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70後,80後現在還有人喜歡聽秦腔嗎?秦腔以後會消失嗎?

用戶68970956990


秦腔,經過上世紀特定時期的沉寂,讓很多人對它的生命力產生了懷疑。當時在人們的思想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禁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傳統文化包括秦腔在內受到外來文化和外來文化和本地文化相碰撞產生的衍生文化的巨大沖擊,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離不開客觀因素的影響,但主觀上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遭到人為的破壞是主要的原因,當時各地秦劇團解散改為文藝宣傳隊,全部學唱京劇八大樣板戲。在主觀和客觀上造成秦腔劇目失傳和人才斷層嚴重的局面,這種局面的出現,大傷秦腔的元氣,至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恢復,從而在民間和官方開始出現秦腔沒有觀眾,沒有演出市場的論調,且這種論調佔了主流的意識。

正是在這種主流思想先入為主的影響下,一些人並沒有深入瞭解秦腔的生存基礎和受眾,主觀臆斷的認為70.80後已經不喜歡看秦腔了。因此站在這個基礎上,有些人甚至認為秦腔會滅亡,或是成了社會發展的雞肋沒有存在的價值,他們是希望秦腔滅亡的。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或是群體大致有三類,一類是形而上學的所謂附庸高雅者,他們硬生生的要把秦腔這個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的大眾藝術變成高雅藝術,在根上就瞧不起秦腔;一類是受這種行而上學的意識的影響,人云亦云的附庸者,這類人壓根兒就不知秦腔是何物,壓根就沒有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瞭解群眾的所需,或者根本就沒有正真的去秦腔真正的演出市場看看,憑空捏造想象;還有一類是徹頭徹尾的崇洋媚外者,在他們眼中,凡是外來的都是好的,凡是傳統的都是糟粕。

我們知道,任何的藝術形式都有它特定的生存土壤和受眾人群,不可能得到所有人喜歡的。而秦腔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理應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故而在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中,秦腔的觀眾的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70後已經年過四十,到了不惑之年,人生閱歷相對豐富,他們只要時間允許,都會親臨現場觀看演出。80後也大多年過三十,到了而立之年,他們對藝術秦腔欣賞和理解能力更加深層次,且作為接觸互聯網的第一代,他們獲取資訊的渠道更加廣泛,對秦腔的追捧更有確定性,在他們看來,秦腔不僅是茶餘飯後消磨時間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自我薰陶和修養。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捧自己喜歡的演員,這和年輕人追星沒有什麼區別。

因此上說,70.80後聽秦腔,看秦腔,喜歡秦腔的大有人在,只是圈子不同而已,沒有在圈子裡的人當然理解不了圈子裡的熱鬧,故而就會下意識認為我不喜歡,別人也就不喜歡。難不成喜歡秦腔的還有給自己身上掛個標籤,寫明“我是……後,我喜歡秦腔”,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秦腔鬚生


70、80後還有人喜歡聽秦腔嗎?當然有了,我作為一個90後都喜歡聽秦腔,更何況70、80後,秦腔作為西北五省最受歡迎的劇種,其受眾廣泛,輻射區域廣,喜歡秦腔的人多了去了。

秦腔以後會消失嗎?任何一種藝術,到最終都會消失,這個是歷史決定的,因為這個事物總有一天,會與不斷前進的時代不符,但那個時代離現在還很遠,所以我們這一代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很多人都稱它為戲曲鼻祖,尤其在西北五省極為受歡迎,特別是陝甘寧一帶,自古以來就有山歌民調,戲曲氛圍濃厚。

秦腔在西北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很神聖的,我認識好幾個陝西、甘肅的同齡人,都是九零後,他們一提起秦腔的時候,都是眉飛色舞、繪聲繪色的講著。

我以前為了寫一篇關於秦腔的文章,曾經採訪過一個甘肅的朋友,他跟我說在他們那裡,基本上人人都能吼幾嗓子秦腔,他家住在山腳下,以前他跟著家裡上山的時候,經常聽到很多人在山裡邊幹活邊吼幾嗓子秦腔。

在他那附近的村子裡,每個村子裡都有好幾處老人聚會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邊聽秦腔邊聊天,走在村子裡,時常能碰見一些老人在散步,手裡拿著播放器聽秦腔。

他說這還只是甘肅,陝西那邊秦腔更流行,基本上紅白喜事,都會請秦腔藝人來演出,封面過節,趕集逢會,都有一些固定的秦腔班子在演出。

秦腔在西北地區這麼流行,別說是70、80後了,就算是00後,也有一些從小聽著秦腔長大的,在耳濡目染下,怎麼著也有一些人喜歡秦腔的吧!


魏青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秦腔的發展,首先秦腔和其它藝術形式一樣來自於勞動,源於生活,是人們在特定場合的工作過程中產生,是由勞動節拍和勞動號子逐漸演變和發展而形成,最早是由甘肅寧夏一帶逐步傳入陝西寶雞、西安一帶,統稱梆梆或梆子腔。因地域和人們方言的差異,秦腔發展成了三個主要不同的流派,有東路秦腔,西路秦腔和中路秦腔之分,後來隨著傳入地域,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東,西,中路秦腔分別傳入四川、河南、山西等地並發展成極具地方特色的其他劇種如:川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等藝術形式。秦腔的表演十分講究嚴格,對劇中人物的舉手投足,服裝造型,唱腔甚至臉譜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僅唱腔來說就要求一板一眼,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板眼環環相扣、細緻入微。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對秦腔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有些秦腔的研究機構為了追命逐利,對其進行了完全違背其自身發展規律的所謂改革,甚至還加入了舞蹈和流行歌曲的表演模式,這些所謂改革完全破壞了深扎於西北廣大民眾秦腔形象,致使其成為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二轉子”腔,舉例來說,秦腔中鬚生的表演就要求演員動作要穩重成熟,不僅要熟知時代背景和劇情發展,唱腔時也要求聲調厚重符合其鬚生的身份特點,但如今有不少女演員卻不顧自身條件堂而皇之地演繹起了鬚生,表演中尖聲高叫,行腔七拐八彎把一位成熟穩重的鬚生活脫脫演繹成“二流子”!百姓們看不懂自然就會義無反顧的拋棄他們,再加上一些演員為了追逐名利,在自身表演藝術造詣還很低的情況下就憑想象胡編亂造,譁眾取寵,結果違背了秦腔本身的嚴謹特點甚至是引起觀眾們的反感也就不足為怪了。如今的70、80後因為時代和生活方式等改變的原因,有很多人並不喜歡秦腔,甚至覺得它“土”,這並不奇怪,但無論你身在何地,只要聽到那流暢自然的板胡聲,清脆洪亮的幹鼓聲,豪邁抒情的唱腔聲思鄉之情必然會油然而生,這就是秦腔的魅力。所以作為百戲之祖的秦腔,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其生命早已深扎每一位西北遊子的心田,有心跳就忘不了秦腔。


我猜你不敢玩


別擔心,不要說七零八零後喜歡秦腔了,有很多九零後都喜歡秦腔呢!畢竟是西北五省普遍的地方性西區,延承了幾千年了,應該是深入西北人骨髓裡的一種文化,我想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越來越棒的。











愛新覺羅四王爺


最近關於世界盃的消息很熱門,大家批評中國足球水平低是因為球員薪酬過高故而沒有了上進心。秦腔也一樣,專業劇團靠財政養活,導致了演員故步自封,不深入群眾,沒有探索鑽研精神,表演程式化……一些老藝人的唱腔很有辯識度,讓人一聽聲音就知是誰唱的,現在的所謂四大名旦或梅花獎演員又有誰能做到,還有些模仿名家的唱腔可謂惟妙惟肖也自以為是。常此下去,秦腔的衰亡不可避免,氣數也使然,君不見自古以來失傳的東西有很多嗎,秦腔最終恐怕最終也將失傳,難道不會嗎?雖然我非常喜歡秦腔,然並卵


白髮三千丈59553211


陝西的秦腔西北五省有名,但是最近十來年越來越不行,首先是新劇本太少,第二是沒有跟上時代步伐,第三是追求經濟效益秦腔從開始學到成為名家,需要一輩子時間,有些人為之奮鬥了一輩子也沒有成為名家,希望秦腔會越來越受人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