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德軍在1942年為什麼選擇在南方發動進攻?不怕戰線拉得太長嗎?

小龍蝦148499353


德軍在1942年的作戰計劃完全是將戰爭經濟放在了第一位,軍事原則反而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希特勒要求1942年的戰略目的就是要深入高加索佔領那裡的油田,這意味著進攻德軍的左翼將處於不斷拉長的態勢,德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用於側翼的掩護,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是極為不合理的,因為德軍沒有多餘的兵力執行如此漫長的側翼掩護任務。



即便是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認側翼掩護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湊齊足夠的掩護兵力,他向其他軸心國成員索要來了更多的軍隊,大量的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加入到東線戰場,儘管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很差,但是希特勒認為如果將掩護防線設在頓河、伏爾加河這樣的天險上,這些聯軍部隊還是可以勝任的。而在頓河和伏爾加河的陸地連接地帶,即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區仍舊由德軍來防守,這樣一來,至少在理論上希特勒解決了側翼掩護這一致命的難題。


整個德軍陸軍總司令部恐怕只有希特勒對於這個計劃持樂觀的態度,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希望儘可能的德軍的冒險程度,所以他在具體的作戰計劃中將進攻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德軍先集中全力推進到斯大林格勒一線,在殲滅南翼蘇軍主力並建立其堅固的北翼防線後,德軍主力再向高加索進軍,這種“兩步走”的戰略使的德軍儘可能的保證了兵力的集中,無論在斯大林格勒方向還是今後的高加索方向,德軍都可以投入進攻兵力的大部分,從而很好的避免了由於戰線拉長而導致德軍兵力分散的困難。


從戰略上來看,德軍繞過莫斯科方向上的蘇軍主力而向東和東南深入蘇軍後方數百公里無疑要冒巨大的風險,很容易會遭到莫斯科的蘇軍主力南下的反擊,從而面臨著被切斷後路的危險。但是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制定的計劃很好的降低了這一風險,因為德軍只有在北翼防線完全建立起來後才會進軍高加索,而在這一期間蘇軍必然會調集主力阻止德軍的企圖,雙方將會在斯大林格勒爆發一場決戰,德軍的進攻兵力並沒有分散,只有在取得決戰的勝利後,德軍才會轉向高加索。如果希特勒能夠嚴格按照這一作戰計劃執行的話,德軍還是有很大的幾率獲勝的,至少也不會出現後來那樣的慘敗,可惜希特勒沒有那麼做,他幾乎是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展開進攻,在決戰還沒有到來之前德軍的兵力就已經分散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上,最終以慘敗而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