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198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羅布泊古樓蘭地區出土了一具女乾屍。其身高1.55米,毛髮呈黃棕色,眼大窩深,鼻樑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徵。這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屍”,距今約有4000年。

後來專家對“樓蘭古屍”的面容進行復原,發現竟是一位十分漂亮的歐羅巴美女,於是“樓蘭美女”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為什麼“樓蘭美女”是歐羅巴人種呢?其實這並不奇怪。在先秦和秦漢時期,西域地區居住著大量歐羅巴人種的塞種人,有些西域城邦小國甚至整國人都由塞種人組成。現在史學界就基本認為,樓蘭古國的人民全部或一大部分為塞種人之裔胄。

中國古書上記載的塞種人

我國史料最早記載塞種人是《漢書·西域傳》: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jì)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這個記載說的是匈奴打敗了大月氏,然後大月氏就西遷到“大夏”這個地方(位於今天的阿富汗巴爾赫省),而當時大夏主要居住著塞種人。大月氏雖然打不贏匈奴,打塞種人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很快大月氏就打敗了塞種人,並霸佔了他們的地盤。

失去家園的塞種人,一部分在國王的帶領下南遷到罽(jì)賓一帶(在今天的克什米爾境內),還有一些塞種人就分散到休循、捐毒等地方。休循,大約是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撒利塔什。捐毒,大約是現在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的新疆烏恰縣境內。休循、捐毒在兩漢先後屬於西域都護和西域長史,三國時附於疏勒。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塞種人的起源與遷徙

《漢書·西域傳》的記載會讓人誤以為塞種人發源於阿富汗境內(大夏),其實不是。中國古書上記載的塞種人,也就是波斯人所說的Saka(薩卡人),也即現在統一稱呼的“西徐亞人”。(為了不至於造成混亂,本文以下仍然稱塞種人)

塞種人發詳於黑海北岸,不包括克里米亞半島南部的地區。塞種人在這裡創造了西徐亞文化,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以氏族 、部落的形式各自為政。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塞種人也不修建城池和要塞,這是由於他們本質是遊牧民族。塞種人的家就在馬車上,這得益於輪子的發明,他們這種移動城堡式的遊牧方式可以使其遷徙路線更遠。而東歐大草原和中亞遼闊的草原,恰恰又為塞種人的移動城堡提供了遠遊的可能性。他們能從黑海北岸來到遙遠的東方,這就不奇怪了。

塞種人是自由自在的民族,他們以黑海北岸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尋找到水草豐美之地便紮下帳篷。走陸路向西,越過東喀爾巴阡山脈進入多瑙河中游平原,再南下就來到了巴爾幹半島。當時希臘文明十分繁榮,在希臘諸城邦裡塞種人開始了除遊牧以外新的工作——為希臘人當僱傭軍、當監獄看守,或是為貴族當僕人等等。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塞種人也已經掌握了航海,他們穿越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再越過達達尼爾海峽,即進入了愛琴海。他們便與愛琴海周邊國家,甚至地中海的重要島國都發生了關係。

大約在4000多年前,塞種人也已經橫渡黑海來到了小亞細亞半島(安納托利亞高原)。塞種人後來在土耳其的喬魯姆省松古爾盧一帶,建立了赫梯王國。

此時,塞種人的文明已遍佈黑海沿岸,遠伸至愛琴海、地中海沿岸。但他們前進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來。

塞種人繼續向東方向進發,進入到兩河流域,和黑海里海之間的高加索地區。進入到亞洲的版圖,塞種人彷彿走上了高速公路,他們四處出擊,無論遷移向哪裡,彷彿都有一種走在康莊大道的感覺。以這裡為起點,這時候向東進發的路線分出了好幾條。

我將其大致分為三個路線:

1、北線。一些高加索地區的塞種人穿越裡海到達鹹海北部地區,在這裡他們會遇上另一支塞種人——可能是從烏克蘭過來的,越過頓河、伏爾加河到達此地的塞種人。這裡的塞種人仍然不會停下腳步,他們又繼續北上進入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平原。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2、中線。一些塞種人來到中亞的阿姆河流域和錫爾河流域,這裡有更為寬廣的草原供他們馳騁。當他們繼續向東便進入到我國新疆地區——這是塞種人進入新疆最主要、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條路線。

3、南線。塞種人的一個重要落腳點必須提到伊朗高原,他們是從兩河流域或高加索地區過來的。伊朗高原十分適合遊牧生活,塞種人可以繼續幹他們的老本行,簡直得心應手。很快,伊朗高原上遍地都是塞種人。他們繼續向東進入阿富汗地區,一部分選擇南下來到印度河、恆河流域。

尋找新疆的塞種人痕跡

除了前文提到的“樓蘭美女”,事實上在新疆還發現了很多塞種人留下的痕跡。30年代一群由考古學者、記者、文化學者組成的發掘隊,在吐魯番交河故城也出土過乾屍,經過分析研究有歐洲人的特徵。這很可能就是塞種人。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解放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疆且末縣扎洪魯克古墓葬也出土過乾屍。經過碳14測定,距今已有3000多年,專家學者們基本上認為,這些乾屍的族屬可能是塞種人。

另外,在新疆多地出土的乾屍中,還發現個別乾屍的頭骨有鑽孔現象。塞種人信仰的原始宗教認為人死後靈魂要昇天,但不能從有汙穢的七竅昇天,所以在天靈蓋上鑽孔,讓靈魂從這裡出去。看來,那些頭骨鑽孔的乾屍,大概是比較虔誠的塞種人。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羅布泊境內發現了一個墓葬群——孔雀河古墓溝。據研究這個墓葬群比樓蘭古國的時間還早,距今有3800年左右。對孔雀河古墓溝的18具頭骨進行研究,又發現它們同屬於古歐洲人的類型。並且孔雀河古墓溝的墓葬文化跟歐洲黑海沿岸的豎穴墓文化十分相似。這似乎可以說明他們就是從黑海而來的塞種人。這一遷徙過程可能需要好幾代人,但依然保留了他們祖輩的文化。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1983年,在新疆伊犁新源縣的鞏乃斯河畔(那拉提草原附近)出土了一件青銅武士像,以及其他青銅器物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件青銅武士像無論從外貌還是衣著,都栩栩如生地體現出古代歐洲戰士的形象。

這尊塞種人武士像頭戴尖頂彎鉤寬簷帽,上身赤裸,腰間繫短裙,他昂首挺胸,雙拳緊握放在腿上,似乎手持著某種武器(武器已損壞),兩腿一跪一蹲,始終保持著半跪姿勢,表情嚴肅,眼睛凝視著前方,好像一位戰士正在準備打仗。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青銅武士戴的彎鉤寬簷帽並不是所有塞種人的傳統服飾,倒是很符合有一支“戴尖頂帽子”的塞種人部落的服飾習慣。在伊朗的貝希斯敦古蹟的浮雕上,出現過類似的彎鉤寬簷帽,大概他們是屬於同一個部落的塞種人。

有意思的是,這種戴彎鉤寬簷帽的塞種人形象,在新疆各地的不少巖畫上都出現過。這似乎可以說明,新疆的塞種人應該都是“戴尖頂帽子”的塞種人部落。

從30年代到80年代的出土,以上這些塞種人在新疆的痕跡,你會發現在新疆的東南西北都有他們的身影——塞種人的確是一個很會遷徙的民族。

根據現在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塞種人比較早進入的是新疆伊犁一帶,這裡有伊犁草原,適合他們遊牧。

後來,伊犁的一些塞種人向東進入到吐魯番盆地。一些人向南來到了龜茲古國一帶(輪臺、庫車、阿克蘇一線)。有些塞種人則繼續向南來到了羅布泊,來到了南疆。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塞種人如何到達隔著一個沙漠的南疆呢?我認為至少有三條路:一是沿著塔里木河南下;二是沿著和田河南下;三是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這並不困難,那時候塔克拉瑪干沙漠裡還有成片的綠洲,他們完全可以遷徙。

塞種人在新疆的消失

事實上,塞種人在新疆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與其他民族融合了。當匈奴、月氏人、烏孫等民族崛起,不斷衝擊著塞種人所建立的城邦,他們不得不被統治,為了生存也只能被融合。匈奴人曾統治西域36國中的26國,這幾乎沒有給塞種人建立獨立城邦、維護純粹血統民族的可能性。

新疆歷史上的白人“塞種人”,究竟來自哪裡?

雖然現在塞種人消失了,但他們在亞歐大陸傳播文明的功績,依然應該被記載。

他們策馬揚鞭、扶老攜幼,將黑海北岸的西徐亞文明散播在亞歐大陸。他們也參與到發展中亞地區綠洲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工作中來。他們還與各地民族融合、交流、溝通,他們為其他落後民族帶去了青銅技術,帶去了馬鞍,帶去了車輪……

塞種人的腳步甚至最遠到達了遠東的興安嶺一帶,在人類遷移史上這是驚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