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昌宁村史话

昌宁村史话

彭辉

昌宁村在陕西富平县流曲镇西北二里许,古时因唐“福昌寺”香火旺盛而得名“香凝村”。明嘉靖间筑城始有“昌宁堡”和“昌宁村”称谓。清初写作“昌凝村”,清乾隆五年又恢复原名。清末及国民年间,昌宁村为“崇厚团”继而“崇厚乡”又“第三保”公所驻地。解放初这里曾是“昌宁乡”政府所在地(福昌寺内),故人称“乡里村”(类似“县里”、“村里”)。一说“香里村”或“香宁村”,但官方及县志均称“昌宁村”。

昌宁村史话


远在先秦时,此地就有先民生活定居。秦汉时属频阳县通川(今流曲),魏晋南北朝时属通川郡,后划属土门县。初唐时属土门护军,中唐属美原县。宋金时期此地属金朝耀州辖地,元初裁美原改隶富平县。明代昌宁村隶属频阳乡流曲里。清乾隆间昌宁村与尚义村、大岗村、梅家庄东堡合编为东北乡第八联,共辖19个自然村堡726户,丁男2788名,妇女1958口。民初局势动荡,第八联遂组建“崇厚团”自保,旋即以团代联,维护一方治安。民国二十年(1931)撤团改乡,崇厚团改为“崇厚乡”,隶属智和镇(流曲)。旋即又推行“保甲制”,崇厚乡又改为富平县第四区第二分区(公所驻流曲)“第三保”,七年后撤“区”改隶智汇乡(流曲)。1富平解放后,第三保改为流曲区“昌宁乡”,民间习称“第三乡”。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撤昌宁乡为“昌宁村”,改隶美原区流曲乡,1958年改属流曲人民公社。1962年原昌宁村所属的尚义村划归小惠人民公社,昌宁、大岗、梅家庄各为行政片村,隶属流曲人民公社,1984年“建乡立镇”,昌宁村隶属流曲镇至今。

昌宁村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秦汉时此地似有梁姓、刘姓、王姓先民居住。西汉征和二年,汉武帝访频山明月寺曾驻跸通川,适逢旱灾,诏令赈灾免租,教民广种荞麦。约在东汉末年,因北梁村地域狭小,始有先民迁居“西梁”。魏晋时匈奴人郝元度起兵反晋,斩北地郡太守于西梁村北拜将台。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昌宁村东北隅建“福昌寺”,香火盛极一时。约在明洪武年间,庄里镇长春倚家堡木匠倚氏兄弟迁居昌宁村,逐渐繁衍形成村落,人称“倚家”。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富平各自然村筑堡寨防盗匪,其时频阳乡流曲里昌宁村有:昌宁堡(王家)、金墉堡(西梁)、重宁堡(倚家)、和宁堡(东刘)、永宁堡(中刘)、复宁堡(西刘)、人和堡(北梁)。

西梁堡坐南朝北,占地约百十余亩,建有城门九座,北门口耸立石狮一对,冠名“金墉堡”,可见其城堡之雄伟宏大,固若金汤。北梁堡位于唐代“福昌寺”之西,城堡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略小,仅有南门一座。重宁堡坐南朝北,占地二十四亩,城廓宽阔,墙高壕深,辟有北城门楼一座,同时在堡东北角建有“倚氏东祠堂”,在堡城门西“关公庙”北侧建有“倚氏西祠堂”。明清时昌宁村以制香业、烟刃子、卷烟丝、马蹄铁等手工业,以及泰昌药房等知名商号而繁荣兴盛,名噪西北。清同治间关中爆发“回回乱”,昌宁村各堡屡遭蹂躏,屋毁人亡惨重,一片凋零,北梁堡几乎成了一座“空空城”(逃生者后来迁居流曲北街)。据清光绪县志记载,劫后昌宁村仅剩下梁家堡(西梁)、王家堡(与刘堡合称)和倚家堡。清同治八年(1869)重修昌宁堡(王家堡),“昌凝堡寨座落东北乡,距(县)城三十五里,周围一百零四丈,城高二丈八尺,城根宽一丈八尺,上宽七尺,雉堞一百个,高六尺,墩台三座,池深一丈五尺,宽一丈,南门一道”(清光绪十七年《富平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关中突发瘟疫“虎烈拉”,流曲一带病殁者甚多,唯重宁堡紧闭城门严禁人等出入,持续数月仅靠绳索从城墙吊取食物,全堡无一人染瘟疫,故后人称赞重宁堡是“救命城”。

昌宁人淳朴至孝,尤以唐孝子梁悦名扬天下。唐宪宗元和六年(811)九月,昌宁西梁村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复仇案”,年仅十二岁的孩童梁悦,手刃杀父仇人秦杲(gao)投案自首,案件呈报朝廷,帝下旨议罪,时任朝议郎上骑都尉韩愈作《复仇状》,引经据典,明辨曲直,伸张正义。唐宪宗据尚书省集议奏闻颁诏:“复仇杀人固有彝典,以其申冤请罪,视死如归,自诣公门,发于天性,志在徇节,本无求生,宁失不经,特从减死,宜决杖一百,配流循州(今广东惠州、河源一带)。”五代后晋《旧唐书》、北宋《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世称“唐孝子梁悦”。富平民谚说:“文有杨爵,武有王翦,孝子梁悦,忠臣张紞,太子少保孙丕杨,魏征一梦斩龙王。”孝子梁悦能与富平古代先贤齐名,可见其影响深远。然从今之社会而论,私自寻仇断然不可取。古时西梁堡东南隅建有“梁悦祠”,清嘉庆间重修时墙壁嵌有石刻《复仇状》原文。清康熙间关中名儒李因笃诗云:“日贯长虹白刃流,香宁壮气拔寒湫。至今岁祀香廓庑,清议犹传柳柳州”

(清乾隆四十五年《富平县志》)。今之“梁悦祠”重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昌宁村民于2009年重修。

昌宁村史话


昌宁人勤劳俭朴,素以耕读传家称世。明洪武间昌宁村北梁堡人梁甫,生性简朴勤学,怀材抱德,素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著称,后以“孝廉举”(举人雅称)授官应天府(南京)府尹(相当于市长)。赴任时夫妻二人粗衣布衫,行囊简陋,仅乘两头驴前往。在任为官八年,清廉如同寒士,官俸大多捐助贫苦之民,时人皆赞誉其为爱民如子的好清官。离任时梁甫携妻仍骑二驴渡江返还故里,这在古代实属罕见。明中叶昌宁东刘堡人刘顺,字孝夫,少时父亲亡故,家境贫寒,遂以种菜园赡养母亲。为人仁孝好学,天资聪慧,后遇道士教授以《易经》,遂学有所成,文彩熠熠,远近闻名。然苦于囊中羞涩,无钱购买笔墨纸张,时常用树枝在地上作文,皆妙语珠玑。有一年家乡遭旱灾,刘顺去同官(今铜川)山中背粮,适逢知县出榜命题作文,诸多儒士学子无人敢应。某秀才遇刘顺管了一顿饭,刘顺餐毕提笔成章,知县阅之大为惊奇。县督学爱惜人才,拟招录刘顺为县学高等廪生,并由官府提供食宿。刘顺再三婉言谢绝,仍以儒士贫居乡间。明天顺三年(1459),刘顺去西安府参加“省试”,邻近各郡县应试学子闻知,皆仰慕刘顺才华纷纷前去拜访,见其伏案疾书,

“衣犹不掩膝,然道义朴直卓然,有躬行君子之风”(明《富平县志·选举志》)。是年,刘顺以乙卯科举人授官陕西夏县知县,在任颇有政声。清道光间昌宁村倚家堡举人倚兴彦,授山西某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恪尽职守,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因此遭上司排挤愤而辞官。其族弟倚兴章,字子俊,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少时考入县学读书,因品学兼优经省学政官考选,以“拔贡生”保送京城国子监学习深造。数年后学有所成,尤精通儒学,能文善赋,酷爱书法。然因其舅系宰牛屠夫而科考不第,遂返乡笃志办学授业。倚先生学识渊博,因人施教,德高望重,深受学子拥戴。清光绪十一年(1886),诸学子于倚家堡北门外路旁竖“德教碑”,以旌表倚老先生办学授业、造福桑梓之功德。

昌宁人忠义敦厚,不畏强暴,敢于担当。明末陕北民军马化龙部攻占流曲一带,烧杀抢掠无所不及,昌宁多有义士奋起反抗。清末昌宁诸堡惨遭回匪蹂躏,父老姑媳多人抗暴殉节。民初乱世盗匪蜂起,昌宁人为求自保,纷纷习练刀术和“硬肚子(拳民)”,聘请白庙程卢村著名拳师卢智平等教习拳术。民国七年(1918)七月初,美原镇驻军郭坚部因军用物资被抢一事,残忍剿杀“硬肚子”于薛镇东北一带,旋即又率部暂住流曲镇,引起民众恐慌逃离,民间谓之“跑郭坚”。七月初七,该部从流曲镇开拔去往庄里镇途经昌宁村,有几个掉队的士兵在王家堡城外调戏侮辱民女,倚家堡守城团丁见状怒不可遏,在城上用“狗娃炮”朝西去的队伍打了一炮。郭坚不明就里恼羞成怒,立即挥马率部返回报复,指挥队伍迂回包抄倚家堡。昌宁崇厚团“硬肚子”首领倚珂闻讯,封堵了倚家堡城门,于城楼各处布置团丁防守,并派出一队手持长矛大刀的“硬肚子”团丁,从倚家堡西小路南下拦截。当行至王家堡北埝下时遭到郭坚伏击,七名团丁应声中弹身亡,其余四散逃命。队伍追击至北梁堡南,程卢村拳师率一伙“硬肚子”突然从城西杀出,乱枪之下寡不敌众,遂遁入玉米地向西北逃去。队伍折返包围倚家堡,又在关帝庙前射杀了两名“硬肚子”团丁。这时从西梁堡东城壕冲出一青年“硬肚子”,挥舞长矛与士兵格斗,被后续队伍围住开枪中弹英勇牺牲。西梁堡村民梁升云等听见枪声出城门惊恐张望,队伍立即开枪射击,梁升云当场毙命,王天义中弹不治身亡,其余四散逃命。

昌宁村史话


郭坚亲自指挥队伍围住倚家堡北城门,高声喊话叫嚷开门投降。守城团丁倚新盛在枪眼口举起一块砖刚一露头,就被郭部枪手一枪打掉了半截砖。围城队伍人多势众,团丁势单力薄,倚珂料知城堡难守,遂将村民全部隐匿于堡内地窨子(地道),然后带领倚新盛、倚学廉(倚兴章之子)等团丁拽着绳索从南城墙溜下,欲伺机侧击诱敌。郭坚见堡内无动于衷,便命士兵抱来柴草烧毁城门涌入堡内,将从地窨子出来打探消息的村民倚琅、倚学忠、倚瑞等悉数枪杀。士兵逐户破门而入寻人未果,便抢疯狂掠财物火烧民房,撤退时又点燃了场院的麦秸垛,一霎时火焰腾空,浓烟滚滚。当晚郭坚部驻扎王家堡,王永昌的父亲躲在柴草垛,被士兵发现拽出后枪击成重伤。此后一连七天,郭部士兵以抓“硬肚子”为名,大肆强抢勒索村民钱物,趁机侮辱妇女,无恶不作。郭坚部离开王家堡时,强行拉走骡马40多匹,又点火烧了倚新盛家的油坊。昌宁村遭此劫难,亡人20余口,房屋被烧毁百余间,财物损失不计其数,粮食草料被抢劫一空,人无粮可食,牲口无草料可喂,许多人逃难在外数十日不敢回家。郭坚之残忍行经,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靖国军上峰亦多次严加责斥,然时逢战乱年间,终不了了之。留在昌宁人心中的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至今在倚家堡倚保庄家的老屋,还能看到郭坚烧民房的痕迹,今昌宁堡北城门楼为西北工业大学倚朝晖教授捐资重建。

昌宁人向往革命,多有志士投身地下党活动。昌宁村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建立了党支部,是中共富平地下党早期活跃地区之一。昌宁村西梁堡地下党人梁步六,又名梁布鲁, 1926年考入兰州东教场“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在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从事情报工作,先后担任交通处无线电报务员、电台台长等职。1933年6月中共安康特支成立,梁步六任书记,有力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的军事活动。是年秋,梁步六随军移防汉中。1934年春,梁永鸿(地下党、昌宁村西梁堡人)等在西北军驻安康警备二旅发动武装起义。1935年,梁步六和妻子文秀(地下党)在上海被捕,经汪峰营救出狱,后经于右任保释重返杨虎城部。1936年“西安事变”后,梁步六任第38军(原第十七路军)情报科长,期间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他和赵伯平参与了中共韩城县委恢复重建工作。并在红六军政治部帮助下恢复重建了昌宁村地下党支部,梁步六兼任支部负责人。1937年芦沟桥“七七事变”后,太原、晋南相继沦陷,陕西屡遭日军炮击,合阳受到严重威胁。是年冬,第177师驻防合阳,修筑工事、动员群众,宣传抗日。并抽调辎重营长李锦峰、辎重营副营长王汝召、师部参谋梁步六等(均为地下党人),协助地方开展军事训练。1938年2月,“合阳县抗日民众自卫队”成立,苏资琛兼任大队长,梁步六兼任副大队长。合阳自卫队曾三次随177师东渡黄河与日寇作战,血洒疆场。1944年因蒋介石清党,梁步六被迫离开部队,隐名梁步陆,又化名梁丰厚,在黄埔军校任上尉劈刺教官,后返回家乡继续从事地下党秘密工作。约在是年秋冬,梁步六与曹村地下党人白彦信,共同开辟了“西安-富平(昌宁、曹村)-马栏”红色交通线,掩护地下交通员通过封锁线,组织群众为八路军筹军粮1000多石。借助“泰合昌”、“自立诚”商号,通过西梁堡粮商

梁步山(步六本家兄弟)等向马栏游击队运送药品、粮食和枪支弹药。期间还创办了“流曲女子学校”。1949年5月,梁步六直接参与了 “西安反潜第一案”的侦破工作。解放后任西安房地产管理局局长。梁步六一直从事地下党情报工作,先后经历或直接参与了西安事变、红军改编、中条山战役、西安反潜等重大事件,为党的情报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昌宁村史话



昌宁村王家堡早期优秀地下党人王克勤,少时就读于流曲通川小学,1927年考入于右任在西安创办的“中山军事学院农运班”,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蒋介石叛变革命,西安一派白色恐怖。王克勤受党组织委派,于次年春返回富平开辟党的工作。不久“渭华暴动”失败,王克勤冒着危险,掩护失散的红军战士返回陕北苏区。是年秋,王克勤在流曲通川小学任教,建立了地下党并担任支部书记,吸收优秀教师和进步学生入党,通过讲演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多次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粮抗捐”活动。1931年,渭北游击队战斗失利亟需补充兵员,王克勤立即动员推荐王安民等一批党团员参加游击队,及时地为革命武装输送了有生力量。1932年冬,富平党组织发动了一次盛况空前的“驱米(县长米森若)交农”运动,指挥部就设在流曲通川小学,王克勤等地下党人为此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驱米交农”运动后,一些地下党人身份被暴露,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缉搜捕,王克勤也被当局逐出教育界。但他依然积极从事地下党秘密活动,与王耀东(地下党,外地人)等人在流曲北街开设小杂货铺,作为地下党秘密联络点,先后掩护省委陈云樵、武字区黄子文等领导来此地开展地下工作。1934年,王克勤陪同地下党富平县委书记张祝三等人去美原,被张枪杀于沐惠村一户农民的红苕窖里。张祝山公开叛党,使富平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

人间沧桑,岁月钩沉,缅怀先贤,涌却在心的是昌宁人淳厚忠孝、勤劳节俭、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适逢盛世,我辈当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