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嵇绍——杀父之仇,用忠心来报

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凡事都有例外,西晋的嵇绍就是一个例子:他的父亲被司马昭杀了,但他自己却成为了晋朝的大忠臣,甚至还为了保护司马氏的皇帝而死。

嵇绍有一个出名的老爸——嵇康,嵇康是魏晋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一生放荡不羁,尊崇道家的老庄学说,不喜欢入仕做官,同时他还是曹操的孙女婿,因此他在内心中始终忠于曹魏,而当时正值司马氏当朝,图谋篡位的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多次征辟很有名声的嵇康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他也因此遭到了司马昭的记恨。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公报私仇,将他构陷牵连进了好友吕安的不孝案中,并趁机将他处死了。嵇康死的时候,嵇绍只有十岁,嵇康临死前将嵇绍托付给了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因为受到父亲的连累影响,长大后的嵇绍一直待在家里,侍奉母亲,快三十岁了还碌碌无为,没有一番事业。

嵇绍——杀父之仇,用忠心来报

嵇康

此时的山涛已经成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心腹重臣,他想到好友嵇康的嘱托,便在司马炎面前为嵇绍说了一句公道话“父子罪不相及”,还大大的赞扬了一番嵇绍的才能。司马炎是一个比较宽容的人,这从他善待蜀吴的亡国之君就可以看出。听到山涛的推荐,他不计前嫌立马征召嵇绍为秘书丞。起初嵇绍内心因为父亲的死而对司马家还有一些芥蒂,所以对出仕晋朝的官有些抗拒,但山涛为他找了一个好的理由:“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大意就是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不用再纠结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最终在山涛的不断游说下,嵇绍接受了司马炎的征召。嵇绍初到洛阳时,有人看到了他的容貌和气质,赞叹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这也由此引申出了鹤立鸡群的典故。

嵇绍——杀父之仇,用忠心来报

鹤立鸡群

做官以后的嵇绍慢慢的对自己父亲的死变得释然了,不仅没有对司马家有怨恨,反而还对他们非常的忠心,为人处事也很正直有节。元康初年(291),嵇绍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的侍中贾谧凭借着自己皇帝侄子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朝中的很多大臣都依附他。贾谧一向喜欢附庸风雅,他听说嵇绍是嵇康之子,颇有声望,就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鄙夷他的人格,于是拒绝不理。等到后来贾谧因骄纵犯事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当权的赵王司马伦因为他不亲附恶人,特意将他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他没有接受,又被改任为侍中。

西晋后期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氏的几个诸侯王轮换着掌权,嵇绍一直在其中独善其身,不管谁当朝,他都忠于职守,大公无私,而司马氏诸王也因为他的忠诚和正直而对他表示尊敬。永宁二年(302年)当权的齐王司马囧日渐骄纵,不把皇帝司马衷放在眼里,还违制为自己建造宅邸,群臣无一人敢言,只有嵇绍一个人向司马囧直面谏言,虽然司马囧并没有收敛但还是“谦顺以报之”。还有一次,嵇绍穿着朝服求见司马囧,司马囧正和大臣董艾聊天,董艾就对司马冏说:“嵇侍中善丝竹,您可以让他弹琴。”司马冏也正有此意,就让嵇绍演奏。嵇绍坚持拒绝,司马冏责怪他太扫兴,嵇绍回答:“您现在担负着匡复社稷的重任,更应讲究礼仪,端正秩序。我今天穿着整整齐的礼服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些乐工的事呢?”司马冏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后,都很惭愧。

嵇绍的忠心和正直也为他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太安二年(303年)长沙王司马乂辅持朝政,这使得颇有野心的成都王司马颙很不高兴,于是他便出兵进攻司马乂,司马乂匆忙应战,在誓师大会上他问士兵们,“今日出兵,大家希望谁来带领你们?”将士们都回答说,“如果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就会视死如归”于是司马乂就封嵇绍为平西将军,使持节。可见嵇绍的声誉之高,影响力之大。虽然最后司马乂战败了,但嵇绍也没有受到连累,仍然官复原职。

永安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马颖独掌了西晋朝廷的大权,想自己当皇帝,于是便自封为皇太弟。这使得东海王司马越和河间王司马颙非常不满,于是他们两个号召了十几万的人马来联合讨伐司马颖,为了显得自己出兵正义,他们还特意把傻皇帝司马衷带上了,美其名曰“御驾亲征”。这场战争本来和嵇绍没有什么关系的,但因为他担心司马衷的安危于是执意跟上一起来。嵇绍临行之前,他的好友侍中秦淮劝他让他带上一匹好马以备撤退用,嵇绍很慷慨的说,“如果皇帝出了什么闪失,我作为臣子的就应该以死殉节,要马干什么。”身边的人都被他感动了。

司马越的军队是临时拼凑的,人数虽多但基本都是乌合之众,和司马颖的军队打了不到一回合就溃败了,士兵们四散逃命,司马衷身边的那些护卫见状丢下皇帝就也跑了。只有嵇绍一个人还在他的身边保护着他的安全。不久,司马颖的士兵追到了司马衷身边时,看到了护卫在皇帝前面的嵇绍,把他按在御车的车把上,此时一向痴呆的傻皇帝看见了,他大声喝止士兵们,并极力向他们解释说这个是忠臣,不要杀他,可惜那群士兵并不懂这些,只是冷冷的说了句:“奉皇太弟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你一人。”说罢举刀就砍向了嵇绍,鲜血溅了皇帝一身。等战争结束了以后,身边的侍从要为司马衷洗龙袍的时候,这个很少说话的傻皇帝也被嵇绍的忠心感动了,难得的说了一句清醒的话 “此嵇侍中血,勿去。”在后来政局稳定之后,晋朝皇室因嵇绍为国死节的事迹而多次追封和褒扬他,还用高规格的祭祀他。

嵇绍——杀父之仇,用忠心来报

嵇绍

嵇康为了忠于曹魏而选择坚持不与司马氏合作,最终被害死,而他的儿子嵇绍却又成为了司马氏王朝的忠实守护者,为保护皇帝而死,这看起来颇具戏剧化,后世对嵇绍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文人和思想家大都批判他不孝于父,而历代皇帝却都赞扬他的忠贞节义。但如果抛开具体的恩怨而言,嵇康父子都是因为忠诚而死,这其实也传承了一种忠君爱国的家族传统,从这一点来看,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