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問鼎蒙頂山

【亞太茶業】全媒體 訊:在巴蜀大地,有一個古代天文學家袁天罡極為稱道的地方,說那裡地處“天道循環、水之大匯,氣之大聚”的中心穴位,從天道循環中吸收的精微物質,要比其它地方多幾百倍。這些精微物質在蒙頂久凝不散,迂迴盤旋,互相滲透,互相貫穿,給人類生存、萬物生長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天地靈氣、日月精華,自然造就了“四氣皆具、五行並立”的“天下休閒地,人間養生場”。這個神秘的風水寶地,就是世界茶文化聖山——蒙頂山。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山門

深入蒙頂山,就會不由自主萌生一種特別的感覺—雅緻安靜。我想,這也許是一個場的原因,就像一個磁鐵有磁場一樣,蒙頂山也有這麼一個場,雖然看不見,但用心就可以感受得到。

蒙頂山大名鼎鼎,自古就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源於女媧曾在此補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祖吳理真在此種茶而成為一座孕育了茶祖文化、貢茶文化、禪茶文化、茶馬文化、茶技文化的茶文化“聖山”。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山門

蒙頂山上距離“天下第一壺”不遠處,建有一個祭壇,立於蒙頂山景區中軸線上,壇內石板鋪地,環塑九根青石龍柱,以示九州大地。壇心一直徑六米的八方形石臺上立有一個重達九噸的巨型三足石鼎,與九根盤龍雕刻石柱呈三足鼎立之勢。三隻鼎足上分別刻有蒙頂山、青城山、峨眉山的名字,以此象徵馳名天下的蜀中三大歷史文化名山的鼎足地位。壇周青石板與石柱相扣的圍欄內外雕刻有吳理真植茶和古今中外名人贊詠蒙頂山、蒙頂山茶的圖文詩句。茶壇藉助帝王建築之氣韻,意在烘托蒙頂山在世界茶文化中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

問鼎蒙頂山

▲世界茶之源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長不過十公里、寬不過五公里,海拔不過1456米的蒙頂山,能與峨眉山、青城山媲美,並稱四川三大歷史文化名山,必定有其獨到之處,想來真正讓它聲明遠播的還是那“蒙山頂上茶”。

“蒙山頂上茶”,究竟是一款什麼樣的茶呢?《現代漢語詞典》在“蒙”字的詞條中專門注有“〔蒙山茶〕四川名山縣蒙山出產的茶葉”,由此,蒙頂山影響力不言而喻,蒙頂山茶可謂頂頂有名。概略地講,“蒙山頂上茶”是一款中國乃至世界最早人工種植的茶,是中國入貢皇室歷史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知名度最大的茶,是宋王朝茶馬交易中分量最重、不可或缺的茶,是據“禪茶”、貢茶、“仙茶”之嘉譽的茶,是白居易、黎陽王等歷代文人唐詩宋詞元曲裡最為稱道的茶,是古今茶人寫書論茶不能不著墨的茶,是談及中國茶不能不涉及繞也繞不開的傳統名茶……

問鼎蒙頂山

▲智矩寺

據文字記載和史蹟佐證,蒙頂山是世界上人工種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飲文化的發源地。西晉·孫楚《歌》記:“薑桂茶荈出巴蜀”;西漢楊雄《方言》載:“蜀西南人謂茶曰‘蔎’”,蒙頂山就位於古蜀西南;顧炎武《日知錄》言:“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 是說飲茶從秦統一巴蜀後,才開始向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邑人(嚴道縣,今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五峰(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五座奇峰)之間的一塊凹地上馴化了七株野生茶樹,並製成“聖楊花”、“吉祥蕊”,成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人工種茶第一人。清代《名山縣誌》記載,這七株茶樹“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覆其上,凝結不散。”燦爛的世界茶文化文明,由此翻開第一頁,後經南、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傳遍五洲四海,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染綠了整個世界。蒙頂山茶歷來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來之物,被稱為“仙茶”。清代名山知縣趙懿在其《蒙頂茶說》中寫道“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上清峰茶園七株又美之,世傳甘露慧禪師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吳理真首植茶樹的這個地方曾被叫作“貢茶園”、“仙茶園”,宋孝宗時正式更名為“皇茶園”。園內所產茶葉製作成“正貢”,是為皇帝祭天祀祖之用;園外五座山峰所產茶葉製作成“副貢”,供皇帝及妃嬪享用;山內其它茶葉製作成“陪貢”,由皇帝論功賞賜給王公大臣等享用。從地形上看,因周圍五峰形似蓮花,皇茶園正落於蓮心,而成風水寶地。園以石欄圍繞,正面有雙扇石門,兩側刻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石刻楹聯,橫額書“皇茶園”。園後石虎巡山雕塑栩栩如生,皇茶的尊嚴可見一斑。

問鼎蒙頂山

▲仙茶故鄉

吳理真種下了七株茶樹,其實也就種下了中國和世界茶文化的種子,茶祖文化由此溯源。百姓愛它,開門七件事,油鹽醬醋柴米茶;文人墨客愛它,琴棋書畫詩曲茶;皇家百姓都愛它,因為它“上裕國賦,下裨民生”。所以,吳理真被尊為茶祖,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吳理真被敕封為“甘露普惠妙濟大師”;淳熙戌申(公元1188年)宋孝宗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封號,俗稱“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蒙頂山種茶的事蹟,在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所立石碑“宋甘露祖師像並行狀”碑文,南宋大學者王象之撰《輿地記勝》,明代楊慎在《蒙茶辨》中均有記載,也見諸《四川通志》、《金石苑》、《名山縣誌》、“天下大蒙山”碑等文獻史料。1978年初冬,中國茶史專家陳椽教授到蒙頂山實地考察,看到有關蒙頂山種茶的史料、碑記、遺址遺蹟時,他興奮地說:“我走遍了各省產茶區,未見到有時間、地點、有名有姓的記載。”後來,他在《中國茶業通史》中寫到:“蒙頂山有我國植茶最早的文字記載。”2004年9月,被譽為“國際茶界奧林匹克”的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雅安舉辦,來自世界28個國家和地區的茶業組織共同發表了世界茶文化、茶產業、茶經濟《蒙頂山宣言》,正式確立了蒙頂山“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發祥地、世界茶文化聖山”的歷史地位。

問鼎蒙頂山

▲茶祖吳理真雕塑

蒙頂山茶是當之無愧的茶的老祖宗,其蘊含的厚重茶文化,鑄就了蒙頂山的靈魂。在蒙頂山上,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茶祖的氣息。蒙頂山之巔的天蓋寺,供奉的不是觀音菩薩、如來佛,而是植茶始祖吳理真。茶祖吳理真已經演變成為一尊天人合一的神,他就像蒙頂山上的千年茶樹王一樣,已經深深紮根在這座城、這座山以及天下茶人的心中。

問鼎蒙頂山

▲古蒙泉

 蒙頂山茶是中國入貢皇室歷史最長、延續時間最長、知名度最大的名茶。千年貢茶,意重蒙頂 。唐宋時期,蒙頂茶盛極一時,明代再度輝煌。因此,史籍論茶,多載蒙頂,這與蒙頂茶作為貢茶密不可分。在歷史的長河中尋香問蹤,以蒙頂茶為代表的蒙山茶可謂芳香嫋嫋,不絕如縷。《唐史》記載,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蒙頂茶得“貢茶”、“皇茶”之誥封,入貢朝廷,定為歲貢,成為歷朝祭天祀祖的專用茶和首選茶。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江山幾多更替,朝廷幾多易主,但蒙頂貢茶成為亙古不變的律條,代代相傳,一直沿襲到清末,綿延不斷,歷經1169年,有完整規範的採製禮儀和首屈一指的製作技藝,而這些都要歸功於蒙頂山的僧人。每年貢茶採製之際,蒙頂山周圍38座寺廟的僧人都要雲集智矩寺,舉行法會,燒香唸經,開山採茶,蒙頂茶同時成為祭拜佛祖、敬獻菩薩神靈的最佳供品的奉品。融貢茶於仙茶,成為政教合一的產物,歷史僅此一例。到了晚唐,蒙頂山成為全國唯一的官僧共司皇茶事宜之地,堪稱絕無僅有。蒙頂山茶當時受歡迎的原因是“蒙山有茶,受靈氣之精,其茶芳香”。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著《茶經》就有蒙頂茶的記載,在《八之出》中述及全國八大茶葉產區市,已將雅州之茶列入其中。《新唐書》記:“雅州蘆山郡……土貢麩金、茶、石菖蒲……”,表明公元742年,蒙山茶已經開始入貢。關於蒙山茶以及蒙頂貢茶,相對集中的記載還是見於唐憲宗元和(公元806年)以後幾十年的各種史籍中,有正史,也見於筆記體或志書。成書於813年的《元和郡縣圖志》中說:“嚴道縣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楊曄寫於公元856年的《膳夫經手錄》敘述到:“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當時,日本派大量留學僧來華學習中華文化,中國人飲茶的習俗自然成為其耳濡目染並作為學習的對象。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覺大師園仁(795-864年)從長安歸國,唐朝皇帝贈給他的禮物中,就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五代毛文錫著《茶譜》載:“蒙頂有研膏茶,作片進(貢)之。亦作紫筍”。1514年明代錢春年著、顧元慶刪校的《茶譜》在“茶品”一章中評析“茶之產於天下多矣。若劍南有蒙頂石花,湖州有茶之產於天下多矣,若劍南有蒙頂石花,湖州有顧渚紫筍……其名皆著。品第之,則石花最上,紫筍次之……”按品質排名次,蒙頂石花排在第一位。可見,直到明代,蒙頂茶的地位都在諸多名茶中處於執牛耳的地位,其優異的品質為世人稱道。《宣和北苑貢茶錄》述:“萬春銀葉(宣和二年,1120年)〉、玉葉長春(宣和四年,1122年)入貢”。明代許次紓在其《茶疏》中則說“古人論茶,必首蒙頂。蒙頂山,蜀雅州之山也,往常產,今不復有……”明萬曆知縣張朝普說:“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貢職”。清光緒知縣趙懿“官親督而採之”,著有《蒙頂茶說》,詳盡記述了採製貢茶的時間、地點、方法、過程。從這些從唐至清的各種典籍不難看出,蒙頂茶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作為天下名茶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非同凡響的品質和非常美好的聲譽,稱得上千古流芳。

問鼎蒙頂山

▲靈應甘露普惠妙濟菩薩

明清時,“皇茶園仙茶演變為皇室祭祀太廟的物品……,所產茶葉作為正貢、副貢和陪貢”,蒙頂仙茶的種植、採摘、製作,集眾僧之力,步入鼎盛時期。據載,蒙頂山廟多僧眾,蒙頂貢茶茶園全由寺僧掌管,分工精細嚴密。千佛寺專管茶樹管理,有薅茶僧;天蓋寺專門守護皇茶園,有護茶僧;靜居庵專管採茶,有采茶僧;智矩寺專管制茶,有製茶僧,各司其職。到了清代,蒙頂貢茶用途等級森嚴,由政府統一管理,寺廟、僧人、僧會、錫匠分工承擔種茶、製茶、制瓶等工作。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茶葉實物中,還保存著銀質容器名山貢茶“蒙茶”141箱、“名山茶”7箱;錫質容器“蒙茶”1箱、“名山茶”1箱。每年的清明之前,欽差大臣都會帶著皇帝聖旨,千里迢迢,來到蒙頂山採製貢茶。而貢茶採製則由知縣親自主持督導,由知縣擇吉日,沐浴朝服,率眾僚及僧會司領眾僧上山。由僧人主持法事,焚香禮拜,十二採茶僧人入皇茶園採摘仙茶,這十二個僧人代表了一年的十二個月。每個僧人不多不少,每個人只採摘下三十片新鮮飽滿的葉芽,這三十片茶葉,又代表了每個月的三十天。十二個僧人加起來正好採摘三百六十片,代表了一年的三百六十天。採好的茶葉立馬護送籠回智矩寺,由僧人制作,仍須誦經,淨心至誠,可得上品仙茶。整個過程皆由僧人操作,知縣只是督作而已,故仙茶已等於禪茶,仙茶即禪茶。待制茶成功,縣令將制好的正貢、副貢、陪貢分別裝入特製的銀瓶。“每貢仙茶正片,貯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皆盛以木箱,黃絹丹印封之。臨發,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布政使司投貢房,經過州縣,謹護送之,其慎重如此。”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有:“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的詩句,描寫的就是象蒙頂茶、顧渚春這樣的貢茶快馬送入京師的情景,和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隨著清王朝的落幕,延續千的皇茶也被冷落下來,直到2004年雅安才重新恢復了採製皇茶和祭祖的儀式,一直延續至今。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山門

蒙頂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形成茶禪文化的地方。自古禪茶一體。在蒙頂山,先有茶文化萌芽,才有佛教文化傳入,茶文化與佛教文化深度融合,佛茶共性,交相輝映,成就了蒙頂山是茶禪文化的發祥地,是世界禪茶文化聖山的獨特地位。唐代,飲茶之風盛行。據稱,此風源起“僧人坐禪,以此醒神而驅睡意”,此後“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以致成了“比屋之飲”,客至必以茶示敬。歷史上,名山境內曾有72寺院,蒙頂山佔了一半,佛教文化淵源深厚。三國時期,天竺僧人空定大師沿南絲路來華,結茅於蒙頂山,時稱“大梵音院”,後改為“龍泉院”、“蒙龍院”,及至今天的“永興寺”,雖幾經興衰更迭,蒙頂山佛法卻一脈相傳,生生不息。南朝時期,吳僧梵川不畏艱苦,到蒙頂結廬種茶,“凡三年,味芳全美,得絕佳者聖楊花、吉祥蕊,共不合逾五斤,持歸貢獻”雙林傅大士。唐代,民富國強,當時儒、釋、道三教並存,道宗禪師在此種茶,“禪茶並舉”,始開蒙頂山禪茶文化之先河。北宋時,西域僧人甘露大師(或稱不動法師)住錫蒙頂山,廣集大量顯宗經典和密宗瑜伽諸部,輯成《蒙山施食儀》和《大懺悔文》,作為佛門晚課的必誦儀規,遠播海內外,名揚千界,歐美、日本、東南亞及港臺地區奉信者甚篤。“蒙山雀舌茶奉獻,酥陀普供養釋迦。”作為佛教敬獻佛祖的貢品,載入佛典《佛教唸誦集.八贊品》,地位堪比佛教經典《百丈清規》。這在中國茶裡是絕無僅有的殊榮,是全國僧侶的最高追求。而今,蒙頂山紅宇古剎,香火鼎盛,永興寺、千佛寺等寺院禪門宗風猶存,每年前來參拜的信徒和海外居士眾多。特別是韓國茶人幾乎每年都要來蒙頂山尋根問祖、朝聖茶祖,頂頂膜拜,虔誠之至。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的鼎(黃健攝)

茶主張的清淡平和、修生養性與佛家的喜歡清靜平和很契合。因此,佛家多愛它。蒙頂山宗教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並融入到茶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禪茶文化。蒙頂山上“天下大蒙山碑”為證,甘露靈泉院石刻為據,“西來法沫”、 “一瓢甘露”,“濛霧聚龍” “不二禪宗”、“梵演彌陀”、“三乘普渡”等題刻完美統一,詮釋著儒、道、佛三家集於一體,相互融合,和諧美崙,正應對了茶德的一個“和”字,期望人與人之間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問鼎蒙頂山

▲智矩寺

在蒙頂山茶史博物館內,鎮館之寶“茶佛石”非常引人注目。一般的佛是坐在蓮花上,而這茶佛石上的佛卻端坐茶花花心。如果說,“龍行十八式”是禪茶一味的活化石的話,而這“茶佛石”就是蒙山禪茶一味的無聲見證。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茶技

蒙頂山禪茶文化和茶技文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宋代高僧禪惠在蒙頂山修行悟道時,不僅參透了“茶禪一味”之真諦,而且始創蒙頂山禪茶茶技“龍行十八式”,融茶道、禪學、易理於一體,集武術、舞蹈、健身於一爐,式式龍行雲動,招招景馳浪奔,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成為世界茶文化藝苑中的一枝奇葩。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以來,以成先勤等為核心的蒙頂山茶技傳承人繼承和弘揚了這一獨技,並將其發揚光大,傳播到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為世界所矚目,生動而形象地詮釋宣傳了博大精深的蒙頂山禪茶文化和茶技文化。當剛健的音樂響起,手持銅壺的茶技師在行雲流水的動作中,將沸水注入杯中,你會情不自禁會為他們鼓掌!你能說這是茶,還是禪?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的鼎(黃健攝)

蒙頂山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要的茶馬互市集散地和茶馬古道源頭,蒙頂山茶是宋王朝茶馬交易中分量最重、不可或缺的茶。以蒙頂山為源頭的川藏茶馬古道,具有最悠久的歷史、最遙遠複雜的道路、最艱苦卓絕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獨特的社會政治地位。雅安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既是川藏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地, 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邊銷茶的重要生產基地。與唐代蒙頂貢茶味高名重不同的是,以蒙山茶為代表的名山茶在宋代歷史上發揮了戰略物資的作用,為宋朝時期國家安定、民族團結寫下了輝煌燦爛的篇章。蒙山茶的另一個輝煌是開闢了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是我國曆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相關資料記載,我國大規模的茶馬互市始於唐代,盛於宋代、明代,止於清代,存續1000多年。雅安境內的茶馬古道是在西漢南絲綢之路這條商道上逐步發展形成的。《西藏政教鑑附錄》記載:“茶葉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產龍團、鳳餅,貢奉朝廷後作為和蕃禮品帶進藏區。唐、宋以後朝廷對茶葉實行壟斷,先後實施“茶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邊”,雅安南路邊茶迅速發展,源源不斷輸入藏區。宋代是雅安南路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雅安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朝廷在雅(今名山新店)設茶馬司,專司以茶易馬,這是目前我國唯一有遺址可考的茶馬司。公元1081年,宋神宗下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用。”公元1107年,宋徽宗重申神宗原詔:“用名山茶易蕃馬”並“永為定法”。《明史·茶法》記述:“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設茶馬司於秦、洮、河、雅諸州,自碉門(天全)、黎(漢源)、雅(雨城)抵朵甘、烏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川藏茶馬古道盛況可見一斑。清代更是將雅安指定為專為藏區生產茶葉的基地之一。常年行走在這條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兩地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上的這些背夫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生活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開闢了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轉瞬千年,隨著川藏公路等現代公路的通行,商旅不絕的茶馬古道終於沉寂了,再也找不到當年的繁華。但是那些艱苦,應該還被那些“柺子窩”記著;那些經歷,應該還被青石板銘記著;那段歷史,已經鐫刻在了一個民族的記憶深處了。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的鼎(黃健攝)

蒙頂山茶歷史上被譽為“天下第一茶”、人間第一茶,是白居易、黎陽王等歷代文人唐詩宋詞元曲裡最為稱道的一款名茶。唐代全國有十七個郡產貢茶,品名達四十餘種,蒙頂茶獨佔鰲頭,名列第一。公元825年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評價:“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當時,我國茶葉基本都是壓緊茶,生產綠散茶的只有湖北、湖南、陝西、浙江、江西、廣西六個省,品種有十多種。而蒙山茶就有蒸青團茶、蒸青散芽、蒸青散茶、炒青茶等四個類型,不僅比例大且質量也高,其中“石花”是蒙頂名茶的頭牌茶,開創了中國散茶的先聲,當時在全國都是無出其右的。後來,黃芽、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甘露等四款名茶相繼應運而生,與石花一起並稱為蒙頂山五大傳統歷史名茶。歷史上蒙頂山茶的口碑很響,唐代稱“第一”,五代稱“尤佳”,宋代稱“最佳”、“獨珍”,明代稱“最上”,清代稱“最好”、“均佳”等。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盛讚蒙頂茶的詩詞歌賦達2000餘首。口口相傳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琴茶》詩:“琴裡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文同的《謝人惠寄蒙頂茶》“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等。而名揚天下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更是道出了蒙頂山茶的獨一無二。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的鼎(黃健攝)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可以說是蒙頂山的“鎮山之寶” ,山上可見多處題刻,它是蒙頂山茶悠久歷史與崇高地位的象徵。“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不僅蘊含了蒙頂山兩千多年悠久的茶葉種植、發展歷史,而且從精神的角度講,也涵蓋了蒙頂山古往今來深厚的文化積澱,成為了蒙頂山茶最好的招牌。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的鼎(黃健攝)

正如紅花與綠葉。所謂“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 被譽為天下第一茶聯的“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正是說的這個理。據考,“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最早源自元代李德載的《陽春曲.贈茶肆》第二首《蒙山頂上春光早》,其中寫到:“蒙山頂上春先早,揚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此文中“蒙山頂上茶”和“揚子江心水”都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所託之物“蒙山頂上茶”和“揚子江心水”是他心中聖潔、高雅,代表最好品質、最高境界的茶中極品。明代陳絳撰寫《辨物小志》中有“世傳: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說明這句話在當時,就已經在社會上廣為傳誦了。由此可見,這聯名句已從李德載的小曲中脫胎出來,形成了膾炙人口的諺語,又被人們用為茶聯,得以流傳至今。雖然這句話迄今已經耳熟能詳,但它的意思卻往往被誤解。很多人以為蒙頂山茶需要用揚子江的水來泡,其實不然。這裡的揚子江心水,指的是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原有一島,島上有南、中、北三眼泉,三眼泉總稱中泠泉,白蛇娘子水漫金山也就是說的這裡。原來中泠泉取水,必須在限定的時辰,用專門的器具到石窟中取水。“若尋千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冷真味。”可見,這天下第一泉絕非浪得虛名!而蒙頂山茶,在數百年以前,就和這天下第一泉並稱,謂為“天下第一茶”絕非過譽。其實,說到好泉,蒙頂山古蒙泉也是天下名泉,據說在惠(山)泉之上。史書記載惠(山)泉為天下第二泉,山東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如果能夠用甘露泉水沖泡一杯蒙頂甘露、蒙頂黃芽、蒙頂石花,那將會萌發一種什麼樣的感慨呢?

問鼎蒙頂山

▲蒙頂山的鼎(黃健攝)

我想,一定會是大詩人黎陽王在《白雲岩茶詩》中評價的那樣:“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吧!


文稿:陳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