羽死后的命运,看来也差不多。唐代关羽祀庙的碑记上,就提到关羽的神灵,在萧梁末年的战乱中发挥的威力。看起来,这时关羽主要是个地方性的武神,他的崇拜者,也以军人为主。

这种崇拜能否流行开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仰关羽的军队是否碰巧也能打胜仗。关羽运气不错,他的粉丝到宋朝确实打了很多胜仗。如狄青平定侬智高之乱,一些山西籍的士兵,先拜了关羽,然后立了大功;如抵抗金兵入侵的时候,有些城池相信自己是在关羽的加持下来,才令金兵铩羽而归的。

关公入庙曾遭后人反对,民间信奉他势不可挡,尤其是这个省的商人

经历了宋元两代,军队里崇拜关羽,打仗前祭拜关羽求支持,已经成了全国性的现象。但只要国家祭典的对象还是太公望,关羽就仍然只是民间信仰。直到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出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政策,帮了关羽大忙。

他把武成王庙祭祀给废了。

朱皇帝下了一道诏书说:太公望是周天子的臣子,天子称王他怎么可以也称王?作为有觉悟的忠臣,对这种不合礼制的尊号,他自己也是不会接受的。再者说,三代以上,学者大臣都是“文武兼备”“无所不宜”的。强行区分文武,真是既偏执,又浅陋。所以,太公望的王号要拿掉,武成王庙也不再设立。

这套说辞,真是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很有理论高度,但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既不关心历史事实,也不需要理论高度,我们就是需要一个崇拜的对象而已。所谓信仰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弄走了一个不太靠谱的,就会上来一个很不靠谱的。仗总是要打的,打仗前总还是要找个神拜拜的。民间基础深厚的关羽也就顺理成章地填补了空缺,不久后,朝廷第一次在首都建立官方祭祀的关羽庙。

然后对关羽的信仰,就越来越走出军队遍地开花了。

关公入庙曾遭后人反对,民间信奉他势不可挡,尤其是这个省的商人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的关公像,关羽是山西人,明清时山西商人影响力巨大

比如关羽是山西人,而明清时山西商人影响力巨大,他们把关羽当作自己的保护人,于是关老爷也就慢慢兼职当财神爷了。

比如关羽使用青龙刀这个设定出现后,怎么磨刀就延伸出一个重要功能:磨刀要用水,青龙刀用水量尤其大,于是关羽又成了雨神。五月十三日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那天一定要下雨。不下雨就是龙王爷不给关老爷面子,那么六月六日龙王爷晒衣裳,关老爷也会不给龙王爷面子,不给出太阳。

比如妓院里拜的白眉神,长髯伟貌,骑马持刀,除了眉毛白一点,眼睛红一点,长得和关羽简直一模一样。这可是妓女第一次向嫖客“荐枕席”的时候,必须要拜的神。这到底是在闹什么鬼,看来有许多不可说。

于是,关羽的影响是越来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