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01

薩本棟是誰?

薩本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近代傑出教育家。

他的學生中,有兩彈一星獲得者,有多名院士,也有為國捐軀烈士。

他是國內首批院士。褪去院士的光環,自己最驕傲的身份,還是老師。

教師是個獨特的職業。權力、財富、名氣都跟教師沾不上邊,但承載著文化傳遞的作用。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也就有什麼樣的國家。

薩本棟到底做過什麼,值得我們能記住?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02

童年和留學

薩本棟出生於福建的名門望族,祖上是內遷的元代大臣。到了清末,薩氏在軍政商界中,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薩本棟童年比大多數的人富足。這讓他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父親薩福綏曾留學日本,回國擔任福建華僑大學校長、教育司視學等職務。言傳身教,讓薩本棟對教師有特殊感情。

在學生期間,薩本棟的成績很優異,順利考入清華。在大學,薩本棟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積極參與愛國活動,參加過童子軍,發表過不少愛國文章。

後來因為成績優秀,他獲得了赴美留學的名額,於麻省伍斯特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相比於在國在優越的環境,從小家境優越的薩本棟,在美國卻感到了嚴重的歧視。

雖然在薩本棟的成績依舊優秀,雖然他是氏族大家的孩子,但在美國,歧視的影子從沒有消失。

甲午戰敗,庚子之恥,國家積貧積弱影響著每一個人。

國不立而民不譽!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面對歧視,學成的留學生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加入美國國籍,留在美國享受優渥待遇,另外一種是直面歧視,把歧視當作建設祖國的動力。

薩本棟選擇了後者。

在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後,薩本棟在著名的西屋電氣工作了一年,但接到了清華的聘書,果斷放棄了在美優渥待遇,回到祖國,參與教育事業。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03

回國參與教育

薩本棟會走上教育這條路,除了有他父親的言傳身教,另外是精神導師趙忠堯的影響。趙忠堯較早一批留美回國教書的教授,也是當年成就最高的人之一。他認為趙忠堯配得上“國士無雙”這個讚譽。

薩本棟在清華教書十年,這期間,也是其學術的黃金時期。先後發表論十篇高質量論文,涉足電路、電機工程以及真空管性能方面。

但薩本棟更喜歡教書,他教授現代物理學的課程。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物理系淘汰率是很高的,期末考試沒有75分就要被淘汰。薩本棟很支持這種做法,認為只有高強度的學習訓練,才能培養出人才。

現代物理學在當時沒有中文教材的,基本用的是國外教材。上課時老師有時用中文講,有時又用英文講,薩本棟認為這樣很不好,他曾說過:

中國人教中國人,一直用國外課本,有時還用英文講課,長時間不改善的話,我們的學術就沒有獨立的時候,國家不國!”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薩本棟是有遠見,編撰了適合國人的中文現代物理教材——《普通物理學》。 這本教材用了很長時間,後來的許多院士,都曾讀過。

在清華的日常教務中,面對不公的情況,薩本棟經常仗義執言,為當時不被重視的物理學,爭取到了不少經費,購買了不少實驗器材。他和葉企孫、周培源、任之恭等人構建起早期清華物理系核心。

在清華工作的十年,也為薩本棟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為後來接任廈門大學校長鋪墊了基礎。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04

抗戰烽火,大山下的大學

在全面抗戰的前一天,薩本棟接任了廈門大學校長職務。當時的廈門大學是由愛國華僑陳嘉庚投資建設的,但由於陳嘉庚生意出現了問題,整個廈門大學經費出現了很大漏洞。

再加上抗戰爆發,廈門臨近前線,學生和教師都人心惶惶。學生走的走,教授散得散。

在接任校長之前,薩本棟曾和陳嘉庚達成約定,廈門大學要慢慢從私有轉為國立。一方面是為了獲取財政經費,另一方面為了教學獨立性。

但抗日戰爭的爆發,打亂了薩本棟的設想。廈門大學不得不往內地撤離。

當時清華北大等學校,大都撤往雲南甘肅等偏遠地區。東南地區幾乎沒有高等學院了。而剛上任的薩本棟力排眾議,將內遷的地址選在了福建長汀。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長汀處於三省交界,地區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戰略價值不大,可以暫避戰火。另外也是為了吸收東南學生,因為不可能所有的學生都能遷往西南和西北。

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在廈門淪陷前夕,校園內圖書設備才被全部轉移出來 ,教職工和學生也轉移到了長汀。

內遷校址選在長汀縣城外,北山之下的空地上。那裡除了雜草亂樹什麼都沒有。

薩本棟作為校長,昔日的公子哥,親自下地建工,和學生教工一起建木房,搭草棚,釘座椅,全校一起做木工的貨。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學校已近初具規模了。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當時學校沒有電,煤油燈亮度不夠,沒法滿足夜間上課的需求,薩本棟就親自動手,把自己汽車拆了,取下發動機,配上買的一臺發電機,拼湊出一套小型供電系統。在福建的山區,這座“野生”大學,奇蹟般的有了電!

雖然廈門大學地處偏遠,但在薩本棟的帶領下,教職工利用大山自給自足,許多條件都比西南聯大的好。例如每個宿舍住四個人,每個人都有小座椅和木櫃。

為了應對敵機的空襲,薩本棟親自設計了防空洞,利用長汀多山多洞的地貌,開鑿出了結實可靠的防空洞。七年的時間,只有兩名學生因為思想麻痺,不進防空洞被炮彈彈片劃傷,其他人從沒有受過傷。

在飲食上,因為物價飛漲,薩本棟千方百計地先上面要錢,要捐款。食物有優先供給學生,杜絕腐敗浪費。校長和學生同吃喝,在最艱難的時候,每週都要保證學生的碗裡有一塊豬肉。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另外,薩本棟在山區裡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特別是外地人在福建很容易得瘧疾。薩本棟經常巡視廚房和宿舍,採購西藥,7年來學校沒發生一例傳染病。

在校長的感召下,廈大學生學習是很刻苦的,希望儘快學成報國。

薩本棟不僅在教學硬件上力求做得最好,他也網羅分散在各地的教授。在山區的廈門大學,因為安全和基礎設施好,學術氛圍濃厚,吸引了一大批教授。

一時間,廈大人才濟濟,教學質量有了質的提升。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05

不苟權貴,鞠躬盡瘁

在抗戰中,廈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當時很多高官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往裡面塞,走後門的方式層出不窮。曾經就有一位海軍司令,以捐款為誘惑,當面要求自己的孩子入學廈大,被薩本棟直接拒絕。

薩本棟是個很有傲骨的人,背地裡有人給他取了“殺不動”的外號,因為他不媚權貴,正直清廉。為了杜絕裙帶關係,在學校工作的妻子,不能領任何薪水和津貼,只有輔導的名義。他的胞弟報考廈大分數不夠,同樣沒人敢說情。

薩本棟得罪過的人,曾經汙衊薩本棟私吞公款,無人相信。因為7年以來,薩本棟穿的中山裝從沒換過。衣著樸素,許多人都會把他當作普通工友。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薩本棟事無鉅細都要過問,上到經費下撥,下到廁所衛生,像老母親般的呵護戰火中的廈大。長年累月的高壓工作,也嚴重的摧毀他的健康。

年僅42歲的薩本棟,患上了嚴重的胃癌,腰彎了,背也駝了,雙腿無力,不得不靠柺杖行走。完全沒有了昔日的容光煥發。

就算這樣,薩本棟依舊堅持給學生上課。

一次上課時,柺杖掉在地上,他彎腰後,竟然無力撿起,蒼老憔悴如此,在場學生無不動容。

抗戰勝利後,薩本棟赴美治療,但胃癌晚期無力迴天,年僅47歲,英年早逝。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07

立下豐碑

薩本棟接手廈大的時候,學校裡僅有198名學生,教授、副教授44人,而抗戰勝利之後,學生達到了千餘人,教授、副教授近百人,廈大因此有了南方清華的美譽。

在戰爭年代,薩本棟立足東南,給了東南學子一張安靜的書桌。這些學生,有的成了院士,有的成了博士,有的獲得了兩彈一星,也有的為國捐軀。

薩本棟的骨灰被安葬在廈大校園之內。正如他不喜歡講豪言壯語,只喜歡默默無聞的貢獻。

從海外求學,再到歸國執教,戰火紛飛的歲月最能檢驗出真性情。有人說薩本棟是中國的脊樑,也有人說他是教育界的“萬人敵”!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薩本棟用“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教學精神,為後輩,立下了一座豐碑。

薩本棟:70年前第一批院士,在山區裡辦大學

————————end————————

爾知語錄,講述科學家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