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泸州纳溪 村干部带头养殖蜜蜂酿出甜蜜产业

四川新闻网泸州7月12日讯(王超明 付久焱)“唐支书,我预订5斤新鲜蜂蜜,明天过来取。”7月12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金田村支部书记唐光敬把摇蜂蜜视频发送到微信朋友圈后,客户纷纷打来电话,200余斤蜂蜜被销售一空。

泸州纳溪 村干部带头养殖蜜蜂酿出甜蜜产业

龙绅富制作蜂箱

唐光敬家住白节镇金田村10组,2012年3月担任村干部以来,带领群众养殖蜜蜂300余箱,成立泸州市“山野来”蜜蜂养殖专合社,甜蜜产业成就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梦想。

泸州纳溪 村干部带头养殖蜜蜂酿出甜蜜产业

唐光敬查看蜜蜂长势

村干部带头酿造“甜蜜产业”

唐光敬今年37岁,先后从事过建材、电器等生意,2012年3月,为了改变村里贫穷落后面貌,唐光敬放弃了经营多年的生意,回到金田村当一名村干部。

上任后,唐光敬经过走访发现,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怎样才能让他们增加收入,唐光敬一直在苦苦思索。

“龙绅富会做蜂箱,宋朝钢有丰富的蜜蜂养殖经验,白节镇成人技术学校校长周晓军可以全程给予技术指导。”村两委会议上,唐光敬打算带领群众养殖蜜蜂增收致富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随后,唐光敬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向群众宣传蜜蜂养殖优势,耐心细致地帮群众算收入账,并带头养殖10余箱蜜蜂,看到唐光敬的这份干事热情,群众纷纷参与进来。

“把蜜蜂放在家门口,不用怎么打理,9箱蜜蜂每年可收割蜂蜜80余斤,收入4000余元。”纳溪区白节镇金田村蜜蜂养殖户王殿均说,由于自身残疾,经济条件比较拮据,自从饲养蜜蜂以后,经济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6年来,在唐光敬的带领下,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明显提高,从当初的30多箱发展到300余箱。

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甜蜜产业

散养蜜蜂,不成规模,难成气候。为将蜜蜂事业做大做强,2015年,唐光敬多次深入到蜜蜂养殖户家里,为蜂农鼓气的同时,向他们讲解成立专合社、转地采蜜等发展思路,得到了养殖户的肯定。

随后,在唐光敬的倡议下,成立了泸州市“山野来”蜜蜂养殖专合社,将养殖户纳入会员管理,聘请周晓军和宋朝钢为技术骨干,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专合社还定期组织蜜蜂养殖能手到养殖户家里,查看蜜蜂生长情况,现场讲解蜜蜂的养殖知识。

为寻找蜜源,唐光敬依托互联网,查阅省内外有什么野花、盛产什么农作物、花期及花源分布和气候等信息,再结合实际,制订出详细的“追山撵花”路线图,通过转地采蜜,提升广大养殖户的收入。

“5月在护国镇采集柚花蜜,6月在大旺竹海野花蜜,7月在贵州采集荆条蜜,8月在叙永采集山花蜜……”唐光敬说,一年里,专合社的蜜蜂有9个月时间在外奔波,即提升了蜂蜜产量,又保障了社员的收益。

“以前,我饲养的20多箱蜜蜂,年收入只有8000多元,开始大转地采花后,年收入达6万余元。”蜜蜂养殖专合社社员余国良说。

“每换一个点采蜜,我们都将蜜蜂辛勤耕 的图片朋友圈,摇蜜也是全程‘现场直播’” 。唐光敬说,几年来,专合社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绝不添加任何辅料,从源头保证蜂蜜质量,销路非常好,供不应求。

“1年收割5次蜂蜜,每只蜂箱收入达3000多元,收入这么高,为什么不扩大养殖规模,面对笔者疑惑,唐光敬说,“盲目扩张,稍不留神就会因管理技术跟不上,花源不足等原因,让养殖户遭受损失,我们建议专合社社员根据自身实际,适度规模养殖,即保证蜂蜜质量,又增加收入。”

“注册商标,线上线下推广销售,进一步扩大蜂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带动更多蜂农增收致富。”谈及下步发展规划,白节镇金田村支部书记唐光敬信心满满。(中共纳溪区委宣传部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