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們覺得孝宗朱祐樘能達到我們評價漢武帝唐太宗這類帝王的地位嗎?

度量衡266


孝宗比不上唐太宗是正常的,但是和漢武帝比起來就是對孝宗的侮辱了——其實啊,漢武帝真沒太難超越,別看漢武帝雄才大略,實際上誰家有苦誰家知道,漢武帝要不是罪己詔下的快,漢朝這攤子都差點被漢武帝玩脫了。

海內虛耗,天下鼎沸

武帝一共在位54年,除其初期政策因循文景之外,其中後期“外事四夷,內

興功利,役費並興,使民去本”,在他統治的最後數年,中央和地方均遭遇到前所未有

的統治危機。不管從什麼角度看,漢朝的天下都快被漢武帝玩廢了:

廟堂之上,武帝獨斷專行,殺伐無度。公孫弘之後,李蔡、莊青翟、趙周接連被逼自殺,石慶僅以敦厚謹慎保全首領,卒十任上,然亦數見譴責。

可以這麼說——當是時也,臣下雖謹言慎行,盡力國事,然一朝不稱意,即罷職免官,誅殺族滅,故人心惶惶,也無怪乎武帝拜公孫賀為承相時,賀“不受印緩,頓首泣涕”,以“材誠不任宰相”推辭了。

更不用說漢武帝執政期間的巫蠱之亂,這是漢武帝最大的黑點,這個黑點之大幾乎都能掩藏漢武一生的所有功績了——

“巫蠱之禍起自朱安世,成於江充,太子,皆敗”。其實僅公孫賀一案中,“民轉相誣以巫蠱遂及吏輒幼以大逆亡道,坐死者前後數萬人”“諸太子賓客,嚐出入宮門,皆坐誅”“合戰五口,死者數萬人,血流入溝中”。——《漢書》

而在巫蠱之亂結束後,漢武帝的反應更是給予保皇黨一股寒意——作為受君命在泉鴻裡捕殺太子的一方,武帝在醒悟之後族殺其家,以哀憐太子。是以違君命者,行君令者皆受以刑,為官之不易可想而知。

更傷及國本的是,貳師將軍妻子為有司收捕,以致貳師危眾求功,最終兵敗降十匈奴。經此一敗,漢不但損失大將,目_兵戈、衣物、車馬及轉谷之耗費甚大。自此以後,武帝不復出兵。巫蠱之禍使功勳大臣被誅殺殆盡,以致武帝年老託孤之時,“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翟”。

雖然後來霍光“匡國家、安社翟”,千秋“敦厚有智”,但也無法掩蓋武帝統治末期中央人才凋零這一不爭的事實。更關鍵的是,巫蠱之禍還波及民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簡單來說,武帝朝除過初期接續文景之治,行安民體養之策外,其餘40餘年,總是大肆興伐,民不堪其苦。董仲舒認為小民窮困,不僅為鄉間豪富所欺壓,且:

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所以作為統治者就應限田、抑制兼併、輕搖薄賦。然而武帝並未對此作出有效的應對措施,結果是“仲舒死後,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復相食”。武帝時期,百姓生活愈加困苦,小農經濟的破產引發的社會動盪使得武帝不得不下輪臺罪己詔。

平淮均輸出賣公器

並且武帝還大肆的出賣國家公器,雖然歷代統治者哪怕是做樣子也會很重視農業及小民的生產生活,然而武帝卻總是在加重人民負擔,甚至公然殺雞取卵式的允許商人出錢糧買官,這就造成了豪族、富商與官僚的逐漸一體化。

長遠來看甚至要為西漢末年的豪強現象買單,更直接的使得地方難以有效抑制土地兼併和買賣奴裨,嚴重壓縮了百姓生存空間,尤其是允許商人買官的平淮均輸政策使得大批商人為官,這使得部分商人一躍成為統治階級,這在一共重農抑商的傳統農業社會中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山東諸郡皆被其災,“費以億計,縣官大空”“元封四年,梁地、楚地及關東流民二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酷吏橫行,法網嚴密

都說明朝特務機構惡名昭彰,可是武帝時候的酷吏政治又哪裡遜色一點?“典者不能遍睹”。“赦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其不發覺相殺者,不可勝計。赦自出者百餘萬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氏無慮皆鑄金錢矣。”

總結

總而言之,和明朝有名的中興之主明孝宗比起來,武帝的內外政策不但造成了中央政局的動盪,還影響到了地方社會的健康發展,不但使統治階層人心惶惶,還使得被統治階層飽受磨難,以致出現流民、賊寇口益增多,地方政局全方位失控的嚴重局面。所以史料不少都記載下來“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評價。而面對如此局面,武帝在徵和四年罷輪臺屯田之議,下罪己沼,深陳以往之過失,以趙過為搜粟都尉,行代田法,以安百姓。這才使得其統治危機亦有所緩和。因而,在內政上,明孝宗要遠勝於漢武帝。


戴老師講歷史


明孝宗朱佑樘是自明宣宗之後明朝眾多皇帝中唯一一位有些亮色的皇帝,1487年即位,在位期間厲行節儉,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除奸佞,勵精圖治,歷史上稱他的統治為“弘治中興”。

如題目所問,朱佑樘能否達到我們評價漢武帝和唐太宗這類帝王的地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朱佑樘姑且只能成為“守成之君”,而漢武帝和唐太宗是屬於創業之君,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我們在評價一位帝王的成就時,要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朱佑樘接管的大明王朝已經是一個惰性十足、社會階級矛盾突出、官員體系腐敗的狀況。但是由於朱佑樘的身世比較坎坷,孝宗的母親是一位宮女,在一次被明憲宗看到後,因為她的美貌而被寵幸,於是就懷上了朱佑樘,而但是受寵愛於一身的萬貴妃知道此事後,堅決要其打掉這個孩子,但在好心的宮女和門監的幫助下被藏匿起來,躲過萬貴妃的追殺。所以說明孝宗朱佑樘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在一次門監張敏為憲宗梳頭的時候,明憲宗感嘆自己沒有後人,張敏才將實情高速明憲宗,自此朱佑樘才正式被接入後宮,為了避免遭遇不測,由憲宗的母親周太后親自撫養,才開始正規接受宮廷皇子的教育。

也許是自小受到了百般的欺凌,以及母親的慘死,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所以在朱佑樘的性格里注入了善良的因子,在幾年後明憲宗去世後,朱佑樘即位是為明孝宗,他在位期間,撥亂反正,將朝中的一些奸臣徹底剷除,轉而重用賢臣良將,使得朝堂的作風煥然一新,而且他最為被人稱道的是他所建立的君臣之間的關係,他重用賢臣,能夠任人唯賢,充分信任大臣,即便自己因故不能上朝也要讓太監向百官告假說明情況。而且一旦與大臣議事過晚,他都要安排專人護送大臣回府,所以大臣們都非常忠心於他,在他當政期間,朝中也形成了一大批良臣大集合,這也使得明朝得以不斷向前發展。

但是他之所以不能和漢武帝、李世民相比就在於,雖然朱佑樘勤政廉政,但是他不是創業之君,而只是守成之君,也許父親給他留下的大明王朝有太多的漏洞需要彌補,再加上他當政時間短,在36歲的時候就過世了,所以,他執政的這些年一直在做堵漏洞的事情,對大明王朝採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只能稱作是改良或者說是新政,都是些修修補補,而不能有根本性的變革。再加上他個人性格的因素,即便採取了很多措施,很多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概括一句話就是他的所作所為僅僅能夠滿足於推動大明王朝艱難地向前發展,保住了既有的疆域和國力。

而漢武帝和李世民在他們當政期間,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上都開創了不朽的功績,為中國的版圖、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等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他們都具有開創精神,雖然都是封建王朝,但是在他們執政期間,各自的封建王朝都得處於不斷上升的階段。

1. 漢武帝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開闢了遼闊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2. 李世民將大唐王朝推向了頂峰,開疆拓土,威震中亞、西亞及南海諸國,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大唐的文化影響了世界,海外影響巨大,唐朝以後海外國家如日本、歐美國家、東南亞國家稱中國人為唐人,足可見李世民的功績。



從文治武功上來講,明孝宗朱祐樘與漢武帝、唐太宗是有距離的。

朱孝樘是守成之君,在他治下,沒有太多開疆拓土的機會。他雖然武力收復了哈蜜,對韃靼小王子的侵犯多有打擊,但這些成就,遠不能與漢武帝的遠征匈奴、唐太宗的統一南北相比。

在文治方面,朱祜樘也卓有成效,形成了”弘治中興”,但與“貞觀之治“相比,也有距離。

但是朱祐樘,有個特點,漢武唐宗不及,那就是他奉行了”一夫一妻“。

朱祐樘後宮中,只得張皇后一人,這在皇帝們中間,是獨樹一幟的。

這也是歷代文人比較稱頌他的一個方面——認為他私德好。

到了近代,朱祐樘這個男人,更是得到了女士們的稱讚。

實際上,朱祜樘能得到萬曆首輔朱國禎稱”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自有他的獨到之處。

除開“不近聲色“外,孝宗皇帝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勤於政事。

朱祓樘待臣下寬厚,京官夜裡下班回家,他還派鋪軍執燈相送。

孝宗皇帝力才節儉,要求削減皇宮的開支與供奉,主張節約費用,多次下詔減免地方稅收。

朱祜樘雖然體弱多病,便卻勤於政事,每日早朝必到,且重開午朝,他還開闢了文華殿議政,在早朝與午朝之間,與內閣切磋治國之道。

明孝宗寬厚仁和的政治品行,給他帶來了很多美譽,他實施的發展經濟、挽救危機的治國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使明王朝出現了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從這個角度來講,他的確算是一代賢君。


錢多多讀文史


明孝宗朱祐樘(chēng),年號弘曆,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樘即位,為扭轉朝政腐敗情況,提升國民經濟,朱祐樘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時勤於政事,即使體弱多病,每天還必上早朝,甚至重開了午朝,以此廣納言路,諮詢治國之道。朱祐樘的勤政和寬厚使大明朝迎來了“弘治中興”。朱祐樘在位十八年,不可畏不是一代明君。

說完朱祐樘,我再說說下面兩位主角,一位是雄才大略,開疆擴土的漢武帝,主要功績在政治上提出了“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經濟上鑄五銖錢,打通西域絲綢之路,增加了各族之間互聯互通;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上多次派衛青出擊攻打匈奴,擴張了不少領土,可以說做到了一個賢君所能做到的一切。

另一位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雖不是唐朝的開國君主,但是唐朝一半的土地是他打下來的,不是開國君主勝似開國君主。在位期間李世民對內改革三省六部,開創了貞觀之治;對外開拓疆土,設立安西四鎮,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



明孝宗朱祐樘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守成之君,但是與後兩位相比還是輸了一籌,其他方面三者差不多,但是在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上明孝宗還差得遠。


江南雪初融


導語:

朱佑樘之所以聞名天下,那是因為他有一個特點,是皇帝不可能擁有的,那就是堅持一夫一妻制度。

朱佑樘作為明孝宗,堂堂大明王朝的一位皇帝,這輩子居然只有一個媳婦兒,這是所有皇帝為之汗顏的。

所以你非要拿這一點,跟其他皇帝作比較,那麼就算是漢武帝和唐太宗,那也是比不過朱佑樘的。但是這就能證明他是一個英明蓋過唐宗宋祖的帝王了嗎?顯然也不能這麼來論斷。

01朱佑樘是私生子,苦日子把身體給熬壞了。

朱佑樘有一個奇葩的父親朱見深。明憲宗朱見深是個喜歡御姐的皇帝,他對比他大17歲的萬貴妃情有獨鍾。

可是萬貴妃畢竟歲數大了,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給朱見深懷個孩子。萬貴妃自己懷不上,他也不願意讓其他人懷上,所以在後宮各種操作,逼迫懷孕的女人流產。

  1. 結果導致朱見深一把年紀了,卻依舊沒有一個兒子可以為他送終。朱見深心裡很傷心,其實他不知道的是,早在幾年前,他喝醉酒跟一個宮女鬼混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孩子,那就是朱佑樘。

  2. 朱佑樘能夠活下來,多虧了他老媽的聰明機智。萬貴妃查出她懷孕以後,她只是說不舒服長了個瘤。等到生下孩子以後,萬貴妃又找人去殺她們母子。

  3. 好在去的人心地善良,不忍心把孩子給殺了,於是在宮中將這個孩子藏匿了起來

    ,這一藏就是6年時間。所以6歲之前的朱佑樘,是從來沒有見過他的父親的。

真相大白以後,其實對朱佑樘並沒有什麼好處,因為母親紀氏雖然被封為貴妃,自己也被封為皇太子,可不久之後母親便離奇死去,當年救他們的人也無端死去。

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十一年,敕禮部命名,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為皇太子。---《明史》

這一切都是萬貴妃下的手,所以為了保住朱佑樘的性命,周太后果斷出手,將他養在自己身邊,這才躲過了萬貴妃的毒手。

所以說朱佑樘的童年是非常可憐的,基本上都是過著不見天日的日子。因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所以他後來身體不好,其實也是因為這段經歷所造就的。

02朱佑樘勤於政務,是不可多得的明君。

明憲宗朱見深跟萬貴妃感情實在是太深厚,萬貴妃前腳剛病死,朱見深後腳就跟著下去了。朱見深去世以後,太子朱佑樘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也就是明孝宗。

  1. 明孝宗身體從小就不好,該補充營養的日子,都沒有過得好,自然是沒辦法在後來調節好。可是明孝宗比我們想象中要堅強得多,他登基以後,每天堅持上早朝,甚至重新開啟了午朝。

  2. 也就是說上午和下午都要上朝,只有晚上才有時間批閱奏章。中午提供工作餐,大臣們也就別回家捯飭了,吃完了下午接著上班。

  3. 可以說朱佑樘治理朝政是非常勤勉的,連帶著臣子們也是勤勞了很多。朱見深除了愛惜自己的萬貴妃,什麼正事兒都不肯做,大明王朝差點就毀了。

這個時候上天為大明王朝派來了一個朱佑樘,將大明的頹敗局勢稍微改善了一些。他為人慈愛,並且十分節儉,又勤勉朝政,主張法治天下,簡直堪稱是完美的皇帝。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朱國楨

所以說朱佑樘活著的時候,大明王朝經濟繁榮昌盛,百姓們也過上了好日子。一時間出現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可以說,在有明一朝,朱佑樘是第一明君。朱元璋和朱棣雖然也是明君,但是跟朱佑樘在治理國家的各方面相比,還是要遜色一些的。

03朱佑樘迷信宗教,所以也有致命缺點。

朱佑樘身上難道就沒有缺點?當然是有的,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朱佑樘也不例外。他做了皇帝以後,才發現自己病懨懨的身體,壓根就不足以支撐他如此辛勞地工作。

於是乎朱佑樘便開始想辦法調理自己的身體,當時沒有那麼多的養生大師,當時只有道士和尚可以幫助朱佑樘。

朱佑樘在補身子方面,沒有采納大夫的意見,而是直奔迷信去了。他認為自己的身體是上天賜予的,應該由上天來彌補。

為此朱佑樘開始信任各種和尚道士,導致這些人逐漸成為宮中的禍患。朱佑樘一時間沒有察覺,差點釀成大禍。

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明史》

好在朱佑樘幡然醒悟,將這件事就此打住。可是通過迷信養生的事情就這麼結束了嗎?遠遠沒有結束,這件事幾乎伴隨了朱佑樘一生。

可以說朱佑樘最後英年早逝,也是因為他對此非常痴迷的原因。一邊想辦法修仙搞垮了身體,一邊又要努力勤勉執政,拖垮了身體。

所以朱佑樘英年早逝,一點都不奇怪。只是可惜了大明王朝少了這麼一位英明的君主,否則老百姓們還要多過幾年好日子。

總結:朱佑樘身體不好,也是他趕不上漢武帝、唐太宗的重要原因。

朱佑樘18歲登基36歲去世,在位18年時間。這18年對大明王朝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朱佑樘扭轉了成化年間腐敗慵懶的政治體制,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

但是你拿他跟漢武帝和唐太宗相比,那差距還是有點大的。首先朱佑樘他不是個開疆拓土的皇帝,他更像漢文帝和宋仁宗這種守成之君。

其次朱佑樘的壽命實在是太短了,漢武帝活了70歲,治理國家55年。唐太宗活了52歲,治理國家23年。

這兩位皇帝,不僅在軍事上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在內政上的成就也是相當高的。而朱佑樘雖然也是一代明君,可是在內政上的手段比不上漢武帝和唐太宗,也沒有做出比較激烈的改革,在軍事上就更加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所以從整體貢獻上來說,朱佑樘是無法與唐太宗和漢武帝相比的。不過如果從忠貞愛情的角度去考慮,那他的確是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優秀皇帝。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導致他的兒子奇少,活下來的只有朱厚照這麼一個不成器的傢伙。所以他也沒得選,最後選了朱厚照。

朱厚照快30歲的人,也沒生個孩子,結果英年早逝以後,使得朱佑樘這一脈的皇族算是徹底斷了個乾淨。


江湖小曉生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

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和憲宗離世,十八歲的朱祐樘繼位,改元“弘治”,即為明孝宗。

此時的明王朝,朝政紊亂,國庫空虛,已是千瘡百孔。但他敢於撥亂反正,對朝廷來進行大換血。並唯賢重用王恕、劉大夏等賢才之士,成就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一段佳話。改革了官吏考核制度,使得朝政面貌有所改善。

經過十八年的勵精圖治,初步實現了大明的振興,天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就是後世所稱道的“弘治中興”。

不過, 弘治並未能夠徹底地革除,成化朝弊政。弘治朝後期不僅沒有根除,並且愈加惡化,信用李廣、濫用傳奉官、沉迷齋醮靡費金錢……縱容外戚張氏一族使得外戚為害更烈,到了弘治末年,已是國庫空虛、邊防廢弛、流民日增、“民窮財盡”

這種極大反差,最根本原因在於對社會的實際狀況瞭解不夠,能力不足。

明孝宗,在中國歷史上有所建樹,但無大為,有中興之意,卻無中興的能力。是明代中葉勵精圖治的明君。

漢武大帝:1.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實力。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打敗匈奴。4.收復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打通了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5.第一個興辦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6.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7.成就了一個民族前所未有的榮譽,他的國號成為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旗幟,並讓漢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在21世紀繼續生根發芽,開支散葉。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首個大一統王朝,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文化基礎。發明了“皇帝”這一詞。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及貨幣,統一驛道,立郡縣,修長城,修靈渠,中央集權制度等等,這些功績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著的,歷經兩千年,還有許多都未被歷史拋棄,至今都還在受益!可見秦皇之偉大!

漢唐,漢唐,唐朝更勝漢,如今遍佈世界的唐人街,便是中國人對那個朝代的認可,同時也是中國在世界的標籤。

無論哪個朝代都是,都是中華民族的記憶,都是中華民族的載體,種子,向世界播撒,發芽!


小羊說說影視



125878215蜂獾


明孝宗是明朝第九個皇帝,他在位十八年,總體他能夠重用賢能,革除憲宗朝弊政,把明朝的國力繼續推向前進,因他的年號為弘治,他的統治史稱"弘治中興"。

拿他和漢武帝、唐太宗相比,有點不倫不類。

首先漢武帝唐太宗均被稱為千古一帝,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特的地位。他們之所以可以成其為千古一帝,關健他們有歷史開創性作為。漢武帝在文景之治基礎上開創漢武盛世,他收朝鮮百越,破匈奴,開拓西域,解決漢初一直解決的分封制問題,加強中央集權,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統治地位。漢武帝常與秦始皇合稱秦皇漢武,被認為是構建封建社會基本框架的皇帝。唐太宗在唐朝建立起了關健作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恢復發展,名將賢臣眾多(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代表),臣服了北方突厥,被少數民族稱之為"天可汗",治理成效很大,史稱"貞觀之治"。他對於後世以中國為宗主的朝貢體系具有引領作用,他的統治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版本。

相比而言明孝宗更多是守成,很少開創,沒有遇到太多挑戰,中規中矩。而且他的治理被稱為中興,多為明朝文臣溢美之詞,其中有不少認為他可與唐太宗相比,實際上是成色不足的,歸其因是明朝沒有實質衰落。何況他的兒子明武宗一系荒唐的做法,影響了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羽書遲


孝宗朱祐樘是明朝少有的明君之一,他也是明代中期唯一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但最讓明朝人感動的:朱祐樘的寬厚仁慈,無論是誰,他都會以禮相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朱祐樘後,萬貴妃有個弟弟叫萬喜,此人惡貫滿盈。朱祐樘雖然對萬喜進行了抄家,但是並沒有把萬喜抓進大獄中。其實朱祐樘也很清楚,萬貴妃也是惡貫滿盈,在他6歲時殺死了他的母親,但朱祐樘不但沒有報復萬貴妃,還無私的寬恕了萬貴妃。可見朱祐樘寬大的胸懷與氣度!

早朝的時候,有的大臣因地滑,經常摔倒,朱祐樘從來不會責怪他們;有時候大臣的奏本中有錯別字朱祐樘從不責罰他們。朱祐樘為了方便地方官員夜裡回家,於是親自下旨,今後如果遇官員在夜裡回家,不論職位高低,一律派衛兵執燈送官員回家。但是作為一個皇帝,朱祐樘也犯過很多錯誤,比如:他寵信宦官李廣、對一些犯了重罪的大臣過於寬厚。弘治中期還出現過懶理朝政等等。但是這些過錯並不能掩飾朱祐樘作為一代明君所做的巨大成就,而且後來在弘治後期他的這些毛病全部改掉了。

在朱祐樘最後執政的幾年裡,很多正直大臣給朱祐樘上奏勸諫,朱祐樘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行為,對以前自己乾的那些糊塗事也非常後悔。於是朱祐樘開始重新整頓朝綱,他日以繼夜地工作,但是他的身體也被工作拖垮了,三十多歲的他已經重病纏身。但是他並沒停止工作,最終他通過努力使得朝政日益好轉,“弘治中興”也達到了顛峰時期,但是,朱祐樘的身體卻再也無法繼續工作下去了。

公元1505年,朱祐樘病逝,當時他才36歲。論人品,朱祐樘比不上漢朝的漢文帝;論學識,朱祐樘也比不上樑元帝、李後主;論功績,朱祐樘更比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前朝的皇帝。但是,在中國古代四百多位皇帝中,他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公元前


這要看以什麼樣的評價標準,如果以創基立業,開疆拓土,文治武功,那麼自然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明太祖等是一流人物。

而若論守成克己,親民節物,那麼歷史上評價最高的是漢文帝,宋仁宗及明孝宗這三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