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大家好!我是安生,今天剛剛看完電影《誤殺》,小談一下,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初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愛孩子。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剛剛看完電影《誤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在公道面前,金錢、權勢、地位都顯得那麼渺小,最後的結局就是公道。

李維傑和妻子阿玉在泰國打拼多年,育有兩個女兒,已然中年的他靠開著一家網絡公司維持生計,為人善良、正直,在小鎮人緣頗好,然而這一切被一個意外打破。

李維傑的大女兒李平在一次夏令營活動中,被警察局長兒子素察強暴並威脅,在反抗過程中,李平誤殺了素察。社會地位的懸殊,曾經目睹小鎮警察亂用職權,讓李維傑無法相信法律。為了保護女兒,捍衛家庭,李維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間隙中,與警方展開了一場生與死的較量。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反殺案”,“未成年人犯罪”,成了這部電影的關鍵字,也是給觀眾帶來思考的點,讓千千萬萬父母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進行思考。

兩位母親在影片中有一個對峙畫面。溺愛孩子的警察局長拉韞在得知兒子強暴了李平以後,並沒有覺得抱歉,而是對李維傑妻子說:“畢竟你也是母親,你應該知道為了孩子,我沒有任何做不出來的事情。”而李維傑妻子則是憤怒的回到:“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個禽獸。”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表面上是兩個家庭的父母在較量,可是實際上卻反應出了原生家庭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的問題。

作為父母,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女兒


當李平遭到素察的強暴後,本來過錯方是施暴者,而李平卻因為害怕視頻被傳播出去,而妥協,進而助長了素察的氣焰。

李平的妥協,不由得會讓我們發出這樣的疑問,事情發生以後她為什麼不求助父母?不採取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因為原生家庭沒有教會她該如何保護自己,在李平告訴母親發生的事情以後,母親的第一反應是想和李平一起奪回手機刪掉視頻,而不是教女兒用怎樣的方法保護自己。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父母給了李平德行教育,卻忘了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在事情發生以後,作為孩子的李平,惶恐、害怕、不知所措,所以她放棄了求助和自救。如果父母以前給過她這方面的教育,那麼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父母應該如何預防性侵發生?

【1】“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教會孩子善良,但是一定要對人有戒備之心,在陌生或者不熟悉的場合,不要喝別人遞過來的飲料,如果喝只能喝沒有開封的和自己親手打開的;

【2】“性教育”。不要覺得性教育是一件羞於啟齒的事情,罪犯從來不會覺得你的孩子小,告訴孩子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給別人看,哪些不可以給別人看,哪些肢體接觸是安全的, 哪些肢體接觸是不安全的;

【3】“與沒有血緣關係的男人保持距離”。不論是朋友還是親戚,只要沒有血緣關係,就一定要和對方保持距離;

【4】“如果你知道他人有過性侵前科,請讓孩子遠離他”。因為有前科的人,很可能再次犯案。有案例顯示,一人性侵多人的比例近3成,且成高發態勢。


這是預防性侵,那麼如果傷害不幸已經發生了,又該如何呢?

【1】“如果傷害已經發生,請保留下證據,立刻報警”。不要洗澡,不要換衣服,有些證據水一衝就會沒有了;

【2】“在孩子面前,請藏起你的憤怒”。作為父母,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一定會很憤怒,但是請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因為你的憤怒會讓她覺得是自己的錯,會讓她心存愧疚,厭惡自己。會對她造成二次傷害;

【3】“進行心理疏導”。帶孩子尋找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進行干預。


作為父母,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子


表面上素察看似作惡者,最後的結局也是罪有應得,但是細細想想,是什麼鑄造了素察現在的性格,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更沒有人天生就是惡人。

素察在外面打架,差點弄瞎別人的眼睛,父母找關係讓他輕而易舉的逃脫法律的制裁,想買車母親二話不說就給他買,父母的所作所為讓他覺得他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都會有人給他擦屁股,他想要什麼都可以得到。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在這樣一個環境長大的素察養成了驕縱、跋扈、天大地大老子最大的性格,不服任何人管教,如果別人說了自己不想聽的話就摔門而去。

物質生活的富裕,給不了素察來自父母的愛和屬於家庭的歸屬感,對於素察而言父母的工作永遠比他重要,母親永遠只會在物質上滿足他,他體會不到父母的愛。

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原生家庭愛的缺失,是導致素察悲劇的直接原因。作為父母,該如何讓孩子體會到來自我們的愛?

【1】“好好說話,拒絕河東獅吼”。拒絕用負面語言,對孩子進行辱罵、嘲諷,不要把自己身上的不良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去;

【2】“好好道歉”。如果是自己的原因誤會了孩子,或者錯誤的一方在自己,請主動認錯並且向孩子道歉;

【3】“不要吝嗇對孩子說’我愛你‘”。經常和孩子進行坦誠的溝通,不要和孩子只將道理,不談感受。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不僅是言語上的,肢體上也需要,比如牽手、摸頭、擁抱等等。


溝通是情感的橋樑


素察可以說是喊著金湯匙長大的,母親是警察局長,父親是重要政客,家境殷實。但是夫妻二人平時忙於工作,疏於對兒子的教育,這種愧疚讓身為警察局長的母親,對兒子溺愛得過分,父親則是恨鐵不成鋼,以為打罵就是為了兒子好。

而李平正值叛逆期,瞧不起只有小學文化的李維傑,回到家就關上房門不與李維傑交流。李平因為學習成績優異,應邀參加學校的夏令營,李維傑覺得費用有點高,稍顯猶豫,李平就直接離開飯桌,拒絕溝通。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約翰.貝曼曾說:“忙碌是現在父母和孩子間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家長們大都是在外在的行為上對待孩子,卻沒有時間聆聽孩子內在的聲音。其實,不見得需要去接受他的感受,但是父母應該花時間聽一聽到底孩子的內在發出來哪些聲音。”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一些東西,如果說連簡單的溝通都做不到,何談別的。

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

【1】“學會閉嘴,不說孩子的缺點”。如果你一而再地說孩子的缺點,只會讓孩子在內心中把這些缺點無數倍的放大,從而加重他的叛逆心理;

【2】“認同孩子的感受”。真心的感受孩子的情緒但是不被他的情緒感染,認同感受不是認同行為,在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時,請給予正確的引導;

【3】“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請給予鼓勵教育”。如果孩子做錯事了,考試失利了,請不要一味地指責,要學會鼓勵孩子,讓他相信下次會更好;

【4】“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平等溝通,而不是趾高氣昂的“我是你爸爸(媽媽),都要聽我的”式溝通。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寫在最後:影片的最後,我們原以為一切都塵埃落定, 李維傑一家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萬萬沒想到,最後李維傑選擇了去自首。大家應該都很好奇,他為什麼在看到自己完勝以後還是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在李維傑選擇去自首之前,電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李維傑的小女兒安安,拿著100分的試卷讓李維傑兌現自己的承諾,但是鏡頭接近試卷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分數位置出現的那一點塗改液。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雖然只是一點小小的塗改液,卻讓李維傑幡然醒悟,在他帶領著家人和警察鬥智鬥勇的時候,忽視了他的舉動帶給孩子的影響。

李維傑的初心是為了保護大女兒和妻子,但是卻讓小女兒學會了撒謊,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如果他不去自首,是可以安然地繼續生活,可是卻會毀了小女兒的一生。

《誤殺》: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他最後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埋單,撒謊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做人要有基本的底線和原則。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帶來深重的影響。為人父母的那條路很艱難,願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明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