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河從歷史至今為我國添加了多大的領土面積?有哪些記載?

孤木成林


根據《黃河輸沙及其對渤海、黃海沉積作用的影響》介紹:黃河每年的輸沙量高達11億噸,佔世界主要21條大河入海泥沙總量的17%。可以說,黃河其實每天都在“填海造陸”。

從戰國時代黃土高原開始發生水土流失起,黃河攜帶的泥沙量大增,整個河道經年受泥沙淤積、水面抬高所困。公元前190年(漢文帝時期)黃河開啟不斷向南改道的進程,到了北宋時期,黃河已經開始嚴重威脅首都汴梁(開封),到了南宋時期,黃河最終向南奪淮河河道入海。而在黃河向南改道之前,一直在華北平原來回擺動,一邊肆虐,一邊“造陸”。

黃河南奪淮河河道早期,黃河的河水是分別由泗水、濉水、穎水、肥水等多個支流匯入淮河,泥沙已經在多個支流中沿途沉積,所以對入海口的造陸作用並不是很快。到了明朝弘治年間,黃河全流已經全部由淮河河道入海,且明朝大修兩岸堤壩,使黃河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穩定的全部沿淮河入海,入海口泥沙量大增,河口延伸速度大大加快。從南宋初年黃河向南改道到清朝咸豐年(銅瓦箱決口、河道再次北還)期間,黃海在南方從江蘇入海已經長達700多年,最終的結果就是江蘇北部的土地面積向海外急速擴充,入海口向海裡推進將近100公里,生生在蘇北衝出了一個巨大的三角洲。

說幾個例子:一是江蘇連雲港雲臺山風景區,在宋代還是一塊孤懸海上的石頭島,如今早已併入大陸成為風景區+良港。二是現代的鹽城市城區距離海岸線已經有50多公里,不算濱海了,但是在明朝中期這塊地距離海岸線也就20公里,南宋時期則是瀕臨海岸線(不過2裡地)。但是從清朝咸豐年間,黃河河道向北移動以後,蘇北的海岸線已經不再向外擴張,反而在海水的沖刷侵蝕作用下不斷收縮,根據測速幾乎每年收縮數百米(速度快時達到600米/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不斷在蘇北建造海堤抵抗海水侵蝕,目前已經基本穩定住蘇北的海岸線。(根據資料顯示,黃河在蘇北造陸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以上)。

從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箱決口,黃河北奪大清河入渤海,又開始在渤海灣快速造陸,以寧海為軸向東呈扇狀淤填,海岸線每年向海上平均推進390米,平均每年造陸31.3平方公里,目前整個黃海三角洲面積已達550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


裝備空間


黃河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單從領土面積上來說,如果沒有黃河,那麼基本上就沒有我們如今的整個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在全世界可以排到第九或第十位,並且至今仍在增長中,如此巨大的華北平原的形成,其實基本上主要靠的就是黃河的泥沙沉積作用。

在遠古時期,整個華北平原直接上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如果黃河不攜帶泥沙入海的話,那麼如今的黃河入海口應該就在河南的孟津一帶,也就是說大概從小浪底水庫以東都是汪洋大海,這樣的話,整個山東省、河北省、江蘇省,以及河南、安徽、天津的大部分平原地區將都不復存在,這幾個省市中的一些高山如泰山等將都只是大海中的島嶼。


為什麼黃河能填平這麼巨大的一片海域,將其塑造成世界上最肥沃的、養育人口最多的平原之一呢?當然是由於其巨大的攜帶泥沙入海量,黃河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其中4億噸沉積到了下游的河道中,約有12億噸泥沙灌入大海,在全世界的所有大河中,黃河的水量連前30位都排不到,但是攜帶的泥沙量卻高居世界第一,所以才會有我們如此平坦和巨大的華北平原。

正是由於黃河挾帶泥沙量大的緣故,所以常常造成黃河河道淤積抬升的狀況,那麼當黃河河床抬高之後,黃河水就容易漫出河道發生決口,所以在歷史上黃河的河道並不固定,僅僅在有記載的2000多年的時間中,黃河就曾經發生過一千多次大決口,26次大改道,其曾經南下奪取淮河入海口,北上奪取海河入海口,幾乎就是在華北平原的最北和最南端來回折騰,所以才將華北平原塑造得如此平坦,而在河北東部、山東北部和江蘇省東部,有很多大片的沿海陸地都是近幾百年才造出來的。



再比如渤海,3000年前的渤海和如今肯定是很不相同的,地質學家考察發現,在兩千多年的時間中,渤海的面積已經縮小了1/3,而且變淺了很多,如今渤海的平均水深只有16米,就連青海湖的平均水深都比渤海還要深4到5米,考察發現只需十年渤海的平均水深就會抬高一米,因此不少地質學家和水利專家認為如果不改變黃河河道入海走向或者減少其泥沙量的話,那麼在200年之後,渤海很可能會被填平。


其實黃河填平大海,塑造陸地的活動,我們今天仍然在目睹,因為如今的黃河入海口仍在製造著大片陸地,看一下下面這張圖,這是150年來黃河在渤海灣中南部製造的陸地,已近6000平方公里,如果渤海灣被填平的話,那麼對中國整個北方地區的氣候都是不利的,因為如果沒有渤海灣的水汽調節作用,我國的北方地區的氣候將變得更加乾旱和乾燥。

所以治理黃河或許已經是我們不得不去著重考慮的事情,除了儘量想辦法減少全流域的水土流失之外,將黃河入海口改向黃海或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