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育兒路上十大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專業的兒童、女性相關知識!媽咪小孩——一個專注於女性健康、兒童成長的小小自媒體

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面對聽到的一些功效“神奇”的育兒理念和方法,難以抉擇。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又怕方法不科學。怎麼辦呢?

育兒專家Dr.魏的這篇清單,幫你破除育兒中常見的十大誤區。助你科學養育,做聰明爸媽。

育兒路上十大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1. 誤區一:右腦開發

不少訓練班宣稱:右腦記憶是左腦的100萬倍,我們平時教育,用的卻是左腦的邏輯思維,對右腦的圖像思維開發很少,所以要加強右腦開發。

Dr.魏:大腦的任何活動,都需要左腦和右腦的協作。創造力,是一個複雜的大腦活動,更需要左腦和右腦協同工作。對大腦的粗暴劃分,包括像“右腦開發”概念的流行,只是媒體誤讀,以及商家刻意宣傳製造的一個噱頭。

支招:不要聽信商家“開發右腦”的宣傳而盲目消費。想要鍛鍊孩子大腦,建議多玩發散性的思維遊戲。

2. 誤區二:超級記憶術

一些機構宣稱能鍛鍊孩子的速記能力,比如:兩小時背完圓周率小數點後幾百位的數字、6小時鍛煉出10倍記憶力等。

Dr.魏:超級記憶術只是教孩子換一種記憶編碼,比如用諧音、圖像或地點來關聯信息,並不能幫他深度處理語義信息。它的表演性大於實用性,且單項的超強記憶力無法遷移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去。

支招:提高孩子記憶力的十六字秘訣:重複越多、聯結越多、越會分塊,記得越牢。

育兒路上十大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3. 誤區三:關鍵期

一些商家刻意強調:孩子某些能力的培養是有關鍵期的,一旦錯過了,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Dr.魏:這是商家刻意製造的焦慮。科學家不說“關鍵期”,而是用“敏感期”這個概念來描述孩子某項能力最有利的發展期。敏感期的時間跨度比較長,拿口語來說,並不是某些機構鼓吹的2-3歲,而是到7歲。

支招:不要太過擔心所謂的“關鍵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興趣更加重要。

4. 誤區四:學步車

很多家長認為:在學步車的保護下,孩子學習走路會更快,而且減少了跌倒的風險,對孩子的成長更好。

Dr.魏:

孩子運動系統是從大量的試錯練習中獲得發展的,在學走路磕磕絆絆的過程中,大腦能得到豐富的信息和鍛鍊機會。可是學步車剝奪了這一機會,在孩子平衡能力還不強的時候,給大腦一個錯誤信號,認為自己可以走路了。所以,學步車不但會帶來危險,還會阻礙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

支招:想讓寶寶的運動能力發展得更快,奧秘在於前庭系統——經常輕輕地搖晃、舉高高或者坐轉椅,都可以促進孩子運動能力的發展。

育兒路上十大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5. 誤區五:快樂教育

信奉快樂教育的爸爸媽媽認為: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就不能“訓練”孩子,要順其自然,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

Dr.魏:腦科學原理表明,沒有充分的練習,一個人不可能精通任何腦力活。人的認知是有限的,練習可以把低層次的思考過程自動化,給更高層次的思考留出足夠的空間。孩子不論是學琴、做算術,還是鍛鍊思維,都需要刻意練習。不過,孩子的大腦發育沒有完全成熟,自控力和計劃能力較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減少練習中的衝突和負面情緒。

支招:練習中注意兩點:“一萬小時定律”並不可靠,因人、因領域而異;“熟能生巧”也要注意突破舒適區,有目標地練習,才能進步。

6. 誤區六:語言混淆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太早學外語,會打亂中文的學習,造成兩種語言的相互干擾。

Dr.魏:腦科學證據表明,如果孩子從小同時學習雙語,兩種語言在大腦裡的表徵區是網狀交織在一起的,像馬賽克一樣。也就是說,孩子學的不只是語言,而是一整套與環境互動的方式,很自然地就能明白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使用什麼語言,不存在不同語言之間相互干擾的問題。

支招:學習語言要趁早。越早學不同語言,語言的神經可塑性也就越強。

育兒路上十大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7. 誤區七:蒙氏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的特色在於強調獨立,被譽為“天才背後的科學”,以此為教育理念的幼兒園也層出不窮。同時,提出者蒙臺梭利開發出用來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教具,也被很多教育機構使用。

Dr.魏: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沒有證據表明,蒙氏教育比其他教學方法更優秀。而且蒙氏教育也存在不足:比如,不主張孩子玩“假裝遊戲”,認為是在浪費時間,但其實“假裝遊戲”在鍛鍊孩子想象力、發散思維等方面非常重要;強調讓孩子自發探索,忽視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但這往往會讓孩子只在舒適區裡學習,難以進入學習區。

支招:蒙氏教育有效果,但不要神化。蒙氏教具可以買,但不必過於迷信。

8. 誤區八:多元智能

很多機構信奉多元智能理念,認為人有八大智能,不能單憑智商測試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力。這些機構會給孩子做智力測試,然後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

Dr.魏:在認知科學和腦科學領域,智力不能這麼分。多元智能只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個人觀點,並沒有得到主流科學界、心理測量界的實證支持。而且多元智能的測量,恰恰不能預測孩子的學業表現。長期來看,這個理論誤導了教育者——一些受到多元智能理論影響的課堂,首先會測試孩子是哪種智力類型,然後根據他們“特別的思考過程”定製不同的教學方案。聽起來很個性化,其實靠不住。

支招:與其花大功夫,為孩子定製一種學習風格,不如讓他學習多元的思維過程,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強健孩子的大腦。

育兒路上十大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9. 誤區九:皮紋測試

很多機構宣稱:用高級儀器分析孩子的手紋,就可以預測先天智能和後天潛力。

Dr.魏:這聽起來是蠻神奇的,但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這個說法。指紋和腦細胞不存在因果關係。美國國家科學院,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質疑過皮紋測試的科學性。我們無法用皮紋預測智力,更別說潛力了。

支招:對於這些聽起來特別神奇的測試,最好不要太相信。如果真有需求,也從正規的醫院和專家那裡徵求意見,而不要聽信商家和商業機構的宣傳。

10. 誤區十:情商

網上有一句話很火——“成功80%來自情商,20%來自智商”,認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然後在媒體和商家的宣傳下,培養孩子“情商”的書籍和課程大火。

Dr.魏:這個說法來自科普作家戈爾曼的主觀認定,沒有靠譜的數據及研究來支撐。實際上,科學實驗證明:情商跟智商密不可分,通常智商高的人,情商也高。而且“情商”這個概念非常複雜,經常被誤用。其實,多數家長關心的“情商”,是希望孩子有人際交往相關的技能,可以統稱為“社會情緒技能”。

支招:首先要弄清楚,你具體是要提高孩子哪些社會情緒能力,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泛泛的“培養情商”。

育兒路上十大常見誤區,你中招了嗎?

歡迎喜歡兒童成長、女性健康的朋友們在下面評論區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們共同探討,如果您覺得有收穫,還望多多點贊、轉發或關注,予以小編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