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带量采购给药房带来巨大投资机会!

在带量采购的影响下,医药行业迎来了巨震,在行业退潮的同时从中也发现了新的投资机会。

第一轮全国性的大量采购在2018年12月份开始,对外宣称的目的是——挤压水分。第一轮带量采购中选取的25个品种,药价平均降幅达59%;

第二轮带量采购品种还是25个,也基本是原来的药品,只不过试点地区扩大了,从原来的4+7(4个直销是+7个省分)扩展到25个省份。药品在第一轮降幅的基础上,继续下降,最高的下降78%,平均降幅达25%,许多药品直逼成本价。

第三轮带领采购目前已经蓄势待发,给医药行业带来了紧张的氛围。在本次医保谈判中,一句:韩国多少人口,中国多少人口,现在我们一整个国家来跟你谈判;让外国制药大厂药价一降再降。

本次进入医保目录的52个西药中占比70%的药品都是进口药。生产这些进口药品的国外药企,而且都是国内药企无法更其相提并论的。这些药品在中国上市时间短,大部分都在2017年、2018年上市的。我们都知道,药都是药品越新,疗效越好。在这次谈判中的品种,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平均降幅60.7%。

药企经过纳入医保的腰斩,在经历带量采购的降价,还面临试点扩容药企已经受到了重创。但对老百姓是绝对利好。

作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用药:阿托伐他丁2018年在我国销售额是137亿,经过第二轮带量采购后,中标价乘以用量所得的市场规模是5.2亿。还有老年人常用药:氯吡格雷也有之前的122亿降为27.9亿。销量排名前10的品种除之前的两个品种分列第一和第二,剩余的除了右美托咪定2018年销售30.13,带量采购后是29.54亿;培美曲塞2018年销售53.82亿,带量采购后是45.7亿;其它的都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

这轮带量采购仿制药受伤最重,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8000亿大幅萎缩。据部分券商测算,最终仿制药的市场规模将会被压缩到2000-3000亿左右。

未来许多药企会面临市场缩水,甚至淘汰,这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接下来的药企也将面临被收购或者被淘汰,这是市场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结果。

医药零售的机会来临

患者购买药品有三个渠道: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

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很赚钱,但都带有公益性,很难跨区域扩张,因此没有上市,只有医药零售企业上市。

医药零售赚的是药品之间的差价,药品价格的高低对于毛利率影响不大,毛利率极为稳定。不像药企,价格一降毛利率就下来。

而四大连锁药店平均毛利率在39%,基本是药店行业的平衡点。

带量采购所选中的药品基本都是医院常开的处方药,患者拿到药方只能到医院购买。四大药房销售药中被选中的集采药品占比很低,一心堂在其披露的数据中显示,带量采购销售额甚至不足1%,仅为0.69%,所以带量采购对四大药房的冲击非常小。

2018年全国零售药房48.9万家,四大药房大约为2万家,占比只有4%;从行业增速来看,除了2012年、2013年的增速超过10%,其余年份均低于10%,2018年甚至大幅滑坡至4.85%。再看四大药房的营收增速很少低于15%,绝大部分都以20%的增速增长,远高于行业增速。如四大药房其中的一家为例:12年增速25.76%;13年17.2%;14年23.61%;15年27.59%;16年31.21%;17年28.76%;18年43.79%。虽然四大药房的药店数连占比仅为4%,但销售额在2017年占比超过7.5%,18年占比超过8%。这说明四大药房的平均单店营收是行业的两倍。

美国三大分销巨头占比高达90%;日本市场前十家占比约70%;在国外集中度非常高。如果以日本为参考的话,我们前十的药房还有3倍以上提升空间。

处方药

目前医院销售的要基本都是处方药,处方药是指医生为病人对症下药后,患者拿药方在医院药内进行购买的药。在日本、美国不管是不是处方药,几乎都在药店零售店卖。而国内绝大部分都在医院。

医院就诊,医生开处方到药店买药,这种形式被称为处方外流。国外处方外流进展很快,短短几年便完成了,而国内在医院利益的促使下,喊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有进展。在主要是医院的:医药养医。

在药品非招标时代,医院从药企拿药后,在以一定溢价销售,药品差价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药品卖如医院成为药企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同样是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疗效差不多的,医生往往给患者开价格更高的,这样医院会获得更多的差价,药企将钱返给医院或者医生。这使得患者看病越来越贵,一个感冒少则几百多则几千。

现在招标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之前药企销售药品和医院是互利互惠的模式,医生具有患者使用某款药的决策权,所以药企必然要讨好医院或者医生。现在,药方相当于是医保局开的,医生只能听医保局的,并且医保局还给药企带来了大量的销售保证,药企当然只听医保局的。

医保局只在产品质量合格的药品里,挑选价格最低的药品。药企只能照章办事,否则就会出局,整个流程都没有医院什么事。现在医院买药又不挣钱,而且还要增加存储药品的地方和资金,还要增加配药员。医院从药品中得不到好处,手里的处方药也将慢慢松开,自然会流入到零售店。

我国医药品终端销售规模1.15万亿,分为门诊断用药和住院断用药,比例为4:6能够被药房获取的释放份额是门诊端的用药,大约在4000亿左右。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总体规模不到4000亿,如果门诊端的4000亿能全部流出来,那市场规模将翻一倍。

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数字,对于门诊端的蛋糕需要打折扣,毕竟处方药不一定会全部流出,而且在医保谈判下会大幅缩水。

但可以确定的是,零售端的药品销售在三大药品销售渠道中占比将大幅提升。

随着国内药房总数48.9万家,连锁药房占比一半,单体药房占一半,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药房经营成本提高是必然的趋势,小药房将会逐渐被连锁药房淘汰。

再伴随着上市药房企业具有更好的融资条件,更低的融资成本,这场药房集中盛宴还在进行中。我们重点看好四大药房。

特别是其中一家,经过今年的大涨,进入11月股价大幅回落近20%,但北上资金却大幅逆市加仓超8亿,短期股价有企稳迹象。更重要的是,在股价处于高位时,多家券商竞相推荐,所以现在非常值得入手。

这只股票的代码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发布,想获取的可以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