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蔚蓝天空36966888


我觉得这场戏拍的非常好,可以说是对年羹尧这个人物塑造过程中的点睛之笔。年羹尧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心狠手辣,也有本事,但却此山望着那山高,对自己的地位始终不满意,一心想要高升,巴结着这朵云和那朵云。

而在年羹尧大破西北叛军之后,他的战功达到了极点,他心中的骄傲也达到了极点。他把自己看作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恩人,在雍正面前傲然踞坐,还口口声声称自己的军队只知有自己而不知有皇帝。

雍正对年羹尧的表现可谓是怒火攻心却隐忍不发,只是到年妃的宫殿中让她“卸甲”。此时的雍正其实已经起了杀心,却有所顾虑,未下决断。只是让朝廷中的诤臣孙嘉诚随军,让其在暗中监督年羹尧。

却没想到年羹尧对这些浑然不觉,过了没多久便杀了孙嘉诚,公开向皇帝叫板,还一不小心把“朝乾夕惕”这四个字给写错了。雍正终于痛下杀心,决定铲除年羹尧。他趁年羹尧在和蒙古王公寻欢之际,派岳钟琪端了他的老巢,出任新的大将军。

而那个狂傲的年羹尧在被夺了权之后是怎样表现的呢?他在任杭州将军时还翻牌子,吃小炒肉,种种表现都是为了与雍正斗一把。他把妻儿送走,这是因为他也知道斗下去的结果只能是死,而就算是死,自己也要斗一把。

雍正越是要贬他,越是有更多的官员要参他,他越要斗争。他想不明白兔死狗烹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仍随身带着雍正给的那串念珠,自己还记着主仆二人的情分,可为什么雍正还要惩罚自己。他想不明白,也不再想,只是用自己的黄马褂做出自己的选择。

雍正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不要杀年羹尧,他只能去问张廷玉,张廷玉的一番话让雍正最终下定了决心,让李卫去赐自尽。张廷玉之前是劝勉过年羹尧的,可那时的年羹尧既不想听也不会听。

这段戏是《雍正王朝》这部剧中的一个高潮,是年羹尧与雍正这条线上的戏核,是点睛之笔。穿着黄马褂的年羹尧坐在杭州城门前,灰白的须发,闭着双眼的他在想些什么?自己被贬,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他求饶,没有一个人去保他,家人已远去,自己孑然一身,这大概就是最孤独的模样。

只有每天傍晚,那个小牧童,唱着牧歌,从夕阳处跑来,这是自己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孩提无忧无虑,没有勾心斗角,只有真性情。自己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忘掉那些斗争,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自己才能卸掉心中的盔甲,做一个纯粹的人。

为什么要写年羹尧和牧童下棋,在我看来是要刻画年羹尧,刻画他好的一面,他不是那种大奸大恶之徒,他也有善良的一面。这样一个有善心的人却马上就要被杀了,是谁的过错,不是年羹尧,也不是雍正,而是残酷的权力斗争,而是残酷的政治斗争。

李卫带来了皇帝的上谕,也带来了翠儿做的小菜。一方面是权力斗争的残酷,一方面也伴随着人心的温暖,这是对这个思想的二次渲染。年羹尧读罢上谕嚎啕大哭,哭的不是自己即将死去,而是哭的自己与雍正的主仆情谊。他丢下那串手珠,黯然赴死。

此时的画外音再次响起牧童的歌声,年羹尧终于回到了最安宁的梦乡,也为这个大人物之死再添一层凄凉。

对于年羹尧与雍正,只有一句诗最为恰当,那便是:“早知如此绊人心,何曾当初莫相识”。


逆流时代


这是作者的伏笔,即年羹尧后悔了!年羹尧家奴曾劝说年羹尧给皇帝认错,但是年羹尧说他咽不下这口气,为了雍正立下这么多功劳就得到这么个结果,所以他才会穿着黄马褂守城门,要给雍正抹黑,直到和牧童下棋这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和自己下棋的不是皇帝,而是那些小牧童们,即朝廷百官!年羹尧错就错在认为雍正是在过河拆桥,却没意识到这是文武百官在设计陷害他为难雍正!雍正是有心保他他却没领情。

年羹尧自己就是那盘棋,而棋手正是雍正跟百官,百官不仅拿年羹尧说事还拿李卫说事,为的是废除火耗归公跟摊丁入亩两项新政,因为这关系到各级官员利益!只是李卫更加谦卑,没被拿到把柄。而年羹尧是推行火耗归公的主官,杀了年羹尧火耗归公就得不了了之!

雍正曾不止一次问身边的人年羹尧一定是非杀不可吗?这足以说明雍正内心的矛盾!假如年羹尧早点服软,给雍正台阶下,那这事可能就过去了,雍正根本不会杀他!因为他还需要年羹尧!这是作者的打伏笔,作者用年羹尧输给牧童恰恰是说在杀年羹尧这件事上是雍正输给了百官!


优己


二月河影视版《雍正王朝》在处死年羹尧这一段上,堪称全书精髓。说的是年羹尧之死,却着眼于大眼光,玩的是情怀。

影视故意刻画年羹尧在死前,下棋故意输给牧童,实际上是着力于刻画年羹尧一辈子不肯低头,在死前终究是顺从低头了。这算是一种解脱,也从侧面诠释,年羹尧与雍正,均非大奸大恶之人,说到底只是权力摧残下的不幸者罢了。

其实,很多朋友都没有看懂,包括二月河老师也是在此之前刻意挖年羹尧骄横跋扈与雍正硬扛的坑让大家跳,故意将年羹尧刻画地有多么不臣、忤逆,结果最后却借他穿黄马褂和故意最后下棋输给牧童来告诉大家,画风不是之前我们看的那样的。


怎么说呢?

按照年羹尧之前对雍正的不理睬,雍正有一百个理由杀他了。如果不是他穿出了黄马褂,恐怕早死了。二月河借此告诉大家。这从来就是主仆之间的斗气,既年羹尧之所以和雍正斗不是为了藐视他雍正皇权,而是我作为仆人对主子的做法不服气,所以发牢骚。雍正在年羹尧穿出黄马褂后,也是看懂了,原来年羹尧针对的并非大清皇帝,而是他的主子,两人争斗无关乎权力,从无君臣,只有主仆。


然后正是因为懂了这点,雍正才不会派外人去赐死年羹尧,既是家事,便让家人李卫去。目的告诉年羹尧,你的心我懂了,你在杭州,举目无亲,现在让家人去送你,也算是尽了你我主仆一场的情分。至于翠儿的菜嘛,大老远的,早馊了,它更多算是个家人告别的仪式,代表翠儿对他的尊敬与送别。

年羹尧看到李卫来了,也就知道雍正弄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和他斗。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你让家人来送我,便算是把我当家人,尽了情分,说明你也并非多绝情之人,实在是自己罪不可恕,自己没有理由不对家长认错低头,所以通过故意输给牧童暗示自己认错低头了。



不书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哟,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这是《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自尽后,那个在年羹尧死前同他下棋的小牧童唱出的歌谣,而这段歌谣也是年羹尧在自尽前内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唱出了雍正对于杀年羹尧的无奈。

牛儿在地里春种秋收,就是风霜雨雪的天气,牛儿不情愿也没有办法,主人让出来也要出来。而地里的收成和牛儿并没有关系,有的都是主人给牛儿的草料,而脖子上的铃声就是在告诉主人,牛儿在哪里,这是牛儿与主人之间最为密切的联系。


“牛儿牛儿”,这“牛”和“年”读音非常相近,实际上就是再说年羹尧自己,而这个铃儿,就是雍正赐给他的那串佛珠。

此时年羹尧在对自己说:年羹尧呀年羹尧,你这样卖命效劳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府邸奴才,从杭州将军下的参将,到四川提督、四川巡抚、陕甘总督,再到节制四省军政大权的抚远大将军,而又被一路贬到了杭州守了城门,不管在哪里,做的是什么差事,可得到的结局是由自己决定的么?不是,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雍正给的,而雍正能给你,也就能拿走,自己没有办法决定得失,有的只有遵旨和服从。雍正赐给年羹尧的佛珠,年羹尧一直带着,不管在哪里,都有这份主仆、君臣的关系连接着,这个关系无法打破,而自己也应该遵照这这份礼制,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

当初年羹尧问雍正要了这串佛珠,是希望用佛心压住自己的戾气,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但是自己的杀伐之心非但没有被压制,反而随着职务、官阶的升高而愈演愈烈,完全违背了当时他自己初心以及雍正的苦衷。与此同时,年羹尧当年说希望做一个护法的金刚,但是功成名就后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混世的魔王”,眼里也没有了雍正这个转世的菩萨,居功自高、飞扬跋扈、贪得无厌,同时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什么只知将领不知军令,什么吃饭叫用膳,什么睡觉要翻牌子,年羹尧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一步一步的挑衅皇权,把自己当初护法金刚的承诺放在了脑后,同样也让雍正倍感失望,而一再的不知悔改,也让雍正在满朝大臣不绝于耳的弹奏声中,最终选择了结束年羹尧的生命。


让年羹尧与牧童下棋,就是用强烈的对比,说明年羹尧此时的悔意。

年羹尧与牧童下棋,牧童不知道年羹尧过去的风光,也不懂得黄马褂的含义,只知道他是一个和蔼的看城门大叔,知道与他下棋一来可以解闷,二来赢了有钱赢。

而想想年羹尧的从前,上至王宫贵胄,下至文武百官,对其无不毕恭毕敬,自己则是居功自高,藐视众人,而现在,却能与一个牧童和睦的相处,这就是年羹尧的悔意。

如果早一点懂得君臣纲常,如果早一点与同僚礼敬相处,如果早一点放下自己的贪念和妄念,自己的结局也就不是这样了。


除了与牧童下棋,李卫的到来也让年羹尧心情复杂。

当年羹尧从李卫手里拿到雍正赐死的诏书的时候,内心不免感到这就是命运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

当年,他问雍正要了两样东西,一串佛珠,还有就是李卫和翠儿,如今,翠儿为他准备了“断头饭”,李卫前来送他最后一程,而他也将这串佛珠交还给雍正,想到当年的场景,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而在看看当年的锦衣玉食,再看看现在的破败潦倒,也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报应”吧。

临终前,年羹尧通过李卫将串佛珠还给了雍正,也是想告诉雍正,这串佛珠他一直带着,对于这份主仆之情,他一直记着,只是悔不该当初没有听雍正的教诲,也忘记了自己的诺言,才身败名裂,所以将这串佛珠还给雍正,以求雍正还能记得自己的功劳,善待自己的妹妹、家人和曾经的部下。


《雍正王朝》剧中,年羹尧在西北前前后后打了快两年,耗空了国库,才勉强打赢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而正史中,年羹尧率领大军开赴青海战场,旬月就将叛乱一举荡平,除了罗卜藏丹津本人逃匿外,其家眷一干人等军备年羹尧俘获。在雍正继位之初,特别是召回了原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之后,所有人都等着看雍正和年羹尧的笑话,一旦年羹尧失利,雍正将面临空前的压力以及政敌的反扑,但是年羹尧胜利了,并且是迅速的大获全胜,直接帮助雍正稳固了帝位,而雍正也将年羹尧奉为“恩人”,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远胜过剧中所演绎的那样。但是年羹尧在功劳面前忘乎所以,经常性的出现僭越之举,同时结交朋党、贪污受贿、杀戮过渡,最终被雍正定下九十二条大罪,被赐自尽。而年妃也没有像剧中一样,因为年羹尧而被雍正冷落,正史中,正是因为雍正太过于喜爱这位年羹尧的妹妹,也就是敦肃皇贵妃年氏,直到她去世才最终杀掉了年羹尧。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为雍正平反的影视作品,也是通过这一些列的剧情说明,雍正杀年羹尧纯粹是年羹尧自己“作死”,在百官激愤、群臣共举之下的无奈之举,而并非是雍正兔死狗烹,擅杀功臣,也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雍正平反吧。


雍亲王府


年羹尧的贪婪、嗜杀,雍正可以视而不见,他的傲慢无礼雍正可以一忍再忍,毕竟年羹尧平定边疆叛乱,是人才难得。但年羹尧与八爷眉来眼去,让军中只闻将军令 ,不理天子声。此两条踩了红线,犯了雍正的大忌,为他的被杀埋下伏笔。


雍正与胤祥暗中躲了年羹尧的兵权后,把年羹尧贬到杭州,做了个有名无职的杭州将军,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雍正之所以没有立即处死年羹尧,一是有些念旧,不愿背上杀功臣的恶名,二是有以观后效的意味,想给年羹尧留一条生路。

作为年羹尧此时应该明哲保身,低调做人。但年羹尧却以为他有拥戴之功,平叛之劳,是雍正的恩人,国家的栋梁。雍正这样待他,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他不相信雍正会杀他,敢杀他!所以,到杭州后,明知身边都是雍正的眼线,他非但不收敛,反而为人处事愈发高调了。好可惜,雍正给了他两年的反省,他竟一天也不思悔过。这不是明摆着要顽抗到底,死不悔改吗!公然与皇帝叫板,这不是找死啊!



至于他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啥寓意,也许是他童心未泯,也许是他羡慕牧童的自由,感慨自己被长期幽禁!


洛水清风


《雍正王朝》中一直跟随雍正帝左右的大将军年羹尧,一辈子要强不服输,面对雍正帝的一再贬黜,仍然放手一搏,不肯认输,死死扛着!可是为什么扛到最后,还没有见到圣旨时跟一个小牧童下棋故意输给他?这个举动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

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知道,年羹尧并不是雍正潜邸时的包衣奴才,李卫也不是小混混,邬思道更不是雍正帝的幕僚。他们一个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一个是花钱买的官,另一个则是田文镜的幕僚!

而且不管是真实历史中,还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这三个人的命运却又截然不同,在《雍正王朝》中,只有李卫官运一直昌盛,年羹尧丢了性命,邬思道不知所踪。

我们接上期的话题,单提年羹尧,前面也提到了,年羹尧人生的转折点其实并不是当上了年大将军,而是在他主导“江夏镇惨案”的时候就开始了。

在回答题目提到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雍正帝为什么要一再贬年羹尧?而年羹尧又为什么一直不认输?

雍正帝处理年羹尧根本就不是因为群臣的奏折,而是他本来就打算处理年羹尧,群臣的奏折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台阶而已!

如果大家和老八胤禩一样以为群臣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那就大错特错了,还记得后面的清流弹劾田文镜事件吗?

雍正帝可以砍了几个上书的清流脑袋哦!

所以,群臣的奏折最多起到导火索的作用,真正引燃的只是雍正帝心中的炸药而已。

那么,年羹尧到底做的哪几件事让雍正帝感受到了心寒,心中充满了炸药呢?

二、

在老四胤禛还没有当上雍正帝的时候,年羹尧就已经做了几件让胤禛心寒的事情了:

比如年羹尧巴结老八胤禩,给张廷玉送礼,私藏江夏镇财产,一方面向老四胤禛表忠心,一方面又多手准备。对手下人义字当先,要么站队效忠,要么金钱开路,总之无所不用其极,想让主子知道的,花再多钱,再多心思也要告诉主子,不想让主子知道的事,就是跪死在院子里,也半个字不吐。

这种私下里小算盘打的啪啪响的人,早就让老四胤禛心中不爽了,后来要不是实在无人可用(老十三身体实在扛不住,不然肯定老十三当西北大将军),肯定不会用年羹尧的。

可是当上了大将军的年羹尧,还是不收敛,因为打了大胜仗,自以为对国家有恩,对皇帝有恩,对爱新觉罗有恩,再加上跟雍正帝的几层亲密关系,更加有持无恐,肆无忌惮,最终惹恼了雍正帝:

首先年羹尧在西北那里飞扬跋扈就不必说了,花钱如流水,根本不在乎财政困难。再比如乱杀官员,为了杀不服他的大将富宁安,宁牺牲了他的军队。都说粮草是打仗的基础,供应粮草的官员是恩人,可是他连这个都杀。而且心狠手辣,雍正帝派了老九跟二十个大内侍卫过去,也很快被年收编了!当然,这些雍正帝都可以原谅,眼不见心不烦,只要能打赢仗就行。

真正的不满在于年羹尧回朝后对待雍正帝的态度上。

年羹尧趾高气昂的坐在雍正帝面前,尤其是面对将士时,说了一句“卸甲”让雍正帝大为吃惊!

雍正帝把黄马褂披在了年羹尧身上,并且参观丰台大营时,雍正帝下达的命令,将士们一个都不听,年羹尧骄傲的说他的军队:

“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皇上”

这就动了雍正帝的底线了,回到后宫后,他气得不停的跟年羹尧的妹妹年妃说着:

“卸甲!卸甲!卸甲!”

三、

当然,雍正帝也并不是一定非杀了年羹尧,因为他不停地问身边的人:

“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这就可以看出,雍正帝真正想要的是年羹尧的服软,以及改变。也就是说,年羹尧的臭脾气雍正帝可以接受,对别人趾高气昂也可以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要不把你的这个主子不放在眼里!

要知道,雍正帝重用的大臣,跟他脾气相投的,基本都是另类:

老十三说好听点是侠义当先,难听点就是傻;田文镜也是一样,一根筋走到底,人际关系处理的极差;李卫也是一个二愣子,哪有张嘴闭嘴就是脏话,跑进刑部大牢赤膊打人的?还有那个孙嘉诚,简直就是倔驴一头,雍正帝只不过随便说说让他知难而退就行,他竟然真的傻啦吧唧的去求雨了;还有那个刘莫林,要换现在,早就因作风问题处理了!

所以,年羹尧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有没有在心中把雍正帝当主子?

年羹尧明白这一点吗?

他又不傻,他当然明白了,他之所以走到现在这一步,完全是雍正帝宠的:

老四胤禛还不是亲王的时候,去南方赈灾,年羹尧就委婉的提出,想回京任职,胤禛一拍脑袋,准了!

后来又放年羹尧去四川任职,他还提出带走李卫(虽然是老四胤禛设的一计,但从年羹尧来看,就是自己的面子),主子也是准了。

年羹尧来了个血洗江夏镇,够过分了,结果老四胤禛又是一句话打发了:

“出了再大的事,我给你兜着!”

再到后来年羹尧任大将军,又搞什么“年选”,雍正帝几乎都是有求必应,一概恩准。

这就是造成年羹尧得寸进尺的原因,但凡有一件事,雍正帝能制止一下,就像对待李卫夜见失足妇女一样教训一番,年羹尧也不至于到达最后的地步!

四、

年羹尧被贬后,他并不认为这是雍正帝对他的警告,他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寻求关注!

所以,他才吃饭讲究,睡觉要翻牌,当然后来他不忘把妻子和孩子送走,因为他知道,他最后的筹码就剩下他跟雍正帝的恩情了。

有人不理解,雍正帝既然要杀他,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他,偏偏要一贬再贬,最后才杀?

其实年羹尧的跟班师爷说出了真相,他让年羹尧去向皇帝认个错,可是年羹尧还想拿着黄马褂再赌一次。

他赌的正是他跟雍正帝的感情!

其实他根本就不了解雍正帝,他以为雍正帝就是一个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的人,其实并不是!

直到他穿着黄马褂跟小牧童下棋的时候,他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他并不是跟雍正帝在下棋,他真正的下棋对手其实是百官。他其实代表的并不是大将军,他代表的是雍正帝的“火耗归公”政策,百官反对的也并不是他这个人,更多的是反对“火耗归公”,就跟李卫推行的“摊丁入亩”和田文镜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一样的。

从雍正帝力保李卫和田文镜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也在力保年羹尧!

原来背后要处死他的并不是雍正帝,只是他醒悟的太迟了,即使皇帝有心,此时也以无力了。

最后,年羹尧输给了小牧童,也代表着他败给了百官!

他刚刚输给小牧童,李卫就站在了他身后,随带的还有小翠做的菜,最懂年羹尧的可能只剩下李卫了。他成功地消磨了年羹尧最后的一点骄傲!

随后年羹尧看完圣旨后,大哭着把代表主仆情义的串珠让李卫还给皇上,自己从容赴死……

此时伴随着年羹尧的死,画外音再次响起牧童的歌声: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年羹尧争了一辈子,最后通过输给小牧童也不想输给雍正帝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从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到看守城门的小吏,这中间的落差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人最难忍受的就是落差。对于心高气傲的年羹尧来说,这种痛苦更是加倍。



电视剧在表现年羹尧的痛苦和高傲时,用了特别高级的手法。

世事如棋盘盘新。年羹尧的大半辈子,从包衣奴才到位极人臣,再到阶下囚,他所走的每一步,又何尝不是在下棋。不过,此前是和雍正这样的高手过招,最终却只能和一个小小的牧童过招;此前,他几乎满盘皆赢,步步高升,最后却输给了小小的牧童。

可是,赢又如何?输又如何?电视剧中,用真实的棋盘,隐喻了年羹尧的人生。他故意输给牧童,说明他已经参破了输赢。

但不管怎样,年羹尧的高傲依然未改。看看他身上的黄马褂,就会明白这一点。他是以此向雍正进行着无声的抗议和嘲讽。

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住年羹尧内心深彻的孤独。所以他每天都盼着小牧童来和他下盘棋。他故意输给牧童银子,牧童尝到甜头儿,自然会每天前来,替他排解孤独。

这种关系,彷佛又隐喻了当初的雍亲王和奴才年羹尧。


趣谈国史


那么既然是小说,我们就看看二月河是怎么描写年羹尧的,并希望把年羹尧描写成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年羹尧初入职场,靠的是雍正的的那片“头上云”。但是年羹尧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很会官场上的一套,这让雍正不太放心。他投八爷的门子,走张廷玉的路子,要么站队效忠,要么金钱开路。都手到擒来。张廷玉曾经点拨过他,意思不要被欲望吞噬,他可能根本不明白,所以似乎完全没当回事。

故事安排了“江夏镇血案”给年羹尧的人性做注解,给他的结局打伏笔。老年做事果断,心狠手辣,守口如瓶,自己小算盘也打得噼里啪啦响,不想让主子知道的事情,跪死也半字不露。二月河还特意刻画了李卫的忠心无二来反衬年羹尧。

年羹尧治军严明,手段毒辣,用钱之阔绰,形成鲜明对比。“去手”、“卸甲”这两件事情让人看到了一个能力超强,却又胆大自负的年羹尧。

被贬的路上继续超规格“翻牌子”,吃“小炒肉”,吃“菜心”,让人看到了一个奢糜无度、桀骜顽固的年羹尧。

但是刚才说过年羹尧是个复杂的人。年羹尧是个重情义的人;他也有铁骨柔情的一面;甚至还有小孩子脾气的一面。

在《雍正王朝》里,他是雍正的包衣奴才。所以跟主子雍正有着非同一般的情谊。特别是雍正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雍正给他抬籍,娶他妹妹这种一般笼络手段,他表现的非常木讷。但是雍正给他一串手串,他时刻不离身。虽然他没有参透雍正给他这串手串的用意,但对他而言这是主仆之间情义的信物。

所以当雍正卸了他兵权之后,他考过进士,懂得兔死狗烹,功高震主这些道理。所以已经意识到了要大祸临头了。所以他安排了后人和小妾。但是他还是心存侥幸,抱有一丝幻想的。因为雍正是个性情中人,自己的确有功,更何况自己曾经是他的包衣奴才。所以他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每天都要弄出点动静给雍正知道。“翻牌子”、“吃小炒肉”、“吃菜心”是如此,穿黄马褂守城门也是如此。

做了这么多铺垫,重要问题来了,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这么一个神来之笔,它要说明什么?

年羹尧不管怎么狠,怎么坏。他唯一只对情义低头。他看尽了繁华,也看尽了落魄,这个时候剩下的只有对孩提时快乐的回忆。那时候人没有太多欲望,最大的欲望或许是一顿饱饭,或许棋盘上偶尔一次输赢。有什么可争,所以他故意输给了小牧童,看到小牧童脸上和自己儿时一样的开心。这或许是一个身处绝望之中的人最大的宽慰吧!



其实还有个更重要的场景,就是李卫来宣读圣谕,让年羹尧自尽。李卫为什么能成功?李卫的老婆翠儿炒了菜让李卫带给年羹尧。说明翠儿情商之高。而年羹尧得知圣旨要他死的时候,他出离愤怒了,他哭了,他让李卫把手串还给雍正。他做梦没想到如此真性情的雍正会叫自己死。那份情义彻底不值钱了!所以丢还给你,以表达自己对雍正的愤怒!


炒米视角


我们想想看,康熙可以不杀鳌拜,雍正却杀了年羹尧。二者相比,谁更得人心呢。显而易见,康熙更得人心。年羹尧再为专擅,也没有康熙年间时鳌拜强势,鳌拜当时几乎可以一手遮天,废立皇帝仅在一念之间,康熙却最后留了鳌拜一条性命。而雍正呢,自古杀功臣的君王,无不留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骂名。雍正最后杀了年羹尧,实为不智也。我认为,《雍正王朝》年羹尧最后一出戏,与牧童下棋,其实是编剧对年羹尧这位历史人物莫大的同情。且听我慢慢道来。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受到百官跪迎,何等风光。年羹尧进宫面圣,晋爵一等公,大臣们莫不仰视。连拥有拥立之功的隆科多也卖力讨好年羹尧。这可以说是年羹尧最为得意的时候了。虽然当廷出现了“卸甲”风波,雍正也只是生气,并没有真正要处置年羹尧。只到孙嘉诚的出现,这个人就是年羹尧命中的克星。生前,孙嘉诚作为御史拼命弹劾年羹尧,更是利用“久旱逢雨”这种天象异变,证明了自己的“大忠无私”,反衬出年羹尧的“大奸大恶”。雍正的内心这时候开始波动了。

雍正把孙嘉诚安排到年羹尧身边,其实是希望孙嘉诚警示年羹尧,让他有所收敛。可是年羹尧就像一个任性、自由的孩子,就和牧童一样,他喜欢自由的感觉,早已习惯了大将军王,西北王的那种自由自主,一言九鼎的身份。孙嘉诚的拘束,他哪受的了,于是年羹尧把孙嘉诚杀了。

死后的孙嘉诚,成了压倒年羹尧的巨石。不得不说年羹尧的人缘是真的差,他其实就是个任性的孩子,朝中真正有实权的,无一人替他说话。连李卫这样潜邸的故交,都偷偷给雍正打小报告。“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本来生性多疑的雍正帝又怎能不处置年羹尧呢。

年羹尧被雍正贬到杭州将军,贬到参将,贬到衙役,最后到门吏。雍正百般辱骂年羹尧,说年羹尧不是人,猪狗不如,忘恩负义。年羹尧的任性此时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你骂,你骂再狠,我还是我,我还是大将军,还是那个初心不改的骚年”。当参将时,仍是八抬大轿,出门则妻妾成群,当衙役和门吏时,黄马褂一穿,独领风骚。最后,雍正就受不了啦,再加上张廷玉的煽风点火。于是,年羹尧再无生还希望。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哟,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作者其实很同情年羹尧,用了一首牧童歌谣抒发年羹尧悲情的结局。年羹尧一生追随雍正,牵马执蹬,端茶倒水洗脚,直至大将军。可以说是雍正的一头牛,天天忙里忙外的,忙完春耕忙秋耕,忙完冬天忙夏天,最后却连苟且于世的机会都没有,不禁让人觉得悲情无限。

最后要说的,穿着黄马褂的年羹尧故意输给了忙里忙外的牧童,高高在上的皇帝雍正却不肯最后让一让任性的牛儿年羹尧。为什么一定非杀不可呢,你把年羹尧关起来,又有谁能看到他穿着黄马褂招摇过世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雍正的后世评价,因为年羹尧又降低了几分。而年羹尧,这个任性的牛儿,也算英雄半生,历史也因此铭刻了他的壮举。

(以上实乃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风雪梦不逝


此次提问聊到年羹尧,我们都知道年羹尧对于雍正来说,不仅仅因为年羹尧是雍正的家奴,年羹尧的发迹是倚靠了雍正,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的复杂。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历史资料,年羹尧的仕途都是倚靠着雍正,但年羹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之人,他从起先对雍正的死心塌地,到后来的“审时度势”,预想投靠八爷门下,预想投靠十四爷的门下,所以,他的前半生毫无怀疑的给了雍正,可他的后半生,确实在“选择”中前行,他在选择站队,他在用金钱和人脉去选择自己的未来。

年羹尧虽说一路走来,战功显著,治军严明,但同时也伴随着手段毒辣,奢靡成风,“翻牌子”“进膳”无一不透露着他心底里的傲慢,与自以为是爱新觉罗家族恩人的心思。


正因为如此,年羹尧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亦是如此,我们好像已经忘却了他也有柔情的一面,也有重情义的一面。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里,雍正为拉拢年羹尧,不仅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为妻,更是给年羹尧抬籍,并将自己的手串赠送给了年羹尧,虽然整本书没有过多的言辞去描写这个手串的意义,但我们稍微想一想也会明白,这手串对于年羹尧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雍正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随着年羹尧日积月累的越权行事,功高震主的现象一次次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雍正在一忍再忍之后,不得不对其下狠手时,年羹尧终于意识到了大难临头,虽然他在得到圣旨后,不愿离京,他还侥幸的期望着雍正看在他的战功上,饶过他一命,他安排好了自己的家人,他选择一个人留下来看守城门,每天穿着雍正御赐的黄马褂,清扫着城门内外,他还在期盼着雍正,他还在小心翼翼的苟延残喘的,希望雍正能够念起他的好。

可世事无情,皇家无情,权力更是无情,在年羹尧等了很久之后,等来的确实李卫与雍正的圣旨。


年羹尧的一生,到了最后,终于表现出了他柔情的一面,他看尽了权力,看尽了繁华,也看尽了这世间,小说写到他与小牧童下棋,他选择故意输给了小牧童,他从小牧童的脸上看到了嬴棋后的胜利表情,他想起了年少的自己,亦有如此爽朗,轻松的笑容。


而这些对往事的思绪,未尝不是对年羹尧这悲惨一生的写照。

除了和小牧童下棋,当李卫过来宣读圣旨时,让年羹尧自尽时,当李卫带着自己老婆翠儿的炒菜给年羹尧时,这又何尝不是,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李卫能够走到现在,且会一直很好的走下去。所以,当年羹尧得知雍正要他自尽时,他像孩子一样的哭了,他将雍正赐给他的手串还给了雍正。


雍正送给年羹尧手串,和年羹尧将手串还给雍正,这一来一往,不正是说明了雍正与年羹尧的情义,到此已结束吗?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如若喜欢我的回答,可关注我及点赞,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