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军人为何要读史?这几个故事说清楚了缘由

导 语

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习近平

1

军人为何要读史?这几个故事说清楚了缘由

1939年6月,云南昆明。一位中年人轻轻地合上文稿的最后一页。

他出生在甲午战争结束的那一年,几乎从小开始,他就目睹着这个国家一点点身陷沉沦。

此时此刻,这个国家似乎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8年多的战争已经使她千疮百孔,敌人已经占领了从东北到华东的大片地区,数以亿计的同胞身陷敌区,而本国军队一败再败,甚至连少量的外援也几乎断绝——绝望弥漫在空气中,亡国似乎就在眼前了。

军人为何要读史?这几个故事说清楚了缘由

中年人合上文稿,脸上应该是一种了却心愿的平静。从1931年东北沦陷时开始动笔算起,他苦苦编撰,终于紧赶慢赶完成了这部记录国家与民族历史的史书——《国史大纲》

他深信,即便是亡国了,但后来的青年们只要能读到史书,只要能知道自己国家和民族曾有的历史,一定能唤起反抗侵略驱逐倭寇之心,一定能够恢复中华。

他叫钱穆,他希望更多的国人能读史。因为一个民族只有铭记自己的历史,方能立足于世界而不会灭亡。

2

一本史书究竟能不能激发一个民族的复兴之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位熟读历史的军人,是知道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该如何抉择的。

军人为何要读史?这几个故事说清楚了缘由

他无疑就是这么一位军人。资料记载,其从小酷爱读史,入伍后对军史更是熟于胸中。抗战爆发后,战局日益艰难,但其抗击日寇的决心却日益坚决。

他曾亲笔昭告各部队:“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而后他率部渡河,与优势之日寇血战南瓜店,力战殉国。在国家最危险存亡之际,他以自己的牺牲激发了更多同胞同袍的抗争之心——或许因此,钱穆所设想的最差情况才最终没有出现。

他叫张自忠。当然,不仅仅是他,在那个绝望的年代,有一支军队尤显得特别。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人民军队每个新入伍的官兵都会接受国史军史教育,所以这支军队是当时最具国家观、历史观的军队。整个抗战期间,其他派别的中国军队叛国投降者甚多,唯有这支军队无论所处环境多艰苦卓绝,却几无背叛者。

以史为鉴,军人才能知兴衰;以史为鉴,军人方能知荣辱。

3

而真正的睿智之士,则能从历史中洞悉战场胜利的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走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的智者,其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一部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直至逝世;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之多。

正是汲取了前人无数经验与教训,所以当大多数人都绝望时,他总能透过迷雾看到光明的前方。

军人为何要读史?这几个故事说清楚了缘由

1935年,红军长征至大渡河前,蒋介石听说后大喜过望,发电勉励围堵各部:“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彝汉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的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他没想到,熟知历史的毛泽东则早已吸取了石达开失败的教训。同样面对天险大渡河和围追堵截,红军战术灵活行动坚决为其一,冰释民族矛盾化敌为友为其二,官兵上下齐心同甘共苦为其三。于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使得这支军队转危为安,革命的火种得以保留。

军人为何要读史?这几个故事说清楚了缘由

钱穆在绝望的情绪中写《国史大纲》的时候,张自忠在决绝中要牺牲自己的时候,毛泽东则在延安的窑洞里写《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他告诉他所缔造的那支军队,按照历史的规律,我们终究会打败侵略者,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文明先进的新中国即将到来。

一支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一支知道自己为何而存,因何而战的军队,才能最终创造历史。

4

军人为何要读史?这几个故事说清楚了缘由

2018年7月,刘公岛上海风习习。

120多年前,甲午海战在这里结束,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因此陷入了沉沦,几近灭亡。

120多年后,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努力,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命运被改变。但前进的航道亦有暗礁险滩,实现复兴绝非轻松。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知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唯有在内心深处铭记历史,我们前进的脚步才会沉稳而坚决。

于国如此,于民如此。于军队军人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