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愛我中山裝

愛我中山裝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要,每個人都離不開,衣排首位,則充分體現人類文明,而衣什麼,除了取決個人喜好之外,無不打上時代烙印,比較典型的如趙武靈王倡導的胡服騎射。而對於出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們來說,中山裝,無疑是那個年代的人們衣著上一道抹不去的記憶。

那是一箇中山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從我記事一直到八十年代初的近二十年的時間裡,無論東西南北,也無論老少長幼,人們一律都衣著中山裝,據說,是中山裝的實用方便省錢正好符合那個時代的需求。那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又趕上自然災害頻發,物質極度匱乏,人們大多尚未擺脫貧困,食尚難果腹,添一件新衣自然是奢求,我們平時大都穿著帶補丁的衣服,要想添一件中山裝,也只有等到逢年過節,因此小孩盼過年說白了就是盼望添一件新衣服。條件稍好一點的在生日的時候也可能會換上一件嶄新的中山裝,那樣就足以羨煞周圍一圈人。記得有一年年關將近,父母翻遍了家底,也沒湊夠給我做一件中山裝的錢,最後想盡辦法,也只得讓我把家裡的一隻老公雞抱到集市上去賣。多年以後,我讀路遙的《人生》,看到高家林在街上賣饅頭那一段場景時,忽然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一時竟五味雜陳,為了能夠在新年換上新衣,能夠穿上一件嶄新的中山裝,我不得不委曲求全地步行到十多里外的集市去。現在的孩子們衣食無憂,自然也不再會有我們那時的感受。

那個時代,全民皆穿中山裝,就連領導人們也常如此,何以如此呢?原來,看似一件普通的中山裝,其實是承載著孫先生的全部理念: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四個口袋寓意“禮義廉恥”四大美德,口袋上的四粒扣表示人民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四權,倒山字形筆架蓋象徵崇文興教,正面五粒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憲法,又暗寓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袖口上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和“平等自由博愛”的共和理念,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觀諸當今世界,還沒有那一個國家的服裝能夠融入這諸多理念。正是由於中山裝有諸多寓意,無怪乎會受到孫先生的追隨者們的親睞;也無怪乎民國十八年制定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更無怪乎民革在關於“孫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有關事宜”的提案內容中,建議將中山裝作為正式禮服。孫先生一生致力於革命事業,雖九死其猶未悔,為建立一個獨立富強民主的國家奔波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們穿著中山裝實際上寄託著對先生的緬懷,也時時警醒自己,不忘先生囑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隨著西風東漸,曾經風靡天下的中山裝突然之間銷聲匿跡了……

再後來,隨著國學的復興,隨著傳統的迴歸,曾一度銷聲匿跡的中山裝突然成為時裝出現在T型臺上,不禁又勾起人們的記憶,尤其是當看到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常著中山裝,反倒比西裝更能凸顯我中華民族本色,更能凸顯我大國風範時,人們不禁感慨萬千:還是中山裝揚我國威!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中所描繪的天下大同,為後人所激賞。孫先生曾把它工整地錄出,並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奮鬥目標,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一代代人持續不斷地接力,我們展望未來,也要回顧過去,所謂不忘初心是也。

如今,經歷過幾反幾復,人們逐漸迴歸理性,也終於重新認識到:承載著孫先生治國理念的中山裝,也同時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努力和記憶,它已不再僅僅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服裝,而早已成為了一種民族符號。因此,樹立民族自信,我們不必盲目地崇洋媚外,愛我中山裝就是愛我大中華!

(徵文,編者略有改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