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所謂營養學,就是現代西醫發現東方動植物居然能治病,然後研究發現,原來是動植物含有的天然藥物或者營養成份的原理。所以,營養學本身就是同時產生在中醫和西醫的基礎上的。但是中國營養學和外國不同,中國營養學可以藉助中醫的經驗,威力上和外國營養學不可同日而語。中醫的食療,如果見效一定是營養學原理。比如中醫裡說的,傷風著涼時喝點生薑蔥白桔皮水,體質強的很快就沒事,扛過去了,體質弱的就發展到感冒咳嗽發燒了·······。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有人會問:蔥白生薑桔皮水有那麼神奇嗎?神奇在哪裡?說到底還是這幾種藥食同源的食材所含的營養物質、營養成份在起作用嘛。具體怎麼講?中醫的角度,這幾種都是熱性、溫性的,可以驅寒暖胃促消化等;營養學角度,這幾種食材含有熱性揮發物,生薑含薑辣素、揮發油等,吃過生薑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蔥含有揮發油,蒜素、胡蘿蔔素、維生素、鈣、鎂等;桔皮、陳皮含揮發油橙皮甙、柑橘素、黃酮化合物等。哪個更清晰、直觀、明瞭?不過,這個看各人喜好,喜歡用中醫就多用點中醫,喜歡用營養學就多用點營養學,效果怎麼樣自己斟酌、掂量,沒人能阻攔得了。我還記得有個營養師同學跟我說過,她的一個很能做營養餐的朋友孩子反覆扁桃體發炎,經常生病,這個說明什麼?我就不多說了,只懂營養學是不夠的,還要懂中醫知識!!!大家同意我的說法嗎?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為什麼呢?同樣是食物,中醫食療有效,營養學食療有效,只是體系不同,說法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中醫是以食物的五性(熱性溫性平性涼性寒性等)為依據,營養學是以食物所含營養成份為準。但是我發現一個缺點,就是中醫的過度強調寒涼,比如有的人說冬天不能吃冷的水果,不要吃寒涼的食物(很多年前,我就是這樣被一個所謂的中醫養生能人給誤導了,吃了不少虧,這也是我一直堅持做健康行業的原因之一)。外國營養學提倡生冷,多補充維生素、植化素等,不分寒熱,不分季節。這兩種都是比較極端的做法。經過這麼多年的生活實踐和體驗,個人總結,如果單從營養學角度安排飲食並不妥,尤其是胃腸比較寒的,大量蔬菜水果吃下去根本不舒服。只有結合中醫的食物屬性調整才更合適。冬天可以吃適量水果,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太寒涼的水果還可以稍微加熱後再吃,這樣即吃到了水果,又補充了營養,是不是更完美?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嘛。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只是古代人,哪裡懂蛋白質、維生素啊?

我們以藥聖孫思邈為例子!孫思邈成名在一件事上--猜猜是那件事?有一年京城長安,很多富人家出現了很多患者,都是全身乏力、下肢浮腫,整個京城醫師們都束手無策,查不出原因。孫思邈發現這些患者都是富裕人家的人,所以,他判斷,肯定是食物哪裡不對。後來,一家家廚房查過去,也沒發現什麼啊,都是魚/肉、米飯啊,然後,他自己家都是吃的糙米,這些富裕人家的人,都是吃的精白米飯。就這點區別,孫思邈心中一動,感覺有思路了。然後,他就讓患者家屬,把麥麩給患者們吃,奇蹟出現了,患者們疾病迅速好轉。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這其實就是長期精白米飯,導致缺乏VB1了。孫思邈懂VB1嗎---不懂!孫思邈懂蛋白質嗎---不懂!孫思邈懂多糖嗎---不懂!孫思邈懂VC嗎---不懂!孫思邈懂VE嗎---不懂!這就是營養學強大的地方,跟中醫的食療藥膳有異曲同工之處。

所以,古代人肯定講不清具體原理的,就會模仿大自然編些理論,比如,上火、陰虛、陽虛、風寒暑溼燥等。但是,我們不是要嘲笑中醫,相反中醫積累了3000年大量經驗,理論上,也許講不大清,讓人比較難理解,但是,實踐上卻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很多方面還是不錯的。我在營養學上產生這麼多大量的原創理論,就是受益於大量中醫經驗。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總結,我現在在小兒餵養上已經越來越少用藥了。做好平時的飲食餵養,打好營養基礎,有較強的免疫抵抗力,就不容易生病。有個風吹草動,馬上調整飲食和進行護理,很容易就處理好了,儘量在初期控制好,不讓它發展到下一步更嚴重的症狀。比如我現在有時不小心著涼了,我馬上調整飲食和採取一些措施,基本不會發展到咳嗽,發燒更不用說,我很少發燒。

我老師更牛,“感冒,很少超過半小時---對我來說,感冒能引起我的咳嗽--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是我老師的原話,你信不,就是因為結合中、西醫、營養學三大學科,掌握了大量的現代營養醫學知識和疾病原理,才有這實力,肯定有人要說我在吹大牛了,哈哈。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中醫有句話叫“人體自有大藥”,這個大藥在哪裡?指的就是我們自身的免疫抵抗力,簡稱“抗體”,

抗體是指動物機體受到抗原物質的刺激後,由B淋巴細胞轉化為漿細胞產生的,能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反應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於血液、淋巴液、組織液、黏膜分泌物以及某些細胞膜上,是構成機體體液免疫的主要物質。抗體哪裡來?主要還是日積月累的食物供應身體營養,讓身體更強壯,身體強壯了,免疫抵抗力就強了嘛!大部份孩子容易感冒咳嗽發燒之類,基本都是飲食不均衡(先天體質弱的另當別論),吃太多肉蛋魚,甜食,油炸煎烤不健康烹飪方式的垃圾食品。蔬菜粗雜糧又吃太少,身體內消化系統負擔過重,出故障了,就很容易消化不良、食積,感冒發燒、咳嗽、腹瀉等。很多父母爺爺奶奶都覺得一定要給孩子多吃點肉,然後給孩子吃太多動物性食物和甜食,導致體質很差,容易感冒,感冒了又上醫院各種吃藥、打針輸液,體質越來越差,惡性循環……記住一句話,小兒餵養維護好消化系統非常重要。做好合理餵養免疫抵抗力會更強,少生病,父母爺爺奶奶也少操心,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兒科醫生跑路了。關於小兒感冒咳嗽的文章我之前發表了很多篇了,大家可以參考下,都是我這些年的經驗。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一路走來不容易呀,很慶幸自己能接觸到營養醫學這行,學到了健康知識,同時能合理運用,不僅小孩少生病,大人也受益。能有效用好食物確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舉個例子,我曾經用桑葚和西瓜為主,其它食物為輔,加少量中草藥自己調好了兒子的膽鹼能性蕁麻疹,他後背癢的時候可是抓狂呀,慶幸我給他治好了,還有一些例子以後慢慢說給大家聽。總之,個人認為所謂西方營養餐,並不適合我們中國人,還要結合中醫的食療、藥食同源的方法才更好。

真正的中國營養學和外國不同,結合中醫的食療合理運用能更好地造福百姓。我雖然也學了營養學,但我是不會完全認可西方營養學的膳食安排的,只能是取其優點,再結合中醫的經驗,不過中醫也有不足之處,綜合運用吧。我最早是從學習中醫又轉學營養,現在飲食上在慢慢把中醫和營養學聯合運用,疾病調理方面還是要中西醫營養學三者相結合運用更完美,這樣是不是比較合理?

大家都來說說看!!!

媽媽們注意了 每天大魚大肉兩個雞蛋地喂孩子是在害他

最後再囉嗦幾句 ! ! !

西醫是偉大的,中醫是偉大的,營養學是偉大的,所以不是三者誰比誰厲害。關鍵是你水平如何,能不能三大學科融會貫通。

比如一個人得了甲亢,利用西醫學的知識可以迅速判斷你甲亢是屬於哪一類,然後看中醫學過去對甲亢的描述和手段,最後用營養學來分析整理。

如果你碰到一個醫師如此強大,能把三大學科融會貫通,作為患者你是八輩子幸運。

如果你碰到一箇中醫貶低西醫或者營養學,這種中醫不用理會的,肯定老古董落伍的。

如果你碰到一個西醫貶低中醫或者營養學,這種西醫不用理會的,肯定知識面很窄,找他看病多半是倒黴的結果。

如果你碰到一個營養師貶低西醫或者中醫,這種營養師不用理會的,肯定知識面很窄,找他調理多半是倒黴的結果。

真正的高手,根本沒空去貶低誰的,都是每天大量吸取各種學科知識。按照這個標準,很容易找到高手。

西醫學、中醫學、營養學,各自有各自的理論體系和手段,三者不是互相能替代的,而是互相促進和彌補的。

單一西醫學在摸象中,單一中醫學也在摸象,單一營養學也在摸象,所以我們乾脆把這三個學科都聯合起來。

作為患者,如果你遇到一個醫師,他能夠同時精通西醫學、中醫學、營養學,那你是幸運透頂了!

酸、脹、痛、麻、木----用中醫的話都叫不通淤堵,因為太籠統泛泛,這就明顯體現出中醫理論的不足。雖然都是不通淤堵,但原理和程度是明顯不同的:酸說明肌肉無氧做功產生乳酸多,脹是缺氧血管擴張,痛是血管痙攣或者不通,麻是神經開始損傷,木是神經已經出現損傷。


所以、營養學的誕生並不是用來取代西醫學和中醫學,而是作為一種強力的彌補手段。西醫學和中醫學只是二環,單靠這二環很多健康疾病問題,你無法清晰解釋解決。直到第三環營養學誕生,這就發展出了營養學。但是,沒有中醫學和西醫學的基礎,是發展不出營養學的。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是中醫理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進一步發展,而不是原地踏步。

--------------------------------------------------------------------------------------------------

一位經過7年時間,從學習中醫養生到營養學/兒童全食物調理,目前正努力往現代營養醫學的職業營養師修練的5歲男孩媽媽。

分享生活經驗,小兒餵養,保健養生等接地氣的現代醫養模式乾貨知識,與大家共成長,同進步。

閱讀本文後,如果您覺得受益,可以右上角點關注我,並隨手轉發分享給您身邊的親人朋友,希望能幫到更多人。

特別說明:文中一些方法因人而異,別照搬,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疑問可以聯繫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