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五代十国中的“国”和“代”怎样区别?

娱乐至上2017


五代十国的说法源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1·十国世家年谱》,“五代十国,称帝改元者七”。简单来说,“代”是全国政权,“国”只被承认为地方性政权。最不烧脑的区别方法是,记住五个带“后”字的,这就是五代;剩下的同一时期所有政权(仅指后来北宋的疆域而言,不含大理、吐蕃、西州回鹘及契丹),都是国,十国是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十个政权,真实数量比这多。但是我看了一下题主的问题补充,提到了“二者处于近乎相同的年代”,那么显然你希望得到的不是这样浅显而不负责任的回答。所以我想说说欧阳修的观点。

一、五代

称代者,一定是正朔所在。正朔,即正统,法统和道统,简单的说,就是合法性和惟一性。

北宋扫平除北方契丹外的四海八方后,它当然就成了正统。

天下尽在掌握,士大夫乐于为其所用。

盛世修史。

修史的过程就是一个申明话语权的过程。

北宋源出后周,后周源出后汉,后汉源出后晋,后晋源出后唐。

他们其实都属于河东李克用集团。李克用在唐末崛起,至其子李存勖时灭后梁,称帝续唐。

之所以是续唐正朔,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深荷唐恩。

首先,他们的姓是唐朝皇室之姓,唐懿宗所赐,这样一来,在唐朝皇室被屠灭以后,他们便成了皇室。其次,李存勖少时,唐昭宗曾对他说:“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无忘予家,意思是别忘了我们家,这句话可以解读成昭宗曾以国运相托。

后唐是正朔,那么源出于沙陀军事集团的后晋、后汉及后周也必须是正朔。

站在北宋这边反推回去,宋朝是正统,所以后周也必定是正统,那么后汉、后晋及后唐也必定是正统。

在两个正朔王朝加持的背景之下,上述四朝都被列入五代,自是水到渠成。

剩下一个后梁。

后梁朱温,本是黄巢旗下一大将,后来投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然而这小子极不地道,杀昭宗及诸子,鸩哀宗,自己篡唐称帝,绵延三百余年的大唐正式宣告寿终正寝。

即使是古人,对于大唐的感情也是不可低估的。后梁得国不正,朱温在历史上就被定位成彻彻底底的乱臣贼子。

欧阳修说时人的看法是:

呜呼,天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

可见这个看法自后唐成形以来,一直都是民间及官方的主流意见。

那后梁又为何能入五代、行唐正朔呢?

欧阳修的看法恐怕最终赢得了史臣及北宋官方的同意,他说:

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名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写作史书时,如果要将某个人的罪恶彰显于后世,关键在于要秉笔直书,按真实的来写,(朱温)曾经当过皇帝,就要写他是皇帝,他的位置是篡夺得来的,就该写他得位不正。这样后世的人才能确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进而起到劝戒后世的作用。

应该说,欧阳修的用意后世已经体会到了,至今说起朱温及后梁,只有千载骂名而已。


二、十国

和五代十国处于同一时期的,其实还有西汉金山国(906-914年)、桀燕国(911-913年)、岐国(887-923年)、渤海国(698-926年)、大宝于阗国(912-1006年)、归属于契丹国下的东丹国(926-982年)、定安国(不详,仅存一年号元兴,自976年起)等。

又,在彩云之地,继承自南诏主体的国家有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及名闻遐迩的大理(937-1253年)。

大理往西,则有吐蕃、西州回鹘等。

而欧阳修仅录其之大者,作《十国世家》。自902年杨行密割据江淮算起,至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为止。

按《新五代史》顺序,则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十世家。

1、吴即南吴,902-937年。

称帝,灭于南唐。

2、南唐,937-975年。

称帝,灭于北宋。其创建者李昇也曾与后唐一样,自称大唐皇室之后,如果能一统天下,自然是正朔,可惜。

3、前蜀,907-925年。

称帝,灭于后唐。

4、后蜀,934-965年。

称帝,灭于北宋。

5、南汉,917-971年。

称帝,灭于北宋。

6、楚即南楚,907-951年。

无人称帝,灭于南唐。

7、吴越,907-978年。

有太祖、世宗及成宗等庙号,但无人公然称帝。

8、闽国,909-945年。

称帝,灭于南唐。

9、南平,924-963年。

无人称帝,纳土归降于宋,灭。

10、东汉即北汉,951-979年。

源出后汉,若能统一天下,自然也是正朔,可惜皇帝太不成气。

终灭于北宋。

欧阳修老夫子对北汉抱有深切的同情心,曾评价刘崇的自立说,“其立虽未必是,而义当不屈于周,此其可以异乎九国矣”,意为,刘崇称帝虽有不是,但从道义上来说并不负于后周。北汉和后周,同出于后汉,最终竟成为大仇,为此北汉不惜引契丹为外援,这才失了道义的。


老夫子作《十国世家》,解答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有人问,十国虽然不是中国,可是也有封爵大臣等,而且他们有的自称中国,夷狄有去朝贡他们的,为什么不将其写入本纪?

欧阳修答,世家中不记其大臣名字,已经表示他们不能代表中国。但他们建立了朝贡体系,若将他们视为夷狄(比如大理及其他十国世家之外的国家),又太过分了。

第二个是,有人又问,四夷、十国都不是中国的国家,但为什么四夷的封爵朝贡都有记载(比如《四夷附录》三篇),而十国的反而不写呢?

答,以中国的角度和立场看夷狄,那么他们确实是夷狄。但站在五代皇帝的立场和角度看十国,他们却并非夷狄。所以不写十国的封爵朝贡,如果把他们写得和夷狄一样,岂不是他们也变成了夷狄?因此“外而不书,见其自绝于中国焉尔”。

老夫子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十国不能代表中国,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是地方性政权。


————完————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主攻南北朝历史、武侠中的历史及神话历史,认真的扯淡,认真的考证。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及关注~~~~


王事情


五代十国,严格的讲应是五代十一国,即从唐朝灭亡起,在此后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国境内出现的十六个短命政权,史学家称之为“五代十一国”。

所谓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上下衔接的五个国家。所谓十一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诸个小国家一一也即割据政权。分别是:

五代

①由宣武节度使朱温建立的后梁帝国。

②河东节度使李存勗一一一后唐帝国。

③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一一后晋帝国。

④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一一后汉帝国。

⑤后汉帝国大将郭威一一一后周帝国。

十一国

①由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建立的岐王国。

②由武安节度使马殷建立的南楚王国。

③由镇海节度使钱镠一一一吴越王国。

④由西川节度使王建一一一前蜀王国。

⑤由淮南节度使杨渭一一一南吴帝国。

⑥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一一一桀燕帝国。

⑦由清海节度使刘岩一一一南汉帝国。

⑧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一一一南平王国。

⑨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一一一闽 帝 国。

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一一一后蜀帝国。

①由南吴帝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建立的南唐帝国。




武丁仗剑决云霓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大混乱时期。短短72年多个政权更迭,各个国家饱受战乱之苦。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馀嵗,甚者三、四嵗而亡”

那五代十国中的“代”与“国”有什么区别呢?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其实这些国家仍是割据政权,并没有完成大一统。但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一部分割据政权愿意奉中原政权为正统,于是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就成了“代”,其他不承认中原地区为正统的割据政权就称为了“国”。

五代都是政权相互更替,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后梁被后唐所灭,后唐被石敬瑭联合契丹所灭,后晋又陆续被后汉后周取代,最后政权落到了宋的手中。宋取代后周建立政权本身也是对唐、对五代的延续,所以宋人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

而十国基本上和春秋战国时期差不多,多个政权并立。并且相比与五代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样看来十国更像是“五代”。像南唐、吴越等国都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只是没有统一某一地区,而不是像五代那样,统一了中原地区,但是十几年甚至几年国家就被灭亡。所以是“代”还是“国”,不是看建国时间、建国地点,还是要看一个“正统性”。


门外老汉


古人观念中,“代”指的是“朝代”,指合法的中央政权,而“国”往往与“封国”含义相联系,指的是不具有正统性质的、区域性的地方王国。

五代十国基本情况大致为:



五代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代都建都于开封或洛阳(梁晋汉周都城在开封,后唐都城在洛阳),主要统治黄河中下游一部分及其附近。

五代是前后更替的,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五个政权。

十国

“十国”(不止十个政权)——吴(建都金陵),南唐(建都金陵),吴越(建都杭州),荆南(南平)(建都江陵),前蜀(建都成都),后蜀(建都成都),南汉(建都广州),楚(建都长沙),闽(建都福州),北汉(建都太原),福建留从效、陈洪进,湖南周氏……

“十国”大多数位于南方,唯有北汉是建都于太原。

“十国”的有些政权是同时存在(例如荆南、吴越、北汉、前后蜀、吴—南唐并存),有些是同一个区域内的前后接替(例如,吴与南唐,前蜀与后蜀)。

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区域的其他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华夏范围内的政权,除了刚才提到的一二十个之外,还有几个:

■李茂贞(中心在陕西凤翔)。

■(五代初期)刘仁恭、刘守光(中心在幽州,今北京)

不过,如果按历史实际情况看,“五代”的每一个“代”,其实也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国家,即一个区域政权。之所以称为“五代”,是出自宋朝人修前朝史的需要。

在宋人看来,梁唐晋汉周都建都于华北,五个政权是前后更替,是原唐朝的“法理”接替者,并且,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被同一时期其他一部分割据政权(吴越王国、荆南王国等)承认为中央政权。

特别是,宋朝本就是取代后周而建立的,是五代的自然延续,宋朝吞并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最终成为事实上的“正统”。为了证明宋朝自己的合法性,也就必然以五代为“正宗”。

这样,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政权被宋人认为是所谓“正统”的朝代,具有中央性质、“天下之正”的地位;而其他政权只能被称为“国”(即区域割据性的“王国”)。

宋代写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正式采用了“五代”的说法,而把别的政权列为“国”,后来被沿用,约定成俗至今。宋代有《十国春秋》一书,强化了“五代十国”的提法。

其实,如果论起统治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五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短命朝代,各自只持续三年至十几年之间,远远不如“十国”中的大多数政权那样稳定和相对持久(例如吴越王国持续半个多世纪)。

前四个朝代(梁唐晋汉)的“中央政权”身份只是自封的,其统治区很有限,而且自身风雨飘摇,实在难以称得上“正宗”。

而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都公然称帝,并维持着较长期的有效统治。吴越国、荆南国等政权也主要只是名义上向开封或洛阳政权称臣纳贡,并不真正接受其统治,呈现准独立状态。总之,被称为“国”的,大多数反而比五代中的前四代稳定、长寿得多。

尤其是建都金陵的吴国及其和平取代者——南唐,国祚累计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且,它们曾经长期保持了地域辽阔、经济文化昌盛的局面,反而比五代的任何一代更像一个有模有样的朝代。

所以说,“五代十国”这个提法,带有浓厚的正统观,并不能确切反映出当时各政权的稳定程度与影响力程度。


晓帆轻舟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共73年)是唐朝灭亡、北宋立国之间短暂而混乱的大分裂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按《新五代史》顺序,则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十世家。

那么,为什么不统称之为十五代,而非要称之为五代十国,代和国的区别是什么呢?

“代”指的是具有正统性的能够承前启后的朝代,“国”指的是地方割据政权。

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仅是名义上听从唐朝中央政府的号令,黄巢起义后唐朝中央政府崩溃。

朱温,本是黄巢手下大将,后来投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朱温处死唐昭宗和唐哀帝,自己篡唐称帝,907年建立后梁,绵延三百余年的大唐正式宣告寿终正寝。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

公元937年,石敬瑭与契丹勾结灭后唐建后晋;

公元946年,契丹攻灭后晋,同年刘知远建立后汉:

公元951年,郭威篡后汉政权,建立后周。

公元960,赵匡胤黄袍加身,五代十国局部结束(正式结束为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为止)。

所以五代是政权是前后更替的,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五个政权。

唐朝灭亡后,原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建立诸侯国,他们或臣服于中央,或独立称帝,时而联合时而混战,关系十分复杂。所以五代并没有真正实现全国统一,在王朝控制之外,还有许多割据政权存在,他们并不具有正统性,因此统称为“国”。

十国按《新五代史》顺序,则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十世家。

十国中的有些政权是同时存在(例如南平、吴越、北汉、前后蜀、吴—南唐并存),有些是同一个区域内的前后接替(例如,吴与南唐,前蜀与后蜀)。

和五代十国处于同一时期的,还有西汉金山国(906-914年)、桀燕国(911-913年)、岐国(887-923年)、渤海国(698-926年)、大宝于阗国(912-1006年)……

再者古人认为,只有占据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才能算是正统政权,其朝代才能被算作一“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开封或洛阳,地处中原,具有绝对的正统性。他们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代”。

而十国远离中原,如吴、南唐(建都金陵),吴越(建都杭州),荆南(南平)(建都江陵),前蜀、后蜀(建都成都),南汉(建都广州),楚(建都长沙),闽(建都福州),北汉(建都太原),在古人的观念之中,这些都是周边地区,这些政权都不能被看成是正统政权,只能是地方政权,不能称之为代,只能称之为国。

北宋建立后,实际上五代就已经结束,但全国还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等几个割据政权还在苟延残喘,赵匡胤则马不停蹄,长年征战,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辽朝建国日久,兵强马壮,西夏、大理、越南等国根基雄厚,宋朝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独立的事实。

这或许是大汉民族的一种心痛!


美丽青春您真痘


想要知道五代十国中“国”和“代”的意思,以及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五代十国这个名词。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按《新五代史》顺序,则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北汉十世家。

五代十国是古代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在秦朝之后,基本上都是以王朝的形式,向下流传,而像同时存在着多种政权,除了三国鼎立和东晋南北朝时代,就是这五代十国时期,但是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五代十国不像春秋时期那样,有七雄争霸,就是有七个国。



他为什么不叫十五国或者是十五代,这就要说到“国”和“代”的不同。

古人对于正统性是很看重的,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占据了黄河以内的中原地区,才能称之为中原,其他的周边地区,都算不上是正统。

唐朝之前的皇帝都属于正统,在唐朝灭亡之后,出现一段混乱的时间,使得有的人称王,有的人称帝。但是如果按古人的思想来说,将正统与否看得很重要,他们认为“代”指的是具有正统性的能够承前启后的朝代。



“国”指的是地方割据政权。 根据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五代的位置正属于中原,也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而且这五个朝代基本上是承接前朝,相继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实力是最强的!



而十国则不一样,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北汉他们的位置,都不属于不在黄河以下的中下游地区,也就不属于中原地区。而且大都会奉当时的“五代”为正朔,向其称臣,号为王或者国主。



因此,他们无法被称为“代”,只能像战国七雄那样被称为“国”。



以上就是五代十国中“国”和“代”各自的意思,以及他们的区别,大家如果有什么看法可以一同交流哦。


白话历史君


在我国历史上,有的政权被后世史官称之为国,而有的则称之为朝(或者代)。典型的例子有“东晋十六国”——南方晋朝(东晋)北方十六国。此外,最为典型的,还有五代十国。

在时间线上,东晋和十六国、五代和十国可以理解成同期的。那么,国和代到底有什么区别?

正统意义

在我国古代,历来奉行“天下观”:古人认为,天下是一个整体,因此天子是天下最崇高的人,天子的政权,是“朝”,是最正统的——因此有“天朝”这个概念。其余的政权,则属于国,需要臣服于天子。这个概念,在儒家文化圈堪称深入人心。比如韩剧《朱蒙》的第一集里面的解说词,在提到汉武帝灭亡古朝鲜的时候,使用这样的表述“天朝灭亡古朝鲜”。


在古人观念里,正统王朝往往与天命息息相关,没有天命的王朝,不属于正统,因此不能称之为朝——比如三国时代,传统历史学者称这段时期为三国,或者曹魏时期,但很少见过“魏朝”这样的表述。根源在于,传统历史学者认为,三国里面不存在天命所在的王朝。

而非正统政权在取得正统地位以后,往往也会让该政权之前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以秦为例。秦从秦国的始祖建立秦国开始,到秦王子婴亡国为止,前后历经六百五十年左右。而秦作为大一统王朝,则只有十五年。因此传统历史学者将秦王政进位为秦始皇以后的秦,称之为秦朝,之前的秦,则只是秦国。但是,由于秦朝最终横扫天下,因此,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把秦始皇之前的历代秦国君主,也纳入到了《本纪》之中,并且,历史学者在记录周朝灭亡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这段时间的事情的时候,也会采取秦国纪元。

五代十国的正统

在五代十国期间,后世历史学者认为,五代是正统,因此,在纪年的时候,将后梁——后周这五个王朝的年号,作为正统王朝的年号来纪年,因此,五代被视为朝代。而和五代同时存在的十国,由于不具备正统地位,因此,被称之为“国”。

那么,为什么五代是正统而十国不是?

个人感觉,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第一个方面,是法理上。五代中,后梁的合法性,来自唐哀帝的禅让。这一点是五代十国里任何一个政权所不能比拟的。后梁之后的后唐则来自“复辟唐朝”的名义。后唐之后的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则都属于河东集团,具备一脉相承的性质,并且北宋在最后,统一了局部中国,成为毫无争议的正统王朝,因此,追根溯源,让五代成为正统。

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度问题。虽然十国并存,但十国里面,除了前蜀和后蜀的独立地位不容争议之外,其余的政权,独立性都不能和五代相比——比如南汉皇帝在给后唐皇帝国书的时候,唯恐惹怒后唐皇帝,因此在国书上,以“大汉国王”自居,而非“大汉皇帝”,吴越国始终就是向五代称臣。此外,在五代时期,西域的一些割据政权(包括西汉金山国的残余势力),曾向后晋称臣;高丽也曾向后周朝贡。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五代的政权属性,和十国是不同的。


藤树先生


五代十国时期是夹在唐宋之间的一个短暂但黑暗的混乱时期,虽然只有53年,出现的皇帝、发生的事却是非常多的,正因为更迭太快,所以这一段时期相对而言于国于民都是相当不利的。

实际上五代十国这个词的出现是为了更方便的说明这一时期的局势,而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五代,十国只是在这五代时期出现的一些割据政权,而且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十国,但绝不仅仅只有十国。

“代”这个词指的是具有正统性的能够承前启后的朝代,唐之后是后梁,再之后是后唐,再是后晋、后汉、后周,然后宋朝取代了后周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五代十国最能表述这一时期的局势呢?就是因为中原的这些朝代并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而仅仅是局部的统一。在中原王朝控制之外,还有别的许多割据政权的存在,他们有的愿意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有的不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索性自己称帝。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它们都只是割据政权的存在。称帝也好称王也好,政权仅仅是地方政权,并不具有正统性,因此统称为“国”。

其实五代十国这种局势早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就有了雏形,安史之乱被压下去之后,帝国就出现了藩镇问题,尤其是安史旧部河朔三镇,基本就是常年处于自治状态,准确的说应该是半自治。朝廷的政令是到达不了这些割据的藩镇的,更不用说征收这些地区的赋税了。朝廷自然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很明显的是有心无力,或者即便有力却后继无人。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实际上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统一了,它能控制的地区是有限的,这种情况越往后越严重,即便有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帝国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藩镇问题,还有各种各样别的顽疾,比如宦官干政,比如朋党之争,这些都让唐天子疲于应付。

后来的黄巢起义更加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皇权更弱,皇帝还要靠着节度使帮自己打仗,给自己遮风挡雨。而在黄巢起义中起家的那些节度使更是加紧争夺地盘,互相之间打得不可开交,皇帝都被他们夺来夺去。但最后还是朱温占得先机,控制了唐昭宗和朝廷,最终处死了唐昭宗和唐哀帝而建立了后梁。

但是朱温实际上也不能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他没有力量实现全面的统一。朱温曾经的老对手们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都不承认后梁政权,当然也有不少割据政权是奉后梁为正朔的。但是不管这些割据政权承认还是不承认,都没法否定后梁的正统性。

当然最不服朱温的大约就是李克用,后梁建立的第二年,李克用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李存勖又接过了打倒朱温的大旗,并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在923年从后梁手中夺过了部分“天下”,后唐就此建立。之后还有后晋、后汉和后周,都不长久,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只懂得夺天下,于治理天下上并没有多少天分,而且继承人又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

大约只有郭威的继承人柴荣是最优秀的了,他几乎就要实现全面的统一了,但却英年早逝,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留给了才六七岁的儿子。即便没有赵匡胤来捡便宜,也会有别的人来捡这个便宜,而且这个便宜不是一般的大,它奠定了后来全面统一的基础。从这里来说,柴荣真的是死的太可惜了。

赵匡胤的宋朝一建立,实际上五代就已经结束了,但属于十国之内的几个割据政权还在苟延残喘。赵匡胤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南方和北方的割据势力挨着一个个灭亡或者投降。但赵匡胤在世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却并没有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中来,之后终宋一朝,燕云十六州都是中原的隐痛,也因此战争从未停止过。


尚宫女史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里,没有一个如同如同唐朝一样大一统的政权,而是出现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小政权,这些小政权多自成一军,自立为帝。历史上称这一个复杂混乱的时期为“五代十国”。


其实中“五代十国”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政权混乱的时期,就如同将东周后期称为“战国”一样,都是对一个混乱时期的总称。

而“五代十国”中的“代”与“国”也是有区别的:

“代”是这一时期中,统治中原地区,且有传承关系的五个实际最大的政权。

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先后兴废的政权国。

“国”是这一时期中,与“代”并存且实际较为“代”更弱的许多政权的统称。

他们多是一些唐末军阀脱离中央政府控制后,建立的独立政权,他们大多以中原政权的“代”为正宗。包括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


“五代”是有着败亡与建立的传承关系,而且也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蕃镇国,并统治着中华文明核心的中原地区,但它们并没有对实现对周边蕃镇政权的统治权,是一种并存的关系。

所以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能简单的用一个朝代来称呼,为了研究历史,承认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于是便有了“五代十国”的称谓与说法。


浩中一内


五代十国是古代一个历史时期,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宋朝再给前朝修史的时候,采用了五代的说法,所以五代的名字也就延续下来,而十国是指五代的历史时期,先后在五代的周边出现了十个小国,所以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有了五代十国的称呼。

而五代就是指的是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也就是梁唐晋汉周,在后世的称呼中也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十国指的就是前后蜀、南汉、吴越、南唐、吴、荆南、楚、闽和北方的北汉,而它们代表的时间也就是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的历史,当然这个政权全部消灭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的时候,最后一个北汉也被北宋解决了,还因此得到了大家如今耳熟能详的“杨家将”了,那么明明在这个时期存在着15个政权,为什么要以五代十国命名呢?而国与代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古代的“国”主要说的就是诸侯国,像西晋灭亡的时候,历史不是进入了一场大混乱的时代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而十六国也就是我们口中说的诸侯国了,虽然他们也都是称帝的举动,还有汉朝发生的“七国之乱”,其实就是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反抗中央政权的行为,所以回归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上,很多地方割据政权像荆南和吴越都没有称帝,尤其是吴越,当时中原地区哪一个王朝存在,他们的国君都是上表称臣的,也就是在名义上作为中原政权的臣子,但是中原政权根本管不了他们的国政,还有像南唐这种情况,早期称帝,后面被中原政权打败了也就不得不撤去帝号,所以这些地方政权也就被人们称为“国”。

而“代”说的是朝代,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正统的王朝,就像我们说的汉朝和唐朝一样,他们都是朝代,代表着古代皇权的一种合法的延续,是被人们承认的中原王朝,就像三国大家都知道是魏蜀吴,但是真正的正统其实就是魏国,这里面就涉及到后面王朝的正统延续问题,毕竟曹魏是汉朝禅让得到的江山,自然占据了合理性,而晋朝又是从曹魏手中禅让得到的,所以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自然要按照这条线去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所以蜀汉和东吴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合法性了,在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自然是要以曹魏作为正统了。

其实事情回到五代十国的时候,也面对着这样的事情,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也就让史官正式为唐宋之间的历史修史,以证明宋朝的正统性,这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时代,后一个王朝为前朝修史就是为了证明自身的合法性,以及为统治者从前朝的历史上总结经验和教训,而当时编写的史书就是命名为《五代史》,后面还有欧阳修又编写了一本《五代史记》,后人为了区别也就将这两本史书分别命名为《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在这两本史书上都是以梁唐晋汉周作为正统王朝的。

而宋朝之所以这样去做,其实就是为了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毕竟后梁是从唐朝皇帝的禅让下得到的政权,而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分别取代之前的王朝,最重要的就是北宋是从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的禅让下得到的政权,所以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继承性,所以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王朝自然也就是作为正统延续下来,也就是五代了,如果不认可这五个王朝的正统性,那么北宋的正统性也没有办法解释,也就等于在否定自己的王朝,所以后来的王朝在建立之后都是需要寻找一个正统的,通过修史也就代表认可前朝的正统性,所以像明朝建立之后也是需要给元朝修史的,就是为了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元朝也是这样的理由,不过因为同时期存在宋辽金,最后统统承认正统性,给这三个前朝都修了史书,而西夏也是因为没有给予这样的正统认可,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一个地方诸侯国的存在了。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古代人的观念中,只有占据了中原地区的王朝,才能够被正式承认,这里的中原地区主要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区域,具体而言也就是陕西、山西、河南和河北以及山东这些地区,所以只有能够统治这些地区的王朝才会被承认,像占据其他地区的政权也仅仅被人们认可为地方割据势力,所以除了梁唐晋汉周之外,其他的十个国家也就是不被认可的地方割据势力了,当然这里说的是我们传统生活的汉地,如果以我们如今的疆域去看的话,存在的政权自然不只15个,还有着辽、吐蕃以及南诏等政权的,所以综上所述,“国”指代的是地方割据势力或者是诸侯国,而“代”是被历史认可的王朝,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是正统性上面最明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