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戲說潮劇《蔡伯喈認像》

潮劇《蔡伯喈認像》唱詞

蔡伯喈:(念)昔日彌陀寺中去點香,拾得丹青畫一張。不知何人高掛起,教人暗地裡,(唱)自思量。俺伯喈心兒裡自思量,誰人手描?睹看他,形容裡好感傷。

(白)看此老人家的面貌,越看越真,愈想愈現。(唱)好似俺伯喈爹孃模樣,俺伯喈爹,蔡邕娘。(白)呀呀啐!倒是下官差了,做乜將此小畫兒,認做俺家爹孃起來!幸喜夫人、院子,不在此間,若是在此,豈不被他一場取笑!

(唱)他既是我爹孃,假若是我那老爹孃,五娘妻頗賢良,在家中奉待姑嫜。再忍得顏容模樣,他的顏容模樣!麼我的老爹孃!少不得似此這般淒涼形狀。俺這裡欲寄一封家書他就回去,怎奈朝中董卓弄權,呂布把守在虎牢三關。俺這裡莫說是書信,就是天邊鴻雁飛亦不能得著到,麼我的老爹孃,你那裡有誰來往,將家書帶到洛陽。他既是我爹孃,假若是我的老爹孃,陳留郡曹逢這等饑荒,做乜沒個媳婦來相訪?麼我的老爹孃,少不得似此這般淒涼形狀。敢則是神圖佛像,夭敢是神圖彌陀佛像?

戲說潮劇《蔡伯喈認像》

演員:李欽裕

李欽裕,曾用名李樾。汕頭市潮陽區金玉鎮蘇洋鄉人。

1940年賣身揭陽許溝潮音老怡梨春班,習生角,由黃巧仁先生啟蒙學戲,就教於方暹泉先生,後師承楊其國先生。童伶時期,扮演了幾十個不同劇目的小生角色,備受觀眾青睞。1948年童伶期滿後,曾在汕頭紙影班、元華紙影劇團、玉梨紙影班等任教戲,主要教授劇目有《一夜皇后》、《桃花寨》等。1949年回老怡梨春班,曾向潮劇名藝人謝大目學習傳統劇目《失印》、《搜樓》。1954年調汕頭市正順潮劇團,1972年在汕頭樂器廠,直至1992年退休。

1993年後被正式聘為汕頭戲曲學校教師,教授《掃窗會》、《三擊掌》、《回寒窯》等潮劇傳統劇目及小生行當的表演藝術。

戲說潮劇《蔡伯喈認像》

1988年在職期間,應邀為汕頭戲曲學校學生傳授傳統古典劇目《蔡伯喈認像》,參加廣東省藝術中專戲曲表演比賽,獲指導教師獎。

戲說潮劇《蔡伯喈認像》

▲為汕頭戲校排練《蔡伯喈認像》與演員合影

戲說潮劇《蔡伯喈認像》

《蔡伯喈認像》是楊其國先生中年時代才華橫溢的作品,其中“重六”、“活五”的旋律明顯可見黃玉斗的影子。這張唱片長年以來被視為潮劇小生唱腔之瑰寶,李欽裕氣息飽滿,吞吐自如,音色之美豔及可聽性之高到現在仍少有同類錄音能與之匹敵!

《蔡伯喈認像》絃樂效果驚人,質感柔滑如絲,旋律優雅而安逸,直接而明確,和風吹送,它所散發的醉人氣息難以抵擋!音色活靈活現。

(摘自《潮劇唱片大觀》的記載)

談傳統潮劇《蔡伯喈認像》的傳承與發展

建國以來,潮劇多次發掘傳統劇目,如醜戲匯演、旦戲匯演、鬚生匯演等等。至2003年,潮劇院又再次發掘傳統劇目,出於對潮劇的愛心與關心,我也應邀到潮劇院排《掃窗》與《認像》。

《蔡伯喈認像》是潮劇一個較為古典、稀罕的劇目,是潮劇發掘傳統劇目的最後一個戲。2004年1月,潮劇院院長郭楠上門邀請我去劇院排這個戲,說:“《認像》是好戲,潮劇只有你演過,劇院想請你幫助排演。”我對於潮劇始終是非常鍾愛的。這是發掘潮劇傳統劇目的最後一個戲,前人傳給我,我傳給後人,這是我的義務。因此我一口允納,同時定下了林初發、劉小麗和吳奕敏作為劇中人物蔡伯喈、趙五娘和牛氏的扮演者。

從2004年3月開始教唱、排練至2008年6月12日彩排,由於劇團工作的特殊性,無法連續排,因此這個戲的排練斷斷續續歷經了五年的時間。

可喜的是三位演員十分虛心,我十分滿意,他們都是潮劇院一團的臺柱,但對於每個動作一比再比,都不厭煩。

戲說潮劇《蔡伯喈認像》

潮劇《蔡伯喈認像》的演出概貌

據記載,潮劇一向有尊正字戲為師的禮俗,《認像》也是源自於正字戲《琵琶記》,屬正生行的傳統摺子戲。明嘉靖年間已有演出本《蔡伯喈》,至清末、民國,此劇仍常由正字戲、潮劇以摺子戲形式演出。

據說,第一位有這個戲的是教戲的進源先生,第二位是烏辮先生,第三位是其國先生,第四位是我,初發已是第五代傳人。

30年代烏辮先生的夫人洪柔英曾演過蔡伯喈,至日寇入侵,潮汕失陷,就不再演過,直到1954年才發掘出來。我是1954年7月由怡梨調入正順潮劇團的,一進劇團就學了這個戲,由我演蔡伯喈,姚璇秋演趙五娘,陳澤玲演牛氏。我學這個戲下了很大功夫,由於我學戲是其國先生啟蒙的,也是他打腳腿大的,他說:“你學這個戲要下點功夫,這個戲一出臺是不簡單的。”其國先生像教戲仔一樣一字一句地教,我也一字一句認認真真地學,從頭到尾學了二個多月,一天二場,有時晚上沒有演出也繼續學。

這是一個古典劇目,包含的東西非常豐富。其音樂、鼓樂、唱腔、做功都有特點,一些是潮劇沒有的。為傳承傳統藝術,劇團領導決心大,其國先生教的決心也大,我們學的決心更大。

第一晚在曲溪演出,由於觀眾不習慣大小生,故被觀眾喝倒采。第二晚在大同戲園參加共有22個劇團參與的粵東區戲曲會演,《蔡伯喈認像》被安排在第二夜第二個劇目,演出後三次謝幕,可見當時的演出是成功的。

然而,省一位林姓局長看後評價說:“你們演這個戲是宣傳封建的美,宣傳資產階級(指蔡伯喈娶兩個妻子)。牛氏的父親是奸臣,女兒哪裡有這麼好的心腸,哪裡雞不食粟,貓不食魚?希望這個戲你們少演或不演。” 就這樣這個戲被擱置起來了。

1956年,劇團到廣州演出,牛氏這個角色被改成婢女。省領導看後說:“這個戲為什麼這麼改?這是傳統戲《琵琶記》中的一折,這麼改違背歷史。”當時劇團就提出匯演時省那位林姓局長對牛氏的評價以及對蔡伯喈娶兩個妻子的指責。省宣傳部長杜國庠說:“為什麼不能娶兩個妻子?現在還有呢,更別說是在那個朝代了。你們就按照原來的樣子原原本本去演。”劇團回來之後,又按照原來的劇本演出。

1958年演出,由杜淑芳演趙五娘,柯佩文演牛氏。1962年,中國唱片公司到潮陽西園為這個戲錄音,我唱蔡伯喈、杜淑芳唱趙五娘、林如娟唱牛氏。

1988年我應邀為汕頭戲曲學校為學生傳授傳統劇目《蔡伯喈認像》,參加廣東省藝術中專戲曲表演比賽,獲指導教師獎和演員獎。

2008年6月12日,潮劇院在慧如劇場舉行《蔡伯喈認像》的彩排演出,第二天還專門開了座談會,座談會上,潮劇藝術家們對這個戲還是肯定的,有些比較年輕的還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古老的傳統潮劇,覺得十分新鮮與難得,我更為這個戲能得到傳承而感到由衷地高興,希望這個戲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使潮劇傳統劇目永久保持青春。

戲說潮劇《蔡伯喈認像》

排練潮劇《蔡伯喈認像》的心得

對這個戲的排練,我的把握是:形勢不同了,要做到另一種排法。志偉同志提到中央關於發展傳統劇目的四句重要的話: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我理解之後,在排練中使用了原來正字戲的一些優秀動作,因為我們當時有去看正字戲演出這個戲,當時他們專門演給我們六個人看,看後有感覺,至今印象十分深刻,這些動作都是十分古老與珍稀的,但當時正順演出是沒有的,因為在當時的排練過程中,我還是要聽從導演指揮的。因此,我在排練中參照揉合了正字戲的部分動作。

例如:右手雞(食)指轉三圈,左手肘掌搖三個,配合三人同唱的三句曲:“此苦知多少,此恨難消,天降災殃人難逃”。三人同唱同比,小麗比來最好。這個動作較稀罕,只有在正字戲的《認像》中才有。

在排練過程中要做到“古不陳舊,新不離本”才能符合觀眾的胃口,因此我又改動了一些舞臺調度:當牛氏和伯喈談到家中情況,二人各搬一隻椅子來到臺中,坐下。這椅子在臺中的做法是原來的《柴房會》才有的。因前一段二人已經坐在公婆椅,所以這一段我就處理搬二隻椅來在臺中,這樣才不會與前重複,不呆板,也較新鮮。

另外,蔡伯喈在責怪牛氏時,展開扇子擺正擺反轉圓圈,左手雲手,右手抱扇指牛氏,腳行橫碎步;又如伯喈欲打牛氏的時候,對牛氏唱:“說什麼、受煩惱,說什麼、受苦勞,是你——”這時候做了四個整袖動作;再有就是伯喈要去辭官的時候,手抱烏紗,做左右動作,腳月畔型配合,即身略向左側,抬右腳,然後身略向右側,抬左腳。二個妻子問他欲往哪裡,他唱道“直到午門去辭官誥”,將帽撐上頭頂。這些動作都是原來正順演出時沒有的。

以我個人的理解,傳承潮劇傳統劇目,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應該是一種“揚棄”,這樣,才能使傳統劇目在傳承的同時得到發展。因此在這次排練中,我大膽地對其進行了一些增刪與調整。但由於我本人的水平限制,只能將自己的所知所會傳授下去,在這裡特將排練過程的點滴體會公諸於眾,以期拋磚引玉。

資料蒐集整理:湖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