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成語說兩晉:既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著皇帝枉擔賊名

公元260年,在曹魏的都城洛陽上演了悲壯的一幕,年僅19歲的皇帝曹髦披甲執銳,領著幾百個宦官侍衛殺出宮門,討伐竊國的權奸司馬昭。這是一次自殺式的進攻,不會產生第二種結果,就連皇帝本人也慘遭屠戮。不過,歷史並沒有辜負曹髦的一腔熱血,不僅讓司馬昭揹負了弒君的惡名,還為此創造出一句成語,將其永久釘在了恥辱柱上。

事發前夕,曹髦曾憤怒地對臣下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斃,今日就與你等為國討賊。”自此,世人就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形容那些人設崩塌的野心家。


成語說兩晉:既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著皇帝枉擔賊名

按道理來講,既然篡位的野心路人都知道了,偽裝便失去了意義,如今皇帝也殺了,不如就此君臨天下,也省得白白辜負了這身賊名。可令人費解的是,司馬昭並沒有這麼做,他無視觀眾的倒彩繼續表演,到死都沒有摘下人臣的面具。

自魏明帝曹叡死後,魏國的皇帝便形同虛設,司馬昭也不是第一個攝政的權臣,之前還有他的兄長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懿,再加上曹爽之個豬頭,曹魏的皇權已經淪喪了二十多年。所以說,司馬昭不稱帝,並非是缺乏實力和野心,而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選擇。


成語說兩晉:既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著皇帝枉擔賊名

公元251年,執掌曹魏實權的司馬懿病逝,死前叮囑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說:“我做了一輩子魏臣,官也升到了太傅這樣的高位,別人都說我不忠,使我心懷恐懼,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好好輔佐皇帝,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為臣要慎之又慎。”

儘管司馬懿奸詐了一輩子,但死前對兒子說的肯定是真話,他先是強調自已魏臣的身份,又告誡兒子要演好輔臣的角色,其言外之意非常明顯:司馬氏既不放權也不篡位,與當年的曹操同出一轍。由此可見,如果司馬昭貿然稱帝,首先就違背了父親的遺願,這對孝冶天下的古代來說,是極大的政治汙點。


成語說兩晉:既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著皇帝枉擔賊名

郭德剛有句話說得好,多大的手端多大多的碗,如果碗是名分,那端碗的手就是功勞和威望。且不說司馬懿戰功卓著,單是四朝老臣的資歷就足夠做個太傅了,而司馬師先在新城擊敗了吳國的大軍,後來又平定了毌丘儉的叛亂,死前也不過是個侯爵。

反觀司馬昭,他對抗西蜀打成了平手,南下伐吳又大敗於東興,直到淮南諸葛誕反叛時才找回了幾分面子。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老爹和兄長的業績在那放著,司馬昭還好意思稱帝麼?

成語說兩晉:既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何必再留著皇帝枉擔賊名

在曹髦死後,司馬昭又扶立了魏元帝曹奐,繼續以輔臣身份控制魏國,隨著戰功的積累,他的官位也不斷上升,一直做到了加九錫的晉王。即便如此,司馬昭依然沒有稱帝,因為兒子司馬炎並不強勢,需要以皇帝的名分打賞功臣,靠加官進爵來換取手下眾人的歸心。好了我是小歇,感謝關注歡迎留言,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