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汉宣帝横扫霍家集团的背后推手——狠人魏相

汉宣帝是个有为之君,但这一切都得等霍光死了以后,霍光没死之前,汉宣帝必须做孙子。当初汉宣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就隆重召开了庆功会,实际上这个是接班大会,也是霍光体现个人价值的大会。在这一次大会上,霍光就高姿态登场,虽然他是主动要求还政于皇帝,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刘病已已经是很清醒的了。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以无比低下的姿态,辞让不受,并且当众宣布,以后凡是国家大事,必先经过霍光裁决,然后才上报皇帝画圈圈。

您瞧瞧,多乖巧的孩子,回想一下,如果27天的短命皇帝刘贺稍微有一点点病已这孩子的乖巧,怎么会没糖吃了,怎么会区区27天就去见他的姨妈了,当初刘贺做的是两个凡是,凡是他的人都得升官,凡是霍光的人都要顶着,不理!而现在刘病已也有两个凡是思想,一,但凡是霍大将军说的,都得听;二,但凡是霍大将军的亲戚,都得升。于是在汉朝历史上再一次出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光荣盛景。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子霍云都当了中郎将。另外一个侄孙霍山担任了奉车都尉侍中,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了未央宫的卫尉和长乐宫的卫尉,其它的霍家的阿猫阿狗都纷纷到中央当官了。

在汉朝的中央里,霍家势力如日中天,到达了一个无人能企及的顶峰。反正就是一句话,刘病已是放手霍家去折腾,走自己的路,让老霍家升官发财去。刘病已到这个时候已经无怨无悔了,准备把孙子装到底。不过事实上这是假象,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盛而衰,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辩证法,是人类历史上的铁律。所以从古到今,多少聪明人想要不亏、不溢、不衰,最好的方法就是克制自我,做到不盈、不满、不盛。刘病已就是这么一个聪明人,他一直在等。等什么呢?等霍光去死。很明显老天爷和刘病已一样非常聪明,他没让聪明人等的太久。在刘病已即位成为汉宣帝六年之后,当汉宣帝把一切事情都准备的很充分的时候,老天爷开始向霍光招手了。公元前68年春天,霍光病重,勉强支撑到3月8日,终于撑不住,去世了。霍光走了,汉朝该何去何从,在当时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有把握答好这个问题,包括汉宣帝刘病已。不过这位皇帝要做的显然比普通人更多一些,他已经在努力摆脱霍光的影子,把目光投向未来了。

汉宣帝横扫霍家集团的背后推手——狠人魏相

汉宣帝

第二年公元前67年夏天,4月22日,汉宣帝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册封太子,同时任命自己的救命恩人丙吉为太子的老师。这个消息一传出的时候,朝野之间立刻一片哗然,有人绝食抗议,有人立马昏倒,还有人气的大吐血,吐血的这个人就是霍光的老婆霍显。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册封的太子,不是自己人。这位太子,名字叫刘奭(读“是”)。刘奭这一年才八岁,年龄小,其实问题不大。

如果是自己人的话,年龄越小,那越容易成为傀儡,关键在于这位刘奭是刘病己皇帝当初和自己恩爱有加的前皇后许平君的爱情结晶。霍显为了让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用了一个非常犯傻的方法,派了一个女医进到后宫,把正在坐月子的正牌皇后许平君用药给毒死了,然后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就堂而皇之的成了正牌的皇后,很明显这种方法是非常丧心病狂,非常符合更年期妇女的综合症的。但是这还没算完,霍显拼命鼓励自己的女儿和皇帝多点亲热,甚至为了这个目的把其他的女人统统都隔离开了。

她的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早点让自己的女儿和皇帝生下个龙种。只可惜霍成君的肚子太不争气了,各种矫情,百般用力,愣是生不出来。霍显就觉得怎么说,咱霍家也是在朝中赫赫有名的第一大家族,皇帝又对咱老公霍光是言听计从的,肯定要把这个资格留给未来他和霍成君的儿子,虽然现在还没生出来!可实在是没想到,这霍光死老头子才没走几天,这皇帝已经按耐不住,急着要封太子,还真把刘奭当成自己的接班人了。啥叫过桥抽板,什么叫人走茶凉?

寒心,而事实上霍显除了寒心之外,感受更多的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就说明霍显之前一切铺排的东西,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心机,竹篮打水通通落空,太子不是自家人,那皇后的位子就坐不稳了,皇后的位子坐不稳,霍家的根基不就空洞了么。猛然之间霍显发现自己家的死老头子刚刚一死,朝中一股隐隐扑来的杀气,正在对着自己龇牙咧嘴。老实说,我们不得不对霍显报以掌声,因为事实证明其他的事情虽然她很糊涂,而在这件事情上它的嗅觉十分灵敏,霍显并不知道封太子这事,皇帝不是操之过急,而是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按规矩,皇帝登基封太子、封皇后,时间快慢是皇帝说了算,心情好不好,决定什么时候封。可是刚登基那会儿,刘病已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因为一切都得看霍光的脸色来行事。现在霍光走了,这事儿就好办了。在此之前,许平君之所以被封为皇后,那是朝中大臣都忙着拍马屁,有众卿在忙活,大家都忙着帮新任的皇帝找故剑情缘,所以顺理成章了。但是经过这一事以后,大家伙发现这马屁显然拍错了。皇帝受不受用先不说,但霍老大很不受用。于是大臣们吸取教训,不敢随便再叫嚷嚷了。

所以轮到册封太子的事的时候,大家就迟迟未定,一拖再拖,一直拖到霍光死了。现在霍光一走,皇帝就基本不用再向谁请示了,瞅准的时间,直接玉玺一盖,封推太子,了却一桩心愿。表面上看皇帝这么做,举动正常长安水面平静,朝中大臣和坊间百姓纷纷表示情绪稳定,但实际上,这当中暗流涌动。皇帝之所以反应如此的快速,是因为他背后有个幕后推手,帮他来策划将来的一切。皇帝背后还有幕后推手吗?在汉宣帝背后为他做幕后策划的是一个新面孔,这不但是个新人,而且还是个猛人。这个人是丙吉的坚定的老相好叫魏相。魏相字弱翁,是定陶人,魏相少时学易经,写得一手好对策,于是就被推荐出世,做了茂陵令,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没两把刷子,基本上没漂多久就被砍死了!魏相这个人一当上茂陵令就大施拳脚,做了一件大事,也正是这件大事,从此奠定他在汉朝官场的威望。那个时候还是桑弘羊当御史大夫的时代,事情是这样的!首先是桑弘羊下面的一个门客,不知道居心到底是啥,竟然胆肥到诈称御史大夫正在船舍里休息,意思就是说御史大夫已经来到茂林这了,已经在茂陵五星级宾馆住下了,茂林本地有关部门的领导,镇街的相关的负责人务必前来汇报工作!大家会意都来了,要表示一点积极的态度吗!可是偏偏有个县丞没有按时前来拜谒,这个县丞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说的县里边的顾问、智囊这样的一个角色。结果桑弘羊的门客倍儿不爽,我叫你来,你不来是不是?你不给我面子,那就是不给我家御史大夫面子,不给我们御史大夫面子,那就是不给皇上面子,怎么滴,你想造反你!

于是这位门客反客为主,居然带人去把县丞给绑了起来!消息很快就传到当地的CEO魏相的耳朵里了。如果是聪明人,当然应该反应过来,桑弘羊门客这样做,其实并不是说他对这个县丞有多不满,相反是给这个县城的领导,也就是本地的父母官,魏相,来个下马威,让他以后悠着点。魏相一看穿这一点就笑了,我魏相是何人哪,吃你这一套,拿这点小伎俩过来,让我魏相吃苍蝇!这门客那简直就是战斗力为五的渣子,既找茬又找抽,于是二话不说,派人直接把门客给抓起来了,再接下来就是走司法程序,审判敲定这个狂人的罪名是敲诈勒索,妨碍公务,假冒朝中重臣之名谋取私利!

汉宣帝横扫霍家集团的背后推手——狠人魏相

魏相

如此重罪,数罪并罚,杀!于是这个倒霉的门客就被直接拖到大街上,斩首示众,手起刀落。桑弘羊从此就少了一个为自己溜须拍马的门客了。魏相也因此声名鹊起。据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据说当地茂陵的土匪在大街上看到魏相的官车,立马转180度,把脸贴到墙上,贴着墙根就溜走了。一夜之间,当地的治安迅速好转,老百姓纷纷表示幸福感大幅度提升。魏相很快因为政绩出色,就被调到河南当太守了。当时太守烧了几把火以后,当地的豪强也不敢动,也都被他吓住了。

以前专门闯祸惹事的那些主,统统都不敢吭声,于是魏相的名声就越来越大,大到什么程度,据说有人一谈起他,卷起裤子直接走人。您可千万别以为就是在胡吹,这真不是夸张!魏相吓到的,提起裤腿直接溜走的人,就是当时汉朝的丞相田千秋的儿子,他身为武库隶,当时是为相的下属,以前有自己的老子在朝中为相,这田千秋的儿子倒也没什么,可是田千秋刚死不久,这倒霉儿子连个招呼都没打,直接弃官走人了。跑路的人之所以要跑,原因就在于心里怕什么,就怕老子田千秋走了,朝中无人,自己没人罩着呗!

魏相是肯定会来找自己麻烦的,找什么麻烦,除了自己和魏相以外,恐怕只有天知道了!果不其然,魏相一听说丞相的儿子弃官走人了,马上就跳起来派人去追。魏相这回还真不是去找这个人的麻烦的,而是怕这个人给自己惹麻烦。这倒霉孩子在我这里折腾的还不够,如果万一让他跑到人多的地方,那就笑话大了。可是让魏相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派的人并不是去抓人的,而是留人的,死气白赖的要拽着田千秋的儿子让他留下。可是这孩子就是不留,硬是要回首都长安。

魏相听到了,恨得只想撞墙,他料定这田千秋没用的儿子一旦跑回首都,大将军霍光肯定知道了!到时候人家一定会说,丞相才死,这魏相就想整丞相的儿子,也太不厚道了,是不是?真是这样的话,就算魏相再猛,怎么能逃出权贵们的臭骂呢!到时候自己肯定要挨整了。这世间的事情一般都是这样,你可以知道,但你不可以念叨,好像这种说法到了近代被总结成了墨菲定律。你越想倒霉的事,那倒霉的事就越要发生。果然过了没多久,这猛人魏相就真的倒了大霉了。

霍光听说这田千秋的儿子跑路了,破口大骂说,魏相浅薄无知,竟然敢驱逐丞相之子,不需要辩解,不需要审问,摆明了这就是一趁火打劫,你以为我看不出来,你要知道当朝权臣大佬骂人不是随便骂的!老大一发火,立马有人就状告魏相乱杀人,所谓乱杀人,说的不就是之前杀了桑弘羊的门客么。不用多说了,以前的旧仇人也想趁火打个劫,把这魏相扔到井里,然后狠狠地向下面扔下一块大石头!

很快上头就派人来查魏相了,很快为相就被投到牢里去了。但是魏相被带走以后,马上就有人跳出来为魏相求情了。主动营救魏相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也不是几个人,而是两三千人。这两三千人如果都是老百姓也就算了。老百姓手无寸铁的了不起谒就是游个行、示个威,最后该干嘛干嘛去。问题是这两三千人都是河南郡守军的官兵,这是整整一支队伍了。更猛的是这一支队伍集体跑到长安去上访了,半路上拦住大将军霍光,就说我们愿意多服役一年,为太守魏相赎罪。

霍光一见,大吃一惊,想不到魏相在民间,在军队基层有如此深的根底,对于这种人不能得罪,只能判罪!所以霍光很快就表态了,认定已故丞相田千秋的儿子被迫跑路,那就是魏相主动驱逐的。罪魁祸首正是此人。于是乎魏相成功挨整,郁闷入狱!不过还好,毕竟魏相此人声名在外,所以他在监狱里蹲得时间也不长,只挨过了一个冬天就能出来放放风,呼吸到新鲜空气了!中央很快恢复他的官职,并且调任茂陵令。中央这个决定那是很有戏剧性的。让魏相回到老地方当官,这仿佛就是在田径场上被吹了黑哨,取消比赛成绩,但是没想到比赛委员会让你重新参赛,再跑一回,这一回魏相的运气很好,所以干劲也很足。吸取教训,一鼓作气,一路冲刺,向更高更强的成绩进攻了。先是魏相任了茂陵令,不久就迁任扬州刺史。在任扬州刺史的期间,那位之前救了皇帝的丙吉,从中央给魏相写了一封信说,中央很可能要提拔你,所以务必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你不要太张扬。果不其然,仅仅两年之后,魏相再度被提拔了,调回了老地方,当了河南太守。

再过几年,大司农田延年自杀,魏相接任,一年以后再被提拔升为御史大夫,这一路走来,魏相的个人政治蓝图在霍光死之前就已经画好了。好了,现在霍光死了,于是霍光前脚一走,这魏相后脚就到皇帝面前献计了。他的基本思路就是霍光走后,汉朝进入权力真空了,到底由谁来填补呢?当然不是霍氏弟子,更不是张安世,而是皇帝您自己,但是老大你要大权独揽,必须借助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安世。

权力的游戏,必须在很多不同的因素当中找到平衡点和制高点。在魏相来看,张安世就是皇帝刘病已和霍家子弟当中的平衡点,拉拢张安世就是站在制高点。如果丢掉了张安世这一颗好棋,就可能满盘皆输。好吧,怎么样安稳张安世呢?魏相心里早就有底了。他是给皇帝这么分析的,霍光已死,其位空缺。微臣斗胆恳请,请陛下尽快安排张安世为大将军填补空缺,以免引起争权大战。其次,免去张安世兼任的宫廷禁卫官,任命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接替辞职。

这位张安世是霍光集团当中的二把手,在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汉武帝的垂青,不仅是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忠厚老实,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哥哥对汉宣帝有大恩,并且给他娶了心爱之人许平君。当初汉武帝托孤的时候,在托孤的那一团人当中就包括了张安世。到了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张安世也被排在了麒麟阁当中。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是霍光,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张安世。换句话来说,在霍光集团当中,这个张安世是自己人,他排行第二位。对于汉朝皇帝来说,这也是自己人,因为这个人对汉朝忠心耿耿,非常忠厚,安排这个人接掌权力,显然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事实上魏相出的这个大招,皇帝刘病已早就已经有意谋之了,可以说这两个人是心有灵犀一拍即合的。

所以这一招确实是高把张安世拉上去了,等于挡住了霍家子弟的非分之想,你霍氏就甭想这一块权利了。除非你把自己人张安世给踹下去,就算他们真的胡思乱想,一棒子先打下去,他们晕还来不及,哪有力气联盟还击呢。其次,拉张打霍等于拆散了他们既有的联盟,减弱了潜在的威胁,好处一大把。不久之后,汉宣帝就照张安世进宫谈话,不过没有想到,话还没谈完。这位张安世就像患了风寒感冒,浑身发抖,直打摆子,说真的,他心里是在怕。冥冥之中张安世感觉就有人要打他主意的。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个人就是皇帝。皇帝封自己的官,把自己提到这么高的一个位置,不就是想拉拢他么。历史反复证明了,主动送上门的大官和权力统统都不是好东西,不以努力为前提,得到的重大的利益,那统统都是耍流氓。想当初,汉武帝刘彻罢免的石静,任命公孙贺为丞相。公孙贺看不到一丝的兴奋,反而悲痛异常,伏地痛哭,就是不肯受印。之所以不肯受印,不是丞相印不好,是他没那个命。公孙贺很清楚,自从汉武帝刘彻登基以来,皇帝任命的丞相,除了老狐狸公孙弘得以好死之外,其他人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的。如果公孙贺真的犯傻受命了,那他就是下一个没好果子吃的人。果不其然,当公孙贺勉为其难接下丞相印以后,巫蛊之祸就发生了。而且巫蛊之祸的发生就是公孙贺的儿子点着的导火索。当然你可以说是他点着的,也可以说这把火是硬烧到他公孙家的。反正不管怎么说,巫蛊之祸一来这个倒霉丞相满门被抄斩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时今日的张安世能不想到这公孙贺一家的经历吗?历史仿佛就在眼前,立刻要重演了。如果不拒绝,那就等于把自己往油锅里推了。

问题就来了,如何拒绝皇帝的任命呢?想当初,公孙贺死活不受印的时候,惹得汉武帝刘彻很是不爽,当时差点抄起丞相印子,直接砸人了。当年公孙贺这样的牛人都办不到的事,我张安世今时今日能办得到吗?两个字,难啊!张安世记忆力非常好,当然不会忘记公孙贺那一家人的遭遇,就像当年公孙贺很了解汉武帝刘彻一样,张安世当然知道,自己现在的主子汉宣帝刘病已想干什么?一直以来,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老天爷把张安世和霍光联系在一起,紧紧地捆在一块,成为霍光以及霍氏集团的坚定的战友。

现在霍光走了,按道理霍光的大将军位置应该留给霍家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霍家的传统品牌势力,但是现在皇帝要做的却是不按常理出牌。拉张安世去做霍光的位置,不就等于矫情给霍家人看吗?这样的作为,直接引发的后果,就是霍家和张家的联盟立刻自然瓦解了。从某个角度来讲,张安世根本就是霍光的后墙,没有张安世这一堵墙来挡风,霍家可能全部都得受伤。皇帝这一招那叫拆墙植树,专挖墙脚,高,实在是高。张安世也不是个蠢人哪,一想到这些,突然就觉得自己置身于寒冬腊月,一阵又一阵的阴风嗖嗖的往脖子里灌了,不由自主地又打了个冷战。

忽然张安世又恍过神来了,他突然想起皇帝现在还紧紧地盯着他,等他回话,张安世慢慢抬起头来,看着皇帝,就像看到了一座冰雕,冷气和杀气从这冰雕里隐隐约约地冒出来,迎面扑向自己。张安世再也受不了了,一双腿一直在打颤,这个时候再也hold不住了,扑通一声摘下帽子,直接趴地上,接着这张安世像一条可怜的被拔光了毛,即将送到炉子里的老狗,不由失声悲叫了一声,老臣自量不足以居大位,即大将军之后,为天子抬爱,以全老臣之命啊。这话听起来不像人话!确实这个时候张安世都不知道什么是人话的,他这嘟囔道一句大概的意思,翻成大白话,就是老臣我根本就不是做大将军的料。皇帝你可怜我,放了我,按官场规矩,如果某人要登上为了首先要辞谢三番,以表谦意,此中规矩古时叫谦让,现在叫政治作秀。老实说其实都是一回事。不过当时的张安世可不是作秀,他是发自内心在喊救命!不过汉宣帝刘病已确认为,张安世你就是在作秀。所以他对张安世非但不可怜,反而被弄得差点笑出声来。他微笑着对张安世说,您老人家是不是太谦虚了?如果您都做不了大将军,朕就想请问一下,谁能做得了?老实说,刘病已现在说的也是大实话。想当初汉朝废掉混账皇帝刘贺的时候,霍光居首功,张安世居次公,而霍氏集团的其他那些子弟都是来打酱油的,都是跑前跑后跑龙套的,没有谁真正立过什么功劳,现在如果张安世你都当不了大将军,你的意思是想霍家的那些打杂的出来撑场面,什么逻辑?张安世这个时候突然醒悟,原来自己真的是被暗算了。算计她的人不仅是皇帝,还有命运。一不小心他就被命运推到历史的泥潭当中了。

公元前68年4月17日,张安世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还是被任命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主管宫廷机要,领尚书事,不管张安世那边的感觉是怎样的哭笑不得,反正对于皇帝和魏相这一边来说,谢天谢地,终于搞定这个人了。

接下来魏相的下一步棋就是夺权。怎么夺?从哪里下手呢?魏相胸有成竹。很快的他秘密给皇帝上书,陈述了他的设想。在这里我们先打个岔,来抖抖书包。在汉朝的时候向皇帝递交文书,主要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般文书,封套都是开着口的,另外一种是重要文书,要加密封的,由皇帝亲自拆封。这种加密的封书在那个时候称为风事。两种文书一般都是由领尚书事向皇帝转交的。而这个时候的领尚书事是谁?就是不情不愿接受这个职位的张安世,而这一次魏相写给皇帝的文书属于加密型的。他为了防止万一,就没把这文书交给张安世,而是托了一个更加可靠的人,直接转交皇帝。而这个可靠的人就是皇帝的岳父徐广汉。也许有朋友就问了,这魏相要整的是霍家人,跟许广汉好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老头子除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之外,在这圈子里也就这样了。干嘛他要掺和进来,凡事都是有道理的。原本徐广汉真的不管事的,但是这一回他却非常愿意帮魏相跑前跑后。究其原因就是霍家当年和徐广汉也是结下梁子的,而且这梁子结的还很厚,不是一般的牙齿印,也不是某一件事,而是好几件事,发展到最后,甚至可以用血海深仇来形容。

汉宣帝横扫霍家集团的背后推手——狠人魏相

汉宣帝

刘病已是个念旧的人,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玩了一把浪漫,搞了一次故剑情缘,把许平君找回来,做了自己的皇后。许平君的父亲就是许广汉。也许这皇帝也想做一个顺水人情,想把自己的岳父许广汉封为侯,但是这个事情很快就被霍光否决了。霍光认为徐广汉不具备封侯的资格。不过当然了,作为皇帝的老岳父,封个君还是可以的,所以汉宣帝无奈只能将自己的岳父许广汉封为昌盛君!可能有朋友问了,君跟侯有啥关系,不都能吃香的喝辣的吗?这区别可大了去了。

汉朝的时候侯比君大,而且侯有实权,而君只是荣誉称号,最重要的是,汉朝的君一般都是封给女人的,所以许广汉被封的君,多少有点讽刺的意思。你要知道到皇亲国戚这个份上对于钱的东西已经计较的不多了,更多的讲究的是面子、尊严。后来又出了徐广汉女儿许平君,也就是汉宣帝的皇后,被霍家人毒死这事儿。虽然这事没有查出来,最后没有结案,但是地球人都知道,这许平君一死,皇后的位置不就落在了霍家的女儿霍成君身上了吧?

霍家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所以这账肯定得算在霍家的头上,不让自己封侯,又把自己的女儿给毒死了。这种事情搁谁身上谁都不乐意,所以徐广汉对霍家那是恨的咬牙切齿的。所以现在魏相要整霍家了,找许广汉来帮忙,许广汉不知有多高兴。不过魏相找许广汉帮忙,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霍家也有一个子弟在领尚书事,直接掌管下面呈送给皇帝的书信的。这个人就是霍光的侄孙,霍山。到目前为止,魏相总共给皇帝递交过两次加密型的文书。第一次是建议皇帝要封张安世为大司马,而这一次之所以要避开霍山,是因为他想上书告诉皇帝的是,要想铲除霍家势力,第一个要办的事就必须架空霍山的权力。因为霍山盘踞的职位实在是太过重要了。这个职位拿到现在来说,那就是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每天该有多少文书经过这个职位转送给皇帝。下面那些状告霍家的文书有多少真能被转到汉朝的皇帝那儿呢?只要霍山在那待着,就别指望着皇帝能听到不利于霍家的消息。长此以往,皇帝无法收集到相关霍家的证据,又如何与霍家博弈?

好了,现在问题就来了,如何架空霍山的领尚书事权力,魏相提出两种建议!一另开特别通道,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也要冒个风险,就是霍家人不高兴。第二种就比较胆肥一点,但是霍家人无话可说,那就是允许人人都可以给皇上写加密型的文书。简单来说,人人都可以给皇上写信,这样你霍家人就挡不住了,而且这是广开思路,广纳意见,这是皇帝开明的表现,你霍家敢说不,那就是以全天下为敌,好了够了吧?没有。当然不够。魏相还有大招,按照惯例,但凡上奏章给皇帝的要同时写两份,这一式两份的奏章送到了宫廷秘书处,也就是尚书这里,主要机要的大臣要打开副本来审查,正本是没资格打开的,那是给皇帝的。打开副本一看,觉得这奏章鸡毛蒜皮的不合适,那就会连同正本一同搁置。所以魏相又觉得其实尚书这边容易作弊,最好废除掉这种规矩,不要再写副本了,这样的好处就是加密型的文书真真正正只有皇帝一个人知道了,而领尚书事的霍山想知道,那叫门都没有。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魏相这个那真叫一狠招,实在太高了。很明显皇帝是非常喜欢的,于是很快汉宣帝就批准了魏相的建议,同时任命魏相为给事中,参加国家大事的决策。到现在为止,因为有魏相做幕后推手,宣帝已经大着胆子做了几件大事,那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封太子,二任命丙吉为太子太傅,当太子的老师。当然了,太子少傅也任命了,同时自己的岳父许广汉也顺利升级,被皇帝女婿册封为平恩侯,到此魏相觉得这个事情已经成功大半了,而且他更加相信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了。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个世上没有谁比谁傻多少的,你魏相在动,霍家人不会动了?霍光死了,霍家还有老太太霍显在,霍显已经很明确地意识到了,宣帝封了当初的皇后许皇后,许平君的儿子为太子,那就等于决定了自己的女儿,现在的皇后霍成君将来生的儿子,只可能被封为亲王!

要想让霍成军将来的儿子能顺利被封为太子,继承大统,拿下汉家天下,那么只有一种选择了。一个字,杀。霍家的男主人是死了,可女主人还在那活蹦乱跳,霍显在旁边冷冷地看了很久了,这越看心里越有杀机!不杀就不可能有机会,过去是毒死了许皇后,所以自己的宝贝女儿霍成君才名正言顺的当了皇后。现在只有杀了太子,把许皇后生的那一个给弄死,那么霍成君将来生出的儿子才有机会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这就是霍家女主人霍显的逻辑。这个逻辑不管怎么看都是成立的。因为实在是太简单了。所以霍显开始动作了。毒杀太子的设想,很快提到了霍家的议程上了。谁能办这个事呢?霍家老太太就认为,非自己的宝贝女儿霍成君莫属了。那么怎么谋杀呢?霍老太太又想模仿吕雉的毒杀术,霍显认为霍成君要杀皇太子是很简单的,只要把皇太子叫到后宫,反正这小屁孩还小,叫他过来,来,孩子过来,老奶奶给你吃点糖,得。孩子一过来塘里加点毒,那可以趁机就杀掉了,没想到这霍成君也是脑子缺根弦儿,真就按老妈的说法去做了!可问题是太子是叫来了,糖果也赐了,但是皇太子却活得好好的。问题出在哪了呢?坏就坏在某个小环节上。当时皇太子刘奭才八岁,他自己的生身母亲,皇后许平君又被毒死了。不用说宝贝太子,那就是重点保护对象,绝对是后宫的珍稀动物,既然已经要重点保护了,所以他的一切起居饮食必然是有层层的把关的,比如他吃的东西,首先必须他的奶娘,还有那些侍从什么的!好几个人得是吃好几轮,这小刘是才能够把东西吃到嘴里,估计这孩子当时心里也挺郁闷的,山珍海味摆在面前,都得自己的下人先吃着,太子当的也太憋屈、太郁闷了。

不过这一点显然很成功的保护了这小孩。霍成君做了好几个尝试,都失败了,除非不惜一切代价,先把这些乳母、侍从通通毒死了。问题是把这些人堵死了,脸皮也就撕破了。撕破了以后你再想毒死太子,估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让你这么做了。这霍显老太太真是急死了,可急也没有用,只能干瞪眼流眼泪。而事实上,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根据秘密途径传来的可靠消息,知情人士表示,皇上已经开始以攻代守了,这才是让霍老太太和霍家其他人感到最为恐怖的事,面对危机霍显老太太召集了一个家族会议,寻找应对的策略。

与会人员都是高级别的,包括霍光的儿子霍禹,霍光的侄孙霍山等等大腕级的人物。在会上,霍老太太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有一天咱们霍家倒了,那个挖我们霍家墙基的肯定就是他。下面听的人听得汗毛直竖,霍禹和霍山都紧张地看着霍老太太,不约而同的问,他指的就是当今陛下?霍老太太摇了摇头。当然不是说陛下,我说的那个他,就是御史大夫魏相,此人动作频频,又被陛下召入宫中参加议事,只要他进宫一搅合,霍家有啥好事都被他搅黄了。霍山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自己工作的时候怎么感觉老不对味。

原来自己的领尚书事的权力被架空了,全是魏相搞的鬼。而事实证明,虽然霍显老太太现在只是在猜,但女人的第六感是很靠谱的。公元前67年6月7日,没等霍家人去证实自己的猜测,皇帝已经不需要他们继续猜谜了。这一天刘病已封魏相为丞相。消息传出,后知后觉的这些霍家人就像天灵盖上打了一个响雷,轰隆一声!他们仿佛听到了巨石从山上滚下来的声音,死神真的就来了!

在汉朝的历史上,霍显这个女人玩阴谋,耍权术,技术含量是出奇的次,基本属于那种战斗力为五的渣,如果他不是霍家的老太太,而是普通百姓家的一个老太太,估计到菜市场去买菜,连讨价还价都说不过人家的!但是老天爷是很公平的,拿走你一样东西,另一面又会还给你一样。她玩阴谋不行,但是政治的嗅觉是相当的灵敏的。这一直以来霍显超灵敏的鼻子,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魏相的跟踪。魏相在家里吹个风,霍老太太就知道哪根草在动。事实上魏相没有被拜为丞相之前,霍家和魏家发生了一次小摩擦,也正是这次的小摩擦,霍老太太更加坚定地认为,替咱霍家挖好坟墓的肯定就是魏相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那么一天,霍、魏两家的家奴在街上遇上,不知道是因为路窄,还是有人存心想找茬,反正两路人马都站在街上,彼此不肯相让,到最后霍家家奴倍觉不爽,动手了。这魏家的家奴不知道是投鼠忌器,还是说确实武功不如人,反正没撑多久就败下阵来,抱头鼠窜了。这霍家的家奴赚了便宜你就别卖乖了,好好的拍拍屁股走人也就算了。可是这些霍家家丁,打了人还觉得不过瘾,结果冲到魏相的办公地点,就是御史大夫的府上,然后再府前就拉开架势,大声骂街了。

最可恨的是,这些人还想趁机用脚踢门制造事端,他们的意思就是我们被打了,其实你的责任逃不了。你指的就是魏相,魏相必须对霍家家奴挨打这事负全部的责任。当时正在御史大夫府上值班的是侍御史大夫,这大约也就是给御史大夫打打杂做做助理的,也就是相当于御史大夫办公室主任。说的再直白一点,那就是替御史大夫服务的人员。正所谓打狗要看主人吗?这一位侍御史知道,这一帮霍家的小混混之所以这么嚣张,敢于踢馆,那是因为霍家有几个老混混在撑腰,惹不起!可是现在事情已经火烧眉毛了,对方人多势众,一旦场面失控,等这些小混混冲进府中,那自己就是彻底失职了!

这位侍御史,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慌忙之下他也没多想,面子也不要了,当场给霍家的那一帮闹事的家奴扑通一下跪下了,咚咚咚的直磕头,看着侍御史那副熊样,这些霍家的家奴心头几百年的晦气都已经出了,于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得意洋洋、大摇大摆的走人了。本来就是一件小事,竟然给搞成这么大,这到底纯属误会,还是有所预谋,真让人浮想联翩!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事过了以后,魏相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他一不像霍家讨个说法,二来也没有像霍家派人道个歉什么的,魏相是如此,霍家那边也没动静。

这事好像就这么结了,不了了之。一种难得的和谐,可是这种和谐背后的那种平静,可怕的平静,让霍家老太太霍显的心头又涌起了不祥的兆头,很快霍老太太的预感又被证明是可靠的。不久之后,皇帝刘病已又做了一件大事。做这事的时候,皇帝出手很快,而且特狠,完全超越了霍家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因为皇帝的这一次大动作,等于直接替霍家敲响了丧钟。

汉宣帝发布诏令,将霍家子弟全部从权力机关移除,封了些无关痛痒的闲职。别人暂且不表,就以霍禹为例。霍禹是当时霍家的顶梁柱,无论是官职还是辈分在霍家都是最高的。而此时的霍禹却被封为大司马,有朋友要说了,大司马可是掌管汉朝军权的人,怎么是闲职呢?他的这个大司马当的是真憋屈,为啥?没有印信!没有印信就代表没有权力啊!霍禹如此,更别说霍家其他子弟了!这时的霍禹非常郁闷,因为到了这时他都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对霍家大动干戈,就算是人走茶凉也不至于这么快吧,更何况霍家对汉宣帝的即位是出了大力的,为什么这么对我们?因为汉宣帝知道了自己深爱的皇后是被霍家弄死的,只是这事霍禹及其家族子弟不知道罢了!不光是霍禹郁闷异常,其他的霍氏子弟也是如此,所以在一次霍家高层会议上,大家就开始抱怨上了,并且异常愤怒的表示说有人污蔑他们霍家毒死了许皇后,这锅霍家可不能背!说到这,霍显坐不住了,深思熟虑之后,她对大家伙表示,许皇后确实是自己派人毒死的。听到这,霍家高层抱头痛哭。因为霍显说的太晚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准备什么了,现在皇帝已经大权在握、四处布局,所有安排都已经准备妥当,自己只能做困兽犹斗了!霍家高层迅速作出了行动方案!怎料当晚皇帝就知道了他们的密谋,皇帝破了此案后,只抓了一个小人物,对霍家并未追究。这就给霍家子弟提供了遐想空间了!不敢动我?忌惮我?那好吧,反正都表面化了,那我们还是继续吧!他们的想法是请上官皇太后出面宴请霍家,在宴会上强杀魏相和许广汉,然后逼皇帝退位!想法很好,但是消息不胫而走!除了霍家自己把这事当秘密,长安城扫大街的大妈都知道这事了。所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霍家被横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