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五代十国的那些名将们(2)忠孝两难全的乌震

乌震,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以破敌死亲闻名五代

最初,他是赵王王镕手下一名很普通的军卒,后来因为立了战功而迁升为副校。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朱温出兵深、冀两州,想借此剪除王镕的割据势力,王镕向晋王李存勖求救。李存勖带兵救援,并在柏乡大败朱温。晋王和赵王由此结成联盟。从这以后,赵王经常派自己手下的两位将军符习和乌震跟随晋王去打仗。

正是在符习和乌震随晋王出征的时候,留在镇州(赵国国都,今石家庄正定县)的大将张文礼乘机杀了赵王王镕。赵王王镕被杀后,张文礼写信给晋王李存勖,要他把乌震等人送回镇州。

李存勖本想按信中所说把乌震遺送回镇州,但乌震发誓要为赵王王瑢报仇。

李存勖深受感动,于是派阎宝、史建瑭两员大将协助乌震。

乌震率军走到恒阳(今河北曲县),张文礼抓获乌震的母亲、妻子和子孙等十几个人,想把他们当做人质,以迫使乌震投降。乌震不顾张文礼的这一举动,继续加紧攻打恒阳。

五代十国的那些名将们(2)忠孝两难全的乌震

乌震的行为既出乎张文礼的预料之外,又使张文礼气愤不已,于是张文礼便逐个地割断人质的手、鼻,却不杀死他们,然后把他们放回乌震的军营。

他们的惨状,不仅让乌震感到悲伤,就连旁观的土卒都不敢正面目睹。

然而乌震仅仅大哭一声,便把自己对母亲等受伤害的悲痛转移到对张文礼暴行的愤怒上来。

他身先土卒,冒着密集的箭雨,冲锋陷阵,很快就攻下了张文札的大本营镇州。

乌震由此立下大功,被李存勖封为深、赵二州刺史,这一不寻常的封赏之举,让乌震闻名天下。


像乌震那样不顾亲人陷于敌手而仍以歼敌为先的类似事件古已有之。

战国时魏国大将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的君王把乐羊的儿子当作人质,想通过这一招来阻止乐羊的进攻,但乐羊并不介意而继续攻城。中山之君便杀了乐羊的儿子,并把他儿子的尸体煮成汤,送到乐羊幕下。乐羊也不介意地把那碗汤喝完。

三年后,乐羊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乐羊不顾亲人并敢于吃自己儿子的肉羹的行为,虽然为他赢得了赞誉和赏赐,但也因此而引起了魏文侯的疑心:乐羊既然连自己的儿子都敢吃,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呢?

五代十国的那些名将们(2)忠孝两难全的乌震

相比之下,乌震这种做法在五代却没有受到他人的任何非难。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位有功之臣,也是忠于君王的大将,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奖励和被提拔。

直到他被乱军杀害,后唐明宗李嗣源仍以“废朝一日,诏赠太傅”的礼节表示哀悼,而燕赵之土也深深地为他叹惜不已。


但到了宋代,乌震的忠义被质疑了

薛居正等史臣说:

“乌震不悯其亲,仁斯鲜矣。虽慕乐羊之迹,岂事文侯之宜。”

觉得乌震的忠义在五代乱世是不适宜的,因此他是忠义有余而仁慈不足。

五代十国的那些名将们(2)忠孝两难全的乌震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则以为乌震的所为根本就不是“忠”的表现:

“若乌震者,可谓大不孝矣,尚何有于忠哉!”

忠是维护君臣之义的基石,孝是维系父子人伦的纽带,这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极力提倡的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规范,同时也几乎是古代文人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的全部,即无论是作为统治者的君王还是作为人臣的文人,他们都以“忠孝两全”当作自己的终极目标。


或追求“忠”,或期于“孝”,这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比如,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攻北宋的首都开封,鄂州崇阳县令李涓用“死国留名,男儿不朽事也”这样的话来鼓动当地百姓去抗击金兵的人侵,虽然仅招募到六百多人,但他毅然带着这些人赶赴战场,结果,李涓战死沙场。李涓为国捐躯,不可谓不忠。

又如后晋开运年间(公元944-946年),契丹人侵,有个叫陈友的人乘乱杀害了李磷的父亲。后来李磷、陈友都做了宋太祖的官。一天,两人在京城相遇,李磷便上前杀死陈友,报了父仇。

宋太祖知道后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放了李磷。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李磷有孝义之心。

五代十国的那些名将们(2)忠孝两难全的乌震

宋太祖赵匡胤

李涓不仅有忠义,或许还.有孝心;李磷不仅有孝义,而且或许还有忠心。但不管怎样,只有在忠与孝不对立的境地中,人们“忠孝两全”的道德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也就是说,只要文士不陷人忠孝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境地,就能够实现其“两全”的道德理想。二十四史《忠义传》和《孝义传》中的仁人义士,就是在,上面所说的前提下才得以产生的。


忠孝难两全

然而,忠与孝并不总是相守相望,它们有时就会走到一起,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对立的关系,让你陷入只能二者居一,不可兼得的两难境地,或舍忠取孝,或取忠废孝,乌震就陷入了这样的两难境地。

两军对垒的形势让他必须在忠孝二者中选择其一。

如前所述,乌震所选择的是“忠”,舍弃的是“孝”.他的这一选择虽然赢得了当时许多人的称赞,但后人却没有原谅他。

按照宋人的说法,乌震在不孝的前提下所取之“忠”,并不是真正的“忠义”的行为。既然这样,那么乌震作出另外一种选择,即顾及孝心而舍去对赵王王璐的忠义,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假如真是这样,也许乌震马上就会受到众人的睡弃,根本谈不上日后的前程了。

所以,这也是一种不大美妙的选择。由此看来,二者居一的选择,也是不受人们欢迎的,因为其中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人落人难堪的境地。

只有在忠孝不处于对立的状态下,人们才有更多的余地去追求忠与孝的两全。

二十四史中有《忠义传》,也有《孝义传》,但却没有在忠孝对立中得以“两全”的《忠孝传》。

也许,这并不是偶然的。

五代十国的那些名将们(2)忠孝两难全的乌震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中正简素,立志弘扬历史文化,羚羊挂角,多元角度解读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