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國潮”崛起了,大約經歷了十餘年的時間。從原本狹隘的前沿、個性、小眾、時尚的“潮”,到如今的各大廣為人知的國產品牌爭相湧入,形成涵蓋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國潮”,彰顯了國貨的品質和影響力,也帶動了年輕人們的潮流趨勢。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百度國潮驕傲大數據》顯示,在十年間,中國品牌的關注度佔比由38%增長到70%。具體到行業而言,電子、文娛、服裝、汽車、化妝品、食品等六大行業均呈現出了對中國品牌關注度的穩定增長。其中,電子行業不僅始終呈現領跑態勢,還在十年間呈現出了37%的增長;而文娛領域則從頹勢迎頭趕上,呈現出36%的增長態勢。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從“潮”到“國潮”

追本溯源,“國潮”一詞,一開始更加側重是“潮”本身,是大約從2000年起,由中國本土設計師或者主理人創立潮流品牌,以獨特、自我的文化內核融合了時尚個性的設計,呈現出的以街頭文化為主的穿著打扮和生活方式,為一小撮年輕人所追捧,在小眾圈子裡受到追捧。

但這時的“國潮”更像是一小部分年輕人的自娛自樂和自我認同,和大眾社會有無法破開的壁壘。

轉折出現始於2017年。伴隨著各種嘻哈和街舞節目的意外走紅,“潮”文化開始反向引爆主流媒體和大眾市場,越來越多的品牌看到了這一片尚待開墾的商業新大陸,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愛好者發現了這一片繼續文化核心注入的土地。“國潮”一詞,開始從“潮”向“國”傾斜。一系列“國潮”品牌在這個突然開啟的風口被眾多明星和網紅帶了貨,以相對親民的價格和獨特的文化核心,走入了大眾市場,也吸引了更多國貨大品牌的加入。

2018年,李寧攜“悟道”系列登上了2018年紐約時裝週秋冬秀場,徹底引爆了“國潮”概念。融合了中國國學元素的新品引來了國內外社交網絡的刷屏,帶起了驚人的熱度和流量,更帶動了李寧的股價——時裝週結束後,其股價大漲9.88%,達到了2017年以來的最大漲幅。而感覺到了“國潮”力量的李寧同年再登巴黎時裝週,再次鞏固了“國風”概念。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從這一年起,“國潮”概念得到了真正的擴容,不再只是潮流品牌和小眾文化,而是代表了自強不息的國貨力量,成為了大勢所趨的消費潮流。李寧之後,華為、格力、回力、波司登、大白兔、娃哈哈……越來越多堅持創新、不斷突破的國產品牌走上了“國潮”之路。


風起背後的實力崛起

“國潮”的風颳了起來,刮向了國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那些銘刻在童年記憶的品牌再次以光鮮亮麗又不失特色的形象和包裝回歸市場,出現在了我們的生活中,並迅速佔領了消費市場,以實實在在的銷量證明了實力。當新“國潮”成為社會普遍的興趣和消費趨勢,背後的真正成因比潮流更加值得關注。

一方面,這代表中國企業的時代到來了,而在這之前,這些企業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耕耘了多年,從為國外企業代工,到如今自己研發創新,終於憑藉出色的技術和成果在全球站穩了腳跟。華為的5G技術領先全球、格力一天可申請三十多項專利、波司登羽絨服引發了全球代購潮……從前的“舶來品”如今都能“中國製造”,甚至做到進一步的出口,大大提高了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價值。在此基礎上,電商時代開啟了這些品牌營銷的新模式。有針對性的營銷、推廣手段,配合相對親民的價格、有趣的活動和一定量的曝光率,刺激了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的頻率,進一步縮短了產品重塑消費者群體的時間。“實力企業+電商平臺”的模式,展現的是新時代的市場聯動新模式。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另一方面,是消費主力軍的變遷。從前的消費主力是70、80後,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追趕型的國家,他們成長在這樣的“洋品牌”的時代,在消費方面更加傾向於購買舶來品,因為“洋品牌”更加先進、耐用,是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的象徵。當時代變遷,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舊的一代沉寂、新的一代消費者崛起,以85後、95後為代表的新中產正成為這個國家的消費主力,成長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這一代人,他們沒有對消費品的“偏見”,在對待中國文化方面也更加自信、有更強的認同感和支持意願。他們願意選擇國產品牌,也更加期待國產品牌,尤其是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國產品牌,因為這些產品在本身的購買價值之外,還可以彰顯文化價值,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個性。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國潮”之風的蔓延

由“國潮”下的國貨帶起的強烈消費興趣,影響了眾多國貨品牌,以百雀羚為主的護膚品也一改往日形象,開闢出新的產品線,不僅專門針對男性推出護膚品類,還推廣起了美妝線。充滿古韻的包裝、年輕的代言人和有趣的聯動,讓百雀羚成為了廣大年輕人的選擇。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除此之外,順勢而起的一系列文博節目也擁有了熱度,比如《詩詞大會》、《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一系列精心製作的綜藝節目,以及主打中國式創作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電影如《流浪地球》、《哪吒》等。這些文娛作品的熱度是始料未及的,卻也在“國潮”的風口下憑實力產生了影響力,進一步加大了“國潮”的範疇和實力。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對比,1996年中國票房十大電影中,有九部都是國外大片,只有第八名《孔繁森》是一部中國電影,能進前十估計還是各單位大規模組織觀影。而在2019年票房十大電影中,國產片佔了八部——中國的消費者願意為中國電影買單了。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更令人驕傲的是,“國潮”正在向世界範疇進行輸出。它不再只是國人的消費和娛樂,而是中國文化和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發聲。“國潮”之下,國貨正當時,我們可以期待更多……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乘風破浪正當時,“國潮”的風起來了

……

關注我們看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