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每到冬天,家裡的老人,恨不得把娃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捂”成粽子。

但卻不知道,這樣做可能會害了孩子。

江蘇有位奶奶怕1歲半的孫子著涼,給穿了5件衣服3層襪子,本來孩子就患有嵌頓疝及腸梗阻,這麼一捂,孩子體溫直達40度,病情立馬加重了……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今年1月份,浙江嘉興的一對父母,晚上給剛過百天的寶寶喂完奶,怕寶寶著涼,他們就摟著孩子睡了一夜。

結果第二天早上醒來一看,孩子沒呼吸了!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卻還是沒搶救回來……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醫生解釋說,孩子“捂”太牢,引發了“蒙被綜合徵”

我隨便搜了一下,發現這樣的悲劇並不少: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到底什麼是蒙被綜合徵?有什麼危害?怎麼預防?我們一起來看看。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蒙被綜合徵

1

什麼是“蒙被綜合徵”

蒙被綜合徵又稱“捂熱綜合徵”“嬰兒悶熱綜合徵”。

是由於過度保暖、捂悶過久引起寶寶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導致呼吸、循環系統衰竭的一種冬季常見意外損傷,約佔兒童總意外損傷比例的46.2%。

1歲以下的嬰兒,尤其是新生兒更容易中招,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冬天為發病高峰期,死亡率高達16%~20%,倖存下來的患兒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2

一般表現症狀

出現高熱或超高熱,體溫可達41℃~43℃,全身大汗淋漓,衣被溼透,脫水,面色蒼白,哭聲低弱,拒絕吃奶。

3

為什麼小嬰兒更容易中招

  • 產熱快、散熱慢

嬰兒的新陳代謝比成人要快得多,但呼吸系統、體溫調節中樞還不健全,對外界的環境適應能力差,排汗散熱的能力也比較弱,導致雖產熱快但散熱較慢。

一旦給寶寶蓋了太厚的被子,或穿了過厚的衣服,被“捂”久了,體溫就會迅速上升,孩子會大量出汗且一直處於高溫狀態。

  • 缺少氧氣

寶寶體溫升高,代謝加快,隨之消耗的氧氣就會增加。孩子在被窩裡捂得太久,缺乏新鮮空氣,時間長就會導致缺氧;

還有的媽媽喜歡喂夜奶完就摟著孩子睡,家長肺活量比孩子大得多,所以孩子會吸入較多家長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氧氣就會相對減少,容易造成缺氧狀態,損傷大腦,而這種傷害是不易復原的!

4

有什麼危害

南昌第三醫院曾對30例患有捂熱綜合徵的嬰兒進行臨床分析,發現: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捂熱綜合徵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排在第1位的是呼吸系統的損害,第2位是心臟的損害;同時伴有神經系統、肝臟、腎臟、胃腸道及凝血功能等臟器功能損害;經過治療後有10例死亡,仍有3例留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湖南省兒童醫院也曾對47例捂熱綜合徵患兒進行了1年的隨訪,發現: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來源:《回顧性分析 81 例捂熱綜合徵嬰兒神經系統臨床表現及防治》

有22個孩子出現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主要表現在肢體運動障礙、抽搐發作、語言發育落後、智能發育落後……後遺症發生率達到了46%。

由此可見,捂熱綜合徵主要危害孩子的呼吸系統和心臟功能,同時伴有多器官的損傷,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死亡,即使痊癒也會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怕孩子冷的心情大家都有,但蒙被綜合徵完全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別因為怕冷給孩子過度地“捂”,讓我們後悔一輩子。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如何預防蒙被綜合徵?

蒙被綜合徵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家長要注意這4個“不要”:

1

不要和大人同睡

像上面的新聞,父母怕孩子冷,夜奶喂完就直接摟著寶寶睡了……有些家長夜裡睡得沉,翻身時孩子可能會被壓到身下,孩子發熱哭鬧不能及時發現;

並且,大人自身散發的熱量對寶寶來說像個大火爐,摟得過緊、還有床上的被子、枕頭、毯子等,都可能會捂住寶寶的口鼻而導致窒息。

美國兒科協會(AAP)建議:孩子和大人同房不同床的睡眠方式應該持續到生後至少6個月,如果能到一年就更好。只有在餵奶或者安撫時才能抱孩子到大人床上。

2

不要過度保暖

5層衣服、3雙襪子……千萬別給孩子裡三層外三層包成“小粽子”了。

之前微博有個關於#冬天該給娃穿幾件衣服#的視頻,裡面的小女孩一共穿了8件!頓時驚呆了……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還有個寶寶被衣服包成小企鵝一樣,走路全靠感覺……隔著屏幕都感覺喘不過氣。

孩子本來就比大人的新陳代謝旺盛,穿蓋過多易導致孩子出汗,不能及時散熱,很容易引起蒙被綜合徵。

除了這個方面,厚厚的衣被也讓孩子沒法自由活動手腳,阻礙了孩子大運動、精細運動的發展,會影響智力發育。

3

不要蓋住頭部

不要在寶寶頭上蓋毛巾或紗巾之類的物品,小寶寶活動時毛巾一旦掉落,很容易捂住寶寶得口鼻而發生窒息,更不能蒙著頭、含著乳頭入睡。

美國兒科學會也指出:不建議在嬰兒床加裝任何東西,包括床圍、被子、枕頭等;也不能放毛絨玩具、尿布、毛巾等鬆散的床上用品,以防發生嬰兒意外窒息。

4

不要發燒捂汗

老人常說“孩子感冒發燒,捂捂汗就好了”,千萬別這樣做,不但燒沒退沒準還會引發蒙被綜合徵,或捂出一身痱子。

出汗其實是退熱的結果,不是退熱的原因。機體免疫系統與病毒對抗的過程會讓人發熱,退熱時人體要散熱,就會出汗。

所以發燒千萬不要捂汗哦,孩子難受不說,效果適得其反。

那冬季該怎樣讓娃不捂又舒服地過冬呢?

睡一覺孩子沒呼吸了!兒科醫生呼籲,別再對孩子做這個動作

冬季給娃科學保暖這樣做

1

注意室內溫度

室溫10-18℃,寶寶只露出頭部,其他地方都蓋好;

室溫18-25℃,寶寶的雙手可以露在外面,其他地方蓋好;

室溫25-30℃,寶寶的頭部、手、腳可以露在外面,胸、腹部要蓋好。

2

溫度較冷時給寶寶這樣穿/蓋

這裡主要說的室內溫度比較低,在10-18℃時,寶寶穿衣蓋被可以參考:

  • 新生兒:薄長袖睡衣+抱被+薄被
  • 嬰兒:薄棉睡衣+睡袋+薄被
  • 幼兒:長袖薄睡衣+大睡袋/大棉被

如何科學地給娃挑睡袋,按睡袋形式建議大家:

襁褓式:適合0~3個月,防止寶寶驚跳反射,將自己嚇醒;


含袖式:適合3個月+,手活動方便,兼顧舒服且保暖,一般袖子可拆卸;


背心式:適合3個月+手腳活動方便,但不利於保暖,適合夏季;


並腿式:適合3~6個月,利於腳部保暖,不方便活動,底部開口方便換尿布;


分腿式:適合6個月+,保暖好、自由度高,可作為睡衣,方便孩子活動、玩耍;


信封式:適合3歲+,專為睡覺設計,被褥一體,不方便活動,但睡覺保暖實用。

3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穿得合適?

很多家長喜歡摸孩子手腳溫度來判斷,這是不科學的,孩子末梢循環系統還不夠完善,到達手腳末端的血量比較少;因此正常情況下孩子手腳應該是溫熱或者偏涼的。

正確的做法是:

摸前胸後背或者後腦勺,如果是溫熱不潮,說明穿得正好;

如果後背有發潮、手腳心出汗,那說明孩子穿多了,要給孩子減衣服散熱。

4

這樣穿

  • 1歲以內:比大人多穿一件(平均厚度的)衣服。衣服可以寬鬆點,寶寶可以在被子、衣服裡活動手腳,不建議給寶貝穿打底褲這一類的緊身衣服;
  • 1歲以上:孩子體溫調節能力基本和大人一樣,可以參考大人的穿衣厚度,或者比大人少一些。

還可以參考洋蔥穿衣法

內層選擇柔軟、透氣且排汗功能好的純棉衣服;


中層選擇保暖性好的衣服;


最外層防水防風,以應付天氣變化。

洋蔥式的穿衣法可以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隨時增減衣物;或搭配帽子、手套等,看具體的環境溫度的情況,主要以舒服保暖為主。

冬季不僅要防寒,還要“防熱”哦,小心蒙被綜合徵這個“隱形殺手”,給孩子營造安全的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