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雍正王朝上,年羹堯臨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麼寓意?

蔚藍天空36966888


我覺得這場戲拍的非常好,可以說是對年羹堯這個人物塑造過程中的點睛之筆。年羹堯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他心狠手辣,也有本事,但卻此山望著那山高,對自己的地位始終不滿意,一心想要高升,巴結著這朵雲和那朵雲。

而在年羹堯大破西北叛軍之後,他的戰功達到了極點,他心中的驕傲也達到了極點。他把自己看作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恩人,在雍正面前傲然踞坐,還口口聲聲稱自己的軍隊只知有自己而不知有皇帝。

雍正對年羹堯的表現可謂是怒火攻心卻隱忍不發,只是到年妃的宮殿中讓她“卸甲”。此時的雍正其實已經起了殺心,卻有所顧慮,未下決斷。只是讓朝廷中的諍臣孫嘉誠隨軍,讓其在暗中監督年羹堯。

卻沒想到年羹堯對這些渾然不覺,過了沒多久便殺了孫嘉誠,公開向皇帝叫板,還一不小心把“朝乾夕惕”這四個字給寫錯了。雍正終於痛下殺心,決定剷除年羹堯。他趁年羹堯在和蒙古王公尋歡之際,派嶽鍾琪端了他的老巢,出任新的大將軍。

而那個狂傲的年羹堯在被奪了權之後是怎樣表現的呢?他在任杭州將軍時還翻牌子,吃小炒肉,種種表現都是為了與雍正鬥一把。他把妻兒送走,這是因為他也知道鬥下去的結果只能是死,而就算是死,自己也要鬥一把。

雍正越是要貶他,越是有更多的官員要參他,他越要鬥爭。他想不明白兔死狗烹的事情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仍隨身帶著雍正給的那串念珠,自己還記著主僕二人的情分,可為什麼雍正還要懲罰自己。他想不明白,也不再想,只是用自己的黃馬褂做出自己的選擇。

雍正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不要殺年羹堯,他只能去問張廷玉,張廷玉的一番話讓雍正最終下定了決心,讓李衛去賜自盡。張廷玉之前是勸勉過年羹堯的,可那時的年羹堯既不想聽也不會聽。

這段戲是《雍正王朝》這部劇中的一個高潮,是年羹堯與雍正這條線上的戲核,是點睛之筆。穿著黃馬褂的年羹堯坐在杭州城門前,灰白的鬚髮,閉著雙眼的他在想些什麼?自己被貶,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為他求饒,沒有一個人去保他,家人已遠去,自己孑然一身,這大概就是最孤獨的模樣。

只有每天傍晚,那個小牧童,唱著牧歌,從夕陽處跑來,這是自己每天最開心的時候。孩提無憂無慮,沒有勾心鬥角,只有真性情。自己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忘掉那些鬥爭,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自己才能卸掉心中的盔甲,做一個純粹的人。

為什麼要寫年羹堯和牧童下棋,在我看來是要刻畫年羹堯,刻畫他好的一面,他不是那種大奸大惡之徒,他也有善良的一面。這樣一個有善心的人卻馬上就要被殺了,是誰的過錯,不是年羹堯,也不是雍正,而是殘酷的權力鬥爭,而是殘酷的政治鬥爭。

李衛帶來了皇帝的上諭,也帶來了翠兒做的小菜。一方面是權力鬥爭的殘酷,一方面也伴隨著人心的溫暖,這是對這個思想的二次渲染。年羹堯讀罷上諭嚎啕大哭,哭的不是自己即將死去,而是哭的自己與雍正的主僕情誼。他丟下那串手珠,黯然赴死。

此時的畫外音再次響起牧童的歌聲,年羹堯終於回到了最安寧的夢鄉,也為這個大人物之死再添一層淒涼。

對於年羹堯與雍正,只有一句詩最為恰當,那便是:“早知如此絆人心,何曾當初莫相識”。


逆流時代


這是作者的伏筆,即年羹堯後悔了!年羹堯家奴曾勸說年羹堯給皇帝認錯,但是年羹堯說他咽不下這口氣,為了雍正立下這麼多功勞就得到這麼個結果,所以他才會穿著黃馬褂守城門,要給雍正抹黑,直到和牧童下棋這才發現自己錯了!因為和自己下棋的不是皇帝,而是那些小牧童們,即朝廷百官!年羹堯錯就錯在認為雍正是在過河拆橋,卻沒意識到這是文武百官在設計陷害他為難雍正!雍正是有心保他他卻沒領情。

年羹堯自己就是那盤棋,而棋手正是雍正跟百官,百官不僅拿年羹堯說事還拿李衛說事,為的是廢除火耗歸公跟攤丁入畝兩項新政,因為這關係到各級官員利益!只是李衛更加謙卑,沒被拿到把柄。而年羹堯是推行火耗歸公的主官,殺了年羹堯火耗歸公就得不了了之!

雍正曾不止一次問身邊的人年羹堯一定是非殺不可嗎?這足以說明雍正內心的矛盾!假如年羹堯早點服軟,給雍正臺階下,那這事可能就過去了,雍正根本不會殺他!因為他還需要年羹堯!這是作者的打伏筆,作者用年羹堯輸給牧童恰恰是說在殺年羹堯這件事上是雍正輸給了百官!


優己


二月河影視版《雍正王朝》在處死年羹堯這一段上,堪稱全書精髓。說的是年羹堯之死,卻著眼於大眼光,玩的是情懷。

影視故意刻畫年羹堯在死前,下棋故意輸給牧童,實際上是著力於刻畫年羹堯一輩子不肯低頭,在死前終究是順從低頭了。這算是一種解脫,也從側面詮釋,年羹堯與雍正,均非大奸大惡之人,說到底只是權力摧殘下的不幸者罷了。

其實,很多朋友都沒有看懂,包括二月河老師也是在此之前刻意挖年羹堯驕橫跋扈與雍正硬扛的坑讓大家跳,故意將年羹堯刻畫地有多麼不臣、忤逆,結果最後卻借他穿黃馬褂和故意最後下棋輸給牧童來告訴大家,畫風不是之前我們看的那樣的。


怎麼說呢?

按照年羹堯之前對雍正的不理睬,雍正有一百個理由殺他了。如果不是他穿出了黃馬褂,恐怕早死了。二月河藉此告訴大家。這從來就是主僕之間的鬥氣,既年羹堯之所以和雍正鬥不是為了藐視他雍正皇權,而是我作為僕人對主子的做法不服氣,所以發牢騷。雍正在年羹堯穿出黃馬褂後,也是看懂了,原來年羹堯針對的並非大清皇帝,而是他的主子,兩人爭鬥無關乎權力,從無君臣,只有主僕。


然後正是因為懂了這點,雍正才不會派外人去賜死年羹堯,既是家事,便讓家人李衛去。目的告訴年羹堯,你的心我懂了,你在杭州,舉目無親,現在讓家人去送你,也算是盡了你我主僕一場的情分。至於翠兒的菜嘛,大老遠的,早餿了,它更多算是個家人告別的儀式,代表翠兒對他的尊敬與送別。

年羹堯看到李衛來了,也就知道雍正弄明白了他為什麼要和他鬥。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你讓家人來送我,便算是把我當家人,盡了情分,說明你也並非多絕情之人,實在是自己罪不可恕,自己沒有理由不對家長認錯低頭,所以通過故意輸給牧童暗示自己認錯低頭了。



不書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這是《雍正王朝》中,年羹堯自盡後,那個在年羹堯死前同他下棋的小牧童唱出的歌謠,而這段歌謠也是年羹堯在自盡前內心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唱出了雍正對於殺年羹堯的無奈。

牛兒在地裡春種秋收,就是風霜雨雪的天氣,牛兒不情願也沒有辦法,主人讓出來也要出來。而地裡的收成和牛兒並沒有關係,有的都是主人給牛兒的草料,而脖子上的鈴聲就是在告訴主人,牛兒在哪裡,這是牛兒與主人之間最為密切的聯繫。


“牛兒牛兒”,這“牛”和“年”讀音非常相近,實際上就是再說年羹堯自己,而這個鈴兒,就是雍正賜給他的那串佛珠。

此時年羹堯在對自己說:年羹堯呀年羹堯,你這樣賣命效勞究竟是為了什麼,從府邸奴才,從杭州將軍下的參將,到四川提督、四川巡撫、陝甘總督,再到節制四省軍政大權的撫遠大將軍,而又被一路貶到了杭州守了城門,不管在哪裡,做的是什麼差事,可得到的結局是由自己決定的麼?不是,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雍正給的,而雍正能給你,也就能拿走,自己沒有辦法決定得失,有的只有遵旨和服從。雍正賜給年羹堯的佛珠,年羹堯一直帶著,不管在哪裡,都有這份主僕、君臣的關係連接著,這個關係無法打破,而自己也應該遵照這這份禮制,可是現在一切都晚了。

當初年羹堯問雍正要了這串佛珠,是希望用佛心壓住自己的戾氣,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但是自己的殺伐之心非但沒有被壓制,反而隨著職務、官階的升高而愈演愈烈,完全違背了當時他自己初心以及雍正的苦衷。與此同時,年羹堯當年說希望做一個護法的金剛,但是功成名就後自己卻成為了一個“混世的魔王”,眼裡也沒有了雍正這個轉世的菩薩,居功自高、飛揚跋扈、貪得無厭,同時也真的把自己當成了雍正的恩人,什麼只知將領不知軍令,什麼吃飯叫用膳,什麼睡覺要翻牌子,年羹堯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一步一步的挑釁皇權,把自己當初護法金剛的承諾放在了腦後,同樣也讓雍正倍感失望,而一再的不知悔改,也讓雍正在滿朝大臣不絕於耳的彈奏聲中,最終選擇了結束年羹堯的生命。


讓年羹堯與牧童下棋,就是用強烈的對比,說明年羹堯此時的悔意。

年羹堯與牧童下棋,牧童不知道年羹堯過去的風光,也不懂得黃馬褂的含義,只知道他是一個和藹的看城門大叔,知道與他下棋一來可以解悶,二來贏了有錢贏。

而想想年羹堯的從前,上至王宮貴胄,下至文武百官,對其無不畢恭畢敬,自己則是居功自高,藐視眾人,而現在,卻能與一個牧童和睦的相處,這就是年羹堯的悔意。

如果早一點懂得君臣綱常,如果早一點與同僚禮敬相處,如果早一點放下自己的貪念和妄念,自己的結局也就不是這樣了。


除了與牧童下棋,李衛的到來也讓年羹堯心情複雜。

當年羹堯從李衛手裡拿到雍正賜死的詔書的時候,內心不免感到這就是命運給自己開了一個玩笑。

當年,他問雍正要了兩樣東西,一串佛珠,還有就是李衛和翠兒,如今,翠兒為他準備了“斷頭飯”,李衛前來送他最後一程,而他也將這串佛珠交還給雍正,想到當年的場景,這是多麼具有諷刺意味的事情。而在看看當年的錦衣玉食,再看看現在的破敗潦倒,也算是明白了什麼叫做“報應”吧。

臨終前,年羹堯通過李衛將串佛珠還給了雍正,也是想告訴雍正,這串佛珠他一直帶著,對於這份主僕之情,他一直記著,只是悔不該當初沒有聽雍正的教誨,也忘記了自己的諾言,才身敗名裂,所以將這串佛珠還給雍正,以求雍正還能記得自己的功勞,善待自己的妹妹、家人和曾經的部下。


《雍正王朝》劇中,年羹堯在西北前前後後打了快兩年,耗空了國庫,才勉強打贏了羅卜藏丹津的叛亂,而正史中,年羹堯率領大軍開赴青海戰場,旬月就將叛亂一舉蕩平,除了羅卜藏丹津本人逃匿外,其家眷一干人等軍備年羹堯俘獲。在雍正繼位之初,特別是召回了原撫遠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之後,所有人都等著看雍正和年羹堯的笑話,一旦年羹堯失利,雍正將面臨空前的壓力以及政敵的反撲,但是年羹堯勝利了,並且是迅速的大獲全勝,直接幫助雍正穩固了帝位,而雍正也將年羹堯奉為“恩人”,好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遠勝過劇中所演繹的那樣。但是年羹堯在功勞面前忘乎所以,經常性的出現僭越之舉,同時結交朋黨、貪汙受賄、殺戮過渡,最終被雍正定下九十二條大罪,被賜自盡。而年妃也沒有像劇中一樣,因為年羹堯而被雍正冷落,正史中,正是因為雍正太過於喜愛這位年羹堯的妹妹,也就是敦肅皇貴妃年氏,直到她去世才最終殺掉了年羹堯。

《雍正王朝》作為一部為雍正平反的影視作品,也是通過這一些列的劇情說明,雍正殺年羹堯純粹是年羹堯自己“作死”,在百官激憤、群臣共舉之下的無奈之舉,而並非是雍正兔死狗烹,擅殺功臣,也是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為雍正平反吧。


雍親王府


年羹堯的貪婪、嗜殺,雍正可以視而不見,他的傲慢無禮雍正可以一忍再忍,畢竟年羹堯平定邊疆叛亂,是人才難得。但年羹堯與八爺眉來眼去,讓軍中只聞將軍令 ,不理天子聲。此兩條踩了紅線,犯了雍正的大忌,為他的被殺埋下伏筆。


雍正與胤祥暗中躲了年羹堯的兵權後,把年羹堯貶到杭州,做了個有名無職的杭州將軍,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雍正之所以沒有立即處死年羹堯,一是有些念舊,不願背上殺功臣的惡名,二是有以觀後效的意味,想給年羹堯留一條生路。

作為年羹堯此時應該明哲保身,低調做人。但年羹堯卻以為他有擁戴之功,平叛之勞,是雍正的恩人,國家的棟樑。雍正這樣待他,是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他不相信雍正會殺他,敢殺他!所以,到杭州後,明知身邊都是雍正的眼線,他非但不收斂,反而為人處事愈發高調了。好可惜,雍正給了他兩年的反省,他竟一天也不思悔過。這不是明擺著要頑抗到底,死不悔改嗎!公然與皇帝叫板,這不是找死啊!



至於他臨死前和牧童下棋有啥寓意,也許是他童心未泯,也許是他羨慕牧童的自由,感慨自己被長期幽禁!


洛水清風


《雍正王朝》中一直跟隨雍正帝左右的大將軍年羹堯,一輩子要強不服輸,面對雍正帝的一再貶黜,仍然放手一搏,不肯認輸,死死扛著!可是為什麼扛到最後,還沒有見到聖旨時跟一個小牧童下棋故意輸給他?這個舉動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一、

在真實的歷史中,我們知道,年羹堯並不是雍正潛邸時的包衣奴才,李衛也不是小混混,鄔思道更不是雍正帝的幕僚。他們一個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一個是花錢買的官,另一個則是田文鏡的幕僚!

而且不管是真實歷史中,還是《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這三個人的命運卻又截然不同,在《雍正王朝》中,只有李衛官運一直昌盛,年羹堯丟了性命,鄔思道不知所蹤。

我們接上期的話題,單提年羹堯,前面也提到了,年羹堯人生的轉折點其實並不是當上了年大將軍,而是在他主導“江夏鎮慘案”的時候就開始了。

在回答題目提到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一下雍正帝為什麼要一再貶年羹堯?而年羹堯又為什麼一直不認輸?

雍正帝處理年羹堯根本就不是因為群臣的奏摺,而是他本來就打算處理年羹堯,群臣的奏摺只不過是他的一個臺階而已!

如果大家和老八胤禩一樣以為群臣可以左右皇帝的決策,那就大錯特錯了,還記得後面的清流彈劾田文鏡事件嗎?

雍正帝可以砍了幾個上書的清流腦袋哦!

所以,群臣的奏摺最多起到導火索的作用,真正引燃的只是雍正帝心中的炸藥而已。

那麼,年羹堯到底做的哪幾件事讓雍正帝感受到了心寒,心中充滿了炸藥呢?

二、

在老四胤禛還沒有當上雍正帝的時候,年羹堯就已經做了幾件讓胤禛心寒的事情了:

比如年羹堯巴結老八胤禩,給張廷玉送禮,私藏江夏鎮財產,一方面向老四胤禛表忠心,一方面又多手準備。對手下人義字當先,要麼站隊效忠,要麼金錢開路,總之無所不用其極,想讓主子知道的,花再多錢,再多心思也要告訴主子,不想讓主子知道的事,就是跪死在院子裡,也半個字不吐。

這種私下裡小算盤打的啪啪響的人,早就讓老四胤禛心中不爽了,後來要不是實在無人可用(老十三身體實在扛不住,不然肯定老十三當西北大將軍),肯定不會用年羹堯的。

可是當上了大將軍的年羹堯,還是不收斂,因為打了大勝仗,自以為對國家有恩,對皇帝有恩,對愛新覺羅有恩,再加上跟雍正帝的幾層親密關係,更加有持無恐,肆無忌憚,最終惹惱了雍正帝:

首先年羹堯在西北那裡飛揚跋扈就不必說了,花錢如流水,根本不在乎財政困難。再比如亂殺官員,為了殺不服他的大將富寧安,寧犧牲了他的軍隊。都說糧草是打仗的基礎,供應糧草的官員是恩人,可是他連這個都殺。而且心狠手辣,雍正帝派了老九跟二十個大內侍衛過去,也很快被年收編了!當然,這些雍正帝都可以原諒,眼不見心不煩,只要能打贏仗就行。

真正的不滿在於年羹堯回朝後對待雍正帝的態度上。

年羹堯趾高氣昂的坐在雍正帝面前,尤其是面對將士時,說了一句“卸甲”讓雍正帝大為吃驚!

雍正帝把黃馬褂披在了年羹堯身上,並且參觀豐臺大營時,雍正帝下達的命令,將士們一個都不聽,年羹堯驕傲的說他的軍隊:

“只知有軍令,不知有皇上”

這就動了雍正帝的底線了,回到後宮後,他氣得不停的跟年羹堯的妹妹年妃說著:

“卸甲!卸甲!卸甲!”

三、

當然,雍正帝也並不是一定非殺了年羹堯,因為他不停地問身邊的人:

“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這就可以看出,雍正帝真正想要的是年羹堯的服軟,以及改變。也就是說,年羹堯的臭脾氣雍正帝可以接受,對別人趾高氣昂也可以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要不把你的這個主子不放在眼裡!

要知道,雍正帝重用的大臣,跟他脾氣相投的,基本都是另類:

老十三說好聽點是俠義當先,難聽點就是傻;田文鏡也是一樣,一根筋走到底,人際關係處理的極差;李衛也是一個二愣子,哪有張嘴閉嘴就是髒話,跑進刑部大牢赤膊打人的?還有那個孫嘉誠,簡直就是倔驢一頭,雍正帝只不過隨便說說讓他知難而退就行,他竟然真的傻啦吧唧的去求雨了;還有那個劉莫林,要換現在,早就因作風問題處理了!

所以,年羹堯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他的特立獨行,而在於他有沒有在心中把雍正帝當主子?

年羹堯明白這一點嗎?

他又不傻,他當然明白了,他之所以走到現在這一步,完全是雍正帝寵的:

老四胤禛還不是親王的時候,去南方賑災,年羹堯就委婉的提出,想回京任職,胤禛一拍腦袋,準了!

後來又放年羹堯去四川任職,他還提出帶走李衛(雖然是老四胤禛設的一計,但從年羹堯來看,就是自己的面子),主子也是準了。

年羹堯來了個血洗江夏鎮,夠過分了,結果老四胤禛又是一句話打發了:

“出了再大的事,我給你兜著!”

再到後來年羹堯任大將軍,又搞什麼“年選”,雍正帝幾乎都是有求必應,一概恩准。

這就是造成年羹堯得寸進尺的原因,但凡有一件事,雍正帝能制止一下,就像對待李衛夜見失足婦女一樣教訓一番,年羹堯也不至於到達最後的地步!

四、

年羹堯被貶後,他並不認為這是雍正帝對他的警告,他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尋求關注!

所以,他才吃飯講究,睡覺要翻牌,當然後來他不忘把妻子和孩子送走,因為他知道,他最後的籌碼就剩下他跟雍正帝的恩情了。

有人不理解,雍正帝既然要殺他,為什麼不直接殺了他,偏偏要一貶再貶,最後才殺?

其實年羹堯的跟班師爺說出了真相,他讓年羹堯去向皇帝認個錯,可是年羹堯還想拿著黃馬褂再賭一次。

他賭的正是他跟雍正帝的感情!

其實他根本就不瞭解雍正帝,他以為雍正帝就是一個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的人,其實並不是!

直到他穿著黃馬褂跟小牧童下棋的時候,他才突然意識到,原來他並不是跟雍正帝在下棋,他真正的下棋對手其實是百官。他其實代表的並不是大將軍,他代表的是雍正帝的“火耗歸公”政策,百官反對的也並不是他這個人,更多的是反對“火耗歸公”,就跟李衛推行的“攤丁入畝”和田文鏡推行的“士紳一體納糧”一樣的。

從雍正帝力保李衛和田文鏡就可以看出,其實他也在力保年羹堯!

原來背後要處死他的並不是雍正帝,只是他醒悟的太遲了,即使皇帝有心,此時也以無力了。

最後,年羹堯輸給了小牧童,也代表著他敗給了百官!

他剛剛輸給小牧童,李衛就站在了他身後,隨帶的還有小翠做的菜,最懂年羹堯的可能只剩下李衛了。他成功地消磨了年羹堯最後的一點驕傲!

隨後年羹堯看完聖旨後,大哭著把代表主僕情義的串珠讓李衛還給皇上,自己從容赴死……

此時伴隨著年羹堯的死,畫外音再次響起牧童的歌聲: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年羹堯爭了一輩子,最後通過輸給小牧童也不想輸給雍正帝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從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到看守城門的小吏,這中間的落差之大是顯而易見的。人最難忍受的就是落差。對於心高氣傲的年羹堯來說,這種痛苦更是加倍。



電視劇在表現年羹堯的痛苦和高傲時,用了特別高級的手法。

世事如棋盤盤新。年羹堯的大半輩子,從包衣奴才到位極人臣,再到階下囚,他所走的每一步,又何嘗不是在下棋。不過,此前是和雍正這樣的高手過招,最終卻只能和一個小小的牧童過招;此前,他幾乎滿盤皆贏,步步高昇,最後卻輸給了小小的牧童。

可是,贏又如何?輸又如何?電視劇中,用真實的棋盤,隱喻了年羹堯的人生。他故意輸給牧童,說明他已經參破了輸贏。

但不管怎樣,年羹堯的高傲依然未改。看看他身上的黃馬褂,就會明白這一點。他是以此向雍正進行著無聲的抗議和嘲諷。

但這一切,都掩蓋不住年羹堯內心深徹的孤獨。所以他每天都盼著小牧童來和他下盤棋。他故意輸給牧童銀子,牧童嚐到甜頭兒,自然會每天前來,替他排解孤獨。

這種關係,彷佛又隱喻了當初的雍親王和奴才年羹堯。


趣談國史


那麼既然是小說,我們就看看二月河是怎麼描寫年羹堯的,並希望把年羹堯描寫成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年羹堯初入職場,靠的是雍正的的那片“頭上雲”。但是年羹堯是一個複雜的人。他很會官場上的一套,這讓雍正不太放心。他投八爺的門子,走張廷玉的路子,要麼站隊效忠,要麼金錢開路。都手到擒來。張廷玉曾經點撥過他,意思不要被慾望吞噬,他可能根本不明白,所以似乎完全沒當回事。

故事安排了“江夏鎮血案”給年羹堯的人性做註解,給他的結局打伏筆。老年做事果斷,心狠手辣,守口如瓶,自己小算盤也打得噼裡啪啦響,不想讓主子知道的事情,跪死也半字不露。二月河還特意刻畫了李衛的忠心無二來反襯年羹堯。

年羹堯治軍嚴明,手段毒辣,用錢之闊綽,形成鮮明對比。“去手”、“卸甲”這兩件事情讓人看到了一個能力超強,卻又膽大自負的年羹堯。

被貶的路上繼續超規格“翻牌子”,吃“小炒肉”,吃“菜心”,讓人看到了一個奢糜無度、桀驁頑固的年羹堯。

但是剛才說過年羹堯是個複雜的人。年羹堯是個重情義的人;他也有鐵骨柔情的一面;甚至還有小孩子脾氣的一面。

在《雍正王朝》裡,他是雍正的包衣奴才。所以跟主子雍正有著非同一般的情誼。特別是雍正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雍正給他抬籍,娶他妹妹這種一般籠絡手段,他表現的非常木訥。但是雍正給他一串手串,他時刻不離身。雖然他沒有參透雍正給他這串手串的用意,但對他而言這是主僕之間情義的信物。

所以當雍正卸了他兵權之後,他考過進士,懂得兔死狗烹,功高震主這些道理。所以已經意識到了要大禍臨頭了。所以他安排了後人和小妾。但是他還是心存僥倖,抱有一絲幻想的。因為雍正是個性情中人,自己的確有功,更何況自己曾經是他的包衣奴才。所以他像一個小孩子一樣每天都要弄出點動靜給雍正知道。“翻牌子”、“吃小炒肉”、“吃菜心”是如此,穿黃馬褂守城門也是如此。

做了這麼多鋪墊,重要問題來了,年羹堯臨死前和牧童下棋這麼一個神來之筆,它要說明什麼?

年羹堯不管怎麼狠,怎麼壞。他唯一隻對情義低頭。他看盡了繁華,也看盡了落魄,這個時候剩下的只有對孩提時快樂的回憶。那時候人沒有太多欲望,最大的慾望或許是一頓飽飯,或許棋盤上偶爾一次輸贏。有什麼可爭,所以他故意輸給了小牧童,看到小牧童臉上和自己兒時一樣的開心。這或許是一個身處絕望之中的人最大的寬慰吧!



其實還有個更重要的場景,就是李衛來宣讀聖諭,讓年羹堯自盡。李衛為什麼能成功?李衛的老婆翠兒炒了菜讓李衛帶給年羹堯。說明翠兒情商之高。而年羹堯得知聖旨要他死的時候,他出離憤怒了,他哭了,他讓李衛把手串還給雍正。他做夢沒想到如此真性情的雍正會叫自己死。那份情義徹底不值錢了!所以丟還給你,以表達自己對雍正的憤怒!


炒米視角


我們想想看,康熙可以不殺鰲拜,雍正卻殺了年羹堯。二者相比,誰更得人心呢。顯而易見,康熙更得人心。年羹堯再為專擅,也沒有康熙年間時鰲拜強勢,鰲拜當時幾乎可以一手遮天,廢立皇帝僅在一念之間,康熙卻最後留了鰲拜一條性命。而雍正呢,自古殺功臣的君王,無不留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過河拆橋的罵名。雍正最後殺了年羹堯,實為不智也。我認為,《雍正王朝》年羹堯最後一齣戲,與牧童下棋,其實是編劇對年羹堯這位歷史人物莫大的同情。且聽我慢慢道來。年羹堯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受到百官跪迎,何等風光。年羹堯進宮面聖,晉爵一等公,大臣們莫不仰視。連擁有擁立之功的隆科多也賣力討好年羹堯。這可以說是年羹堯最為得意的時候了。雖然當廷出現了“卸甲”風波,雍正也只是生氣,並沒有真正要處置年羹堯。只到孫嘉誠的出現,這個人就是年羹堯命中的剋星。生前,孫嘉誠作為御史拼命彈劾年羹堯,更是利用“久旱逢雨”這種天象異變,證明了自己的“大忠無私”,反襯出年羹堯的“大奸大惡”。雍正的內心這時候開始波動了。

雍正把孫嘉誠安排到年羹堯身邊,其實是希望孫嘉誠警示年羹堯,讓他有所收斂。可是年羹堯就像一個任性、自由的孩子,就和牧童一樣,他喜歡自由的感覺,早已習慣了大將軍王,西北王的那種自由自主,一言九鼎的身份。孫嘉誠的拘束,他哪受的了,於是年羹堯把孫嘉誠殺了。

死後的孫嘉誠,成了壓倒年羹堯的巨石。不得不說年羹堯的人緣是真的差,他其實就是個任性的孩子,朝中真正有實權的,無一人替他說話。連李衛這樣潛邸的故交,都偷偷給雍正打小報告。“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本來生性多疑的雍正帝又怎能不處置年羹堯呢。

年羹堯被雍正貶到杭州將軍,貶到參將,貶到衙役,最後到門吏。雍正百般辱罵年羹堯,說年羹堯不是人,豬狗不如,忘恩負義。年羹堯的任性此時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你罵,你罵再狠,我還是我,我還是大將軍,還是那個初心不改的騷年”。當參將時,仍是八抬大轎,出門則妻妾成群,當衙役和門吏時,黃馬褂一穿,獨領風騷。最後,雍正就受不了啦,再加上張廷玉的煽風點火。於是,年羹堯再無生還希望。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作者其實很同情年羹堯,用了一首牧童歌謠抒發年羹堯悲情的結局。年羹堯一生追隨雍正,牽馬執蹬,端茶倒水洗腳,直至大將軍。可以說是雍正的一頭牛,天天忙裡忙外的,忙完春耕忙秋耕,忙完冬天忙夏天,最後卻連苟且於世的機會都沒有,不禁讓人覺得悲情無限。

最後要說的,穿著黃馬褂的年羹堯故意輸給了忙裡忙外的牧童,高高在上的皇帝雍正卻不肯最後讓一讓任性的牛兒年羹堯。為什麼一定非殺不可呢,你把年羹堯關起來,又有誰能看到他穿著黃馬褂招搖過世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雍正的後世評價,因為年羹堯又降低了幾分。而年羹堯,這個任性的牛兒,也算英雄半生,歷史也因此銘刻了他的壯舉。

(以上實乃一家之言,歡迎分享吐槽關注)


風雪夢不逝


此次提問聊到年羹堯,我們都知道年羹堯對於雍正來說,不僅僅因為年羹堯是雍正的家奴,年羹堯的發跡是倚靠了雍正,兩人之間的關係,確實非常的複雜。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歷史資料,年羹堯的仕途都是倚靠著雍正,但年羹堯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之人,他從起先對雍正的死心塌地,到後來的“審時度勢”,預想投靠八爺門下,預想投靠十四爺的門下,所以,他的前半生毫無懷疑的給了雍正,可他的後半生,確實在“選擇”中前行,他在選擇站隊,他在用金錢和人脈去選擇自己的未來。

年羹堯雖說一路走來,戰功顯著,治軍嚴明,但同時也伴隨著手段毒辣,奢靡成風,“翻牌子”“進膳”無一不透露著他心底裡的傲慢,與自以為是愛新覺羅家族恩人的心思。


正因為如此,年羹堯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亦是如此,我們好像已經忘卻了他也有柔情的一面,也有重情義的一面。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裡,雍正為拉攏年羹堯,不僅娶了年羹堯的妹妹為妻,更是給年羹堯抬籍,並將自己的手串贈送給了年羹堯,雖然整本書沒有過多的言辭去描寫這個手串的意義,但我們稍微想一想也會明白,這手串對於年羹堯來說,意味著什麼,對於雍正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隨著年羹堯日積月累的越權行事,功高震主的現象一次次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雍正在一忍再忍之後,不得不對其下狠手時,年羹堯終於意識到了大難臨頭,雖然他在得到聖旨後,不願離京,他還僥倖的期望著雍正看在他的戰功上,饒過他一命,他安排好了自己的家人,他選擇一個人留下來看守城門,每天穿著雍正御賜的黃馬褂,清掃著城門內外,他還在期盼著雍正,他還在小心翼翼的苟延殘喘的,希望雍正能夠念起他的好。

可世事無情,皇家無情,權力更是無情,在年羹堯等了很久之後,等來的確實李衛與雍正的聖旨。


年羹堯的一生,到了最後,終於表現出了他柔情的一面,他看盡了權力,看盡了繁華,也看盡了這世間,小說寫到他與小牧童下棋,他選擇故意輸給了小牧童,他從小牧童的臉上看到了嬴棋後的勝利表情,他想起了年少的自己,亦有如此爽朗,輕鬆的笑容。


而這些對往事的思緒,未嘗不是對年羹堯這悲慘一生的寫照。

除了和小牧童下棋,當李衛過來宣讀聖旨時,讓年羹堯自盡時,當李衛帶著自己老婆翠兒的炒菜給年羹堯時,這又何嘗不是,從側面解釋了為什麼李衛能夠走到現在,且會一直很好的走下去。所以,當年羹堯得知雍正要他自盡時,他像孩子一樣的哭了,他將雍正賜給他的手串還給了雍正。


雍正送給年羹堯手串,和年羹堯將手串還給雍正,這一來一往,不正是說明了雍正與年羹堯的情義,到此已結束嗎?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如若喜歡我的回答,可關注我及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