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江陰長涇老街,一條千米長的石板路,走過才知道什麼叫江南


在江蘇無錫江陰市的東南面,有一個叫作“長涇鎮”的地方。鎮內有一條涇水河橫貫,在這條河的中端,有一條用數千塊山麻石條鋪成路面的老街,當地人稱之為“長涇老街”。老街興建於明朝的鹹化年間,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

長涇,原先的地名叫作“東舜城”,據民間傳說,是因為帝舜在此居住過。宋代時被更名為“東城裡”,到了明代又更名為“東舜鄉”,至清朝的康熙年間,史書上才開始稱“長涇鎮”,名稱一致沿用至今。

長涇老街的興起,跟一個姓“夏”的人有關。這位名叫夏希明的人,從鄰近的習禮村搬遷到了涇水河邊定居,並先後疏浚了涇水河,沿河建起了石板路,還在河上建了一座“興順橋”,以方便河兩岸百姓的來往。夏姓,也就成為長涇鎮的第一大姓。

這條建於明代的石板路,全長不到一千米,全是用1米長,40釐米寬,20釐米厚的山麻石鋪成,兩邊再輔之青磚。石板的下面是洩水道,因為江南多雨,有了洩水道後,即便是雨天,走在石板路上也不會溼鞋。前幾年在整修石板路時,人們還驚奇地發現,每塊石板上都有標號,就算把路面上的石板全部取出來大修,只要按標號鋪設,就跟原先的路面一樣整齊。

現在的長涇老街全長約有1.5公里,因為老街位於涇水河的北岸,所以也叫“河北路”。河的南岸原先也是跟北岸一樣有條老街,可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整治涇水河時,南岸的臨河老街全部拆除了,僅保留下了北岸的老街。

長涇老街東起大福蠶種場,西至興壽橋,石板路的兩邊,大多為兩層樓的老式建築,基本上臨街開店面、後面居住人。在明代的萬曆年間時,長涇老街已成為江陰東南地區的一大市鎮,史書這樣記載:"規模大定,民益庶繁"。

長涇老街上的建築,依舊能見到有明代的五房牆門、清代的汪家石牌坊、清朝的張廳、民國時的龍園茶館,以及建國初期的供銷社店鋪,可以說是一處六百年來一直沒有改變過的江南古街。

老街的中段,有一座著名電影明星上官雲珠的故居,現在已經被改成“上官雲珠紀念館”。1920年,上官雲珠就出生在長涇老街上,並在此度過了她的童年時期。抗戰爆發後,她隨家人去上海,並在上海加入了電影拍攝行業。她一生在銀幕上扮演過無數女性形象,最為經典的影片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等。


位於老街西端的龍園茶館,是一處紅色的基地。1940年夏,愛國志士張大烈在茶館宣傳抗日救國時,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張大烈是長涇人,他的故居就在涇水河的南岸。青年時期的張大烈曾到法國留學,主攻雕塑藝術。抗戰爆發後,他回到長涇,並出任長涇中學校長。當時敵偽政府以發放教育補助費為誘餌,要他在中學裡開設日語課,被張大烈拒絕了。

老街的東面,有一處已經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大福蠶種場”。該蠶種場興辦於1928年,是由長涇鎮的宋氏兩兄弟出資建造的。蠶種場最開始辦在涇水河南岸,因規模擴大,又在老街所在地的北岸辦了個分場,還在河的中間建有一座木橋。蠶種場所生產的“帆船”牌蠶絲,當年號稱全國之最。非常可惜的是,抗戰中蠶種場有一百多間養蠶房被日軍飛機炸燬,現在人們見到的蠶種場,大部分是近年來依原樣復原的。

老街上還有一樣非常傳統的手工藝糕點“長涇燒餅”和“長涇月餅”,它初創於清代。據說當年曾擔任同治、光緒兩帝老師的翁同龢,回家省親路過長涇,被滿街飄香的長涇燒餅、月餅所吸引,於是他帶回京城給光緒品嚐,深得皇帝的喜愛。今年中秋節,央視還特意在長涇直播這裡的月餅製作。


長涇老街,也許是整個無錫市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條古街,沒有過多的商業化。去老街逛逛也不收門票,只是要進入上官雲珠紀念館、王大烈故居、大福蠶種場內部參觀需要各收20元的門票。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可以品味到最江南的韻味。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