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女色+营销,独家剖析《创造101》的成功秘诀

女色+营销,独家剖析《创造101》的成功秘诀

作为国内首档女团养成类的综艺,《创造101》却能获得超44.4亿的播放量,147.1亿话题阅读量,在“男色消费”中异军突起,背后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小姐姐们的美貌与实力,还有贯穿始终的营销。

今年夏天,最火的两个热搜话题,一个是世界杯,还有一个就是腾讯视频推出的节目《创造101》了。

就是捧红了「菊姐」王菊的那个节目。

23日晚上,《创造101》收官了。

总决赛直播从23日晚上七点半开始,历时四个小时,票选出了11位少女以“火箭少女101”的组合名成团出道。

这场直播时间长度堪比春晚的《创造101》总决赛在数据上也相当耀眼,据腾讯视频官方数据显示,共有6300万人观看了这场直播。

这部节目的总播放量也已经超过了44.4亿,比刚刚收官不久的《偶像练习生》多出了11.8亿播放量。

学姐又特地去微博看了眼数据,截至25日16:00,微博上#创造101#话题的阅读量已经高达147.1亿,这个数据在刚刚收官时还是136.4亿,才过了两天不到的时间,就增加了10亿左右,话题讨论也达到了9489万。

女色+营销,独家剖析《创造101》的成功秘诀

细数以往火爆的综艺节目,其流量担当几乎都是“男色”,比如鹿晗、TFBOYS、吴亦凡、张艺兴......再比如《偶像练习生》们。

作为国内首档女团养成类的综艺,却能够在“男色消费”中异军突起,背后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小姐姐们的美貌与实力,还有贯穿始终的营销。

1、预热

关于《创造101》的预热营销不是从“大首发日”开始的,应该是从更早之前的《偶像练习生》时期。

由爱奇艺打造的男团养成节目《偶像练习生》,给接档播出的《创造101》铺了路。

《创造101》买了韩版《produce 101》的版权,而《偶像练习生》却陷入了版权争议;《创造101》主打女团,《偶像练习生》主打男团;《创造101》有流量小鲜肉黄子韬和大咖导师,《偶像练习生》也有张艺兴和大咖导师》......

同样是引进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差不多的模式,将两者进行对比再正常不过了。

随着《偶像练习生》的热播,越来越多的有关“爱奇艺PK腾讯”、“盗版PK正版”、“男团PK女团”的话题流出,引发了网络上的舆论战,帮助《创造101》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快速升温。

其次,在节目首播之前,腾讯视频还为《创造101》推出了线上+线下的预热活动。

在线上,腾讯视频推出了一系列的视觉海报广告,以“青春的梦在青春做完”为主题进行营销,主打“青春”和“梦想”;上线了“我的少女梦”等H5,以少女梦为话题来制造裂变式传播;发布《创造101》的预热宣传片,焦距在女团生活;朋友圈广告中也不乏《创造101》的身影。

在线下,腾讯视频推出了“101路晚班梦电车”,从4月20日起连续7天免费接送北京深夜下班的年轻女孩回家,配以高质量的文案和海报,这场营销活动也被众多营销类公众号传播。除了免费班车,电梯广告也是《创造101》线下营销的重点目标。

女色+营销,独家剖析《创造101》的成功秘诀

2、立人设

相信经常看八卦的人一定对“人设”这个词不陌生。

“人设”一词最早来源于二次元的创作,主要是指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后来慢慢被推广到娱乐圈以及各行各业。

打个比方,前两年大热的《极限挑战》,黄磊的“神算子”,黄渤的“国民坏叔叔”,孙红雷的“极限大傻”、“智商重灾区”、张艺兴的“小绵羊”等等,都是他们的人设,帮助他们在节目中快速建立了人物形象,在用户心中形成记忆点。

同样的,在《创造101》也有很多人设,比如爱哭、没实力的“村花”杨超越、直爽坦率的独立女性王菊、小眼睛rapper的yamy、眉毛实力兼具的孟美岐、笑容甜美的吴宣仪、B站邱淑贞、萝莉身御姐音的赖美云等等。

女色+营销,独家剖析《创造101》的成功秘诀

每个用户都能在这些人设中找到自己的映射或者喜好,这些人设帮助选手获得了大批粉丝,也为节目引入了大批流量。

对于企业来说,也需要“人设”,这个人设就是企业的品牌形象。

可口可乐前董事长伍德鲁夫说:“假如我的工厂被大火毁灭,假如遭遇到世界金融风暴,但只要有可口可乐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将重新站起。”

这就是品牌形象的力量,也是“人设”的力量。

3、制造话题

从节目开播之前跟爱奇艺《偶像练习生》的正盗版之争、男女团之争,到节目播出后的女团和节目内容本身,《创造101》始终话题不断。

学姐整理了一下自己看到过的,就有“Sunshine素颜参加《创造101》”、“C皇C位出道”、“村花杨超越”、“黄子韬发飙”、“yamy吐槽自己变娘”、“菊外人”、“陶渊明”、“菊花宝典”、“杨超越车祸现场”、“杨超越划水”、“杨超越哭”......

这些学姐罗列出来的关于《创造101》的话题还只是冰山一角。

不管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这些持续不断的话题对《创造101》来说就意味着关注度,意味着流量,也正是这些话题将《创造101》的声量扩到最大,甚至扩大到了非目标用户群的范围内。

4、借势

《创造101》有六个明星导师:黄子韬、罗志祥、Ella、张杰、胡彦斌、王一博。这几位明星的微博粉丝加起来超1亿,仅这几位明星的线上预热宣传,就可以帮助《创造101》带来大量的关注。

参加节目的101位练习生,其中不少人来自知名经纪公司,背后有大批一线明星,自带巨大的流量池。这些明星纷纷站出来为参赛的练习生打call,也为《创造101》导入了大波流量。

《创造101》有很多品牌主,这些品牌主对节目的作用可不只是注入资金。

通过在节目中插播含有品牌代言人的广告,撬动代言人粉丝群体,以及以人气选手为主角制作品牌广告,在各个渠道分发推广,扩大覆盖人群范围,都帮助节目扩大了传播影响力。

5、养成的深度参与感

“养成”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日本,主打的就是“陪伴成长”模式,这个“陪伴成长”的过程,为用户提供了深度的参与感。

从101个小姐姐第一天入营,在第一次分班、第一次公演,一直到最后的成团总决赛,在历时100多天的时间里,用户是以“创始人”的身份全程参与的,由用户的投票选出最终的11人成团出道。

可以说,用户的参与决定选手的去留。不仅是去留,甚至连选手公演的演出曲目、站位都是由用户来投票决定。

在这样的养成模式的刺激下,用户会持续关注喜欢的选手,为她们投票,为她们集资应援,也跟她们一起经历欢喜、悲伤、失落,看着她们一点一点变得专业和成熟。

女色+营销,独家剖析《创造101》的成功秘诀

据估计,粉丝们在应援平台Owhat上为《创造101》的选手们应援公开募集的资金就超过1450万,在另一个众筹平台摩点网上,应援集资同样以惊人的速度疯涨。

夺冠热门的吴宣仪粉丝用不到1小时的时间就集齐了100万元,据知著网称,截至23日中午,粉丝的中筹金额超过3000万。

《创造101》用数字如此庞大的应援金额告诉我们,提高用户参与和互动,对于品牌营销来说多么重要。

通过用户深度参与的养成模式,日本第一少女偶像团体AKB48每年可以创造100亿人民币左右的经济效益。

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诞生过程中,用户就会成为品牌的忠实粉丝,始终追随你的产品,就像小米一样。

有节目制作人说,做节目的人遇到杨超越这样的选手,简直做梦都要笑醒。

诚然,杨超越为节目赚足了话题和流量,但整个节目并非只是因为有一个杨超越就能获得成功,而是通过前期的预热宣传,到话题营销、借势营销、互动营销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才成就了爆款。

只有优质的产品+优质的营销,才能被用户pick。

今日话题:

你对哪个小姐姐印象最深?

(转发并评论,我们将从中随机抽取1名赠送价值299元的《用户运营高手养成全攻略》课程,服务好我们的衣食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