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以《規劃綱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落地落實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黨中央著眼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增強我國全球競爭力大局而實施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長三角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落實國家戰略,就是要做到服務大局,要做好自身發展,要做好引領發展,還要做好開放發展。這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頒佈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進一步把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級、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

當前特別要注重“四個突出”。

突出“一盤棋”思想,著力形成各揚所長、分工合作的發展格局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黨中央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其目的是消除影響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的行政壁壘,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構建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推動長三角率先實現現代化,成為我國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戰略依託。

當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形勢複雜、國際經貿投資政策多變,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明顯放緩,外國直接投資減少,多數國家貨幣政策再度“寬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競爭加劇,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影響。這都不是一省一市、一城一池“單打獨鬥”能夠解決的,而是國家間根本性的利益格局的重構,需要有更強有力的“國家隊選手”,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

作為擁有良好經濟發展基礎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地區要構建更加有效的合作機制,不斷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和協同發展能力,逐步提升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更好地輻射帶動國內其他地區的發展。要牢牢把握“一盤棋”的指導思想,堅定不移地通過改革破除區域內的各類障礙,積極創新推進合作的有效路徑和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釋放三省一市協同發展的聚合效能,促進逐步形成要素自由流動、產業合理分工、空間佈局相對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

要通過多層次、各領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築牢共性本底、厚植共性根基;要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亮點,彰顯個性特徵,貢獻長板,為其他地區發展賦能提速,把各自優勢變為區域優勢,從而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實現“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的一體化”。

突出“市場化”導向,著力建設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近年來,國際產業資本向中國沿海加快轉移,跨國公司內部分工促進了要素跨區域流動的逐漸深化,加之交通連接帶來的“同城化”效應,長三角地區的合作日益緊密。這是區域一體化的基本邏輯和生動案例。

但是也必須看到,在長三角內部聯繫日益緊密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無序競爭、各自為戰的現象。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最突出障礙是市場分割,特別是要素市場的分割,使得要素流動受阻,配置效率不高。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關鍵是以要素市場制度一體化為重點,破除商品和要素流動的顯性和隱性壁壘,加快建設長三角統一市場,以構築符合價值鏈比較優勢為重點,推動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資源的高效配置,從而以要素供給一體化和基礎設施佈局為引領,加快區域產業鏈、創新鏈與價值鏈重構,激活各類市場主體參與一體化發展的活力和積極性,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合理配置和聚合增值,形成區域間緊密的經濟社會聯繫。

為此,要積極探索培育長三角統一土地市場,建立土地指標和空間規劃的動態優化機制,引導產業和資源要素合理佈局;大力促進勞動力在長三角有序便捷流動,探索建立面向高層次人才的區域協同管理機制,建立統一的人才一體化評價體系,為人才跨區域、跨行業、跨體制的流動,以及就業、創業提供更加便利條件;推動長三角金融市場一體化發展,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基金跨區域開展金融服務,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推動創新資源的共建共用,培育多主體、多領域的產業平臺,加強基於各地比較優勢和區域分工的重大產業合作,以及聯合開展重大科研攻關;前瞻佈局區域內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為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經濟動能培育提供支撐。

注重“市場化”導向,就是要注重“項目化”操作。這是一體化發展的實踐要求。要避免過度強調“頂層設計”而導致在實際工作層面出現“等靠要”的問題。政策、制度的突破都需要有具體的項目載體的突破,最終才能真正實現制度創新的要求。

突出“組團式”突破,著力打造更高能級、強勁示範的功能區域

長三角區域內各地發展水平不一、經濟社會聯繫的緊密程度有異,天然的具有層級差異。因此,一體化發展就是要將城市、區域間的層級差異組合形成有序的梯隊,以功能組團整體推進。所謂“組團式”突破,就是要依託一些特殊地理單元和功能區域,有重點地、率先地加以試驗、示範和推動,形成引領區域空間結構重塑的新引擎。

特別是要建設好國家《規劃綱要》當中明確的三大重點區域:

一是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承擔長三角 “改革示範新樣板”的功能。在省級行政區的結合部、毗鄰區、交界處,行政壁壘對一體化發展的阻礙最為突出,一體化發展的要求最為迫切,在此開展制度創新的先行先試具有典型意義,這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立的重要背景。示範區就是要按照國務院批覆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體方案》,在不改變現行的行政隸屬關係基礎上,探索跨界地區的分工合作、投入共擔和利益共享。

二是高標準建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發揮長三角“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功能。自貿區新片區是上海面向更寬領域、立足更高層次,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戰略空間,也是更具世界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為國家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攻堅探路。定期評估總結新片區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開放、人才流動、風險管控等方面的制度創新經驗,及時在長三角複製推廣。

三是高質量建設虹橋商務區,強化長三角“國際服務新引擎”的功能。全面提升虹橋商務區管理水平,完善聯通浦東機場和蘇浙皖的軌道交通體系,依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功能性平臺,聚焦發展總部經濟、創新經濟、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加快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公共服務能力,打造國際化的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的新平臺。

突出“集成化”效應,著力加強系統推進、效能最優的改革探索

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長三角地區積極落實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承擔了諸多改革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提出的336項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在三省一市大部分都有涉及,但改革的系統集成效應仍有待進一步提升。突出表現在:三省一市改革領域的“孤軍奮戰”的多、“並肩作戰”的少。如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浙江國家信息經濟示範區、江蘇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等改革成果全面開花,但缺乏兩地或多地共同參與的重大改革舉措。

因此,要積極探索破解區域一體化發展瓶頸的新辦法,加強長三角地區改革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落地,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從項目協同走向制度協同,最大限度提高改革整體效能。要以重點領域一體化為重點,推動示範區內重大改革措施先行先試。如統籌土地管理,探索建立跨區域統籌用地指標、盤活空間資源的土地管理機制;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指標管理機制,認真落實國家開展基本農田規劃調整試點;建立要素流動制度,統一企業登記標準,實行企業登記無差別辦理,實行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繼續教育證書、外國人工作證等互認互準制度,制定統一的成果轉移轉化支持政策;探索建立跨區域投入共擔、利益共享的財稅分享管理制度等。

長三角一體化的要義在於徹底拆除行政之牆。在一體化區域內各行政主體行為不僅不越位、不缺位,也要實現政府行為的互認和協同。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在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方面積極行動。如江蘇推行的“不見面審批”,浙江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上海推行的“一網通辦”等,都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但三省一市的審批標準不統一,各地審批結果無法互認現象依然存在。為此,要加快形成符合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的長三角市場準入制度、產品和服務標準、執法和監管規則,推動一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儘快實現無差別辦理。加強區域利益平衡的共同探索,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為抓手,進一步深化“一照多址”、“一證互認”等“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以競爭中性為原則的公平市場競爭政策,努力構建公平公正、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讓一切有利於一體化發展的活力和源泉競相迸發、充分湧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