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廣西鳳山廣開門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鳳山縣是廣西自治區5個貧困發生率超過25%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98個村、社區人口21.73萬,其中“十三五”貧困村46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3萬,貧困發生率25.73%。2017年以來,鳳山縣把資源向農村傾斜、政策向基層集聚,多渠道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縣46個“十三五”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8萬元,52個非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4萬元,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全達標。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一直是廣西自治區區脫貧攻堅的“老大難”,深度貧困的鳳山縣是怎麼啃下這塊“硬骨頭”的?

一 強化組織保障,健全制度機制

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為啃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這塊“硬骨頭”,鳳山縣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擔任常務副組長,形成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鄉村兩級具體落實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該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納入鄉(鎮)、村兩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成效考核、縣直包村單位工作績效考評和脫貧攻堅駐村專業工作隊工作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裡,把11個涉及村級集體經濟的縣直部門全部列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在全縣上下形成齊抓共管、職責明晰的責任落實體系。

發揮村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鳳山縣推行“黨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強化黨建引領,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基層黨建深度融合。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民合作社負責人,結合村“兩委”換屆,選配懂經濟、會經營的能人充實村“兩委”班子。全縣所有村民合作社的社管會主任均由村黨組織書記或村民委主任兼任,92%的社管會成員由村“兩委”成員兼任。強化村黨組織在發展集體經濟中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重大事項決策、重大項目安排、大額資金使用都由村黨組織把關,重大問題協調由村黨組織牽頭。鼓勵和支持黨員能人帶頭領辦創辦集體經濟項目,形成“頭雁效應”,注重把經濟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經濟能人。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在引進資金、協調項目、指導工作中的作用。2017年以來,該縣通過第一書記引進的集體經濟項目有15個,已投入和規劃投入資金達2600萬元。

健全制度機制,重激勵防風險。村民合作社是全體村民所有的經濟組織,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群眾關注度高,必須一開始就要規範運行。鳳山縣在落實自治區和河池市統一部署要求的基礎上,強化各個環節的制度機制建設。一是健全組織機構。98個村(社區)全部成立村民合作社,依法選舉產生社管會和社監會機構,讓村民合作社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發揮主體作用。二是出臺基本管理制度,研究出臺了“1+5”的村民合作社內部運行管理制度。“1”即《村民合作社章程》,“5”即《社員大會制度》《社管會工作制度》《社監會工作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盈餘分配製度》等。三是建立風險防範機制。針對各村發展集體經濟缺經驗、管理集體資產不規範的突出問題,鳳山縣研究制定了《鳳山縣村級集體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制度,明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的使用規範,嚴格實施“村財鄉管”和財務公開,規範財務會計制度。四是合理制定激勵措施。明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用途,其中收入的10%可用於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中有功人員的獎勵,林下養殖(雞)項目收益的30%可用於有功人員的獎勵。

二 整合下放資源,全面放權強村

農村點多面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欠賬多、底子薄,需要把資金、項目、政策、人才等資源下沉,集中力量攻堅。為此,鳳山縣從縣級層面探索了“四個整合下放”,讓村一級有錢、有人、有項目:一是整合下放資金。鳳山縣把上級安排資金、部門扶持資金、縣級財政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資金進行統籌整合,2017年共整合了7300萬元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本金,對全縣98個村(社區)進行全覆蓋,按照每個貧困村(社區)100萬元、每個非貧困村(社區)50萬元的標準予以安排,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本錢”。二是整合下放項目。2013年以來,為解決農村個別地方黨的領導弱化、基層黨組織軟化、基層黨建工作虛化的問題,鳳山縣探索把分散在扶貧、發展改革、財政、交通、水利、衛生計生等部門的小型惠民建設項目進行整合,下放到村一級由村“兩委”組織實施。這一舉措增強了村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同時也為村級集體經濟創造了項目紅利。三是整合下放政策。鳳山縣把各部門的惠民惠農政策進行彙總整合,集中出臺全縣產業扶持激勵政策,對符合規劃的產業進行政策性扶持和補貼,激發了村民合作社投入各類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創造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產業紅利。2017年鳳山縣共發放扶貧產業惠民補貼6899.09萬元,其中883萬元用於補貼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四是整合下放人才。鳳山縣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產業村、生態村、文化村、平安村、幸福村“五村”創建活動。在駐村第一書記全覆蓋的基礎上,鳳山2017年共選派了337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專業工作隊隊員,為脫貧攻堅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幹部保障和人才支撐。鳳山縣整合資金項目推進扶貧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的做法,獲得了國家財政部、自治區財政廳的充分肯定,2016年,鳳山縣財政扶貧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兩項支出進度在全區縣一級中排名首位,獲得自治區財政獎勵2000萬元。

鳳山縣區位偏遠,經濟落後,人才短缺,全縣98個村(社區)基本都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為迅速打開局面,鳳山縣確立了“優先保兜底,確保全覆蓋,推動多元化,增強穩定性”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對本村有優質項目的,則投入本村項目;本村暫時沒有優質項目的,則入股該縣大的扶貧產業鏈,避免資金閒置,使集體經濟項目對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為實現“多元化”和“穩定性”,鳳山縣一方面鼓勵村民合作社結合實際自主選擇經營項目,另一方面針對大部分村民合作社有土地、有勞動力,但是缺資金、缺項目、缺人才、缺技術、缺市場等現實困難,強化縣級統籌,把村級集體經濟融入大扶貧產業鏈,讓村民合作社參與產業鏈的某個環節,與其他經濟資源分工協作、“抱團”發展。例如鳳山縣“五長五短”扶貧產業中的林下養殖核桃雞產業,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帶動,初步形成年生產加工3000萬羽核桃雞、產值30億元、三產融合的大產業,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在育雛育苗、技術保障、加工包裝、市場銷售、品牌打造等環節交由龍頭企業負責完成,生態養殖環節交由村民合作社負責完成。

三 推行三種模式,廣開增收門路

推行“入股搭車”模式,分享股權紅利。一是資金入股。按照每個貧困村(社區)100萬元、每個非貧困村(社區)50萬元標準,多渠道整合了73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由村民合作社入股扶貧龍頭企業或發展前景好的本地鄉土企業。全縣98個村(社區)中,有96個村(社區)入股龍頭企業、2個村入股本地鄉土企業,每年按照入股資金的8%進行固定比例分紅。2017年以來通過資金入股方式,該縣實現貧困村(社區)8萬元、非貧困村(社區)4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兜底收入。二是資產入股。由政府融資平臺融資,在每個行政村投入200萬元,建設2個標準化核桃雞林下養殖小區,每個小區一次可養殖6萬羽,每年可養殖2批次,每個村年出產核桃雞將達24萬羽。養殖小區的雞舍、倉庫、水電等基礎設施作為村集體資產入股,其餘所需資金由本村貧困戶利用扶貧小額信貸入股,同時鼓勵社會資金入股。每隻雞養殖環節利潤為15元,由貧困戶、養殖團隊、村民合作社、政府融資平臺按照8∶3∶2∶2的比例分成。此項將使每個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實現30萬元以上。三是開發入股。利用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國際長壽養生基地”品牌,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開發生態文化產業。政府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為當地村民合作社入股股金,由村民合作社參與開發公司經營分紅。如久隆村巴臘猴山生態文化園,政府融資投入500萬元建設遊客集散中心,集散中心收益由土地入股戶、村民合作社、融資平臺按照1∶3∶6的比例分成,村民合作社折算股份30%。四是資源入股。在該縣各村生態旅遊及農家樂等產業發展中,村民合作社通過盤活集體土地、山林、山塘水庫、革命遺址、歷史古蹟以及參與管理協調等集體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折算股份入股旅遊開發公司參與分紅。

推行“村辦項目”模式,創造項目紅利。在鳳山縣推行“整合資源、下放項目”工作,把扶貧、水利、文體等各部門中投資額度不大、技術要求不高、群眾受益直接、按規定不需要招投標的小型惠農惠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下放到村一級,由職能部門設定施工標準、提供技術指導,由村“兩委”組織村民討論選址規劃等重大事項,最後由村民合作社組織實施,結清項目各項開支後剩餘利潤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村辦項目”使村黨組織的組織力進一步增強、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進一步增加,達到三贏效果。2017年鳳山縣98個村(社區)通過“村辦項目”實現集體經濟收益共196萬元。

推行“自辦產業”模式,開發產業紅利。鳳山縣結合實際出臺了《鳳山縣脫貧攻堅特色產業富民行動扶持激勵政策》《鳳山縣脫貧摘帽激勵政策》等多項產業扶持激勵政策,對禽畜養殖、特色水果、高山蔬菜、中草藥、山茶油、桑蠶、富硒米等特色產業進行扶持補貼,同時對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進行扶持,充分調動了村民合作社自辦各類產業的積極性。各村村民合作社利用自籌資金、上級資金以及定點聯繫單位的幫扶資金等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如中亭鄉中亭村村民合作社整合政府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和全體村民入股的資金,種植百香果521畝,獲政府政策性補貼52.1萬元。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渠道,各村(社區)通過盤活集體資源資產,以租賃、外包等多種形式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17年,鳳山縣98個行政村(社區)房產及門面出租收入共計43.6萬元。

四 夯實基層基礎,實現強村富民

破解了村一級為民辦事有心無力的窘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村一級是黨委、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過去村裡要辦一場晚會球賽、清理村屯道路塌方、開展一次集體活動、購買清潔鄉村設備等事情,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使村裡有了收入,村“兩委”辦事有抓手,服務有辦法,提高了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凝聚力。村黨組織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既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又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成為經濟的中心。黨組織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講話有人聽,號召有人應,幹事有人跟,進一步凝聚了人心、樹立了威信。

深化了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最難啃下的一塊“硬骨頭”。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攻破了脫貧攻堅的一個“堡壘”,同時更加鞏固了基層黨建基礎,使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深化發展。

提高了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人民群眾不僅從集體經濟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從集體經濟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力量,增強了集體意識和集體歸屬感,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幸福鄉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