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以交易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市場中有形形色色的交易者,大致有以下幾種:

(1)第一類,從事交易不超過三年,最後虧損到資金和心理受到嚴重傷害,感覺交易就是賭博或者自己根本不可能從交易中獲利,結束了交易生涯。這類人是大多數,他們的生活狀態可以自己想象(大多數是連普通人都不如,在生活的底線上掙扎),但結束後他們都解脫了(可以做普通人了)。

(2)第二類,長期從事交易,但一直無法達到穩定盈利,無法提供自己正常生活的資金。於是他們轉移到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變成從業人員。雖然我國規定從業人員不能進行交易,但還是有很多人悄悄地代客理財,或者用別人的名義做自己的資金。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有兩部分,核心是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 的工資收入,其次是代客理財偶爾盈利時的分紅。收入一般,生活得和普通人差不多。

(3)第三類,是在公募或者私募基金中賺取管理費的(或者說賺取貝塔收益的人),對於公募,幾乎沒有清盤線,無所謂虧賺,反正都收管理費。對於這類基金,到清盤線清盤,賺錢分紅,虧損也與他無關。這類人收入是遠高於正常工作的人的。舉個例子,5個億的基金(極小的基金)每年收取1%的管理費(比正常偏低一些),年收入就是500萬,而且續存期20年。這樣一個產品20年無論虧賺,管理費1個億。多發幾個產品,你自己算一下收入吧。當然,他們要有能讓基金運行下去的能力(各種能力,不全是交易)。

(4)第四類,長期穩定盈利的個人投資者和賺 取阿爾法收益的私募基金或者團隊。所謂阿爾法,簡單地說,就是隻有給投資方賺錢,自己才有錢賺的,否則無錢可賺,甚至自己也要賠錢。這類人走到這一步,一般都是有成熟的交易體系甚至團隊,對風險有足夠的評估和準備,同時也有長期的資本積累,他們的生活狀態一般不低於第三類人,大多數超過第三類人。不用想象了,投資界的大佬們都是這類人。

我們身邊大部分是第一類中處於還沒有結束退出前狀態的人,看上去很難,很苦,也很刺激。他們懷抱夢想,積極投入,時而興奮,時而沮喪,但結局不好說,大部分是退出,但大多數交易的成功人士也都是從這類人走出來的。第二類人,看上去普普通通,沒什麼讓人嚮往的。第三第四類人,不說了。

交易這個行業與其它行業最大的不同是:只有少數人才能賺錢(長期看),它的成功率極低,遠低於其它行業,大約就是2-3%的樣子吧(樂觀了些)。

因為如果這個市場大多數人都能賺錢,這個市場就不會存在。

交易這個行業成功率低,但它是贏家通吃的行業。

它是少數人賺多數人錢的行業,真正的贏家賺的錢遠遠超過其它行業。(不包括同類的體育、藝術等同樣的贏家通吃的行業)

看看福布斯排行榜中,常年居於高位的,有不少金融交易行業的(金融交易的概念很廣),巴菲特、索羅斯、西蒙斯等等。與其他行業的人相比,你會發現這個行業沒有龐大的機構,複雜的管理組織,真正的核心通常就幾個人,最小的私募可以只有一個人,因為交易的實際行為十分簡單,就是一買一賣的事。

但走向交易成功卻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也是極難的。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以交易為生是可以的,而且做好了以後也是非常、非常自由的。但走到能以交易為生的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十分、十分艱難的。

以交易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