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 本文共3187字,閱讀約需6分鐘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很苦惱,預算800萬,還是挑不到合適的房子。“一開始覺得800萬不少了,認真看了一圈,想在好點的位置買套小戶型都做不到……”

正在或者打算看房的你是否也因為房海茫茫感到頭禿?第一套物業應該怎麼挑?地鐵、學校、商場誰先誰後?

今日分享一篇來自深圳資深地產媒體人@朱羅紀關於如何選房的文章。從業十幾年,他根據經驗給出一條剛需買房公式=地鐵+學校+商場。分析很透徹,假期有看房計劃的朋友,不妨花幾分鐘看看文章再做計劃。

來源 | 朱羅紀(ID:newJurassic)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這裡的“剛需”,指的不僅僅是那種買第一套房的小白,也不指那種土豪,是從用途而言——買來實際居住的購房者。

剛需買房的目的是:買到最合適的房子,不一定是最能升值的,但一定要是在自身極限條件下最優的選擇。我們的文章也是奔著這個問題去的。

我對剛需買房子的梳理觀察是,“三板斧”:地鐵站+MALL+學校

這三點看起來、用起來都很簡單,但為什麼這三樣重要其它沒那麼重要,我們就要從頭講起。剛需當然可以不關心這些,但我們作為觀察者,卻不可以不講。這個扯不清楚,“三板斧”就是無本之木。

我們首先弄明白,影響房地產價值最基本的因素是什麼?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我們都知道,這些因素有很多,地段、價格、配套、交通、產品、物業……等等。這裡面,每一個細節沒做到位,可能都會對物業價值產生貶損。

但,其實這些都是外顯出來的元素,背後更深層的是什麼?

當然是需求的變化,這是一切商品價格波動的根本,就房地產而言,是居住需求的變化。這個變化,是潛移默化的,但的確始終在影響著不同房地產的價格,也在引導著我們房地產開發潮流的變化。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比如我隨口問幾個問題:

1、為什麼華僑城這樣一個曾經作為深圳人“終極居住地”的區域,影響力在下滑,同樣香蜜湖卻沒有?

2、為什麼近年來中式房屋開始上行,而歐陸風反而開始下行了?

3、為什麼中國大部分城市的別墅升值,都沒有跑過平層?

4、度假地產的開發熱潮百折不衰,但又為什麼全是投資大坑?

這幾個問題,有的我自覺能搞明白,有的我還沒搞明白。但統歸來說,他們都反映出:把握居住需求的變化方向,是房地產公司產品設計部門最為重要的工作,這也是我們要去講的剛需買房的底層邏輯。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我們回到剛需在城市內買房的目標,來看剛需的居住需求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一個變化:城市通勤方式的變化,地鐵將取代汽車。

深圳房地產界經常講的一個案例是:1999年濱海大道開通,帶動南山房地產崛起。這個背後是:要想富,先修路。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地鐵一響,黃金萬兩。當前一線城市裡,基礎設施最大量、最集中、最長期的投資就是建地鐵。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就是說,我們的城市化仍然處在地鐵大幹快上的巨大進程之中。這是因為,巨量人口的湧入會導致大城市病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工作人口效率下降。以至於,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學東京、香港——實現地鐵通勤成為主力的公共通勤手段,超過80%-90%。

地鐵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它運量大,而是因為它是專有路權,可以實現準時,這是什麼主幹道、高速路都無法比擬的。所以我之前分享東莞買房策略的時候說,不要再看樓盤離高速路口有多近了,高速路口慢慢會變成房地產價值的“負資產”,轉換的大邏輯就要去全力關注軌道。

這種情況下,剛需的居住方式,就是要在地鐵口,或者是距離地鐵步行距離非常適宜的地方——步行圈5-10分鐘。只有在這裡,剛需才能在交通越來越堵的情況下,實現比較有把控的上下班。

第二個變化:教育的變化,城市人口平均年齡增長。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最終認為應該從這個角度去闡釋。顯然,人在不同的年齡,對居住側重點的考量會非常不同。一個25歲的畢業生去買房,和一個35歲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壯漢,和一個65歲的活躍長者,選擇你覺得會怎樣?那麼,將他們歸攏起來,應該會抽離出一些共性。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老齡化已經進展的很快速,在2015年,我們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已經是37歲了(我到越南考察時,他們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還是我們1980年代的水平)。對深圳這個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而言,一直到2018年,人口的平均年齡還是33歲。2010年是30歲,而在我剛來深圳的時候,我記得自己和這個城市的平均年齡一樣(27歲左右,當時還一直盛傳男女比例1:7)。

總而言之,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齡是在逐漸增長的。那麼,平均人口年齡在33歲的深圳人,共性是正好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當口,在買房的時候,他一般會非常注重子女教育(除非丁克)。而也恰恰是從這個角度,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一年一年過去,深圳人對教育、醫療的不滿逐年在加深。原因也在這裡。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這裡還要談到一點,購房人口的收入也在增加,這意味著購房者的教育購買力(也包括醫療)在提升,他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顯著不同於往日——往日是有個學校就好,但你現在即便是到了關外,比如龍華、大運,你會發現,那裡的人們對名校(無論公立還是私立),既有著狂熱的需求也有旺盛的購買力。

以上,就解釋了:為何深圳人(全國其它一二線也是一樣)在買房時對有無配套學校如此重視,又為何在關外買房的人群對名校如此追捧?房產有優良的居住體驗,優越的保值增值動能,第一要有學校,其次有名校當然是最佳。

和第一個因素地鐵相比,這第二個因素教育,更為重要。在“三板斧”裡,教育也是第一重要的。我之前講過了,你沒有地鐵還能買車,但沒有學校只能搬家。

第三個變化,商業的變化,消費升級+電商改變商業形態。

我們重點來看商業形態的變化,很有意思。

早年,如果說哪個樓盤引入了沃爾瑪、家樂福、吉之島,那是非常長臉的事情。開發商會將之作為主力店,特地召開新聞發佈會,大作宣傳。但是這幾年來,已經開始減少了,沃爾瑪還好,其它兩家已經不再出現在新建的大型商場裡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時尚MALL的崛起,而這幾年的MALL和往年的也都大為不同,體驗感、參與感、社交功能被置於非常顯要的位置——比如主力店推廣都開始變為IMAX電影院,餐飲業態比例高、注重管理品質等等,反而單純的購物退居次要了,尤其是名牌店的退潮。所以像歡樂海岸的設計、萬象天地的網紅打卡等等,都很不同。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這個背後,一方面是購買力提升本身帶來的商業業態的調整,消費者不太接受那種單純買買買的場所。另一方面也和電商的衝擊攸關,直接導致購物中心全部走向體驗式。這種消費心理的變化,讓一些沒有來得及調整商業業態的區域,物業價值是受到了影響的(比如增幅緩慢)。你商業做了還不行,必須要做得好,跟得上消費者的偏好變化。

在這一點上,其實開發商之間已經在慢慢分出高低了,還真不是頭部開發商就更厲害。比如說萬科的樓盤自配的商業(萬科裡等),和華潤、星河的項目自配的商業(萬象系、coco系等),在購房者眼裡,可是不一樣的影響力。就是綠景的佐鄰系,這些年慢慢搞,品牌也起來了。

放眼全國,我們能找到不少,有些開發商悄悄的用了很多年,終於在商業品牌方面已經打響並且反超了,進而能夠反哺自己的住宅物業。而有些開發商,尤其是四大巨頭,雖然手持商業規模巨大,但是遺憾尚未形成拳頭產品,品牌號召力上遠不及自身的住宅,也未必趕得上一些特色型開發商。這一點,在具體的樓盤選擇上,是會給買家帶來很多糾結的。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從以上的角度,我們可以很好的解釋上面第一個問題,華僑城為什麼影響力會下行?就在上面這三點。

華僑城得益於早期的規劃——居住區域密度越低、越是私密,越尊貴,因為買家的關注點不一樣。但現在看,地鐵、名校、MALL更為重要的時代,那裡幾乎都沒有。有地鐵,但距離較遠。有學校配套,但不是名校。有商業,但業態已不足以匹配新的需求。

我並無針對它的意思,只是作為一個案例。反倒從另一個角度,我覺得這是華僑城下一波的機會,不妨在後兩者來一次改革,比方說引入一家名校,以及重新優化自身的商業業態,聲威重振不難的,就看願不願意砸錢。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結尾,再來總結一下這影響房屋價值的核心三重因素,也是剛需購置房產的三板斧:

第一重是地鐵,首先要有,其次越靠近地鐵上蓋越好,最好無縫接駁(當然,如果是地上的輕軌,就不能太靠近)。

第二重是教育,首先也是要有,其次要離得近,越近越好(近到無法划走),最好自帶幼小九年一貫制學校,再進一步如果是名校就極好。當然名校學區會存在被划走的風險,這個誰也沒辦法。但就選擇邏輯而言,還是要這般選。

第三重是商業,首先還是要有一個集中式MALL,業態規劃適當超前,其次商業品牌要有影響力與美譽度。

上述三者,如果能全有且全優,那就是剛需完美的選擇了,但是這樣的產品一般價格也都很“完美”。三者有其三,都平庸,以及三者有其二,也都很不錯,比如有地鐵、有教育。總之就是組合選擇,但是,要重複一點:三者如果有其一,那建議優先看教育,其它都可以不怎麼樣,但是教育首先要有。

剛需買房三大鐵律:看地鐵、看學校、看購物中心

當然,剛需買房,肯定還有其它的因素,難以盡言,比如產品的因素、物業服務的因素,還有,價格,買不起啥都不要講。但從當前消費偏好的觀察角度,我認為上述“三板斧”,如果能夠掌握得好,買到合適的房子是不難的。而從開發商的角度,如果著重開發這樣的產品,你也能夠為客戶創造出真實的價值,自然也能夠獲得更好的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