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怎么看待诸葛亮北伐?

英中持支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联想一下秦汉以来的对匈关系。自春秋而战国筑长城,防守匈奴。但是挡不住匈奴人的进攻。只要匈奴人出一队骑兵扰边,长城以南的战国人就得派重兵把守边境。这种主动进攻与被动防守,让主动进攻的匈奴坐大。才有战国时的赵国李牧的几次反击。但还是不敢深入追击。


秦始皇统一中国,让蒙恬带三十余万人去戍边,以防匈奴南下,还是防守。楚汉时,匈奴夺取河套,阴山以南,骑兵一天一夜至新秦中。汉初,冒顿控弦三百余万,年年掠夺。汉民族饱经战乱,痛苦不堪,守得住吗?到了汉武帝,一反过去的被动防守,采用主动进攻,打得匈奴人逃往北方,匈奴才分化瓦解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再伐,后因成都猜疑,避祸沓中,久不北伐。采用防守之策,邓艾一支奇兵突击,蜀中为之一破,成都投降。

这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采用进攻中的防守这一反常的自保行为。


按说他早先理想中的北伐复兴是可行的。但关羽失败的结果,让这理想几乎崩塌。从荆州方面的进攻魏,吴的路沒了。这可是最佳的跳板啦!关羽一败,张飞又死,刘羽夷陵损兵折将。刘关张这才几年时间,丧了多少军队,物资,土地。再者,平南中成功的代价不小。人才武将"断代"。加上诸葛亮等上层人物集团是客居成都,多少与本土人士还得有磨合期。


诸葛亮非常难,难就难在曹魏方面,一旦他们主动进攻,诸葛亮要支撑就难,东吴一看蜀国有难,或支援,或争抢也说不准。

三国之中,最弱的蜀汉要图存,只有在进攻中存活,一旦停下,别人就来攻了,那时就抵挡不住了。


诸葛亮不是不想进取中原,如果进取成功,东吴该怎么想?蜀汉可是在上游,这吴国又是一个大的变数。

总之,诸葛亮图存,采用"扰边",而屡次北伐,不失一个自保的好办法。至于复兴汉朝,再说罢。


劉一千五


【1】

小时候看三国,我是站在蜀汉统治者立场的,那时候,我时常为蜀汉大军不能一鼓作气打下长安。光复洛阳,灭掉曹魏吞并东吴而忧伤。

甚至于姜维时代,蜀汉的多次北伐,我都是干着急,总觉得,蜀汉不能北伐成功,并且蜀汉后来还被曹魏吞并,是历史的不幸。

但随着我年纪的成长,我否定了过去的自己。

【2】

因为我发现,我立场错了。

我自问在任何时代,我都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毕竟论性体,我比较耿直,我也没爹可拼,因此在古代,我即便能侥幸当官,估计不出三天,就得把命赔进去。

而也因为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蜀汉北伐的本质,无疑是为了刘家一己之私,而害了巴蜀百姓。

【3】

诸葛亮的口号是中兴汉室,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汉朝到底有啥值得留恋的?是地主不收租子?还是贪官污吏不压榨我?

东汉末年如果不是社会矛盾激化,能产生黄巾起义么?黄巾起义,其实与其说是几个神棍搞出来的暴乱,不如说是人民忍无可忍的体现。

而诸葛亮北伐,中兴汉室,其实就是中兴暴政,对老百姓来说,是真没啥号召力——甚至于诸葛亮的汉军在曹魏境内,遭遇曹魏军民拼死抵抗,就说明很多问题了。

【4】

蜀汉是一个穷国,从蜀汉频繁作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看,诸葛亮每一次北伐,就意味着许多蜀汉百姓家庭家破人亡、人财两空。

你诸葛亮想报答刘备,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何苦绑架巴蜀百姓呢?

巴蜀百姓遭谁惹谁了?

对巴蜀百姓来说,曹家人当皇帝和刘家人当皇帝,有区别么?


辰州观海


真实回答这个问题容易挨骂。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刻意美化、神话了诸葛亮,历代传承下来,诸葛亮也是智慧正义的化身。

诸葛亮的成名之作就是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预言了未来天下大势,也帮助刘备实现了这个宏伟计划。的确见地非凡。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大权。辅佐刘备体现了智,辅佐刘禅,体现的是忠。对于一个对天下大势早已了然于胸的诸葛亮来说,他应该知道北伐是没有结果的。北伐的最佳方式应该是联合东吴一起举兵,东西对进,使曹魏首尾难顾。这样成功的概率应该很大,可是他没这样做,这与他的智慧不相符。

所以评价诸葛亮北伐有两个解释:一是诸葛亮只适合做参谋,没有掌控大局的能力。二是受自己三国论的桎楛,认为天命不可违,北伐只是尽人事而已。所谓成也三国败也三国。


用户52934274637


诸葛亮北伐我认为他是尊王道,兴义师,伐汉贼之举,可惜出师未捷,星落五丈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一、尊王道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乃遵汉朝为正朔,汉献帝被逼退位,刘备登基当皇帝,延续大汉国祚。以求日后挥师北伐,兴复汉室。可惜刘备中道崩殂,白帝城托孤与诸葛亮。

刘备托孤不仅仅要诸葛亮辅佐刘禅,更希望他能带领蜀国完成他未实现的政治抱负。所以诸葛亮明知蜀国国力最弱,依然兵出岐山北伐中原,乃是遵王命,行王道。

二、兴义师

诸葛亮出师北伐,打的军旗乃是汉家军旗,旗号也是克复中原,兴复汉室。所以遵汉朝为正朔的蜀军乃是王朝之师,正义之师。

三、伐汉贼

魏蜀吴三国的奠基者都曾经是大汉的臣子,除了刘备一心想复兴大汉之外,曹操和孙权无时无刻不想裂土分疆,取代汉朝而另立乾坤。所以在当时孙权和曹操名为汉臣,实际为汉贼。后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成立魏国,实乃篡汉自立,所以诸葛亮出师北伐,乃是以王道伐无道,以正义之师伐叛乱贼子,奉大汉之正朔而讨逆贼!

诸葛亮伐魏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他穷兵黩武。蜀国国力情况诸葛亮最清楚,出师表已经明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见诸葛亮知道益州最为疲弱。

那为什么要北伐呢?出师表也以明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可以看得出诸葛亮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感叹四百年大汉毁于汉贼之手。诸葛亮治蜀十年已颇有成效,兵甲已足岂能偏安一隅,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铲除乱臣贼子,恢复我巍巍大汉!


木头视点


如题主所叙,诸葛亮稳定了局面之后,就开始义无反顾坚定北伐。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出于三个需求而持续用兵直至星落五丈原。

第一个,自然是维护蜀汉政权合法性的需求。先主刘备的志向是恢复汉室。提出“汉贼不两立”。另外刘备取代刘璋合理性在于刘璋占着茅坑不拉屎。刘备要兴复汉室。要灭除曹操。现在,汉贼坐了龙庭。要不要去讨伐?继承刘备的衣钵那就必须出兵讨伐。

第二个,维护政权稳定性的需要。蜀汉地盘太小了。还是一个外来政权。如果偏安自守,那么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本土人就没有了上晋机会。偏安自守,对于东吴来说,你这个盟友没有价值。魏国堵住险隘,然后对东吴用兵。东吴能独担兵灾吗?恐怕孙权又得打降书顺表了。这样就内外俱失。

第三个,防守的需要。以攻代守。蜀汉的进攻也鼓励了东吴的进攻。蜀吴的进攻消耗魏的国力,干扰魏的发展,影响了魏的政局。这个方面论述很多。不多言。

那么,诸葛亮的北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奋其忠贞自恃才力,天命未定,不敢不尽人力。


恬然滋味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权臣志向绑架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休养生息时人才梯队,组织重构没有做好。

具体表现在:

北伐失利从管理角度存在用人不当(马谡失街亭),将相不合(墨守成规,奇正相依之计未用),君臣不睦(李严挑拨,出师表名扬天下),后继乏人,兵员不足(奇正难成原因之一)。


凯腾聚知


东联孙吴、北拒曹魏。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

曹魏、孙吴和蜀汉这三个政权中,曹魏因挟天子以控制军政,所以实力是最为雄厚的;孙吴因守着江南鱼米富庶之地,在实力上逊于曹魏但绝对强于蜀汉;和魏、吴相比,刘备揭竿而起的蜀汉是实力最弱小的,以至于它不得不钻进易守难攻的巴蜀之地苟且。

诸葛亮北伐之前的局势是曹魏集中力量攻打孙吴,孙吴独力难支,眼瞅着危险了。诸葛亮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为了促成三国鼎立的格局,毅然决定出兵北伐,当然,口号得喊的响亮——北复中原。

公元228年蜀汉北伐,曹魏不敢小觑,赶紧调攻打东吴的军队前往关中防守,江南一分兵,孙吴的压力骤减,于是,仅隔不到一年的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确立。此时三国鼎立格局正式稳定,诸葛亮战略上让曹魏东西受制、两线作战的目的最终完成。

曹魏集中力量对付孙吴政权,孙吴肯定不是曹魏的对手,迟早都得被打垮,东吴要是垮了,曹魏就能腾出手来收拾弱不经风的蜀汉了,诸葛亮的北伐,实属无奈之举,唇亡齿寒的道理诸葛亮是明明白白的,但蜀汉完全不具备夺取中原的实力,所以他以震荡曹魏朝野的“光复中原”的北伐之名不深入关中腹地,就在关中和巴蜀边境上不断的侵扰,以蜀汉小的牺牲来换取稳定的成犄角之势的三国鼎立格局。

此后几十年的三国各霸一方的格局证实了诸葛亮北伐战略的卓略远见。


野钓鱼倌


你怎么看待诸葛亮北伐?

老爹认为:诸葛亮坚持北伐,正是他忠诚的最好表现。

  1.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先主刘备的遗愿。

  2.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目标。

  3. 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这是他忠于蜀汉的最好表现。

具体可以参考视频: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3272891401a67cd32e5bc2a102cfe2f\

老爹有话说


北伐是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先帝临终前的政治交待,诸葛亮倾毕生精力进行北伐,是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忠实行动,应该值得尊重和肯定。



北伐从战略上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符合蜀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意图,统一是历史要求和民心所向,总不能可能遭到失败就放弃了努力,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挫折就放弃了北伐,这不符合中国做事的精神。



北伐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魏国地广人多,国力雄厚,蜀国保障困难等;主观原因是战略意图太过明显,战法比较单一,准备不足,用人不当等。



北伐某种程度上讲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按照当初隆中对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北伐要采取两路进攻方法,一路从荆州北上,一路就是从天水、陈仓和岐山方向向东用兵,由于关云长大意失荆州,最后才变两路夹击为一路进攻,这在战术上来讲肯定没有两路夹击效果明显。



北伐是否成功,我认为并不重要,我们总不能因为北伐失败就对诸葛亮求全责备,横加指责,这样让人有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和落井下石的感觉。


知未是也


曾几何时见过一评价好人和坏人的段子,如下: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上,替玉皇大帝盖瓦;小人,小人,小小人,小人被贬,贬到十八层地狱,为阎王老子挖煤。而诸葛亮属于前面这种人,好人。

诸葛亮北伐示意图。

诸葛亮一生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出师表》中也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诗人杜甫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叹,所以诸葛亮成了治国全能、世人崇拜的神人。

诸葛亮画像。

但诸葛亮决不是军事将才,陈寿在《三国志》里也指明了诸葛亮并不擅长军事,虽有七擒孟获,但孟获只是西南一个小部落酋长,五次北伐才碰到了真正的对手,结果均失败。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共5次北伐,2出祁连山,魏国是越打越强,蜀汉越打越弱,魏国打出了个司马懿,而蜀汉失去了诸葛亮。

图为木道门古战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魏将张郃被射死于此地。

如今再次翻看诸葛亮5次北伐的路线图,魏国并不是蜀汉的最大敌人,而是横在汉中和长安之间的天然屏障—秦岭,而北伐的唯一线路就是穿过那5条秦岭通道。所以诸葛亮北伐可简单归纳为:哪底走哪一条通道穿过秦岭,魏国如何堵住这5条通道。空城计、木牛流马、禳星续命等一个个传奇故事由此展开。

图为宝鸡五丈原武侯祠,234年诸葛亮在此地去世。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就说过: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县打来,距离长安城不足200里,那就只能决战,双方胜败在55之数;诸葛亮如果从五丈原渡渭水,那就掐断了自己和大后方的联系,等于自寻死路。果真蜀汉扎军五丈原,魏军堵而不打,诸葛亮去世,魏军奇袭,蜀汉军大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